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通用2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6W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心得體會(通用25篇)

論語心得體會 篇1

今天,田老師讓我猜字謎。猜字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個字謎“十月十日”,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不是日期嗎?是哪門子的字謎。然後我腦海裏就跳出來個“明”字。十個月,十個日,剛好湊成了十對,不對呀,明明只有一對“日”“月”,哪來的十對?正好,我剛剛學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裏面不是有一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嗎?對,就是它。把“朝”字拆開就成了十月十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第二個字謎“九十九”,我馬上想到了“雜”這個字,不要急,仔細分析。拆開就成“九”和“木”,如果字謎是九十八就會更符合“雜”這個字。我想,會不會跟數字有關呢?九十九比一百少一,如果這是道數學題的話,我就會把九十九寫成一百減一。按照這個思路,一百減一,就是“白”。“百”和“白”兩個字就相差一橫。也許“白”就是正確答案。

“格外大方”,既是形容詞也是個字謎。按老辦法可以推測出外面是個框,但範圍還是有點大,再找線索,字謎中的“大”這個字,謝謝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裏面是“大”,外面是框的字只能是因為的“因”了。我覺得還有一種答案,“回”這個字也不是不可以的,裏面是小框,外面是比裏面還要大的框。所以,我認為這個字謎是有兩個答案的。

猜字謎也快接近尾聲了,字謎“石達開”就是最後一道關卡。從表面上看沒有任何的蛛絲馬跡,想了想,不一定字謎裏的每一個字都是有用的信息。把達字忽略不計,石和開就組成了研究的“研”,答案也許就是這個。

有趣的猜字謎遊戲結束了,這個活動活躍了我的思維,無意間也殺死了許多腦細胞。這種遊戲偶爾玩一下對大腦是很有益的。

論語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一個學生,我每天都要讀書,不僅僅是課本,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我喜歡看的課外讀物裏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儒家學派的語錄集——《論語》。雖然我還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奧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內容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謂是能讓人受益終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想必同學們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更輕鬆地掌握新的知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話也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則語錄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而對於他們的缺點,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可以和另外一句語錄一起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我覺得這都是在教給我們怎樣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

我還喜歡一則語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壓給別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要求別人做什麼,首先要自己本身也願意去做,這樣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可以教你怎樣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論語》一書對我的一生將有很大的影響,我要好好珍藏起來,不斷地汲取它的精華,讓它的精髓代代相傳!

論語心得體會 篇3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説,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脱,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裏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第一則説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説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

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説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説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説,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對於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閒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後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國的意思,於是我故作神祕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後又拿出詞典,一邊笑着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説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

後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於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於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説,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論語心得體會 篇4

從孔子談起,自他成名後,人們都尊稱他為萬世師表,殊不知他在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還因此常常受到族人的歧視。在那個時代,既沒有造紙術,也沒有印刷術,流傳的著作全靠傳抄,倘若自己想保留別人的作品,就必須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片上。而孔子對書籍的熱愛不淺,當時的《易經》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經常翻閲,以至於結實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倘若沒有遠大志向,不熱愛自己的事業,孔子怎會以如此堅強的毅力支撐自己前行?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貧寒,年少時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讀書。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到第二天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生活如此艱苦,他卻毫無怨言,專於研讀,終有所成,還為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受讚譽。

現在看來,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這句話並沒有錯。然而經歷了挫敗後,對“弘毅”的覺悟或許更加深刻。

論語心得體會 篇5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説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説門當户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説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説: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説:“華山有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説:“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説:“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論語心得體會 篇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讀論語心得體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説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説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説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為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近日,岔河中學的張校長來我校做了一次報告,他所在的學校推行國學文化,張校長本人對《論語》研究頗深,我也靜心讀起了《論語》。

俗話説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説,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説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着“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説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心得體會《讀論語心得體會》。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恆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説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我是一名教師,所以我更關心《論語》中關於教學的言論。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温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裏,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啟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論語心得體會 篇7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論語心得體會 篇8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説,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説:“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會玩出什麼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塗。像我們現在這麼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麼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麼只如孟子説:“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覆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裏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論語心得體會 篇9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 實踐活動中,積累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 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孔子的教導後,領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説::“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説“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論語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進行了一次猜字謎比賽。同學們都顯得很興奮。

戴老師清了清嗓子,出了第一題:“大人不在,打一字。”全班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沉思起來。此時的我焦急萬分,想:唉,這是什麼題呀,太難了。大人不在,難道是小孩在?想着想着,我差點兒笑出來,還好我強忍住了。趕快收回思緒冥思苦想,可仍於事無補。這時,劉思遠猛地站起來,“是‘—’。”他果斷地説出了答案。“恭喜你,答對了!”戴老師微笑着望着劉思遠。劉思遠則是一臉的笑容。此時的我也恍然大悟,原來“大”中的“人”去掉,不就只剩下“—”了?可現在明白已為時已晚。

我打起精神,開始準備回答第二題:“需要一半,留下一半。”哈哈,這太簡單了,是“雷”。我得意忘形,好似看到幸運女神在向我揮手,讓我成功踏進幸運之門。我不假思索説出了答案,果不其然,我答對了。同學們都以驚訝的眼神看着我,都不知我是怎兒猜的。因為需要一半,我就選了“需”的“雨”字頭,而留要一半也一樣,我選了“留”的“田”字底。“雨”和“田”合起來一個“雷”字。

我覺得最難的一題就是“有耳能聽到,有口能請教,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煩勞”。我知道這題肯定用轉轉盤的方法來思考。但又是什麼字呢?我冷靜地沉思起來:這個字謎屬於“轉轉盤”,“有口能請教”,“請教”就是“問”,那麼可能是“門”。我不敢太沖動,就驗證了一下,“有心就煩勞”,我把“心”寫入“門”中,成了一個“悶”。我更加堅信這個答案。哈哈,“門”這答案准錯不了!我連忙大聲説出了答案。“恭喜你,又答對了!”Oh,Yes!我又答對了,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最後,我榮獲了猜字謎比賽的冠軍,我真快樂!

論語心得體會 篇11

國學講堂帶領大家重温儒家經典《論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至聖先師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風采,再次認識到經典作品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作為流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收集整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內容精華很多,意藴深長,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及wg時期受到批判。今天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部經典,應該採取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態度來看,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論語》的絕度部分內容光彩奪目,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和永恆的指導意義,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

作為教師,孔子是我們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元和發展的,他能夠做到以人為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能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社會、人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過好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在當時教育技術手段落後、人口稀少的情況下,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道統觀念,他的思想後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説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時代感。第四,孔子不僅是一個合格的教書匠,更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彙集整理了當時的經典和著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的。

作為經典,《論語》是我們思想的寶庫。《論語》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對後世子孫起到很大的教誨和指導意義。比如關於治學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關於交友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括孔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對待鬼神的態度,對待義利的態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特別在這個多元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搖擺,心態浮躁功利,讀《論語》無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劑和壓艙石。

在一個建設學習強國的時代,在一個強力推進全民閲讀,建設書香中國的時代,重温經典文化既能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從中汲取心靈的養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在現代科技與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讀美文,誦經典,含英咀華,消化吸收,浸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藴,胸襟多了一種敞亮豁達,眼光多了一種敏鋭深邃,實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讓我們從《論語》開始,走進經典,親近母語,照亮人生。“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閲讀,讓我們永葆一顆年輕的心。(程果)

論語心得體會 篇12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着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説,對現在的你來説,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説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心得體會 篇13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説“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説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説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説閲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論語心得體會 篇14

叮鈴鈴,上課了。程老師播放了猜字謎的動畫片。動畫片裏的程老師説:“小朋友誰能猜準一個字謎就獎勵給一張字謎卡。”老師拿出字謎卡,説:“紅珠子圓圓的,剝了皮是個白珠子,吃完肉是個黑珠子,打一水果。”第一個小朋友説是荔枝。程老師説答對了。這張卡送給你。老師又拿出一張字謎卡,吃什麼水果能種樹?另一個站起來説:“我知道,是桃子。”程老師又問,你知道為什麼是桃子麼?小朋友回答説:“因為吃了桃子,剩下一個核,把核埋在地裏就能長出桃樹了。”老師説:“你真棒!還能講出方法。這張迷卡送給你。”程老師説:“下面我們開始聽小朋友猜謎語。一個小朋友大方地走上講台説:“我來給大家猜謎語。什麼動物給樹治病,住樹。”另一個小朋友馬上説:“我知道,我知道是啄木鳥。”小朋友説:“答對了!這張謎語卡送給你。”

動畫片播完了,該我們猜謎語了。裴育第一個上台,她説:“愛偷吃人類的食物,小又小駐地洞,打一動物。”王慧馬上舉起説:“是老鼠。”裴育説:“你真棒,答對了。”

接着我們進行小組猜謎語。我給趙佳禾猜謎語,説:“兒女雙全,打一字。”趙佳禾想了想説不知道。我説:“再仔細想。”這時她搖搖頭説:“真的不知道。”我説你猜猜一個女孩子和男孩子在一起是什麼字?趙佳禾在本子上寫了寫説:“哦,我知道了,是好字。因為女和子加在就是好。”我又給李錦鈺猜謎,説:“手兒白,手兒白,兩隻手兒打起來。”李錦鈺重複了我説的話,高興的説:“我知道,原來是拍字。”“答對了。”我説,“把這張謎語卡送給你。”

這節猜謎語課真有趣呀!

論語心得體會 篇15

大家都知道《論語》這本千古名書是孔聖人孔老夫子所寫的。但是不要以為,《論語》是千古名書,就高不可攀了。其實,《論語》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就像《論語》的最前幾句話,“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它正適合我們。第一句是説,“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是很高興嗎?”這正告訴我們,學習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困難,只要你用心了,複習了,自己的心裏是很高興的。後面一句是在講“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我們的心裏是很快樂的。”在生活中,我們要用慧眼找出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這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就會有一個能和自己説説心裏話的夥伴陪伴自己,人生才會快樂。最後一句也就是講“人家不理解我,我卻不怨恨,就是君子。”在自己的生活中,要不斷結交新的朋友。新朋友有時可能因不太瞭解你而誤會你。你沒有生氣,也沒有怨恨,這就是一個君子的作風。

在人們眼裏如聖書一般的《論語》,其實在教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記住,《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心得體會 篇16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既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像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幫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

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一、用正常的心態來對待生活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是《論語心得》的精華之一。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二、修身養性的意義

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説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論語中,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説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明確自己的修身養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三、積極的態度,樂觀生活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被大家稱為聖人的孔子及其《論語》,對大家來説很神聖,甚至高不可及,我們得仰望它。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也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是《論語心得》帶給我們的啟迪。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

《論語》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曾被譽為治國之本,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解讀詮釋了《論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意義,這種智慧、心態,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就是開啟我們教書育人的快樂之門的那把金鑰匙。

論語心得體會 篇17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論語》,個人收穫良多,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許多處事的智慧,更加堅定了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感謝各位老師,是你們的學習精神,激勵我一直奮力前進。

人生一世,或志於仕,或志於士,或志於市,或無大志,快樂自在,平凡而真實,了過一生。如何為人,為君,為官,為師,為父,為子?無論在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立身於世?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應對解決?通過學習,從《論語》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懂得了如何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聖賢教導我們學習要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不能合理有效的運用知識,就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會精神疲倦一無所得。

學習是伴隨一生的事情,一定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學習,“吾日三省吾身”,知過改過,遇事善於思考,“不怨天,不憂人”,不盲從,不懈怠,切勿“道聽而途説”,學會明辨是非,時刻保持一顆淡定平靜的心,沉着應對。

二是學會了當下行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總在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生命的價值,空想是沒有用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時刻警醒自己,想做什麼事情就要立刻行動,不能猶豫不決,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會離夢想進一步,只想不做,將一無所成。抓住現在,活在當下,從現在開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從而實現人生的夢想。

三是明白了尊德守禮。

“不知禮,無以立也”。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並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禮”,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禮,“禮之用,和為貴”。時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禮,知禮,守禮,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這樣才能和諧相處,從而促進心靈和諧,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四是堅定了誠信待人。

子曰:“民無信不立。”誠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一個誠實的人,因為有正義公理作為後盾,所以能無畏地面對世界,大多數人都會信賴他,並取得長久不衰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誠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於世。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五是涵養了仁義道德。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具有強大力量,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根基。有些人追求金錢,有些人追求道德。有些人死後如過眼煙雲,轉眼即失,有些人死後仍活在人們心中,雖死猶生。作為一名公職人員,要時刻把政治品德、個人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胸懷仁愛之心,將仁德之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無私奉獻,利益社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依道而行,不斷糾正錯誤的認識,改掉不好的習慣,化掉自己的脾氣,清除心中的怨氣,尊德守禮,敬天愛人,孝悌誠信,成己達人,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

論語心得體會 篇18

星期一早上通過學習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學習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論語》治天下之説,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但是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我們都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講説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于丹教授在論語中講了一個小故事:説一條街上有三家賣布的店,第一家掛了一塊牌説:“是全市最好的布”,第二家店老闆看到了,心裏就在想我要比

他更好,於是想了一塊牌:“説是全國最好的布”,第三家店老闆則掛的是:“這條街最好的布”。於是第三家老闆生意最好,聽完後,我就明白了一個事理,凡事要從眼前着眼,不要好高騖遠。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講解,都是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它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

論語心得體會 篇19

《論語》論理,理論人生,理論孔子儒家思想,理論人生滄桑百態。自古文學家孔子,受萬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門生隊排長龍。作為一部先聖的經典,《論語》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説不盡的。

《論語》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在初中、師範的課本里讀過,在參加自學考試時,大學語文我也自認為對有關《論語》的內容有所瞭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論語》,才發現自己所理解的淺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翻譯《論語》,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夠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靈的小故事,去註解去闡明去領會《論語》,《論語》不再高深莫測,不再那麼令人難以領會。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國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國近現代著名史學家柳詒徵曾直言不諱地讚頌説:“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税,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堅持謙虛、嚴謹的治學態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都體現了其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掩卷長思時,才意識到《論語》裏滿是人的七情六慾和喜樂哀愁,被歷史神話的“聖人”原來離我們並不遙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追尋。

不得不説《論語》是本韻味無窮、值得用一生細細咀嚼的語錄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複製的榜樣。咿呀學語時,半懂不懂地喊“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其樂無窮;青葱年少時,裝腔作勢地笑談“唯小人與女子難為養也”,樂在其中;風華正茂時,拋出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擲地有聲;如今,在網絡文化“神馬都是浮雲”的感染下,也加些調侃的語氣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變成了口頭禪。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對着蒼茫河水輕聲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理解他對生命價值的體悟;我們也會侃侃而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他的思想化為自己的實踐;我們也能體味為什麼北宋名臣趙普會説“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時,我們或許會覺得,與其説自己是炎黃子孫,不如説我們是孔子的後人。《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説的一個境界,禪宗説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説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這就是孔子!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心得體會 篇20

開篇的第一句: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他,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簡單的幾句話就説明我們現代生活中也是需要從論語中獲得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的。

于丹用她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孔子的思想,他的處世之道,他的教育理念,這些,在兩千年之後的今天也是值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讓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心路歷程,從他的言行中學到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理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心得體會 篇21

閲讀,不一定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質;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一定可以使我們更接近人生的夢想。

後勤分會讀書活動現場

湖南省結防所工會組織的“我讀書給你聽”活動,從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會為單位,組織職工共讀一本書,共同創作一本有聲書,為世界讀書日打CALL。

今天的《我讀書給你聽》是來自後勤分會的《《論語》

《論語》創作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經典之一,其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直影響着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論語》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解讀《論語》。

讀《《論語》,能幫助我們解讀當今社會面臨的心靈困惑,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論語心得體會 篇22

論語心得——“禮”

説到“禮”字,很自然我們會想到“禮貌”、“禮節”等詞語。“禮”的本義是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在儒家看來,禮是個體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説,“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一切的根本,我們萬事都要以禮為先。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他們的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變為恰當而求恰當,用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如果一個君主以禮治國,大到國家政治格局不會動盪,小到百姓生活不會出現偷盜之事。正所謂“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應該以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應該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應當知人善任,虛心納諫。臣子應當盡心盡力,忠心愛國,為國家大業出謀劃策。臣子上朝時,君主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説話時應呈現温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説話,因呈現出正直而恭敬的樣子。等到君主來的時候,因呈現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詳的樣子。這便是君臣之禮,臣對君恭敬,君對臣賞識。共同為國家大業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後,自己這才出去。這是對長者的尊敬以及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不與長者計較,對長者保持尊敬,虛心向長者學習,讓自己品格得以昇華。這便是禮。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再是君主制國家。但在那個時代,禮制非常重要。君與民之間的禮,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君與臣之間的禮,促進國家興旺發達。民與民之間的禮,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然而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禮已經逐漸淡化,鄰里之間沒有往來,對待親人態度冷漠,對待老者態度敷衍。這都是我們應該修正的行為。我們應該懂禮,用禮,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獻的精神報效國家!

論語心得體會 篇23

假設一個兩千年前的場景,子貢問名滿天下的老師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是一個稱得上有些刁鑽的問題,天下的道理紛繁複雜,每個人心中堅守的道義都不相同。孔子游歷各國講學,每天每日也都在不斷學習改進。如今卻讓他用一個字總結出讓人可以終身信奉的信條,其實也是用一個字凝練出孔子所堅持的儒學的核心。沒看後面的記述前,我會覺得這個字是“仁’或者是“禮”因為這個是後人總結出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本人的解答卻是“恕”。

最初聽到這個答案,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寬恕,寬容,我想到了孔子的以仁治國,那這個字應當屬於他的仁字範疇。但是課本上更多的解釋卻傾向於指對人應仁愛寬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思想在論語中出現了不只一次。孔子在評價最賢德的弟子顏回時便提到了他的不遷怒。這種思想看似簡單易懂,實踐起來是無比的困難。特別在如今的社會中,人們的內心十分的脆弱,每當遇見什麼事情時,總是去逃避譴責,去尋找自己內心的避風港。似乎將自己用厚重的盔甲包裹起來,對外界的一切充耳不聞,便能離開那些焦慮骯髒的世界。孔子的世界便是這樣的,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各國諸侯忙着富國強兵,剝削百姓,給百姓以沉重的賦税徭役。也致使無數能人賢士心灰意冷,歸隱山林。

但是孔子,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勇敢走出,直面骯髒與灰暗。春秋時期大事連連,勝蹟處處,而它最高的光輝卻閃耀在無數個破敗的泥路上。孔子也曾嚮往入仕,卻遭到奸人的陷害離開朝堂。他不遷怒於朝堂,更不遷怒於時代,他原諒這個混亂的國家,並用自己一顆永遠赤誠永遠熱烈的心去改變它,至死不渝。

孔子的思想影響着整個中國,和華夏血脈永遠的熔鑄在了一起。但在兩千年前,他也僅僅是一個平凡的老人。我是從他與子貢的對話中開始瞭解的論語與孔子,他悠悠然的道出的恕字,卻包含着無限的未來與力量。儒家文化與中華民族血肉相連,這其中有太多的力量等待着我們的學習。

論語心得體會 篇2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它教給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理想之道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心中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成績更重要。

心靈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磨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便是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致什麼後果?一種遺憾,其實可以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又會是什麼呢?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

《論語》是道德和智慧的凝結,它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坦率、正直、寬容的友人。它是可以映射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休養的一面鏡子,是我們的引路燈,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論語心得體會 篇25

每一次讀《論語心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柳局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能夠給我心靈的洗禮。讀這一篇感觸我的有很多。柳局説:《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教育的元典,是中國倫理的底色,不學習不僅做人做不好,不學習做教育也做不好,不學習做其他事業也很難做好!“人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柳局説:依照孔子的主張很簡單,管理一個領域,管理一個地方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一是自己做出榜樣。二是下屬或百姓勤勞,三是認準的道路堅持不懈走下去,不能朝令夕改。比如校長管理一所學校嗎,首先是校長率先 ,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是的。上週的一天下午吃完飯的時候陳校打好飯從飯堂出來,發現一年級伏羲班孩子排隊沒有精氣神,陳校立馬放下手中的飯來整理隊伍,幾分鐘之內一支懶散的隊伍被陳校訓練出一支像解放軍的隊伍。特別是譚國俊兩個老師都説搞不定。上課不認真走路也走不好。在陳校面前也英姿颯爽。我們老師也一樣,我們讓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嗎?就拿進出教室的鞠躬禮來説吧。孩子們每次進教室都是恭恭敬敬的九十度鞠躬禮,而我經常會因為事情多而忘記了鞠躬禮。慚愧的是:一個是自己沒有以身作則。二是不能堅持。孩子反應出來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問題。如果孩子表現的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應該老師本身也是懶洋洋的。以後應該想辦法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才行。老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學會學習,學會琢磨,學會思考,學會總結…..要先把自己武裝起來,老師要給學習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柳局説:孔子辦學不是培養農民,不是培養菜農而是培養精英,以精英傳承文化,傳播文化,改變社會,在孔子看來,學好禮儀,講求信義,天下歸心,大事可成。這與伏羲教育培養的方向非常吻合。可是我們很多還是更注重孩子的知識方面。不能像林老師那樣,把教育做到極致。林老師教的不單只是書本知識,更多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還有擔當、膽識、細心、誠信、積極的領袖品質。

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柳局説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尊重差異,然而教育部,教育廳,教育局這些管理者每天都在幹着“求同”的事,這樣的教育如何發現個性,如何張揚個性,如何培養大師?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我們撒下去,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着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長大,陪着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