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心得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1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讚頌先王並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説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後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麼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聖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聖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聖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於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複,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闢,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説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説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説什麼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2

《大學》為四書之首,短短兩千多字,引發了我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對德育的重視,如何做一個內心清明以德潤身的人,浮躁的社會中如何靜心,該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等等,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我感受最深或引發思考的有兩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解讀王陽明的講座中,著名的“陽明格竹”,當時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真實的意義已經失傳。這次讀到了它的出處——《大學》中的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其內涵依然沒有釋義。王陽明“格竹”,是對格物致知的一種誤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絕對不是隻盯着一個東西看,我個人的理解,格物或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世間萬物在認識、探索、瞭解的基礎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發展的規律,進而逐漸形成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自己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好比當老師,所讀書目,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越是多,才能獲得知識,才能給別人知識。現如今靜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都喜歡讀朋友圈裏的心靈雞湯式的美文,自認為這是屬於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其實這種沒有體系的閲讀,並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任何的體系,反而會令人失去自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開了儒家格局,開啟了儒家立人的高遠之路。它告訴我們,大學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來,恢復它的天然本性。

不僅如此,人人不僅要恢復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這種德行的光輝去照亮別人。所以《大學》所立足之點,不僅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國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從來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兼濟天下,這與儒家一直倡導的入世雖然有關,但其意義更是為後世標明瞭人生的處身立世之道。

不僅有強烈的自律意識,更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便如佛教佛法有關於“小乘”與“大乘”之別,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着重自己解脱,而大乘佛法着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實教師便是一種度人的職業,做好這個職業,“明明德”是基礎,“親民”更是必要,這才能為社會實現“至善”,在如今社會,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親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師不能,教師必得有兼濟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懷家國的學生。退一萬步説,任何一個普通人,我們或許做不到“親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嘗不是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一直很喜歡一句非常有情懷的詩:位卑未敢忘憂國。格局要大,做事要穩,內心要靜,立身要正,正是大學之道。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3

這天,媽媽和我一齊去黃埔書店買了不少書,有《童年》、《在人間》、《母親》、《我的大學》……其中在這些書裏,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大學》這本書。

《我的大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在上大學的`時候,高爾基的父母親去世了,但高爾基仍然還不斷的堅持學習和讀書。

想想自我,此刻我們有了這麼好的學習環境,還不用功去讀書是沒辦法解決困難的,我們以後到了社會是不會等着你的,只要你差一點兒都是不能工作的,因為你的資格不夠,所以是不能工作的。僅有我們上課認真聽講,不開小差,遇到不懂的問題能立刻告訴教師,讓教師幫你解決困難,這樣你不斷的學習才能有很大的提高。

我們從此刻做起,從此刻做起!我們要向高爾基這樣勤奮好學的精神,使我懂得了我們要珍惜時間,從每一分每一秒做起。大家行動起來吧!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4

小學四年級起,我開始接觸了四書五經裏的《大學》,在第一次接觸《大學》時,只能説自己是無知的,什麼也看不懂,什麼也聽不懂,只是在那裏死記硬背,雖然背下來了,但只是在腦子裏輕輕劃了一道淺淺的痕跡,《大學》讀後感。在經過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後,慢慢地我覺得《大學》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裏。

《大學》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大學》一直在教給我們“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詳細地講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我不大瞭解那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誠意,這樣別人才會相信自己,我們還要修養自己的品性,不至於出去不講禮貌,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好習慣,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壞孩子,讓別人説自己的壞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們要講禮節,要修身,讀後感《《大學》讀後感》。

古人説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但字裏行間表達的意思卻是那麼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想要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大學》裏面講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和我們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養品性,其次才是學習和工作,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品性,小則影響自己的人生,長大對社會也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後做事也就簡單了。

《大學》——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第一本接觸的四書五經裏的一本書,現在已經牢牢地裝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也抹不去。

《大學》學生的讀書心得5篇5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説: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