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9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5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創作心得體會(通用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創作心得體會(通用9篇)

創作心得體會 篇1

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探索適合於自己特點的風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是對自己嘗試性的作品充滿興趣,卻又不時地懷疑和否定。探索,否定,再探索,這樣反覆地進行着。從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是創作的原則。回憶起過去許多年裏,常常是帶着一個概念下去,帶着一些為概念蒐集的素材回來。把自己的感情管制起來,這樣就無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帶着一把感受以外的尺子,在生活中量來量去,要發現可畫的題材實在比沙裏淘金還困難。

去年秋天,我橫穿了幾千裏的錫林郭勒大草原,通常認為這地區是內蒙古牧區的典型。這裏沒有高壓線,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機,生活是流動的。然而,正是在這些並不先進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形象和它們呈現出的色彩,構成了草原上特有的美。空曠的天然牧場,多變的景象,質樸憨厚的牧民,古老的蒙古包,牲口拉着生活必需品的各種車輛,乘騎的馬、擠奶的牛,平凡的勞動場景以及牧民們淳樸而真摯的情感。我懷着由衷的興趣和激動心情,畫出了一批作品。

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每個畫家對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偏愛,形成這種偏愛是有多種原因的。除了客觀條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畫家的情感和各種修養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現方式也因人而異。從離開美術學院走上工作崗位時起,我就開始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地從我們民族文化中吸收營養。油畫引進後,要成為中國的油畫,這個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了。其實,我覺得爭論的意義遠不如實踐更實際些。

我曾經想從年畫中吸取點東西。建軍五十年時那幅《講形勢》就是這種嘗試。整個畫面減弱了光的影響,色彩更純一點,運用了許多裝飾圖案。建國三十年美展的《牧馬人》也是一種嘗試,主要是運用了一些有變化的線,色彩上用了較淡的、弱的對比,這樣好突出線。有擠壓出的線,勾出的線,粗筆逆鋒推出的線,刮刀抹出的線。後來,試着在風景畫中吸收大寫意的韻致和對形的認識與處理方法,想畫得有點神、意。但中國畫中那種意到筆不到的情趣總是出不來,畫人就更棘手了,畫面上的素描稿,用顏色畫起來就填上框子了。回想起過去看過老國畫家們的花鳥、山水寫意畫的作畫過程,覺得他們對所描繪對象的形與神是吃透了的,下筆的時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後落筆成形,以形寫神。每個局部之間都是有機地聯繫着的,都服從一個總的神韻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總的要求下,這種筆味墨趣也自然能運用得當了。另一個特點是不離開表現對象而搞筆墨趣味。每放一筆,是筆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畫如能吸收這種技藝,並結合油畫的色彩造型,也許會出現新的面貌。

大量地連續地作畫,對我的實踐很有好處。不斷地畫,不斷地思考,隨時調整自己的畫法,隨時補充一些新的設想,隨時試驗。首先,很認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圖,把畫面的構圖安排,人物的形象特徵、神情、動態都考慮成熟,再設計色彩關係等,當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數後,動油畫刷子就大膽了,也主動了。這次的人物畫《春》、《隔代人》、《奶桶與姑娘》,就是這種嘗試性的作品。

為了使畫的對象更樸實、更粗獷一些,我從民間木版水印畫(灶王爺、門神等)和泥娃娃之類民間工藝品中借鑑塗色辦法,許多人物畫上都有這種痕跡。《姐妹》一畫的用色追求感覺上的飽滿,巧合了民間“黃、紅、綠、桂(品紫)”的色彩組合習慣。兩個小姑娘的腰帶、頭巾正好是這四種顏色,其它都是純白與灰。當然那四種有純色感覺的顏色是經過調配的,這樣就有點鄉土氣了。

這些嘗試是二十年前學習的繼續,六十年代初的油畫研究班的教學,培養了學員們探索的風氣。我願意繼續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不斷地進行探索。

創作心得體會 篇2

這一個學期的書法與上個學期不同,主要學習的是行書,而且不僅僅是行書的臨摹,更是在臨了一段時間的帖子後,在其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包括作品的形式與內容。

書法,經過歷代先民或書家的摸索研究、學習實踐,終於確認了表現漢字之美的不外五大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而且總結了一整套的“法”——“筆法”,而這五大書體又離不開線條,線條之於漢字書法確為關鍵因素,沒有線條即沒有漢字,沒有線條的變化,即沒有漢字美的結體變化,更無美的章法和藝術風格的變化。

不同的書體,有着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麪目繁多的風格情趣。雖然目前只臨摹過蘇軾的行書,但老師建議我們學習兩三個不同書法家的行書字帖,即使是楷書也最好多學習幾種。

學練書法,要練用筆,要練結體。學用筆、學結體,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繼承,但繼承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創新,但沒有前面的繼承,又怎樣談創新呢?創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種帖,需多種帖,那就需要學習別人的東西,集多個人的優點,融會貫通,結合自己情況,創出新風格,寫出新特點。

書法的結體,將橫線縮短,豎線拉長,就出現了長體造型的漢字——小篆;將橫線左右拉長,豎線縮短,就出現了扁體造型的漢字——隸書;將線條做對比不大的平正規整組合,就出現了正方型或長方型的漢字——楷書;將線條做不規則的恣肆組合,就出現了形體多變的造型——行書、草書,而且用筆輕重、行筆快慢、用墨濃淡、線條粗細、毫鋒軟硬都對線條、章法風格特點產生影響。

我其實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們的筆下一切內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儘管形式多樣書體各異,但其藴涵的大的審美氣息卻能一脈貫通,隨意點染都能顯現自己獨有的風神。我想,那一定是書家的內外修養達到了某種較高境界後的自然結果;至於自己目前行書章草魏碑等“不相往來”的格局,也希望隨着技法的日益磨礪、功力的不斷積累,乃至於其他修養的逐步加強而會有所改觀。所以更高層次的書法語言,已經不再是筆法字法的特點,也不是章法墨法的習慣,而是充盈在其中、無處不在的神采和氣息。這些,才是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

創作心得體會 篇3

常聽人講論書法時説到“功力”,功力是什麼呢?我認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當你拿到一本生疏的範帖,你可以幾遍就臨摹得形神兼備;當你有一個好的構思,你可以準確地用筆表述出來。總之凡經眼、凡腦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筆去準確表現,這時我認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術性的。

“功力”是一切創作的先決條件,你的情感、情緒、審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現,全仰仗這個“功力”。沒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學書歷程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是用於獲取“功力”,其餘才是創作。“功力”又是無止境的,但她有一個“及格線”,不到“及格線”真正的創作是不存在的。

創作上,現代派書法主要用心在構成上,而古典書法則更多着意於點畫和境界追求。我的創作應該是古典的,但我在構成上想得也比較多。現代派書法,小式的作品田頭多,即使是大件,也不過是小品的放大,整體上線量較少,關係簡單。形象點説,現代派書法像小分隊式的偵察兵,可以遊擊,但集團式的戰役、戰爭搞不了。古典書法陣容較大,但往往卻又太象兵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現代派的一些手法讓兵馬俑活起來,兵力分派勻當,再來個“趙子龍”七出七進,豈不太好看了。

改變抄寫式的書法模式,現在已成為書法家的共識,但大家又不願意簡單地搬襲現代派方式,因為它畢竟藝術語言太單薄,聊備一格可以。就像一齣戲,裏面可以有數個丑角,但一齣戲裏全是醜,怎麼看呀!所以我們還得努力,以自己豐厚的“功力”,吸收現代派的構成意識使之成為古典派的一種創作手段,這種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觀賞性,“戲劇性”衝突更明顯,更輕鬆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賞者的口味,書法的欣賞面會擴大。但這畢竟不是太簡單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願成為這其中的一個。嶄新的時尚意識、鮮明的個性追求加上古典主義的基因素質,我想這大概可以概括我現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談談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況下,人們用筆較多關注線的自然平向流動,而我則更多關注線的流動中的跳蕩,也就是筆在起落之間的變化。就像山間溪水,它在流動時遇到大障礙會繞過去,一如曲線和結體中的避讓;倘若遇到小石頭,溪水就會跳蕩起來,體現在用筆上,就是輕重、粗細、提按、頓挫,這樣的線變化豐富,活潑而靈動。用筆方面我的另一個關注點是速度,楷書、隸書、篆書運筆速度較為均勻緩慢,而行草書的用筆則是急緩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發力。我首先注意發力點,發力點有兩個,一個是起筆,一個是轉折,轉折是下一個筆段的起筆。起筆處的變化最為複雜,形狀變化也最豐富,要求筆尖要靈活,隨時調整到最佳發力狀態。就像籃球運動中的傳球,用的力量是爆發力,這個力量既不可太強也不可太弱,太強則易使隊龍接球時脱手,太弱則容易被奪去。這個“功夫”是“功力”範疇,是要通過訓練獲得的。

轉折還是下面筆段的隨機思考的臨時驛站。在整個行草書創作中速度是隨着情緒和開合需要隨時變化的,情緒平靜則線條舒展,線段較長,字的開合較大,有如溪間流水時遇平緩地勢,水流慢下來,緩緩流淌,也如閒庭信步;情緒激盪,心跳加速,筆速也就隨之快起來,線段則短短相加,有時甚至線線疊加,絞纏,如水到陡峭處,水流湍急,時跳時躍,水花四濺,五彩紛呈!一件好的作品,應該是承轉合齊備,就像一部完整的交響樂,欣賞者會隨着音樂節奏的演進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引起強烈共鳴。這正是行草書的魅力所在,只是藝術家的情感表現所搭乘的載體不同罷了。我多年來傾心於行草書創作,其真正原因即在於此。

創作心得體會 篇4

人們熟知蘇東坡的一句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實,東坡還説過:“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胸中之竹,畢竟不等於手中之竹。王國維所説的大家之作“其辭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畫的所謂“一揮”,都是學化於才、熟而能巧的結果。齊白石早年臨摹金農的畫作,惟妙惟肖;為了畫好昆蟲、魚蝦,他長時間地觀察寫生。老人的畫,那幾片葉莖,看似粗獷隨意,卻搭配得那麼精巧,你要移動一點點都不行。這些,充分説明“大家之能得心應手,正先由於得手應心”。傅山説“寧真率、毋安排”,不是説不要謀篇佈局、意在筆先,其意應是“極有佈置而了無佈置痕跡”,徐青藤的這句話透露了天機,正像韓退之詩中所描繪的那樣:“草色遙看近卻無”。

東坡論書“無意於佳,乃佳耳”。學習書畫的人,沒有不想自己的筆下呈現佳作的。長期艱苦地學習訓練正是“有意於佳”的真實寫照。但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於具備一定水平的書畫家來説,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筆交融,心手兩忘,從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於佳”只是基礎,“無意於佳”才是境界。一個為獲得更大市場份額而改變初衷討好買主的作者,他丟失了藝術家最為寶貴的東西,又怎能產生真正的佳作?劉熙載早已指出,“書非使人愛之為難,而不求人愛之為難。蓋有欲無慾,書之所以別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處,而在其無意處。戴熙説:“有意於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於畫,畫自來尋筆墨。有意蓋不如無意之妙耳。”陳曼生也説:“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有時,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導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戰術上,雖屬錦上添花;在戰略上,已是畫蛇添足。

即便是優點,過分地強調或表現得不是地方,也會變質變味。惲南田論畫“習氣者,即用力之過”,強調“寧恆見不足,毋使有餘”,正是這個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時並不妨礙作品整體的成功,恰如黃庭堅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中國書畫注重功夫,熬出來的功夫。宜乎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淺嘗輒止,一曝十寒。學生抱怨老師:您老是要我夯實基礎,別人的牆已經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師對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歲月的力量不容忽視,《書譜》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哲理深刻。以為別人幾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幾年、幾個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藝術學習、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自有其規律,這些規律又是無情的。違背規律的催長、“打造”和走捷徑,只會得到與初衷相反的結果。

從較長的時間看,書畫家們對藝術的追求,好比接力賽,更像是“馬拉松”。起跑時人頭攢動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卻已不多,能打破紀錄者更是寥寥。那些開始不久就在領跑的選手,往往難以“領”到最後,甚至難以跑到終點。有人説“贏在不該贏的地方,比輸在不該輸的地方,輸得更徹底”,不無道理。

一種藝術風格、一種個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們的認可,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陸游在《學書》一詩中説得好:“即今譏評何足道,後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氣度,不計較一時一事,而能夠“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不懈、自甘寂寞。

創作心得體會 篇5

當前,在國內外新聞媒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新聞精品的創作成為各級媒體新聞傳播的重要前提條件。旨在更好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增強媒體競爭力的新聞精品實施,從一定意義上説,能否創作出新聞精品,將關係到整個精品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從新聞精品的內涵上看,新聞精品之所以稱得上精品,是指它具有比一般意義上的優秀作品更為深沉厚重的特質。它凝聚了時代精神,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積極深遠的影響力。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及其決議中提出的著名的四句話:"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可以視為新聞精品創作的標準。新聞精品是為受眾而作。廣播電視報紙新聞要以精良的品質吸引、感染羣眾,並贏得高收聽(視)率和高滿意度,才能是精品,這是我們評價一篇新聞是否是精品的重要標準。那種雖然經過精雕細琢,但卻曲高和寡的"精品",不是我們在新聞實踐中所急切呼喚的新聞精品,因為它已經脱離了受眾市場。

一、新聞精品的創作策略

根據我們前面所論述的羣眾期待視野的層次構成,具體分析當前羣眾對新聞精品的期待需求主要有:希望通過收聽收看新聞精品節目準確地把握當今社會的基本發展脈絡與發展方向;希望從中深入地探究大眾關心的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希望從中獲得深刻的審美情感體驗;希望從中享受到豐富精彩的視聽效果。在瞭解羣眾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新聞媒體的功能與定位,我們來探討適於實際操作的新聞精品的創作策略。

二、新聞精品的選材要突出體現時代發展主題

跨入新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在新時代的發展主題是什麼?根據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把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新聞精品創作中,要把選材的視點聚焦於我國人民創新發展的社會實踐,生動全面反映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開拓進取、鋭意創新、堅忍不拔,開朗樂觀的精神風貌。新聞精品在選材上瞄準了時代發展主題,站在歷史與全局的高度,分析形勢,把握方向,體現出恢宏、大氣的獨特個性。大氣使新聞精品能夠捨棄瑣碎與細枝末節,正確認識社會前進的方向,從而能夠積極地引導輿論,發揮了廣播電視報紙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新聞精品將選材的着眼點放在時代發展的主題上,使廣大羣眾更加明晰地認清社會發展趨勢。每個人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結合起來,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才會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才會真正得到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説,新聞精品着眼於對人們的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終極關懷。新聞精品聚焦時代發展主題,在選題的具體操作上,應着重強調兩點:

(1)着眼於創新看發展。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在我國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人民羣眾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進行着實踐。新經驗、新方法、新成就、新業績層出不窮。新聞精品在選材上應首先把創新的實踐作為一個重點。新知、新識、新觀念、新思路會拓寬人們的視野、啟發人們的智慧激發更多的創造熱情。選材上體現出着眼於創新看發展,符合當前人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對新聞精品的期待需求。

(2)正視問題看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前進的過程中總會有困難與波折。對於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新聞要客觀、公正地予以報道,冷靜深刻地剖析問題的實質。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拿起批判的武器,對與發展主題背道而馳的一些假惡醜現象予以批評與揭露,從積極的、從建設性立場出發幫助受眾正確認識發展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尋找更好更快地發展良策,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新聞精品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平民化"的視角也就是蒼生大眾的視角。站在大眾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感知變化,往往賦予新聞精品更多的親和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有追求美好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更高需要。種種與大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法規、決定,如就業創業、住房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都是大眾談論的熱點話題,也是新聞報道必須關注的焦點問題。新聞報道要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熱情關注民生,聚焦社會熱點。同時還要深入探究熱點問題出現的背景、意義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幫助羣眾認識問題,尋找更為有效的生存與發展手段。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理性的審視與思考,體現出新聞精品注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本質內涵。

四、新聞精品要深入挖掘新聞事件中的情感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些話都説明了情感在影響人的心靈、改變人的態度中的重要作用。情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現實生活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普遍存在着情感因素。新聞傳播者作為活生生的人,同樣具有豐富的情感。新聞傳播者調動自我的情感體驗,去感受、去捕捉、去挖掘新聞事件中所藴含的情感"亮點",將之形象化表現出來,將會使新聞報道以特有的感染力抓住羣眾的心,打動羣眾的情,使羣眾進入審美境界中。我們説,美之為美,雖然一方面包含着普遍必然的真理,但另一方面這一真理又必須是滲透到人的心靈、情感、個性之中的東西,一切不能撥動人的心絃,不能在人的心靈中喚起情感反應的東西是不能成為美的東西的。作為廣播媒體,要充分調動解説詞、現場音響、音樂等多種傳播符號,將新聞中的情感因素以立體化的"聲音形象"加以展示、放大,使羣眾在審美情感體驗中與報道對象進行交流與溝通,達到情感共鳴。深入挖掘新聞中的情感因素可以極大增強新聞精品的審美價值,而這也是現代社會中,羣眾對新聞報道的期待與需求。強化新聞的審美情感價值,可以使羣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撫慰和心靈的淨化。

探索新聞精品的創作、傳播策略將是今後新聞報道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長期課題。從羣眾的心理期待與需求的角度分析,探討新聞精品傳播策略,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一個有益的思路,有助於推動整個新聞精品戰略的穩步實施。

五、新聞精品要注重專題研究

創新聞佳作,必須加強新聞研究。全國、全省好新聞作品的攻創工作在不斷髮展,新聞隊伍人員在不斷變化,評選的標準越來越高,因此,要不斷研究好新聞作品標準的發展趨勢。要從全國、全自治區的大局着眼,認真研究全國、全自治區好新聞作品,分析發展趨勢,不斷明確和完善對好新聞作品標準的認識。好新聞作品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主題重大、深刻;形式新穎、獨特;效果實在、突出。不斷研究各種新聞體裁的表現方式。廣播電視報紙新聞要召開消息、通訊、標題、圖片、文學副刊、時事作品研討會,探討最佳內容與形式。提出,消息求純度,不要廣告味和表揚味;通訊求力度,力求打動、激勵人;言論求深度,提出新觀點,增強説服力;標題求精度,有衝擊力和感染力;照片求角度,克服老一套和一般化。不斷研究精品生產過程,要“好新聞過好四關”,即策劃關、採訪關、編審關、推薦關。比如推薦關上注意把握大局,突出特點;在品種上以消息、通訊為主,兼顧其它;在評價上闡明時代意義,指出獨特之點,介紹突出效果。攻創好新聞作品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實施配套措施。堅持每日評一優,每月評精品,全年總評。規定上人民日報、新華社、內蒙古日報的稿件實行獎勵,提高質量,擴大影響。

創作心得體會 篇6

縱觀繪畫藝術的發展,從古埃及壁畫開始,繪畫創作的一步步演變,可以看出,繪畫創作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真實的描述社會現象,作為比文字更早出現的東西,它們負責記錄,隨着時間的發展,繪畫開始有了新的目的,透視的發現與完善,讓繪畫創作更加接近於準確的表現出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就是寫實。我們可以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對於自然風光、人像的描述精準且美妙。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攝影技術越來越完善,寫實已經無法滿足畫家了!寫實主義重點在於真實的描繪客觀事物,而人們欣賞時往往死摳細節而忽略畫作背後畫家的思想與情感,於是他們像更能表達自己思想的領域進軍!

於是印象派、抽象派等等更加大膽抽象的風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它們用色大膽,打破常規,往往讓人一眼看上去滿頭霧水不知所云;然而又是那麼的和諧美麗,畫作中隱藏着一個個扣人心絃的故事。

長期以來繪畫創作的本質一直是畫家研究和探討的主要問題,畫家總是會在創作題材、形式上煞費苦心。怎麼才能創造出優秀的繪畫作品是畫家一生都在研究的問題。畫家的個人品質和生活情趣影響着畫家的繪畫表達形式和語言。

在藝術的世界裏,畫家的氣質往往決定了畫家繪畫作品的藝術語言;畫家的情感與智慧決定了作品的好壞,可以説氣質與情感智慧是繪畫作品創作的基礎。

每一個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每一幅畫都表達了畫家不同的內心情感。可以説畫家的每一幅畫都是不可複製的,是獨一無二的。在繪畫藝術實踐中,有什麼樣的氣質,就會有什麼樣的繪畫語言。可以説氣質決定了畫家的繪畫語言。首先,獨特的氣質來源於獨有的個性和獨有的成長環境。梵高出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他充滿幻想、愛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鉅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而當他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時候,則已經擺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在阿爾,梵高想要組織一個畫家社團。1888年,高更應邀前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衝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後,梵高的瘋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這位易激動而富於神經質的藝術家,在其短暫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傑作。他的藝術,是心靈的表現。他曾説:“作畫我並不謀求準確,我要更有力地表現我自己”,他並不關注於客觀物象的再現,而注重表現對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論述凡高時説道:“他是他時代中最熱情和最抒情的畫家。……對他來説,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種驚人的詩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種神祕的昇華,他希望將它捕捉。這一切對他意味着是一個充滿狂熱和甜蜜的謎,他希望他的藝術能將其吞沒一切的熱情傳達給人類”。為了能更充分地表現內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種所謂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他認為:“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在他畫中,濃重響亮的色彩對比往往達到極限。而他那富於激情的旋轉、躍動的筆觸,則使他的麥田、柏樹、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騰、顫動,震撼觀者的心靈。在他的畫上,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紀末的時候世界正進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變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過去相對於印象派較為超前的梵高,此時正適應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凡高他對大自然有着火一般的熱情,具有一種如火山般狂熱爆發的個人氣概。這種熱烈瘋狂的氣質來源於他篤實虔誠的性格和不入俗流的個性情操,也就形成了他獨有的藝術氣質。凡高成長於一個牧師家庭,成年後他也成為一名牧師,在為礦區的工人祈求上帝給予他們食物時卻餓起了自己的肚子,把這種情緒用一種什麼東西表達出來呢?於是他就拿起畫筆,來描述礦工,反映他們的生活,以喚起人們去拯救自己,這樣就產生了礦區素描。這是他的一張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線條是那樣粗重,實在拙笨,但恰到好處。

阿爾的明麗日光、太陽的兒子向日葵金燦如火的花盤使凡高發瘋,純純的土黃、中黃、檸黃直接上到畫面上,純色勾出的線條是狂熱激情的噴發,至今我們還被那瓶金黃燦爛的向日葵激動着!凡高的個性語言就是在他獨有個性氣質與自己情感撞擊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其次,獨特的氣質直接對應獨有的情感世界,個性的情感豐富強化了作者的氣質,更完善了個性的藝術語言。八大山人是我國著名的花鳥畫家,他是前明帝室之胄,對明王朝懷有無限眷戀,對滿清王朝有着骨子裏的反感,因此,形成了他避世孤傲、蔑視清庭的個性氣質。他畫的水鳥或仙鶴眼睛都向上翻着,甚至他的怪石也如同人一樣露出蔑視之態,這獨特的個性語言符號讓人過目不忘。當人們看到八大的畫,不必看署名,便一目瞭然。由此可見,在繪畫藝術創作中,對於一個畫家,有什麼樣的個性氣質就會有什麼樣的個性繪畫語言。

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應該能與參觀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所以,“真情實感”是藝術作品感染人的關鍵所在。這裏的真情實感是指不忸怩作態,而是自然生髮的作者的創作衝動。畢加索在血淋淋的國內戰爭時期,揮汗創作的鴻篇鉅製《格爾尼卡》,雖然運用了立體分析的手法,但那對戰爭控訴,那如西班牙兇殘牛頭對生靈蹂躪、踐踏,人民在哀號的表現,讓每個欣賞者都被拉回到那個時空中,把他對和平的熱愛對內亂者的控訴之情凝固於畫布之上,至今都會讓人為之感動。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江南水鄉作品,把我們從作者情感物化的畫布上帶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鄉,那鮮明的白牆黑瓦和水中的紅魚、小舟讓人自然聯想到“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的優美自然風光,這源於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這種“低頭思故鄉”之情結與“舉頭望明月”之思緒,在他舉頭握畫筆之時的強烈思鄉、戀鄉、愛鄉之情感宣泄於畫布上,所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於人,真情出於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這才是繪畫作品真正打動人類靈魂之所在。畫家正是結合自我的情感取向,開動自己的智慧頭腦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的。林風眠創造了中西合壁的獨一無二的繪畫新風格,新語言,是中國當代著名的繪畫大師,他對中國畫中特有的墨線非常感興趣,同時又痴迷於西洋油畫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熱色彩表現,巧妙地將二者結合起來。藝術創作的本質所在,就是畫家把自己的真情感與獨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與智慧凝固於畫面上,去感染人,讓人在賞心悦目中進一步欣賞畫家智慧的哲思與創造。

每一個畫家擁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繪畫語言及繪畫形式,可以説繪畫作品是畫家個人品質情感與智慧的綜合體現。一個畫家要想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應該不僅僅在繪畫技能上鍛鍊自己,還要培養個人的藝術修養,要熱愛生活,用心去體會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一般人看繪畫作品,能夠欣賞的是寫實的作品,而對看上去色彩運用像兒童畫那般純的畫和將事物分解重組的抽象畫難以理解和欣賞。這之中藴含的畫家的情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閲歷才能夠感受。從我這個年齡來説,生活的苦難只流於紙面,我明白它在字典中的含義,卻無法切身感受到,所以對待繪畫作品的欣賞

創作心得體會 篇7

時光荏苒,學習書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從最初的興趣愛好到現如今從事專業,我想除了堅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領悟和學習古人的經典作品。

對於學習書法而言,臨摹與創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學習書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觀念和體驗的差異往往會造成截然不同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效果。

談臨摹,必須先清楚臨摹的目的。臨摹是中國傳統藝術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他是技藝的學習,風格的吸收,同時更是藝術感覺的積累和提升。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有其潛在的藝術感覺,孩童寫字有他的自然天趣,成人初習書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級的,需要通過磨練和打造來提升,使之最終成為一種高境界的自然天成,臨摹便是磨練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學書者都知道臨摹有三個階段,即實臨、意臨和背臨。我認為實臨是基礎,它能夠為以後的博採提供揚棄的標準,因而也是最為關鍵的。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曾對王鐸早年的閣貼臨書有這樣一個評述“如燈取影,不失毫髮”。“如燈取影”以字面含義來理解,似乎與複製、拷貝意思相近,燈下取影顯然是形容臨摹過程中對範本點畫形廓把握

創作心得體會 篇8

(一)畫面構圖

每一件優越美術作品,無論是油畫、水墨畫、水彩畫、膠彩 畫或相片,其先決條件必是「構圖」。一張油畫在創作前必 須擬設特殊「美感」、具有風格之景象做為創作之意境。而 畫面上之「構圖」應重視前景、中景、後景、(或上、中、 下之分)之層次表達。畫面整體聯繫、以及每部為之相互關 系,調配是重要條件。

(二)色彩觀念

色調以光線明暗、彩度之強弱為油畫之生命,一張完美的油 畫作品,必然其色調之表現、顏色之彩度、光線之明暗,均 賴以彩色運作之變化無窮,以彩度魅力呈現於畫布上,更能 顯示出畫家的崇高理念。因此在整體畫面上必須顧慮到每處 部位,色與色之間運作,高彩度畫面,充滿了作品本身之生 命力與活躍氣息。 所以一張完整油畫,必須有計劃性,多次在原畫面上做其色 調配運作,才能呈現其色調運作效果。

(三) 適當之繪畫技巧運作

一張油畫作品,除了能以完整構圖,即相稱之配色及強烈彩 度外,需注意到畫家下筆之粗、細,廣層面之處理、細線條 之力向運作;熟練之筆觸,能控制整張畫面。融合於作品中, 表達「優美」、之感。此及美術創作最高境界。(依賴作畫 經驗陶冶出來)往往有些畫家為求作品之質性,偶而以畫刀、 精筆、細筆、鬆筆等巧妙技術之描畫、或重點毅力之強調, 助長了其作品之特徵。又以彩度之變化層次,彩色間交互配 作,讓畫面更呈顯出高雅之感。

(四) 畫面須具生命價值

藝術家精心創作一件作品,必須在作品上顯現出該作品之生 命、力量。 作品平坦、無生命、無活力、毫無價值可言。一般人欣賞作 品中能體會到真實感,油畫能扣人心絃就是畫家的成就感, 所以藝術家完成一件好作品,必然在該作品上,每一個角落, 除分別重點、次要點、配點外,能凝聚整體生命力。無論是 作者、欣賞者都能深入其境,領悟到無數之生命,堪稱良作。

(五) 作品須「有感情」、「有愛」 當我們欣賞油畫作品中,會產生愛慕之意、親切感與熱情, 並真正流露出「真」、「善」、「美」的意境,自然迴歸人 類愛美的天性。雖然畫家以表達自己創作心意而經過多方運 作呈現作品,但倘若其作品讓大眾共同感到厭惡,就是畫家 技巧再好,也未必能被接受。因此筆者認為一優秀作品必須 要有「愛」有「感情」。相信畫家本身必能與自己的作品「相 戀」、「擁抱」,欣賞者也必然從畫中分享到其境真正愛與 感性之意味,正是一件樂趣的最高享受。 綜合上列數點作畫過程,年輕時經過許多師長教導、以及長 期觀摩古今中外名作,並以自己五十年作畫心得領悟到的淺 見。最後筆者願以一般平常人所最容易接觸的大自然為我們 創作與欣賞最佳景象作介紹,因為大自然充滿了「美」、「生 命」、「活力」、「萬物景觀」,是最活生生的繪畫題材, 更是人類無窮的寶藏。我應該珍惜愛護這個大環境,更希望 它永垂不朽。

創作心得體會 篇9

四年快接近尾聲了,心想着自己這四年來的繪畫作品,感覺在校基本就是為了完成作業去繪畫的,作品中幾乎完全沒有自己的感想。

不過這次系裏的畢業創作可是費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認真着手的。在畢業創作還未進行時我那時就考慮繪畫一幅油畫油畫風景,不過一般我覺得像我們這麼大的男生都喜歡繪畫一些美女,不過為了打破世俗我在找素材上花費了很多時間。首先找了一幅滿足大眾化的漂浮荷葉,我將這素材給了相應的指導老師讓他們給於指導,老師看了説這種素材很適合但是可能會花的很平淡。時間過的很快應為外出自己耽誤了創作時間學校即將要交畢業作品,這加快了我尋找素材的速度,猛的某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張新意的圖片《蓮花組圖》,這張圖片看上去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荷葉。看到了這些荷葉荷花我的繪畫興趣來了,創作的激情也隨之到來。隨後又找了大量關於荷葉荷花的圖片。

找到這些圖片立即打印到手,買好了相應的繪畫材料工具,把所有準備工作做到了位。首先我看了這原始圖片作了相應的構思,心想繪畫時不能按部就班要畫出自己的思想,畫面面一定要有個吸引別人的轉地方。在繪畫過程中我省略了很多東西把一些次要的統統都去掉。構圖完成後,型打好後就是上顏色和刻畫。我沉思了好久後決定畫面以綠色為主,整幅畫面以藍綠色調為主,這樣突出淳樸的風俗。在刻畫細節方面我思考的最多在荷葉刻畫上我根據場景需求將枯黃的荷葉蓮蓬荷花刻畫成主體,其次我都是統統粗略的帶過。在描繪枯黃的荷葉時我心裏很矛盾,心想究竟是畫水墨畫樣子還是寫實類型?經過一番斟酌,最終決定採取水墨感覺,這樣更能充實畫面內容。接着就是荷花,這些荷花都是很新鮮的,當畫到這裏時我想到的就是將鮮嫩的荷花跟蓮蓬枯黃的荷葉做對比,這樣加強了畫面的對比效果。不過在繪畫那麼多的荷花的時候我只將幾朵做了深入刻畫其中以單獨在外面的那些刻畫最深入。

繪畫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看着畫面就覺得有點不足,感覺畫面對比度不夠,吸引度不強。通過幾天的停手思考終於想到了一些方法,一個想法就是將畫面分組成兩幅組圖各有特色卻相互關聯而且有過度效果。一幅畫面以成熟的荷葉蓮蓬將凋落的枯黃荷葉為主,而另一幅則以含苞待放的鮮嫩荷花初生的荷葉尖為主。由左到右逐步變化。讓兩幅組圖更具對比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