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説明文

臘八節説明文

欄目: 説明文 / 發佈於: / 人氣:9.89K

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特別是其中的説明文,更是常見,説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係、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那麼你有了解過説明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説明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臘八節説明文

臘八節説明文1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習俗。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説,“臘”在古代本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與天地神靈,其中冬祀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與天地神靈,祈求豐收與吉祥。每到臘八節這一天,人們總要吃上一頓香甜可口“臘八粥”。

專家介紹説,“臘八粥”來歷與傳説多種多樣,各地版本不同、説法不一。在佛家看來,“臘八粥”來自印度,是佛教一種宗教節日食品。自從佛教傳入中國,臘月初八這一天廣為施捨饑民善舉,逐漸演變成熬煮臘八粥習俗。隨着時代發展,臘八粥原有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節令美食了。

專家指出,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前奏,可以説臘八節拉開了春節序幕。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了,迎接一年一度新春佳節。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與天地神靈,祈求豐收與吉祥。臘八粥原有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節令美食。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介紹臘八節的説明文5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舊事》説:“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節説明文2

為什麼説過了臘八節就是年

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民俗學者表示,臘八源自上古時代祭祀神靈、祈求豐收的習俗,由於其主旨與春節相通,時間又與春節臨近,故而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説法。

民俗學者指出,在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將冬季祭祀神靈、祖先稱為"大臘",而舉行冬祀的日子被稱為"臘日"。"臘日"的具體時間曾幾經變更,到了南北朝時期,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作為"臘日"逐漸被確定下來,如在成書於公元6世紀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的記載。

民俗學者同時介紹,除祭祀之外,傳統臘八民俗中祛病、祛邪等習俗,也暗合了春節辭舊迎新的主題。例如在《周禮》中,就有關於臘八舉行"大儺"儀式的記載。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上述儀式逐漸世俗化,演變為"打夜胡""跳灶王"等民間習俗,並在一些地區保留至今。

此外,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的傳播對於佛教密不可分。根據學者們的説法,漢朝之後,隨着佛教傳入,人們逐漸將臘八附會為佛祖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之日",甚至連"臘八粥"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佛粥",其中的粳米、紅豆、大棗、紫米、核桃仁等食材,則象徵十八羅漢。

學者們認為,臘八節在民間的流行,與傳統中國人儒、釋、道三家思想交融的價值觀不無關係,更折射出老百姓期盼闔家團圓、幸福平安的樸素願望,與春節的主題不謀而合。

民俗學者表示,如今隨着生活節奏加快,節日氛圍相對淡化,但由於與春節臨近,臘八過後,大多數家庭都開始準備過年。在民間,還有"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説法,等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一過,就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

山東各地臘八節習俗

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製作,其中一定有棗。傳説釋迦牟尼在臘八這天喝了粥出家。棗是早的諧音,意味着今天喝的臘八粥就是釋迦牟尼當初喝的粥,象徵吉祥。

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説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臘八粥的棗是"早",慄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着連年豐收。

鄒縣把臘八作為濟貧的日子。民間傳説,唐王視察民情來到河南時,碰上一夥窮人,要求施捨,唐王便借了河南一個大財主的一庫散銀,施捨給這夥窮人,後來就把這天定為濟貧日,無論貧富人家,只要叫化子上門,有求必應。舊時鄒縣還有臘八舍飯的習俗,把全村的粥、糕集中到廟堂施捨。

臨沂與鄒縣的舍飯習俗有所不同,凡是有不順心事的人家(如不育,喪子等),為了積德而舍飯,用一升米加上紅棗做成乾飯,於臘八日凌晨抬到街上施捨,附近人家為了捧場而積極乞飯,一會工夫就完成了舍飯儀式。

舊時,臨清的寺廟有臘八化緣的習俗,這天,和尚、尼姑、道士,紛紛到村裏化緣。當地農民信仰佛教和道教,十分樂於施捨錢米,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們化緣得到的錢米就夠維持一年的生活。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説:"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滕縣、萊陽、招遠等地有臘八節打掃衞生的習俗。民間傳説,過天神仙離位,鬼神不忌,可以把屋子院落打掃清潔。海陽民間用蕎麥麪、雄黃、硃砂、菜葉同兔子血混台做成丸子,據説幼兒吃了能解痘毒。

慶雲,無棣等地在臘八這天會給女孩穿耳孔,泰安等地在穿耳朵孔時,先讓女童到室外凍一會,説臘八姑姑會保佑她們不痛不發炎。

萊西忌諱婦女回孃家。從臘八節開始到大年初三為止,婦女不能回孃家,否則,孃家一年不如意。武城、沂南則完全相反,結婚不滿三年必須回孃家過節。否則,"吃了臘八飯,一家人要散;喝了臘八粥,一家窮到底"。

舊時,山東不少地區還有臘八釀酒、釀醋的習俗,叫臘酒或臘八醋,現在則把蒜浸在醋中,春節時吃,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臘八節説明文3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屬於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臘八節的主要習俗有:祭祀、喝臘八粥、吃臘八豆、泡臘八蒜等等。下面就為大家一一介紹。

一、祭祀。在上古時期,我國人們大多選擇在年底,也就是農曆十二月祭祀祖先和神靈,這種祭祀活動被稱為“臘祭”,因此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也被人們稱為“臘月”,而其後這種祭祀活動逐漸的被定在了農曆十二月初八,因此也稱其為“臘八節”。故此,祭祀不但是臘八節出現的根源,更是臘八節的主旋律,人們大多會選擇在臘八節祭祀自家的祖先和神靈。

二、喝臘八粥。喝臘八粥的習俗,相信是各位朋友最瞭解的一個習俗了。畢竟,在某部著名的小説裏,俠客島每年都會邀請武林人士前往喝臘八粥、參悟高深武學。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起源於我國宋代,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臘八節這一天,不論是官府、寺院還是普通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喝臘八粥,而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盛行。

三、吃臘八豆。臘八豆是湖南漢族傳統小吃,屬臘八節節日食俗,距今已經有數百年曆史了。民間大多在每年立冬後開始醃製,至臘月初八這天開始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臘八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

四、泡臘八蒜。臘八蒜主要流行於北方,是華北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屬臘八節節日食俗。人們大多選擇在農曆臘月初八這天來泡製大蒜,也因此而稱為“臘八蒜”。臘八蒜湛青翠綠,香濃誘人,很受人們的歡迎。

臘八節説明文4

1、臘八節的習俗: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説:“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2、臘八節的習俗:吃臘八粥

臘八粥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過臘八,要喝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民間還流傳的一個有關臘八粥的故事,倒是頗有生活情趣。相傳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小夥子遊手好閒,媳婦屢勸不聽。到了臘八這天,家裏實在揭不開鍋,飢腸轆轆的年輕人遍搜米缸、面袋,只搜得些許雜糧米粒,下鍋熬了一頓粥喝。最終小夥子悔悟:勤勞才能過上好日子。老人們常在臘八節唸叨給晚輩聽,藉此教育子女勤儉勤勞,同時又祈盼豐衣足食的好年景。這個傳説使臘八節多了幾分警世的意味。

臘月初八清晨,家家户户熬臘八粥。臘月初八,適逢隆冬,此時食粥進補,對身體大有裨益。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就有“食之養人,全賴五穀”之論調。普通人家抓些麥粒、小米、大黃米、高粱米、綠豆、豇豆、黃豆等入鍋。殷實人家注重養生,臘八粥裏少不了蓮子、栗子和大棗。後來,粳米、花生等逐漸加入熬臘八粥的食材中。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3、臘八節的習俗:泡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據説“臘八蒜”還真有些説法呢。“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關了,各家商號在這天要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一天算清楚。但是快要過年了,中國人總講個面子和頭彩,總不能殺到人家家裏大喊:“欠債還錢”。於是收債的就會泡上“臘八蒜”送人。欠債的 人收到了自然心裏明白:年關了,一年的債務該清算清算了。“蒜”與“算”同音嘛。在我國北方民間有句老話説:“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 錢。”用“臘八蒜”當作催債提示,倒也算是難得的苦心。

而且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4、臘八節的習俗: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脱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説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5、臘八節的習俗: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户户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6、臘八節的習俗: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