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朗讀者十一期主題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3W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十一期主題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朗讀者十一期主題觀後感

朗讀者十一期主題觀後感1

談及金士傑,台灣知名演員導演,話劇界的教科書,《白銀帝國》裏的劉掌櫃、《一代宗師》裏的五爺,《繡春刀》裏的魏忠賢,《師父》裏的鄭山傲,《剩者為王》裏的感動眾人父親,熱播劇《外科風雲》裏的老院長……每一個標籤都是工作給予他的,也是為人所熟知的。而不婚主義,58歲結婚,花甲之年喜獲龍鳳胎,這些是生活中的金士傑,有又哪些不一樣呢?在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近期播出的第十一期節目中,解讀了不一樣的金士傑。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流動的,過去決定了現在,現在預示着將來。然而總有一個時間節點,在那一天,聚焦着整個事件的關鍵時刻,讓所有人為之銘記。這期的《朗讀者》以“那一天”為主題,邀請到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中國南極科考奠基人郭琨、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士傑、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特級攝影師姚建中、中國內地女演員江疏影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和那些令人驚奇感動的細節。

金士傑的那一天,是愛讓他改變

金士傑是不婚主義者,卻在58歲突然結婚,然後花甲之年喜獲龍鳳胎,對於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金士傑用“奇幻”來形容,“我是一個凡人,怎麼會在我手上出現另外一個生命。”他不敢大聲表達自己的喜悦,“不敢説多,我總覺得自己應該低調一點,謙虛一點”,但是從他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你無法不感受到他對於這份喜悦的珍惜和滿足,還有他對於幸福的定義。

談及那一天,他説,當時爸爸都已經96歲高齡了,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爸爸,他能分辨出爸爸當時的心情,那拉長的語音中對自己的祝福。從對世界的害怕,到害怕自己來不及陪伴孩子更長的時光,金士傑説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推進,他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從他的言語中,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是,改變他的是愛,是妻子單純因為快樂而笑出眼淚的樣子,是孩子一天天成長直到初中結婚生小孩的樣子,是百歲高齡父親對於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當然也是金士傑自己對整個世界的愛,對家人還有他熱愛的舞台。

台詞不僅僅只是台詞,更是他生活的樣子

作為台灣話劇界最具影響力的老戲骨之一,金士傑在之前的很多年裏都只活躍在話劇藝術的世界中,很少參演商業影視劇。不過近年來,觀眾們卻經常能在各種商業片中看到他,精湛的台詞功力加上細緻入微的表演甚至經常把主角的光芒都掩蓋過去。為什麼金士傑老師有戲?

金士傑談及孩子的時候,很難不讓人想到《剩者為王》裏的父親對於女兒婚姻的態度,現實生活中金士傑也説他希望孩子經受挫折,但是又無條件的支持他。相較其他朗讀者,金士傑的朗讀,似乎多了一份代入感,這與他多年的舞台表演經歷自然分不開,但更多的應該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這些感動來源於金士傑的本身。多年以後,他的戲劇融於了他的生活,戲劇裏關於家庭,關於愛的內容,正是金士傑的生活,又或許也可以説是他融於了戲劇。“愛!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如果我們沒有愛,就好像小鳥折斷了翅膀。”因為如此,才足以動人。

“我願意他提早發生,但是我又不願意撤銷原案”,或許正如金士傑説言,他是矛盾的集合體,但是這讓他的生活更豐富,也讓他的戲更動人。

朗讀者十一期主題觀後感2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第十一期於上週六播出,該期主題為“那一天”。當天,作為朗讀嘉賓之一的江疏影一襲簡約黑白裝優雅亮相。不僅現場聲情並茂地誦讀了美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説《飄》,還與觀眾分享獨屬於自己“那一天”的背後故事,最後更認真走心坦言:“最美的青春要留給夢想”。

江疏影:想走屬於我江疏影自己的路

2004年江疏影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畢業後,她並沒有像同學陳赫、鄭愷那樣立刻投入演藝事業。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節目中她坦言,當時做這個決定,身邊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但她堅定:“我想走屬於我自己江疏影的路,這條路沒有什麼錯誤和正確,因為那是我的選擇”。

留學的現實情況與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遠。由於語言障礙,她從零開始學習英文,大多數人用一年時間便獲得的MA,她卻用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期間付出的努力更是不勝枚舉。由於選擇的是經濟學科,所以需要同時學好英文、經濟以及數學,這三門她基本都是從頭開始。江疏影淡淡地講述那段往事:“當時有一本1000多頁的經濟學科書,對於我來説簡直是天書,但又不想放棄,只能通過一個個查字典的方式在每個單詞上面備註中文意思,最後把這本書成功‘拿下’,這本書至今都還保留着。”

除了學業上的困難,獨自一人漂泊在外,身邊沒有熟悉的朋友,沒有親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獨感、無助感包圍。一種情感的脆弱亦發明顯,如果網絡連接出問題,她就會控制不住地大哭起來。但慶幸的是,她都堅持了過來。隨後她表示:“那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價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樣”。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異國冒險旅途中,作為團隊的“姐姐”擔當,不僅承擔起照顧隊友的角色,更成為溝通協商的關鍵人物。遇事臨危不亂,能夠有序的逐一解決。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較好地協調隊友間問題,成為了團隊中的“定心丸”。

江疏影:最美的青春留給夢想動靜皆可兩相宜

在被問及為何會選擇《飄》作為分享讀物時,江疏影認真表示:“自己與小説主人公斯嘉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的倔強、不服輸、勇於挑戰、果敢”。同時她也表示:“想把這段朗讀獻給那些徘徊在夢想跟現實的那些人,想告訴他們,應該把最好的、最美的青春留給夢想。”正式朗讀前,江疏影更説道:“謹以此篇獻給那些並不想索然無味過一生的自己和你們”。

朗讀過程中,江疏影展現出科班出身的專業水準,全情投入,時而開心微笑,時而悲傷愁眉,抑鬱沉穩的語調,將對小説逐字逐句透徹的理解展露無疑。讀到動情處,手掌更不由自主的貼在心臟一側,彷彿她就是主人公,感受着她的心跳,帶領觀眾一同進入《飄》的世界。

相比於《朗讀者》舞台上靜若處子的江疏影,冒險真人秀《花少3》以及《快本》中的她則動若脱兔,展現出幽默活潑的一面。無論是舞台上沉穩內斂的江疏影,又或是真人秀中堅強獨立的江疏影,雖然看似動靜皆宜甚至有些“分裂”,卻在每一次出現的時候都帶來驚喜,讓人不禁期待去發現她更多的不同面。

朗讀者十一期主題觀後感3

日前,央視推出的《朗讀者》節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嘉賓們通過朗讀散文、詩歌和家書,把一篇篇美文通過聲音再現出來,讓人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實的'情感和音韻之美,觸動了人們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們朗讀的心緒。朗讀重回人們的視野,使眾多觀眾躍躍欲試,拿起書本,大聲朗讀起來。

朗讀是欣賞文字的方式,也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小時候,常見父親手捧一本厚書在大聲誦讀。為何要讀出聲來呢?父親説,古書沒有標點,只有讀出聲來,才能感受文章的美。古人一向稱看書為讀書,民間把上學叫唸書,都是説書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聲讀出來。後來,讀了一些古書,發現古人確實在看書學習上只認"讀"字。《史記》中凡是説到讀書時,司馬遷都用的是讀或習誦。陶淵明自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朱熹更是強調朗讀的重要,認為,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要逐句玩味、反覆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見,在古人眼裏,朗讀是學習書本知識的唯一途徑。富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更好地把文字內容準確真實地表達出來,讓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給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儘管獲取知識的渠道和載體更加多樣,但朗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閲讀方式。上小學,朗讀是必須完成的一項基本功,對促進孩子智力發育,薰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使朗讀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似曾相識的模糊記憶。《朗讀者》節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讓朗讀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迴歸閲讀的視野,還給人們一份久違的閲讀親切感。看了《朗讀者》,我們突然意識到,朗讀是那麼的美好,高雅,充滿了文化氣息,承載着濃厚的情感,可以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的温馨、感動、美好和喜悦,似的人們情不自禁要拿起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朗讀讓冷漠的閲讀,變成飽含情感的聲音,讓視覺的單一,變成聲音與視線的交融;讓自我的學習,變成與他人的互動;讓枯燥的文字,成為有温度和情感的傾訴。

在今天,信息和知識不斷走向影像化的時代,朗讀仍然是我們心中不能割捨的學習方法,仍然是我們不能離開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大聲朗讀吧,通過朗讀來感受情懷、學習知識、傾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