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16精選《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58K

以小説《餘震》為基礎改編的《唐山大地震》也是改編電影的典範之作,影片聚焦在32年人們心中留下的傷痕,雖然只是娓娓道來,卻更加值得觀眾去久久回味。下面是語文網為大家提供的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篇1:《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上週六,我們一家在南國金光華影院看了一場創票房新紀錄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描述地震後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整個影片大悲大喜大愛,牽動着觀者對人性、人生、親情的思考,也達到了催人淚下的良好社會效益。正像王菲演唱的主題曲“23秒32年,耳朵塞滿了孤獨;我聽不見幸福,挖開記憶的那捧土,就像經歷一場沒有麻醉的手術……”整部電影故事情節感人至深,值得一看。如下是本人觀看後的三點感受。

觀感之一:印象最深的是李元妮三十二年對“幸福”的堅守。她在失去丈夫方大強之後,三十多年未婚,如同把自己釘在十字架懲罰自己,不再追求個人的任何慾望的享受,不接受其他男人的情感。她那兩句台詞“哪個男人能用命對我好啊?!”“我這輩子就給他當媳婦,一點都不虧!”,令很多性思想前衞、老公守着還移情別戀、紅杏出牆的的婆娘們汗顏,經典話語成為當今社會看待愛情及選擇伴侶的標準,中國傳統的愛情觀在本片中達到昇華。

32年來元妮一直貞節守寡,我相信也沒有人會指責她如此“封建”、違反人性,我們不妨認為是封建社會的從一而終。她認為丈夫拿命對自己好,自己就要一輩子做她的女人,這不是在倡導男權主義,應在更普範意義上理解報恩。我覺得作為一個女人,生活在她最美好的瞬間停止了,她願意永遠記住那一瞬間。不是她在意外面的流言蜚語,不去過好日子,而是她根本不在乎那些,因為元妮是守着心靈的幸福過日子。

觀感之二:感觸最深的是“救弟弟”這三個字能穿越時空。整個影片故事中,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通過不同角度體現了出來,折射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重男輕女的觀念。

地震之夜睡覺前,姐弟倆都要吃西紅柿,最後僅有的一個元妮給了兒子,卻沒有給一旁受委屈的女兒。地震引起房子倒塌,預製板壓着姐弟倆,援救只能撬一頭救一個,母親當然希望兩個孩子都能留下——“兩個都得救!”,但是,殘酷的現實卻要讓母親選擇只能留下一個!一個是女兒,一個是兒子,都是心頭肉,那一刻母親到底該如何選擇?為了延續方家煙火,元妮呢喃的説出了“救弟弟”!震後,濟南的奶奶想接孫子回去,對話中,奶奶就只知道兒子沒了,孫子少了一條胳膊,對孫女的“離世”連提都沒提……這三個片段只是這部電影的小細節,但卻能着實體現中國人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我想,女孩吃不到最後一個西紅柿不是因為她是姐姐,那是因為她是女孩。“救弟弟”那三個字在觀眾中聽來這應該符合情理,也是元妮的無奈選擇,可是在小女孩的耳朵裏那三個字就是炸彈,炸燬了她以前所認知的一切,生命的價值與親情如同草芥。你看,當聽到“救弟弟”這三個字後,埋在廢墟下那張佈滿黑灰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幾歲的小女孩無助的從眼睛裏流出了悲傷與絕望的淚水,讓人如此心酸……

本影片關於救兒子還是救女兒中的故事還是符合中國人傳統的正常思維的,如果元妮説出“救姐姐”反而不正常了。其實,現實社會中知識越高越重男輕女、官越大越重男輕女、錢越多越重男輕女是不經的事實。是啊!重男輕女思想,母親在哭喊着放棄女孩生命的那一刻起,現代人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被突襲的災難無限放大了,包括《餘震》的原作者張翎、《唐山大地震》導演馮小剛、本影片主人公李元妮以及所有的觀眾,潛意識中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自於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

觀感之三:每一個藝術作品都不可能完美,《唐山大地震》也是,也有美玉之璞。看完之後感覺電影片名有待推敲,不應該叫《唐山大地震》,叫《方達一家的故事》可能更合適。作為一部災難片,不足5分鐘的地震特效一晃而過,本人感覺鏡頭時長與景緻不夠過癮,技術水準無法與好萊塢災難大片相比。另外,作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32年的親情片,情感主線在整部影片中缺乏鮮活生動細膩的情感表達,本人感覺劇情倒像是東拉西扯的電視劇套路。

影片中還有多處表現不夠精細及嚴謹,根據本人細心觀察,有幾處是劇情、時間、道具與當時的常理不相符。首先,88年董桂蘭帶文職幹部軍銜就不對了,經查證,92年中央軍委才決定為全軍文職幹部配發與現役軍官相同的制式服裝。其次,是生活小常識,李元妮的電話是否能通話,其實是由電話線決定的,和電池一點兒關係也沒有,誰聽説過沒電池就不響的電話?再次,90年工商銀行的存摺不是紅皮的,那一本是九十年代末的樣式,我家存有一本九十年代初的工行存摺,是藍色軟皮的,上面印有人民儲蓄的標誌。最後就是關於方達的服飾與駕照問題:kappa是02年才進入我國市場的,我覺得方達90年左右蹬車、96年回家穿kappa的T恤和羽絨服應該是在地攤買的山寨貨;還有根據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駕駛證管理辦法》,殘一肢的方達是不可能申領到駕照的,所以我覺得方達應該是屬於無證駕駛。

篇2:《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電影《唐山大地震》,今天在全國同步上映。我在第一時間,走進影院觀看了該影片。

此前,我看過有關該影片的報道,心裏裝了一些印象資料:

電影:《唐山大地震》是馮小剛導演的作品。是華誼兄弟公司投資最大的影片。投資花在有關唐山大地震的23秒鏡頭。故事演繹的是從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三十二年之間的故事。故事有三個看點:“23秒地震場面”,這是彙集了好萊塢、韓國、日本和歐洲專業人士智慧的製作;“感動”的情節無處不在;“一反常態的故事架構”,片名叫“大地震”,實際講述的是大地震過後,唐山重建和人們心靈重建的故事。

23秒;32年;24萬遇難者;衝擊5億票房。這就是看前,電影《唐山大地震》的一組數字。

我看後,有幾點深刻印象:

第一、這是一部災難警示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時隔32年,相距是如此之近。唐山大地震死難者24萬!汶川大地震死難者超過了10萬!32年,這是多麼短暫的歷史瞬間,又有多少人,在一生中同時經歷了這兩次心靈的重創。時隔32年,災難重現!今後又會經過多少年,遭遇到同樣悲慘的天災人禍!如何應對災難?如何防範和避免傷亡?居安思危,當自省自警。

第二、影片的重頭戲在震後的32年。唐山大地震死難同胞24萬!該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樣悲慘的事件留下的影響是深遠的。影片僅用了“23秒”的時間,把大地震發生的瞬間,造成的慘不忍睹的畫面,如強心針一般注入了觀眾的體內。唐山,一座城市瞬間成為了一片廢墟。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幸福歡樂的'生活,一下子“沒了”!城市的廢墟呈現在眾人眼前,唐山人心理遭受的衝擊,卻深深烙在了心靈深處。影片圍繞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反映了32年來唐山城市的重建和唐山人心靈重建的過程。

第三、《唐山大地震》震撼與感動並在。無論是唐山大地震,還是汶川大地震畫面的重現,還是女主角方登與母親元妮冰釋前嫌的場面,都讓我們抑制不住的熱淚盈眶。在殘酷的地震面前,人性和大愛得到了集中展示。深刻的主題,入木三分的刻畫,令人震撼,叫人反思

第四、《唐山大地震》,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講述的是地震發生後,一對龍鳳胎姐弟方登和方達被壓在同一塊樓板之下。在營救他倆時,必須撬起樓板。一旦撬起樓板,就勢必要救一個,死一個。在生死關頭,讓他們的母親元妮做選擇,救誰放棄誰。萬般無奈之下,母親做出了痛苦的選擇。救兒子方達,犧牲女兒方登。女兒聽到了母親的選擇,記在了心裏。女兒後來被救出後,母親以為她死了,就放在已經死亡的丈夫身邊,背起受傷的兒子去了醫院。女兒被雨水澆醒後,隱瞞了實情成為孤兒,被一對部隊夫妻收養。32年間,母親一直思念丈夫和女兒,尤其為自己做出的選擇愧疚不堪。女兒呢,一直滿懷對母親的怨恨,不肯回到唐山認親。直到自己做了母親,直到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現場,親眼目睹一個母親痛苦的抉擇,加之巧遇弟弟,才知道了母親32年的痛苦思念。母女的相認和釋怨,意味着心靈大廈的重建完成。

第五、《唐山大地震》,一部反映唐山人自強不惜的勵志片。在地震中肢殘的方達,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依然鬥志旺盛,通過努力奮鬥,成了一名成功的創業者。飽受心靈委屈的方登,面對輟學早孕和被拋棄等打擊,依然矢志不移,終於獲得了幸福。他們的奮鬥史,是唐山人自謙不惜的一個縮影。影片中唐山的每一個10年,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唐山已經成為美麗發達的新都市。

第六、《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紀錄片。從方登給爸爸手腕上畫手錶,到方登手上戴名錶。從棚户屋,到高樓大廈,別墅洋房。從服裝的變化,到就業觀念的變化,無不反映着一個時代進步的蹤跡。只要是80年前出生的人,都會從影片中看到親切熟悉的生活畫面。

今天,奧斯卡影城的各個放映廳都在放映《唐山大地震》,每隔40分鐘就有一場。我不關心票房,只是在思考這類影片的真正價值。它讓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目前的影視作品,多是娛樂類。這個娛樂之中又分搞笑、槍擊、武打等等。一味的娛樂,且不説千影一面,過目即忘。久而久之,還會讓人沉湎於娛樂和搞笑之中,忘記了威脅和危險的存在,失去了應有的警惕和應變力。一次大地震,讓所有人都驚醒了,有了“災難意識”。地震是天災,那麼會不會有人禍帶來的災難呢?答案是肯定的。近來也一窩蜂的拍了不少戰爭和“特務”題材的影片,這些都是拿歷史的素材來消遣。為什麼就不能拍一些,假想的現代戰爭災難的大片。假想一些敵人入侵,全國上下如何動員,普通百姓如何應對。戰爭就像魔影,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周邊事態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迫切需要能夠引起啟發和思考的大製作,來喚醒那些沉睡的心靈,教導大家應對不測的常識。

篇3:《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週六,我和彥,依舊是新東安,我們靜靜的看完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現場唏噓一片。

與其説是唐山大地震,不如説是震後受傷的心靈,如何在人生的軌道上歷練成熟,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

因為地震,徐帆失去了相愛至深的丈夫,還必須面臨救兒子或者救女兒的殘忍抉擇,最終選擇了犧牲女兒救兒子後的心靈創傷,那是一輩子的內疚和痛楚。

因為地震,被埋在廢墟下年幼的女兒聽到母親選擇“救弟弟”,被拋棄的萬念俱灰,從屍體堆裏爬出,絕口不提自己的身世,埋藏的是一輩子的傷痛不安。她沒有安全感,她早孕,她退學,她做了個單身媽媽,而後離開家許多年,最終嫁給了一個外國人逃避到了國外。

如果沒有汶川地震,如果沒有再一次親身經歷慘痛的回憶,如果沒有看到當年被救出的失去了一隻胳膊的弟弟,女兒可能永遠都不會再有去尋找母親的勇氣。

終於,在23秒的地震改變了一切後的第32年,母女重逢。

多麼可悲,在分離了32年之後,卻發現母親,其實是愛自己的,她用她的生命在愛着她,日復一日的思念她,她從來都沒離開過母親的惦念。

很多時候,總是感覺不到母親的愛,縱然沒有經歷過災害傷痛,又有多少人不是心懷創傷,覺得母親不愛自己呢?而事實上,就是因為太愛對方,所以不能容忍一絲絲的瑕疵,多麼強大的心靈都會變得像易碎的玻璃,一個不小心就變得支離破碎。只不過,母親之愛是毫無條件毫無保留的,無論孩子帶着多少的怨恨,母親始終在原地,默默的等待孩子的歸來。

我不知道一個母親的心有多麼強大,我也不知道一個母親在面臨傷害的時候會如何療傷,我不知道一個母親平靜的外表之下掩藏着多少深邃如海洋般的愛,我更不知道一個母親,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刻內心深處會想些什麼,我不知道一個柔弱的女子做了母親後會變得如何堅韌不拔,我不知道一個傷心的母親會如何度過漫漫長夜,我不知道一個失去了伴侶的母親孤寂的日子如何排解,我不知道一個母親在面對怨恨自己的孩子時候心裏有什麼樣的震動,一切的一切,我不能體會,更不能想象。

可是,看完唐山大地震,我對母愛,女兒和母親的糾結,生與死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它將最最平凡的人間親情展現在你的眼前,卻給了你的心靈前所未有的震撼。無論生與死,母親和孩子之間,沒有什麼值得傷痛的糾纏,只要在一起,好好活着,就好。

真的,不需要説什麼,就這樣默默的相望,相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