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彙總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第1篇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羣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着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範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説《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燬《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第2篇

法國曾經號稱“歐陸第一陸軍強國”(即使現今的法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的地理位置。就像七雄並起時的秦國,偏安一隅,虎視東方。僅就陸地上來説,在大多數時候,它的敵人只來自一個大方向上,這使得它的針對性更強,能更好的集中兵力。對於陸戰來説,這樣的地理條件和人口、政治、經濟、傳統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在歐洲恐怕是得天獨厚的優勢了。於是路易十四、拿破崙相繼成就了法蘭西的驕傲。

但是,心在世界的法國人卻怎麼也衝破不了英國人的海洋枷鎖,也因此永遠淪為配角,襯托着對手“日不落”的驕橫與詭詐。難以理解,在大陸上橫掃歐陸的法國為什麼到了海上就像患了肌無力,完全的無作為。據説,陸地上的地理優勢到了海洋上反到成為了法國海軍的先天性殘疾:伊比利亞半島將法國海岸線一分為二,使得它的對手只要扼守住直布羅陀海峽就能讓法國的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不得策應。而對於法國來講,無論是大西洋還是地中海都充滿着巨大的國家利益,哪個也放棄不得。不能集中兵力,這是最基本的兵家大忌。

如上所述恐怕是個原因。但估計絕對不只是這個原因,當翻閲英法戰爭史的時候,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地方,就是在歷次英法海上對抗中,就武器性能而言,法國幾乎沒有遜色過對方,甚至在一些歷史時期裏還優於英國——這當然得益於法國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基礎。但是,武器的優勢並沒有為法國贏來多少勝利,更悲慘的是,幾乎每一次重大的海戰中,法國人都會犯下些幼稚的錯誤從而導致徹底的失敗,而這些錯誤甚至達到了可笑的地步,常使熱愛這個國家的人扼腕。

我想,造成這種結局或許只因一個原由,就是法國不懂得海洋。沒有海洋謀略、海洋傳統和海洋經驗,用陸地思維去思考海洋勢必被洶湧的巨浪吞沒得無影無蹤。於是想到了我們自己,我們同樣是一個大陸國家,從文化到傳統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大陸烙印。在這一點上我們和法國倒是很相近,我們的百年屈辱就起因於我們對海洋的陌生。現在總有人樂於在海洋沙盤上做加法,R國現在擁有幾艘驅逐艦、幾艘護衞艦、幾艘潛艇;我國已經擁有幾艘驅逐艦、幾艘護衞艦、幾艘潛艇,以後幾年還將擁有幾艘驅逐艦、幾艘護衞艦、幾艘潛艇。他們甚至雄心勃勃地認為只要我們造了多少多少航母就可以和M國太平洋艦隊分庭抗禮了!法國的尷尬恰恰該點醒這些人。我們當然要擁有航空母艦以及更多的現代化主戰艦艇,但擁有了它們並不代表我們就羽翼豐滿了,與那些傳統海上列強相比,我們還很幼稚。我們甚至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海洋上,因為陸地邊境線實在太漫長了,卧榻之測不規矩的近鄰又那麼多。不得不用大陸思維思考大國逐鹿的問題,但在海洋上,這也許是一個弊病。這是我們的困局!

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第3篇

法蘭西這個民族是個浪漫的民族,他們對思想和藝術的重視勝過一切,先賢祠安葬的偉人當中僅有11人是政治家,其餘多數是思想家和藝術家以及科學家。誰有資格在先賢祠安葬時要經過全民討論的,由此可見全體法國人民對思想和藝術的崇拜。我想這種崇拜源於他們對思想和藝術的作用的肯定,他們認為思想和藝術有某種巨大的力量,正如英國人認為蒸汽機是一種力量一樣。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全民性的認識,才使得法蘭西一直在世界舞台上發出他獨特的聲音。也許可以打個這樣的比方:一個國家經濟的力量就像一個人的體魄,而它的全民思想和意志則好比一個人的信念,如果光有強壯的體魄,而沒有對自己必勝的信念,無論多強壯,它也必定會輸,相反,如果具有必勝的信念,即使沒有強健的體魄,它也有贏的機會。這也許就是法國為什麼能在經受了德國侵略後還能保住自己的文化和恢復自己國度的原因,而中國的抗日戰爭更是這一點的最佳詮釋,中國當時經濟相當落後,但只要思想不倒,依然可以打敗侵略者。

而思想本身的確也給了法蘭西甚至整個世界以力量,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石性著作《社會契約論》就出自法國人盧梭之手,在整個啟蒙運動中,法國思想家佔了多數,他們的思想的傳播在民眾中碰撞出火花,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可見思想是行動的'源泉,它指導行動的方向,併為行動提供動力。

與其説法蘭西是以其經濟力量躋身世界大國,不如説是以其思想和獨立性而受到世界的肯定。在政治上,它並不像英國和日本一樣唯美國馬首是瞻。經濟和技術上,它也不像日本一樣一味引進它國的原創,然後做創新設計,而是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體系,也許這樣做對經濟的增長沒有日本的方式有效,但它勝在獨特上,每一步都是自己走過, 這正是一條求異的藝術之路,它對世界多元化的貢獻不容忽視。因此即使它經濟力量上不如美國、德國,但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依然毫不遜色,因為法蘭西就是法蘭西,世界上唯一的一個。

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第4篇

法國,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使它成為歐洲的天然大國;巴黎,文化、藝術之都,讓每一個喜愛歷史的人都流連忘返。法國是我很喜歡的國家之一,三次法國之行,法國人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開朗、大方、熱情,頗具親切感。

大國崛起法國篇重點介紹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後社會變革,及此後法國陷入長期社會動盪的情況。1789年之後不到100年時間裏,法國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兩個帝國,兩個王朝,三個共和國。激烈而反覆多次的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改造社會的同時,消耗着法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動盪的局勢使經濟發展缺少必要的、穩定的社會基礎,法國的大國之路因而變得格外曲折。

編者拿法國與隔海相望的英國作了比較:統一的民族國家開始出現,英國是1485年,法國是1589年;開始進行由專制走向民主的社會變革,英國是通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法國是通過1789年的大革命。相對於兩個100年的時間差而言,影響兩國更大的變革方式的不同:在法國經歷着百年動盪的時刻,以和平方式完成社會變革的老對手英國已經在進行一場工業的革命。在這一輪的國家競爭中,法國遺憾地錯失了時機,不得不始終居於“第二”的位置。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國與日本這兩個同樣是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的明治維新是19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兩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國政府能認真、耐心地學習其他強國的崛起之路,吸引他們的教訓,強國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法國在17-18世紀中湧現出許多思想家,他們給世界留下了一部部經典之作。其中有: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論》、《形而上學的沉思》、《哲學原理》等;伏爾泰的《哲學通訊》、《牛頓哲學原理》等;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即三權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權利説);狄德羅編撰的《百科全書》。

大國崛起法國觀後感第5篇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併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佈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衝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説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週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牀,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製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