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彙總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98K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第1篇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彙總

同為描寫二戰的電影,又同為描寫二戰中波蘭猶太人悲慘遭遇的電影,鋼琴師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辛德勒的名單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可以説,都是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電影。

鋼琴師整部電影的配樂非常單純,僅以鋼琴的配樂為主,而樂曲中大多又是蕭邦的作品,就憑這點,可見導演給於這部影片毫不渲染的特色,他以男主人公的視角為主線完成了整部影片的拍攝,在電影中,沒有固定的配角,也沒有通常影片中必然出現的愛情. 友情,源自於鋼琴師善良的個性,他的朋友幫助他逃離了開往集中營的火車,幫助他在那個荒唐的年代有一個藏身的地方,儘管那裏的門是反鎖的,儘管鋼琴師吃土豆吃到得了黃疸病,一切的幫助都在他的朋友們自保的前提下。愛情,鋼琴師在電影中沒有愛情,在那個年代,導演沒有把愛情拔高到“泰坦尼克號”那樣的高度,因為在生存面前,愛情相形見拙。

在電影的世界裏我們多多少少期盼着一些特別的東西,比如英雄和偉人,比如超凡的愛情和友情,也等待着一種超然的變化,比如浪漫,勇氣和奇蹟。這些都沒有在電影中出現。它所花了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表現平凡,平凡的求生,平凡的互助,甚至屠殺都是平凡的了,但相比《辛德勒的名單》(其中也有平凡的屠殺)《鋼琴師》中的屠殺更讓人揪心的痛,救一個為了幫家中尋找食物而冒險跑出牆外的小男孩,鋼琴師一邊救,小男孩在牆外的身體一邊被打着,當終於救出小男孩的時候,男孩的脊椎已經被打斷了,呼吸也隨即停止了...德國的軍官喜歡隨意的殺人,半夜裏讓所有的人都站成一排,然後按順序點,出列,開槍...鋼琴師有個幫助過他的朋友就這麼被射死的(電影中有個小細節:輪到這個朋友的時候,軍官的手槍突然沒有子彈了,但這不影響他朋友的命運,軍官重新裝好子彈後又開了槍,讓觀眾有些希望後又被無情的抹殺了)。可見在《鋼琴師》中,死者的吶喊與控訴,這點比《辛德勒的名單》表現地要出色。

音樂,在生與死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東西。被困在一個小公寓裏的鋼琴師坐在鋼琴面前,因為不可以發出聲音而只能默默地用手指在鍵上來回撫摸,想象中他所彈奏的樂曲...音樂,在戰爭面前,真的啞了嗎?不是。鋼琴師最後的藏身之處是一座被遺棄的房子(男主角不配為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所演繹的鋼琴師在生活無憂時與潦倒時可謂判若兩人,在影片的一開始是一個善良有氣質的音樂家,而在潦倒時跟街頭的流浪汗豪無差異,空洞的眼神控訴着戰爭對於人性的蹂躪),鋼琴師不知道,那裏除了食物外還有鋼琴,鋼琴師也不知道,他應該死在那裏,因為一切人可為的因素和運氣都被他用完了...

他踉踉蹌蹌地走近那座房子,聽到有人在彈貝多芬的《月光》(貝多芬是德國人),正當他費勁地尋找工具來打開食物罐頭的時候,一個德國軍官站在了他的面前,鋼琴師惶恐地睜大了眼睛,面對德國軍官的問題他一個字也回答不出來,他無法思考,因為他知道,這一天終究還是來臨了...他所説的第一句話是:”是的,我以前...以前是個鋼琴師“。音樂在這個時候站了起來,德國軍官聆聽着鋼琴師的演奏,聆聽那從一開始謹慎生疏隨後奔放流暢的演奏,彷彿思緒早已離開了戰爭,蕭邦出現了,這個波蘭人,他出現了,站在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波蘭人之間。他的敍事曲從平和升為激昂,從弱小變為高大。蕭邦的音符裏有波蘭的憂傷,也有波蘭的快樂,但難道里面就沒有德國的悲愁和喜悦嗎?他什麼都有,唯獨沒有仇恨,因為仇恨是醜陋的,進入不了音樂裏去。他,被感動了...音樂無國界,除去破爛的大衣和軍裝,音樂溝通了人性...

鋼琴師靠着德國軍官的幫助捱到了戰爭結束的那天,當他穿着德國軍官送給他禦寒的軍大衣出來擁抱他所看到的第一個波蘭人的時候,還被波蘭軍人當作德軍逃犯開了搶,導演用了他一貫的手法,再次調侃了觀眾的情緒,在戰爭結束的時候進一步強化了戰爭帶給這片土地與人們內心的恐懼與陰影。

或許影片應該結束了,但沒有,導演還想説些什麼...鋼琴師戰後為波蘭電台彈奏鋼琴,他又回到了影片開頭那個笑容優雅的鋼琴師,而這個時候因為偶然的機會鋼琴師通過朋友瞭解到那個曾經幫助他的德國軍官現在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需要他的幫助,但因為種種原因,鋼琴師始終無法打聽到軍官的名字...

影片的最後以鋼琴師的現場演奏音樂會為結尾(鋼琴師是根據真人回憶錄改變的,他最後成了著名的鋼琴家,一共演奏了2300多場音樂會)事情似乎回到了應有的樣子,鋼琴師穿着高貴的禮服,做在舞台的中心為觀眾獨奏,他細長的手指與秀麗的音樂非常的般配...就當我們在想就這樣結束了吧,那個德國軍官還是永遠不要讓人知道的那樣比較耐人尋味的時候,字幕上打出了“那個德國軍官名叫XXX,於1952年死於蘇聯戰俘營”的字樣,也許心中開始罵導演怎麼到最後都不那麼温柔,可猛然意識到這就是戰爭,戰爭中永遠沒有等價的交換,才有那麼多控訴與淚水,音樂與戰爭看似黑白那樣的對立,但戰爭為音樂而感動,音樂因戰爭而豐富...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第2篇

一直以來活在平凡和瑣碎的日子中,每天做相同的事情,雖談不上憂傷,但是內心的激情卻漸漸的被漂白,時光的流裏,蹁躚過蝴蝶,那是童年的美好和色彩,只是這樣的日子漸行漸遠,留下的只是在這樣的人世間行走的皮囊。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有多久,不知道夢想的地方還有多長的路需要跋涉。

人啊,常常會感到迷惑,不論對於生命還是死亡,面對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常常感到一種無力,而對於希翼和未來,那微薄的陽光在狹窄的風口,靈魂中的一束,射出揪心的光芒,但是就是這樣的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絕望之中,希望從來沒有泯滅,只要你的心中充滿了愛和渴求。

對於生命的愛,即使你的.肉體被消滅了但是靈魂卻永遠微笑在風口,那是多麼偉大的情懷,面對死亡也不卑不亢,而那些感動的瞬間是生命彰顯自己魅力的時候,從來不會低下自己的頭顱,為了一個遙遠的目標,做今天的行動。或者這樣的話顯得有些單薄,但是真正能夠做這些事情的人,卻是那樣的偉大,他們的靈魂不會老去,他們的身影帶給後人以啟迪。

對於藝術的愛構成境界的高度,一個庸俗的人汲汲於功利和錢財,這樣的人面對生命中重大的變更往往不是哭爹喊娘就是怨天尤人,他們不堪一擊在肉體消滅的同時靈魂也被擊垮了,但是無可厚非,因為人都是這樣脆弱的,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人都有崇高的道德,恰如你不能保證每一朵開出來的玫瑰都是紅色的。對藝術的愛,體現在生命中是高雅,是永不磨滅的支柱,在最為艱辛的時候依然有對幽雅的風度,最誠摯的追求,那些東西在普通人看來或者僅僅是一個上層人士的消遣,但在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説,它是融入了他的生命和靈魂之中的。

人性,戰爭,摧毀,這些帶有哲學色彩的詞彙,在我看來,交織着這個世界上善與惡,真與假,戰爭可以消滅人的存在,通過屠殺的方式帶來世間的悲歌,但是人性呢,折射在這之中的人性的光輝卻那樣耀眼,以至於讓劊子手也驚心,讓屠夫要膽寒。摧毀了城市,或者建築,將所有的創造都夷為平地,但是那樣突兀的偉大呢,那些無法磨平的意志呢,或者我想一個企圖用戰爭達到某種手段的人還需要想的更多。但是事實證明,這些人往往都是粗魯的人,他們理解不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對於戰爭的理解,我想這是一個深刻但是帶有思考的名詞。雖然現在戰爭離我們中國人顯得有些遙遠,但是啊要知道在我們幾千裏之外的阿富汗,伊拉克,那裏的戰火依舊在燃燒,那裏的人民依舊在殺戮。確實,戰爭是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取得利益,在二戰以前,這種方式是每一個君主所熱衷和執着的,戰爭不帶喲一絲一毫的不光彩,相反,一個國家的存在就有戰爭的權利。只是到了近代尤其是美國成為了霸主之後才改變了這一規則,戰爭需要負責。這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戰爭不再是作為國家的手段,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國家威懾力的象徵。和戰爭伴隨的永遠是鮮血,殺戮,摧毀,這些東西的存在讓我們感到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權力,是一種不可抗力的因素,無論你是富人,還是流浪者,當槍頂在你的腦門上,你的心中還有什麼念頭呢。而爆發或者容忍,勇敢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偉大的死亡,而懦弱的生命在刺刀下畏畏縮縮,不敢正視生命的結束,或者這種恐懼與生俱來,但是我們可以在各種方式去逼近這樣的崇高。

且將那些心頭的痛楚化作長劍刺破天空,讓正義的光芒普照人世,我是一陣清風,吹過蒼茫的夜空。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第3篇

Nach Auschwitz gibt es keine Gedichte mehr.――no

這是一段人類史上自相殘殺的恥辱往事,這是一個被傷害的弱小民族對自身擔當的反省和詢問。

《鋼琴師》,一部關於納粹統治下波蘭猶太區猶太人生存境遇的電影。它不僅僅在回憶苦難和殘暴的往昔,它更是靈魂對當年猶太民族卑微、軟弱的質問:

當災難發生時,你在幹什麼?當手無寸鐵的同胞倒在血泊中的時候,你又在幹什麼?你們的沉默,是無奈,還是膽怯?!你的苟活是否有着良心的不安和愧疚!!

“如果你刺痛了我們,我們怎麼會不流血?如果你逗我們開心,我們怎麼會不發笑? 如果你毒害了我們,我們怎麼會不死呢? 如果你冤枉了我們,我們怎麼會不報復?”這是一個猶太人在猶太區中的唸白,這段出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場猶太人夏洛克的話,正講述着當年猶太區中絕大多數人的某種缺失,不僅肉體被納粹奴役,連精神也被征服和奴役了。

猶太鋼琴師斯皮爾曼其實在整部影片中更像是導演的眼睛,目睹着猶太區發生的一切,他目睹着每時每刻發生的生與死,他見證着人類對同類的殘暴和殺戮。

一堵牆,隔絕了人性和人性;一堵牆,囚禁住所有的理性。

日子,將在漫長的恐懼中苦熬;日子,將在對自尊的消亡中經歷。

死亡連接着死亡,終於有一天,你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同胞在消失,而你活着,只是“活着”。波蘭斯基用十分平靜的鏡頭記下着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沒有道德意願中的評判,只有發生的每一刻。

活着,為了自己的活着,我們不能渴求任何人成為英雄,但我們有理由讓任何人成為人,這是當死亡擔當起全部意義後,生命必須對自己的詢問!

那一個被納粹推下樓去的殘疾人;

那些在黑夜中被衝鋒槍殺害的無辜猶太人;

那一個餓死在街頭的孩童,哦!孩童;

那一個添食街衢上被傾覆的糊糊的流浪老人;

那堆積如山的,被掠奪來的猶太人的物品;

那一個被無端打死的猶太姑娘……

夠了,真的夠了!還需要羅列所有的人子之死嗎?還需要講述更多的血腥和殘忍嗎?阿多爾諾説過:奧斯威辛之後沒有詩。同樣,面對苦難我們奢談道義也是虛偽的

在沒有人格和尊嚴的國度,偷生者和赴死者都是生命的己選,生活在安逸和平中的我們無權指責非人年代為了活着,一個人本能的生存意識。

影片藉助斯皮爾曼眼睛,冷冷地注視着發生的一切,這種冷靜是對人類暴行的審視,這是對歷史的詰問: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為什麼我們一再重複屠殺和殘暴!

我聽到一個猶太導演憤怒的吶喊!我聽到一個人子對非人道的控訴!

空無一人的街上,滿地狼藉,斯皮爾曼在哭泣,他在哭自己嗎?不,他在為人類全體哭泣,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歷史哭泣,為人類的宿命哭泣(從古羅馬到巴以衝突)。人類依舊在殘害自己的同族。

我們是受害者 抑或 飾害者

我們身在其中……

波蘭斯基選用了大量的肖邦音樂作為影片的音樂,這是獨具匠心的,肖邦作為波蘭民族偉大的作曲家,是音樂史上著名的愛國者,選用他的音樂作為主題,是平靜中導演心靈的吶喊:呼喚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呼喚人的直立。

有人説:這是“娓娓道來的希望之詩…儘管影片不像《辛德勒的名單》用妙樂抒情到尾”。簡直是一派胡言。

無論是《辛德勒的名單》,還是《鋼琴師》,他們都在舒緩的旋律之中藴藏着巨大的悲鳴,這是壓抑中的苦楚,這是無淚的痛哭!這種極其自抑的悲憤,只是種靈魂深處的恐懼和絕望。這是人,我們先前的人經受過的一切。音樂是心靈的投射,是劃過無望唯一的亮,這是颶風中微弱的火苗,在冰凍的世紀苦熬,等待可能的陽光。

斯皮爾曼和德國軍官在廢墟中的相遇是導演必要的設定,戰爭是沒有人性可言的,但是作為個體在戰爭前的家族背景和個人學養會在某一刻甦醒,那一刻,沒有任何社會學的概念,只有人性的本身。

《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柔板和肖邦《第一敍事曲》的對話是極具戲劇性的。這是兩個生命的自我救贖的過程,德國軍官知道大勢已去,作為社會角色的“納粹軍官”即將完成歷史,而《月光奏鳴曲》表述着他內心深處渴望迴歸和善的復甦,這也為他放了斯皮爾曼做了必要的鋪墊,此刻他們是導演的兩個符號,為完成靈魂重生的音樂動機。

而斯皮爾曼彈奏的肖邦的g小調《第一號敍事曲》(OP23),取材於密茨凱維支的敍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這個關於反抗的題材是一顆屈辱已久的靈魂給自己的一種姿態。這是為尊嚴的覺醒,這是對死亡和恐懼的蔑視;這時一個曾經軟弱的生命重新的站起。

音樂是一座橋樑,一座超國界的世界語。她傳遞了人類的情感和心聲,她承擔了苦難和未來。

德國軍官對斯皮爾曼説過:感謝上帝,而不是我,他要我們生存下來那就是我們必須相信的。

是的,活下去,一個生命必須活下去!

可是,一個疑問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當五十年後猶太族肆意賤踏巴勒斯坦的土地,用高端武器槍殺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難民,我感到一種深深的痛楚!

為什麼我們人類的歷史將永遠是自相殘殺和自我毀滅的歷史?

毛澤東説過:槍桿子裏出政權……,縱覽歷史,哪一個政權不是建立在平民累累的白骨之上?!

他們替我們死去,我們又為誰活着?!

當我們褪去所有的衣服,當我們蜕去所有的社會角色,我們僅僅是上帝眼中的脊椎動物…….而已

生物學家告訴我們:脊椎動物天生具有攻擊性……

這是我們基因和血液的註定,人子是被上帝詛咒過的。

一個預言:

人類消失的一天,太陽依舊在東方升起。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第4篇

《鋼琴師》又名《戰地鋼琴師》,在我看來,前者是有點不太合適的,這分明是一部歷史戰爭紀實片(僅是個人觀點),而後者是比較貼切的,戰爭中生存的鋼琴師,比較符合電影情節的發展。

《鋼琴師》是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天才猶太人鋼琴家瓦列迪克-席皮爾曼在二戰期間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而四處躲避、逃跑的經歷。面臨着一次次的納粹分子的獵殺,他總能幸運的逃脱,最終從戰爭中存活下來。我總覺他有種莫名的智慧,或許叫生存的智慧,也許是這樣,只要活着,一切都會好起來。

電影的以六七十年代黑白背景開始,一段優美的鋼琴曲把我們的視覺帶到主角瓦列迪克-席皮爾曼的現實生活中。席皮爾曼在華沙的一家電台工作。他修長的手指在琴鍵之間滑動,彈奏出悠揚動聽的音樂,直到德國納粹的飛機轟炸他所在的電台,他還是那樣不捨離開他所鍾愛的鋼琴,他要彈完這一曲。故事的開始就給我們展現了席皮爾曼對鋼琴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給我們展現一個偉大鋼琴家的形象。當然電影中的他確實是以為偉大的鋼琴家,一位赫赫有名的華沙鋼琴家,為整個波蘭甚至是整個歐洲所敬仰。

在逃離電台的時候,席皮爾曼遇上了美麗善良的多蘿塔。多蘿塔是慕名聽他的演奏的,由此可知,席皮爾曼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當然這次相遇,也為以後席皮爾曼逃離納粹的魔爪埋下伏筆。

席皮爾曼回到家中,本來逃走或許是條很好的路,但最終的錯誤的決定,可能也是他們一家人最後的悲劇。當他們圍着電台歡呼慶祝英法對德宣戰的時候,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悲劇已經慢慢開始。

若干天之後,或許是多蘿塔拜訪席皮爾曼先生,兩人浪漫的散着步。但生活總是殘忍的,尤其是處在二戰時期的猶太民族包括席皮爾曼先生。他什麼都不能做,或許只有在馬路上散步聊天的份。故事到這裏的時候,我以為他們倆個會擦出點愛情的火花,或許也應該有點羅曼蒂克的味道。但最終都沒有,這點令我感到有點小小的遺憾。

電影雖然名為《鋼琴師》,但在鋼琴的演奏上卻寥寥無幾,印象中只有五處,第一次是在電影開始;第二次是從猶太聚集區逃出來之後,在他躲避的住處,恰好有一台鋼琴,但席皮爾曼也只能靠自己的想想來安慰自己是在彈鋼琴,我感覺這恰是對一個鋼琴師最殘酷的折磨。對於我們來説,從欣賞電影的角度來看,導演給我們配上了動聽的音樂,給我們以感覺那就是鋼琴家席皮爾曼的演奏,但對鋼琴家席皮爾曼來説,他只能靠豐富的想象力了,雖然如此,對他來説,我認為這應該也是美好。

第三次演奏,是他再次逃到猶太集中營的廢墟的時候,給一位德國軍官彈奏的肖邦的第一敍事曲。我總感覺席皮爾曼這位偉大的鋼琴家不夠偉大,人應該有尊嚴的活着或死去,或許他只是出於求生的本能,整天面對着納粹的殺戮,出於對死亡的畏懼,這也是人之常情,情理之中。但這次的彈奏,也把整個故事推向了高潮。電影中席皮爾曼的落魄和鋼琴這種樂器的高貴有很大的反差,似乎每一位偉大的人都會經歷一種坎坷的人生,或者是上帝對偉人的考驗和磨礪,告訴人們一個真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席皮爾曼在藏身的破房子裏,為面前的德國軍官彈奏着肖邦的第一敍事曲,一束皎潔的月光從單扇窗中射進來,那光芒是如此的神聖,而席皮爾曼的身姿也顯得如此的聖潔,彷彿是落在人間的天使。他傾心的彈奏着,忘記了自己的落魄,飢餓,俗世間的一切好像都與他無關,他整個心都在曲子裏,這是一曲發自靈魂的歌唱,是一種能讓靈魂顫抖的聲音。對面做着的是一位雙手沾滿自己同胞鮮血的德國人,或許曾經的他視生命如玩物,多少無辜的人喪命於他手。但在這一刻,他似乎聽到了靈魂的吶喊,或許自己心靈深處也有那麼一刻的彷徨,但此刻他正沐浴着神聖的聖浴,污穢的靈魂得到了濁清。

我想這次的彈奏不但是德國軍官形象的轉折,更是細皮爾曼生命的轉折點,如果沒有德國軍官的幫助,我很難想象,僅僅一罐罐頭,我們偉大的鋼琴師能堅持多久。但有一個情節很是讓我費解,在他為德國軍官驚心動魄的演奏之後,他坐在閣樓上的低泣,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卻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他為什麼要哭泣?難道應為給殺害自己無數同胞的納粹分子演奏使他感到羞恥,還是為自己的坎坷人生感到不公而委屈的落淚。我無從得知,而這種事也只能自己去揣摩。

第四次就是戰爭結束後,鋼琴師細皮爾曼重新回到了波蘭電台,生活再次歸於平靜,如同暴風雨過後的水面,靜如平鏡,波瀾不驚。第五次就是結尾時的演奏,實際這也是一次最正規上的演奏,為鋼琴師的形象畫上了完美句號。

電影中生動形象的為我們重現了二戰時期那段不光彩的歷史的一部分,這段歷史也將是整個人類歷史的污點,永遠無法拭去。(僅是我個人觀點)從中我看到,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給受害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與傷痛,這種痛和苦我是無法描述出來的,也是對人類文明抹上污點。電影直面抨擊了戰爭的殘酷,給我們現代人以思考,以歷史為鑑,以防將來人類得失。同時電影也對鋼琴師席皮爾曼對藝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的讚揚,表現了善良人性的另一美好。

《戰地鋼琴師》觀後感第5篇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歷史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歷史戰爭片給我這麼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總之,《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老師忽然播放的電影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當得知片名為《鋼琴師》的時候我暗自欣喜,還以為是一部關於西洋藝術的唯美電影。可老師話語一轉告訴我們,影片是戰爭類型,我便對影片狐疑起來。緊接着,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着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後,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

《鋼琴師》又名《戰地琴人》。每次看電影前我都會搜索電影簡介,查了個大概再開始看。雖然新鮮感少了但是心裏踏實。這次由於影片播放得太突然,還來不及查詢,就開始觀看了。原來這是一部二戰期間關於猶太人的電影。這讓我想起了小學有篇關於德國納粹與猶太人的課文,可是當時太小,也不太明白這段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然而影片給我了赤裸裸的視覺衝擊,當我看見斯皮爾曼一家人窮困潦倒,猶太人無處藏身的時候,我才感覺到猶太人的悲哀和無助。

男主角是位鋼琴家,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將藝術家那種紳士儒雅又文弱的氣質演繹得十分到位。影片開頭當全家人都一團亂地擔心要搬出住所時,斯皮爾曼表現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個人無法改變的,他説他寧願死在自己的家裏。

當所有猶太人搬到猶太人區時,他面對像貧民窟一樣的猶太人區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緒。婦人僅存的一碗食物被搶落在地;被德國軍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無辜的人;見人就詢問自己失去的愛人的神經錯亂的婦人。他望着那些慘象卻又無能為力。每個猶太人都過着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生活。也許那個已經瘋了的帶着一羣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給他的痛苦。

當我看到一羣德國軍官直接衝進一家猶太人的家裏,因為年邁的老人坐在輪椅上站不起來而直接將他從陽台扔下去的情形,整個人都有些無法接受這樣赤裸裸的現實。緊接着那一家人被抓下樓然後開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國軍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將他們擊斃,一個都不放過。

還有後來男主角在工地幹苦力活的時候,德國軍官突然找出幾個年紀較大的男人,每個人趴在地上一一擊斃。然而到最後一個人時槍突然沒了子彈,本以為會有奇蹟發生,結果德國軍官換上子彈仍然將其擊斃。其中猶太人沒有一絲反抗。

我想看到這些畫面的每個有感情的人一定都特別震撼,心中充滿了沉重。

整個影片都保持着一定的灰色調,給觀眾一種歷史感以及沉重感。導演用冷靜而又殘酷的鏡頭語言將歷史帶給猶太人的傷痛記錄得明晰而又深刻。

觀影后經我上網查詢才知道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是經歷過戰爭的波蘭人,也許正是因為他童年的經歷再加上他的才華,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

即使影片給我們呈現了無數殘酷的現實,我們從男主角的逃亡角度看見了許多無可奈何歷史的悲傷,但是最終鋼琴家還是活了下來。

故事也並非憑空杜撰,影片是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的自傳體小説改編。所以,我們也應該在這位經歷了生死逃亡的藝術家身上明白一些導演想傳遞的生命的希望。

但是在悲慘的另一頭又有着為了逃避苦難而選擇背叛的猶太人們,為了活得更好,他們殘殺着自己的同類。其實不論在哪個時代哪個民族哪個或大或小的戰爭都會有這種人,他們確實遭人痛恨,是因為他們在民族與存活之間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選擇。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着因懷有強烈的民族感而能忍受一切的傲骨,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傲骨是我們需要追尋的品質,無論如何,這種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生命在殘酷的戰爭下顯得是那麼重要,所以才有那些選擇背叛的猶太人。而當一個儀表堂堂的紳士變得蓬頭垢面,任由頭髮和鬍子瘋長時,你還知道他是個出色的鋼琴家嗎?幸好命運之神依然垂憐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撐過了一個又一個飢餓寂寞的逃亡之日。由此也可以看來,戰爭中的政治給人民灌輸的一些扭曲的精神使種族之間的仇恨更加深重和盲目。於是無數的無辜人民就這樣成了受害者,好在還有一些比較清醒的人願意幫助這個可憐的鋼琴家。

影片中讓許多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劇情也是影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劇情莫過於在廢墟中正在打開一樣食物的斯皮爾曼遇見德國軍官,後又為德國軍官彈鋼琴的那一段。也是觀眾爭議最大,見解最多的一段。

也許有些人認為全片主要想表達的東西就在這,因為不是德國軍官救了斯皮爾曼一命,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不過在我看來,這一段是在表達人性中的柔軟和善良的一面,不過導演依然是以客觀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實。

我在想,如果德國軍官問斯皮爾曼你是做什麼的時候,如果斯皮爾曼回答的並不是鋼琴家,那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或許這位德國軍官的背後也有着什麼樣有關鋼琴的故事,或者他對音樂的藝術有着獨特的感情。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看出,至少他能夠讀懂音樂傳達的感情,至少他不可能是一個沒有人情的屠殺者。

當斯皮爾曼坐在鋼琴前停頓良久後,終於緩緩地開始了彈奏,我能感受到一種艱苦後的久違。他終於融合了在戰爭中所經歷的感情編製成了曲調。或許他也曾以為他很可能再也彈奏不到鋼琴,而當音樂響起時,一切又是那樣的熟悉。靜謐的夜從窗中透出幽藍的月光,投射在琴師的身上、手背上。那一刻我特別想讓鏡頭永遠停留在這麼美麗的時刻,不得不佩服攝影師和燈光師。就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可以自由地猜想德國軍官到底在想些什麼。藝術讓他折服。就如許多影片所想表達的含義那樣,藝術是沒有界限的,無關美醜善惡,它是純粹的。所以他可能就在一瞬間決定,他要將這樣的藝術延續,於是便在後面冒着生命危險給他送食物。

這部優秀的作品讓觀眾從一個冷靜而又直觀的視角來欣賞影片的美與藝術。雖然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所闡述的歷史更是讓觀影者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而它讓被震撼過的觀眾留下無限的深思和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