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起跑線觀後感分享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起跑線》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峯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起跑線觀後感分享,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起跑線觀後感分享

《起跑線》觀後感【1】

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後,我對印度的教育題材電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線》,自覺受益頗多,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師,從事教育行業,但我從不敢説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其實我是很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當教師的想法,從我年幼時候就在心裏紮根,多年來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我從未懷疑過自己對教育的忠誠,可今日在看《起跑線》時,我的心裏忽然響起了一個聲音,它在問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嗎?”事實上我是心虛的。

上師範前,我曾在新聞裏看到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因為貧窮而無法受到教育。那時便在心裏立志,待我學有所成,定要盡力將知識送進大山裏,讓那些可憐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而畢業後,我卻選擇了安逸,再沒有過去山區支教的想法。我為自己找藉口:在哪裏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讓學生學到東西,就都是一樣有益。

實則不然。日子有千百種過法,教育也絕不止一種做法。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許多教師,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自然,也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我並不想評論什麼,只是認為如果沒有付出真心,那絕稱不得教育,曾經在電影《可愛的你》中記下了一句話: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線》,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着一般的工資,過着一般的日子,但他們對教育卻很是重視。有一句話從記事起他們就經常對我説:“我們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知識分子,靠腦力勞動吃飯,而不是去掙辛苦錢。”父母都是很節儉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問題上,他們向來都是最大方的。他們總捨不得給自己買身新衣服,卻樂於去給我們報各種興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學了很多五花八門的東西:鋼琴,吉他,中國舞……可惜樣樣不精。

從一年級起,母親便逼迫我去背《唐詩三百首》。每日4點半便起牀,母親陪着我坐在庭院裏,大聲地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議,我人生中讀的第一本小説,竟是關於階級鬥爭的,那時我才小學三年級,説實話,我是並不瞭解書中深意的。

母親總説教育要贏在起跑線上,擇校是重中之重。我的弟弟在上初中之前一共轉了五次學,可惜弟弟天性不愛好讀書,小學畢業的成績還是差的沒法看。但母親依然覺得只要選對了學校,弟弟的成績便一定會有所提升。於是他和父親在那個夏天四處奔波找關係,低聲下氣説盡好話,終於將弟弟送進了市內最好的初中。父親一生從未求過人,那年暑假,他突然添了好多白髮。

在我看來,教育是不該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教育的好壞應體現在教者和學者的思想和行為之上,而不應該是因學校不同而有所區別。人也不該因貧富差距而有高低貴賤之分。曾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很是贊同:

我崇尚這世間所有形式的平等,無論你是渾身奢侈品,還是粗衣麻布,只要包裹在身體裏的靈魂是高尚的,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影片中除了教育問題,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希亞姆一家。從家境來説,他們是真正的窮人,但正是這一家窮人,教會了主人公什麼是“少即是多”,什麼是“分享即關愛”。

在他們一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起錦上添花,善意更在於雪中送炭。在富有的情況下去分享,那是慈善;而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然記得分享,則是大愛。

關於西亞姆,有兩件事情最讓我欽佩。第一件事:拉吉在提款機前騙他説為了孩子在偷錢時,希亞姆不顧一切將拉吉給拖走了。他不需要錢嗎?不!他的家境窘迫,他的孩子也需要入學。但他不會對那份不屬於自己的錢動一絲念頭,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一句俗語:人窮志不窮。

第二件事:得知孩子們入學需要24000盧比時,為了幫助皮婭順利入學,希亞姆不顧生命危險去撞車,用身體為皮婭換來了入學資格。即使後來得知真相,與拉吉決裂後,他仍不忍讓皮婭失去在這所學校學習的機會。他最後説道:“皮婭也是我的.女兒。”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愛,讓他在被欺騙,被傷害後,依然心中滿存善意?

影片中除了這些動人心絃的愛之篇章,也揭示了人性的醜惡,社會的黑暗,階級的不公。但我今日並不想去談這些。謹以此篇,誡己律己,不忘教育初心,不忘做人之本。

觀《起跑線》後感【2】

《起跑線》是2017年5月上映的印度電影,明晚西大教育部的兒童劇場要播放的一場電影,我忍不住好奇心,提前搜來看了。説實話,感觸很深,也很多。

昨天心理學課,老師講了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從0歲開始講起,一直講到65歲以後,其中重點就是中學以前的兒童教育。而兒童教育的重點又是作為家長能實施的家庭教育,不得不説,做一名好家長太難了。0-1歲,是建立嬰兒信任的時期,母乳一定是要讓嬰兒吸夠(一定是母乳才行,喝奶粉也得用小口徑的),吮吸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這個時期沒有這樣做的話,在後面的階段會出現孩子咬手指頭、咬鉛筆頭等習慣,也會養成一個人能講很久的廢話來滿足口脣的慾望。另外國學教育也很重要,孩子玩耍時可以放點國學經典朗誦或者英語,過幾天你背上一句,孩子可能就不自覺地接了下一句。這個時期要大力培養孩子的習慣。2歲,要進行早期的性教育,讓孩子不要認為性這個東西是羞恥的,而且也要讓孩子能進行自我保護。繪本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我是從哪裏來的》等等)3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此時是發展孩子獨立、自我的時候,給孩子多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句話是對孩子侵權就等於犯罪,孩子的能力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孩子比我們想得要強大很多。要給孩子能跳起來摘得到的桃子。另外如果你讓孩子幫忙做事的話,孩子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時國學經典就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了,要告訴孩子首孝悌次謹信等等。其次像穿衣服之類精細動作要提早訓練,前一天晚上玩兒扣扣子游戲可為第二天早上起牀不浪費時間做準備。3-5歲,此時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目標明確、勇於表現。父母要善於為孩子搭舞台,讓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可以表現,要有一技之長。平時生活中可以玩兒故事接龍、成語接龍等遊戲。5-12歲,學習最重要,潛伏期。給孩子提供大量資料,教會他們學習方法,讓他們擁有各式各樣的學習方式,最好空閒時多帶孩子出去旅遊,只有見多了才寫得出來,作文素養閲讀素養也可以從中培養起來。在學校,孩子小學階段比起學前班或者幼兒園越來越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了,很大程度上是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答案不是老師所認為的標準答案,不敢把答案説出來,怕被同學或者老師嘲笑。所以老師要積極關注孩子的優點、閃光點,並反饋給孩子。12-20歲,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時期,是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進行統一的時期,如果孩子沒實現同一,那麼會出現角色混亂、感到虛偽的現象。這也將影響着下一階段。20-24歲,最重要的事情是談戀愛!!!此處劃重點,該談戀愛的年紀,卻被我用來寫論文,可悲!可泣!可歎!24-65歲,工作、繁殖、人際關係等等困擾着這個時候。最可悲的是40歲左右的男子,要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中年期的妻子和老年期的雙親。實在是壓力山大啊!65歲以後就要面對空巢、配偶離世和死亡的問題了。一生説長也不長,一節課的時間就可以講完;一生也不短,我正在用盡我的全身力氣爭取過好這一生。

囉嗦這些,是想説明一下養個孩子真的不容易啊,下面回到正題。這個電影有很多主題,窮人和富人孩子上學的問題;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生源、師資、教學條件、設施的問題;鄰里間的感情;英語在印度的重要性;父母心;人性等。這些主題或多或少都又體現,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在表現教育的階級性和教育的功利性吧。只有高階層父母的孩子才能擁有全國最好學校的入場券,雖然窮人家也有少得可憐的名額,但是他們能不能進這所好學校,只能靠抽籤,碰運氣了。運氣好的可以免學費,但要交很多其他費用進入好學校。運氣不好的就要到沒有桌椅,只能墊個壇攤子坐在地上上的公立學校上課,這裏的衞生條件極差、最起碼的教學設施都沒有。這也和現在中國的教育狀況有些許相似,有錢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孩子絕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農村的孩子,住在城裏的貧困孩子,也許就只有學校能提供精彩的學習世界了。放學後,沒有興趣班培養特長,沒有奧數班提高成績,沒有英語班與國際接軌。不過,還是得感謝國家對貧困地區教育的關注和支持,沒有國家的扶持,這些孩子們可能學校的精彩也不會接觸。高層次的父母送孩子到最好的學校學習,是因為這些學校的升學率最好,這裏的學生出來後會有好工作、好前景。在這些家長眼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能找到好工作,有大成就。我想説,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麼樣的成就才是大成就?站三尺講台,教一羣可愛學生,不論講台所處的地方是不是重點學校、是不是在主城。養活了一盆嬌弱的花,不是成就?我們現在的教育,也像電影裏所講的,功利性太強了。

電影裏還有一個十分觸動我的地方,有錢的夫婦倆,為了孩子能進入好學校,偽造文件、隱瞞身份到貧民區居住,找回了昔日丟失的很多東西。在貧民區結實的朋友,不顧自己的生命去碰瓷,就是為了拿到醫藥費,讓這對有錢夫婦的孩子能入學。後來,孩子入學成功了,貧民區朋友的孩子運氣不好,沒能進入好學校,只能去公立學校就讀。這對有錢夫婦資助了這個公立學校的所有學生上學,並出資修繕了校舍,讓學校煥然一新,並給自己的女兒退了學,送到了這所學校。還好,電影的最後以這樣的方式結尾。但是,我還是擔心學校和老師會抹殺孩子的天性。

昨天的心理學課,劉老師告訴我們在學校,老師要培養孩子的認知品質、個性品質和適應性品質。認知品質包括智能、創造性和元認知能力。但是大多數老師和家長一直在抹殺孩子的創造力。附上一首昨天課堂裏由全班同學現場創作的一首童詩:

寶寶畫了一個蘋果,一個黑色的蘋果

媽媽問,為什們是一個黑色的蘋果?

寶寶説,因為這是一個黑夜裏的蘋果。

寶寶畫了一個蘋果,一個黑色的蘋果

媽媽問,為什們是一個黑色的蘋果?

寶寶説,因為這是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蘋果。

寶寶畫了一個蘋果,一個黑色的蘋果

媽媽問,為什們是一個黑色的蘋果?

寶寶説,因為這是一個穿着黑衣裳的蘋果。

(起因過程結果就不詳説了)

個性品質裏包括獨立性、堅持性、自信心、求知慾、自尊心、成就動機、情緒調控、自制力、責任感等等。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這也提醒我,以後如果成了一名教師以後,智力這種先天決定的因素無法改變,但是這些非智力因素培養起來,孩子會變得非常強大。這樣的孩子,想學習不好都難。

適應性品質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生理適應、職業適應、社會環境適應、人際環境適應、應激情景適應等。

看一部電影,總結昨天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間太晚了,不説了,睡覺!

印度電影《起跑線》觀後感【3】

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電影反映的擇校熱問題,相信會引起不少中國家長的共鳴。對於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華而不實滿足虛榮,怎樣培養健康、快樂、善良的孩子,這些問題也許能在影片裏找到答案。

影片講了印度德里一箇中產階級家庭拼盡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個時裝店老闆,在妻子的慫恿下,為了讓年幼的女兒上一所名校,不惜舉家搬遷到名校旁的富人區,盡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價報了幫助上名校的諮詢機構,按照諮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聽説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審核。拉吉一家因為語言、生活習慣等原因無法融入富人社會,又因為難以適應艱苦條件等原因難以融入底層社會,鬧出了不少笑話

影片既展現了富裕羣體的攀比、虛榮和虛偽,還生動展現了窮苦人民的勤勞樸實、聰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窮人,認識了善良、勤勞的希亞姆一家,受到他們無私的幫助。電影觀眾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錢,施助者希亞姆家世代窮苦,卻教拉吉擠公交,帶着他在工廠幹活,把自己的工資分給他,甚至不顧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將得到的賠償送給拉吉交孩子學費,結果陰差陽錯,窮人希亞姆的孩子卻沒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選了,希亞姆還掏錢為他們慶祝……,看到這裏我的眼睛濕潤了。想起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書《我在底層的生活》,寫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窮人體驗底層勞動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無助,對照着這部電影看,對窮苦階層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後面也展現了拉吉為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提出放棄孩子學籍,並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

家長們,如果要給孩子選擇名校時,一定要考慮下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盲目攀比,為虛榮心所累。

看了電影,一直對教育孩子充滿自信的我開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問題。最近讀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盧梭的《愛彌兒》,體會到不過多幹預、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的重要性。以前總覺得要多給孩子講人生道理,幫助他分析事情的長短利弊,讓他少走彎路,早明事理,其實幾歲的孩子哪裏懂得那些,往往會誤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長教育起來挺起勁,覺得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都傳給孩子了,孩子應該比自己強,這只是一廂情願。盧梭在《愛彌兒》裏説的,他在愛彌兒12歲前什麼都不想教,更不會灌輸什麼大道理。也許有些家長一味的施壓培養了當前看來學習優異,習慣好、有特長的孩子,但這個孩子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幾乎都被扼殺了,長大能否成才難説,能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難説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孩子應該學學“無為而治”,要適當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裏也寫到過,教育孩子有點像炒股和投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長們如果沒有技巧不妨練練耐性,練練忍功,讓孩子慢慢地成長,不能亂折騰。電影《起跑線》中也傳達了這一觀點。拉吉的女兒被特別精細化地管理着,但成長受到很大限制,也難以和同齡小孩交往,但到了窮人區,和一羣野孩子奔來跑去,反而學會了什麼是分享和關愛,什麼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盧梭和尹建莉強調的,家庭教育寧可過寬,也不要過嚴,孩子的未來是廣闊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歷練,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