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通用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1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通用6篇)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1

2月4日冬奧開幕,2月5日中國短道速滑隊奪得首金,2月7日我們又摘金奪銀,而在這些背後,在首體,我們見證的精彩遠遠不止這些。

自2008年夏運會起,志願者就成了各類賽會上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在冬奧舞台上,我看到了很多北建大青年,他們帶着這個時代特有的自信,將這次盛會變成了自己青春的一部分。

冬奧拉開帷幕雖然不久,但時至今日,志願者們已經進入足有閉環半個月,從一開始的摸索適應到訓練有素,他們迅速融入了服務的大環境,也經歷着從緊張興奮到趨於平淡卻依然堅守崗位的過程,最早4:00出發,最晚24:00返回,每天人均7小時的工作保障着場館和賽事的運行,也鑄就了熱愛與堅持兩個關鍵詞。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中國奪得首金的夜晚,志願者們歡欣鼓舞、熱淚盈眶,吶喊聲溢出了屏幕,所有情緒奔向了最振奮人心的出口,那是年輕對生動的表達,也是對國家、對冰雪運動最真切的熱愛;而奪金之後他們迅速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有的在觀眾出口,帶着愉悦的情緒引導觀眾有序離開,夜色裏有温度的聲音是最好的禮物;閉環內志願者懷揣着內心的激動目送着運動員離開,也許這是最近的一次合影留念的機會,但對於志願者而言,保持交通的有序運行更加重要,此刻選擇堅守崗位,就是對冬奧最大的祝福。

冬奧的精彩不僅由運動員呈現,每一片“小雪花”都在舞台上閃耀着微光,那就是照亮未來的光亮。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2

作為場館通行控制領域負責人,入館以來,我已在多個崗位上進行了認真工作,熟悉了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對多個崗位進行協調,協助老師進行了人員管理等工作,鍛鍊了領導力和組織力。我們通過例會和培訓,增強了領域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的精神,讓大家更有信心共同服務好冬奧。

我和同學們深入,理解了要踐行“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理念,並持續提高自己作為志願者的精準化服務水平。

進入閉環以來,場館和學校的老師們組織我們就外事禮儀、英語口語、意識形態與新聞宣傳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形式豐富、注重實效的培訓。培訓提高了我的服務素養和服務水平,幫助我以最佳狀態、最好形象步入服務崗位。

作為冬奧志願者宣傳專班骨幹,我和同學們按照要求負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專班工作主題教育活動體系設計與宣傳報道,冬奧會志願者和冬殘奧會參演學生前中後期展板、視頻、文字材料的草擬、整理與資料收集等工作。我和同學們齊心協力,已經為培訓會、集體生日會等多項活動進行了籌劃、拍攝和新聞稿撰寫工作。

在志願實踐過程中,我增長了見識才幹,踐行了“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訓,發揚了“鋭E奮進,篤實創新”的電信精神。我將繼續努力,踐行青年擔當,發揚志願精神!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3

比賽一波三折,懸念迭起。

冬奧賽場上,青春正當時,在北京冬奧會上,許許多多中國青年熠熠生輝。17歲的蘇翊鳴,18歲的谷愛凌,24歲的金博洋……2月7日八點整,我坐在電視機前,翹首企盼着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的比賽,心中有激動,更有不安……預賽,半決賽……比賽的進程很快,轉眼就來到了決賽,經過一次次比賽,三位中國選手在決賽相見了。決賽的槍聲響後,選手們迅速衝了出去,速度很快,這就是短道速滑的魅力所在吧!賽程過半的時候,有兩位選手在彎道變線時出現了踢刀的現象,裁判緊急叫了暫停,進行重賽。1000米決賽召回後的第二賽,我看到武大靖體力不支,幫任子威卡住了位置,在武大靖和任子威並列時,我感覺他們進行了無聲的交流,隨後任子威加速前行,超過了武大靖和他身後的匈牙利選手,我彷彿還看到武大靖用手指碰了碰任子威的手,完成了一個鼓勵的動作。“加油!”我都快跳起來了,只有兩個字在腦中閃現。在期待中,任子威率先衝線,奪得了金牌!

比賽的一波三折,心情的跌宕起伏,金牌的閃閃發光。我知道,這就是中國人的堅持,中國人的捨己為人,中國人的體育精神!短道速滑賽事過後,網友評論“你滑,我擋。只要金牌是中國的,我就不算輸!”,歌詞中寫到“兄弟齊心協力拿獎盃!”,解説員也評價任子威“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好樣的任子威!”……武大靖説:“只要我滑得夠快,就可以不給裁判和對手任何機會,讓裁判挑不出任何毛病!”這句話的背後,是日日夜夜訓練時的汗水,是運動員的奉獻精神,是大國的風度大國的尊嚴,武大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面對黑暗的方式,不是變壞,而是讓自己變的更強!

當走投無路,甚至那公平的天平也失衡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先人一步遠遠甩掉對手,贏得乾乾淨淨!這次,武大靖沒有奪金,但小將任子威奪下第一,因此“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短道速滑隊!”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任何優秀的人都要靠勤奮自律才能成為非凡的人士。”於風雨之後生彩虹,於挫折之中綻芬芳,於逆境之下出佳績,這正是現代奧運會贏得越來越多人支持的原因所在,魅力所在。

鮮豔的中國紅,飄揚到了最高處,這是中國兒女拼搏的結果。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4

這是冬奧開幕式後的第一天,電視裏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決賽,從一開始的落後到最後取得勝利,可以説是一波三折,也讓電視機前的我們大呼過癮。

那是一個很大的冰場,進入決賽的是中國、意大利、加拿大和匈牙利,中國派出了四名隊員,每人接力2棒。所有參賽隊員都嚴陣以待,希望在分毫決戰中取得勝利。

隨着一聲哨聲,比賽開始了。範可新迅速衝了出去,希望在開場有所優勢,但是,這可是一場頂尖的比賽,對手很強,她以第三名的劣勢交接。我們的心懸着,暗暗加油。接下來出現了轉機,曲春雨在接近交接的時候突然發力,衝到了第二,而任子威更厲害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到了第一,我激動地喊了一聲“太好了”!接下來,在武大靖的“凌波微步”下,優勢逐漸擴大。又到範可新了,這一次她穩穩向前,如箭一般,直衝目標。眼看距離越來越大,後面的對手不淡定了,匈牙利和加拿大直接摔在了一起,場上只剩下中國和意大利還在較勁。曲春雨接力後,“中國速度”已經完全壓制了對手,而任子威的再次上場,索性將第二名拉開了四分之一。最後又到了武大靖,我認為金牌就如囊中探物,沒有任何懸念了。但是,現實給了我一棒。意大利的隊員彷彿按上了“馬達”,與武大靖的差距逐漸縮小。“怎麼會這樣,這可是武大靖啊!”一起觀戰的媽媽喊起來,“加油啊!”眼看着終點越來越近,兩人的差距越來越小,我不淡定了,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下一刻,我們就被逆轉了。終於,還是武大靖率先衝過了終點線,雖然只有一點點的差距,但中國就是第一。全家都歡呼起來了,而我直接跳了起來,久久不能平靜。

這一次比賽,中國雖然輸在了起跑線,但是靠着實力和毅力,贏在了終點線,真是大快人心。這就是奧運精神,努力、拼搏、不認輸,深深為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5

今年的冬奧會格外引人矚目,不僅因為它在北京舉行,更因為冬奧會和夏季奧運會不同,冰雪上的比賽更具觀賞性和偶然性。不到最後一刻,輸贏就未定,賽場上一個小差錯就可以改變最後的結果,讓人的心情總是隨着比賽的發展跌宕起伏。

中國對美國的冰壺混雙比賽就在這樣“緊張”中開始了。早就聽説冰壺這項運動被譽為“冰上國際象棋”,不僅要用“力”,投擲壺、掃冰,把冰壺推到離圓心最近的`位置;還要動“腦”,運用戰略和戰術,每一次投擲都要步步為營,想着怎麼排兵佈陣,既保住自己的壺努力擴大比分,又阻擋對方的壺完成防守任務。因此,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又新奇又興奮。中國隊出戰的是範蘇圓和凌智,他們都是年輕的小將,但表現得很沉穩,配合也很默契。賽場上載來他們的交流聲、呼喊聲,前三局結束時中國隊1:3暫時落後於美國隊。我內心也為他們加油鼓勁,“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可以追回來的!”

第四局開始了,範蘇圓和凌智轉變戰術向美國冰壺位置發起撞擊。冰壺從範蘇圓手中推向美國冰壺的站位,凌智用冰壺刷使勁在冰壺前不停地“擦冰”,好減少摩擦力,讓冰壺朝理想的方向滑行得更遠。眨眼之間,中國隊的紅色冰壺撞到對方黃色冰壺,緊接着又反彈把另一個黃色冰壺撞出界限。“好一個雙飛,兩分!”這一步,為中國隊贏得了來之不易的兩分,兩隊比分在第四局追平!後面的賽程發展並不好,最後一局,中國隊的兩位選手做出了放棄最後一投的決定,保留力氣為下一場做準備。

雖然中國隊輸了,但冰壺這項冬奧會項目,讓我感悟到在冰壺這項運動中,心態、理智、謀略、技術都是取得勝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精神也在運動員每一次投擲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2022冬奧會難忘瞬間個人觀後感6

2月8日,在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中,18歲少女谷愛凌奪冠。這也是中國冬奧歷,雪上運動的首枚金牌。

在決賽的最後一跳之前,谷愛凌排在第三,已經可以登上領獎台了。媽媽建議她做個左邊的1440,確保拿到一塊銀牌。但她沒有采納媽媽的建議,而是跳出了目前世界難度的左轉雙週偏軸轉體1620。這一跳,讓谷愛凌反超泰絲·勒德,排名升至第一。相比坡面障礙技巧和U型池,大跳台並不是她的項,訓練時間也是最短的。但她卻敢於放手一搏,選擇在最重要的時刻挑戰自己的歷史,做出了一個她從沒公開做過的高難度動作:1620。

谷愛凌的勇氣並不僅僅來自於她過往的經驗和實力,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無所畏懼的心態。在受邀為《紐約時報》撰文時,她在文末這樣寫道:"在恐懼面前,我永遠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從這個18歲女孩的身上,我發現了克服恐懼的三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