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1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感

觀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感1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可以説是20xx年我最期待的電影,原因有幾個:第一,電影改編自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説,我高一時初讀,一個月前又讀了一次,算得上是我從客觀視角和主觀意願出發都讚歎不已的一本小説;第二,導演巴茲。魯曼不是電影長片的多產作者,上一次作品是20xx年,再上一次是20xx年,而且給人感覺是從來只全身心投入地認準“愛情”題材,並配以華美絕倫的配樂編舞和服裝設計;第三,本片男一號由我鍾愛多年的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擔綱,男二號的扮演者則是他現實生活中的發小哥們兒託比。馬奎爾,而且萊奧納多在近20年前曾在巴茲。魯曼麾下演過羅密歐,這種台前台後“老搭檔”的身份也許會讓這次合作格外默契;第四,看到幾位主要角色的定粧照後感覺選角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演員本身的外表和氣質不會對他們的發揮帶來太大阻礙。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綠燈》中,我寫到自己重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新感觸良多,這也讓我對該片有了更高的期待。該片在北美的上映時間早於歐洲一週,上週在豆瓣上看到的評分很高,中文評論也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幾乎完全忠於原著”的呼聲隨處可見,於是我幾天前就迫不及待地預定了場次和座位,今天早早出門、冒雨騎車前往影院。結果,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本身沒有達到我的預期不説,這還成為了我來荷蘭近一年中感覺最差的一次觀影體驗。回家忍不住想要在此寫評論,還好原著小説的中譯本也不過200頁不到,大多細節很方便就能查到,幾次回頭確認之後,我更加堅信“幾乎完全忠於原著”一説其實立不住腳。

而大半個放映廳的觀眾隨時隨地發出愚蠢而放肆的大笑聲也一次次迴盪在我腦海中,提醒我不撰文吐槽簡直是對自己的不公。兩個半小時的3D電影——居然沒有2D版本可供選擇也是槽點之一——看下來,倒是感激坐我右邊的那位大叔的存在,他始終很安靜,呼吸也很平穩,每放到幾處書中經典段落,便抬手調整3D眼鏡(據我觀察他很可能是以此掩飾偷偷拭淚)。要我猜,他也是熟諳小説原著的吧。我打定主意散場時跟他攀談一二,至少微笑點頭説句再見,結果沒燈燈亮他就匆匆起身離席了,甚至有些緊張倉惶。整場電影下來,我對這位大叔的興趣超過了電影本身,真可惜沒有聽聽他的觀後感。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綠燈符合我作為讀者的想象,很可能是全片最“忠於原著”的地方。除此之外,我想就我對小説的理解,對此次電影改編中的一些細節作出自己的評論。總的來説,電影比小説更平庸,但又更不自然。菲茨傑拉德在原著中展現了一個充斥平庸的世界,但因為展現地太好——功勞來自對複雜內心世界的細緻觀察、精準拿捏和十分自然的描寫——而使之成為了一部驚豔的名作。而電影卻不幸地成為了平庸本身,在此我無意討伐導演,只是對他的這次精心打造略感遺憾。

上面寫的都是即興想到的。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自有權利將電影本身看成一部獨立於小説之外的藝術作品,這也符合我的一貫態度,任何“改編”都是一次全新的創造;但若你也讀過原著並也很喜歡它。

觀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感2

如果一種夢想,有的只是對物質的追求,卻缺乏對為什麼要擁有財富和擁有了財富後究竟應該怎樣生活等一些問題的思考,那麼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也必定是沒有延續力的夢想。——題記

三百年前,當英格蘭的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位於美洲大陸的馬里蘭,企圖尋找到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淨土”時,“美國夢”便已開始悄然萌芽——美國給了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鬥,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這其中不乏一些幸運兒,他們因一次偶然的掘金而一夜暴富,這波“淘金潮”的傳奇,推動了移民的浪潮,也為“美國夢”帶來了不義的一面。

“美國夢”從一開始落地生根,便一直都是美利堅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它本該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卻最終跟隨着歷史走向幻滅。我不禁思考,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的美國夢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利用假期,我閲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它講述了一場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那個喧囂無比的物質時期的一場淒涼的愛情故事

毫無疑問,小説中,蓋茨比最終成為了犧牲品,他的悲劇在於他把他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編織的愛情,而他奉獻的對象——黛西,卻只有美麗的軀殼。和許多讀者一樣,當我看到人們都在為蓋茨比舉行葬禮,而黛西和她的丈夫卻早已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去歐洲旅行的道路,我對蓋茨比充滿了同情。

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是文末尼克看透了人類的虛情假意,對此深感厭惡,於是懷着一種悲劇的心情,選擇遠離喧囂、冷漠、空洞、虛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了故鄉。很顯然,他目睹了當時以上層階級為代表的物質的美國夢,選擇了放棄。

這本書毋庸諱言是現代美國文學的經典,透過它,通過尼克的視角,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夢物質的一面,得出我自己的答案。

正如書本所呈現的那樣,那個時代的美國,是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以爵士樂為先鋒的新的時髦文化衝擊着傳統,大膽放蕩的服飾和行為成為時尚,物質追求成風,享樂主義盛行。華爾街、時代廣場、摩天大樓……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無數時尚青年,他們擁有那一代人所特有的樂觀和幼稚,信仰着美國夢,對未來抱有浪漫的期待。他們努力地工作——盲目地賺錢,賺“快”錢;追逐變富裕,變得更富裕……他們堅信金錢會改變自己的生活,而金錢,也就恰恰充斥了美國夢。

當金錢代表着一切的時候,美國夢中原來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經不在。物質的美國夢雖然並不是一個透徹表達美國精神的夢想,但美國夢的物質的一面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沒有一個社會能夠僅僅依靠高物質水平的生活去長期維持人們生活的意義和興趣,人終究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無限豐富發展的空間。單純追逐物質的夢想就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夢想,是一個終將會幻滅的夢。

其實,對於美國夢,我們萬萬不可只看到物質的一面。回望美國建立之初,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或移民或求學或偷渡,放棄故土,歷經千辛萬苦,只為來到這片土地創造自己的價值,美國也因此成為全球眾多成功人士的搖籃。

真正的美國夢,我想,應該這樣定義——它是人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心中生命價值巔峯,而非依賴於特定社會階級和他人援助的夢想。

今天,我之所以讀這本小説,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和感歎,是想到了將來我也會踏上美國的土地,我希望那時的我可以在這片機遇之地上真正地收穫到人生的價值。

我們國際部的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少一點物質的追求,多一點對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成功的思考,努力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觀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感3

勝利與眼淚,這就是人生。

第二次看這部電影,依舊熱淚盈眶。無論是那個時代的悲劇,還是蓋茨比本人的悲劇,都令我久久無法平靜。想了良久,終於找到一個很適合的詞來形容這部電影帶來的感覺——幻滅。

從蓋茨比的金錢、愛情,大到那個經濟危機前大繁榮的美國,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個吹了很大很久的泡。當它存在時,方方面面都是那麼光彩奪目;可當它變為沫時,它又是那麼容易就變成了沫,失落感便充斥了整個環境。這不禁讓我想起曾經開過的小玩笑,物理上有一個定義叫“位移”,即物體的始末位置距離。我曾説:“被位移使用的點好可憐啊,如果它的起點又是終點,那麼無論它走多遠,位移都是零啊!”從結果看,蓋茨比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他最後的下場還不如他卑微的出身。

再從人生看,一個人也是出生就註定走向死亡;中國古代文明如此豐富,就宋朝來説,歐陽修、蘇東坡都是當時耀眼的星星,可是最終還是都走向滅亡;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整個系統註定要趨向毀滅。這一切都好似幻滅,好似泡沫最後只能成為眼淚。

可難道就這樣了嗎?知道死亡有一天終將會逼近呼吸,我們就只一步步看着自己走向滅亡嗎?因此就是説,勝利和眼淚並不矛盾,幻滅亦意味着存在過。

且説我們燦爛的文明,朝代是更替了,可每個朝代留下的東西從未流逝。從有圖案記錄開始,文化就開始沉澱。五千年來,形體走了,意識卻逐漸累積下來,讓幻滅給人的恐懼感被其璀璨的、強大的內涵和力量打敗了,這就是勝利。

對於人來説,勝利不是狹義上的取勝。也許人人都能説要活得精彩,不辜負走這一遭,可如今的精彩往往被世俗禁錮:帶薪讀博、年紀輕輕成為主治醫師、要娶的女孩應是個門當户對的青梅竹馬。《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他本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人,過上眾人眼中成功的生活,也許就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勝利吧。可僅因偶然,他在一次旅途中,被那座陽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碼頭上的人羣、蘇丹來的黑人、希臘人和意大利人成羣結隊、吵吵嚷嚷的場景觸動了。在陽光和碧藍的天空下,好像一陣晴天霹靂,他的心被揪了一下,那種人文、自然帶給他一種無限自由的感覺。於是,他便放棄了一切,留在了當地,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即使這是小説創造,也無法否認在自然的力量下,眼淚和勝利都不重要了。或者説,這裏的勝利即是自我精神的勝利,那麼幻滅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繁重的學業壓力常常使我們“懷疑人生”。做這麼多題目有什麼用呢?我們以後過日子又用不到“向量”,學了我也不精……如果從結果看,那我們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因為終究要化為灰燼;可從過程看,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將成為另一個我們,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生活在沒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沒有內容的;它的價值恰恰就是你選擇的那種意義。”當我們抱怨教育制度而又不得不執行時,為何不能想成是人格的一部分呢。沒有經歷過而僅接收他人的想法,就不能算是生活過。那樣就真的是幻滅了。

如果我們能明白作業不僅是作業,高考不只是選拔,而是在質點回到起點前那段必不可少的路程,那麼我們就應該用發自內心的勇敢和美好的青春之火,用不斷創造出來的偉大的力量來照亮整個生活。到那時,即使滿面眼淚,也都是勝利的喜悦之淚。

幻滅終究是一個不可迴避的結局形態,可質點不只可以用位移來看待,它依舊有過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