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7W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亡詩社的觀後感範文(通用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

電影《死亡詩社》是北美高中的電影教材,在世界範圍內受到極高的評價。電影中,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聞名遐邇的貴族學校,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可是新來的基廷老師卻一改學校的常規,讓學生們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雖然這些“離經叛道”的教育方法,激活了孩子們的聰明才智,春風化雨般讓學生對學習着了迷,卻因為不符合學校與家長傳統、保守的教育理念而糟到學校和家長的反對。在尼爾家長扼殺他的興趣導致尼爾自殺之後,基廷老師被當作替罪羊而開除掉。在基廷戀戀不捨地離開時,孩子們深情而絕望的呼喚聲永遠迴響在教室裏……

我想看了這部電影,大家可能有兩方面的認識。這部電影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在西方世界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一方面,電影所反映的家長、學校和社會大環境,與我們的現在情況是有點相似的,都是比較注重傳統守舊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現實中我們老師及學生對教育的渴望,與電影中師生的渴望也是比較相似的。關於這兩個方面的評價,網絡上有大量的影評,不再贅述。這裏,我想通過幾個人的例子來闡述我的一些觀點。

第一個人是歐陽代娜。在她的經驗中有三句經典“在社會大課堂中學步”,“在繼承與揚棄中探路”,“在開創中闊步”。她原本不是教師,經歷過多種職業之後,在鞍山十五中搞了8輪20年的教育實驗,自編教材、自創教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她曾經讓自己初三的學生參加考高語文考試,高出高考平均分10分多。這一切源於她曾經在“延安抗小”的學習經歷:“學生們可以自編教材,要了解什麼知識,就走到社會上,向各部門去‘採訪’。比如要了解社會治安,學生們就去局採訪有關人士。自然課講到大豆,孩子們就親手種植大豆,觀察它的葉子和根系……”

第二個人是孫維剛。他是一名普通數學老師,在學校最困難的時候,他和學校領導商定了方案,實施了從初一到高三大循環教育實驗,搞了三個輪迴,將教學與生活融入到學生中去,讓那些“只擁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們”(原本是沒有學校願意接收的“雙差生”)“擁抱着飛向天堂”,將原本招生困難的北京22中學變成一所“名校”。他的3輪實驗班一步一個腳印,方法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效果明顯,素質教育和文化課成績都突出。特別是他的第3輪實驗班,班級40人,有22人考入清華北大,轟動全國。他經過20年的長期探索、反覆實驗和比較研究,取得了大面積、全方位、高質量的育人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

第三個人是蔣自立。我們的恩師,他在教學與班主任工作的實踐中,把自我教育提升到歷史的新高度,使之與他我教育形成互補。他的教育工作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他用行動構建了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啟自己的教育實驗,僅僅班會材料、班級活動記錄本就寫下幾十萬字,十多年的教育實踐與反思總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被推廣到全國。

與以上類似,李鎮西老師從年輕時候就有點“叛逆”,開始了自己“一個人”的教育改革與創新,長期堅持下來,取得很大成就。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魏書生、錢夢龍、於漪……無不是在一線的教育教學中進行改革與創新,他們提升了自己,影響了很多人,也推動我國教育的發展。

其實,我們有很多一線老師也在做一些改革與創新的嘗試。但是,時代不同了,由於現代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制度更加日趨完善,實際我們一線老師擁有改革與創新的機會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也更加困難了。我們現在經常呼喚“大師”,呼喚教育實踐家,但是他們都要從教育的一線中走出來。或許,我前面列舉的前輩們是時代的產物,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裏,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實踐在歷史中留下莊重的一筆。我們也有很多一線老師正在向前輩們學習,如果我們現在不從實際出發、結合現狀努力實踐,我想我們的困難比他們還要大,因為來自社會和學校的種種約束可能會導致教育創新的中斷,甚至根本沒有機會去嘗試。那些通過幾個月到一兩年就完成的各種“課題研究”,與前輩們動輒十幾年的實驗、反思、比較、總結、再實踐、反覆論證等研究相比,顯得多麼淺薄而寒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會使用自己“課題研究”的研究成果。

我們很多老師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初,都曾經擁有很多憧憬和嚮往,都曾經有過很多“叛逆”想法或行動。我們也曾經充滿激情地去做,然而我們都曾受到過挫折,也曾經迷茫過。正如黎轅老師剛才在羣中所問“到底基廷老師做的對還是錯?”其實,對與不對,都是基於我們的價值觀念。如果基廷老師做錯了,那麼《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就不可能放到北美高中的教材中。無疑,在西方發展的某一階段中,教育的問題也曾經很突出,甚至在今天,電影也具有現實的啟發與教育意義。電影中反映的社會背景與我們現在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畢竟我們國家還處於轉型期,客觀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教育問題與矛盾。我認為,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或許,這樣的電影也能走進我們的教材中,間接反映我們的思想觀念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和昇華。

有人説,古今中外,教育的創新從來都來自民間。儘管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總是伴隨着傷痛,即使在有限的條件下,我們還是要多一些信心,從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與創新,努力實現個人的成長。“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們或許應該重新拾起最初的夢想,經過努力,我們也能走進學生的心裏,激活他們的天性,做一些對孩子們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許,我們需要未來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氣派、實幹家的精神,在互聯網技術的背景下,站到時代的前列,陪着孩子們一起奔向未來。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2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夢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説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着,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着怎樣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着。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台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台。基廷便讓他在台上表演怎樣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堅持自我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裏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堅持自我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杯具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最終突破了自我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説:“哦,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3

我們被教條、被傳統壓迫成一種習慣,我們死心塌地變成現實主義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與夢想。這不單單是《死亡詩社》裏存在的,作為電影它依然能夠反映我們當下的社會。我聽過看過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國夢,因為美國的強大世界公認,而我們所處的教育就是封閉的、守舊的的事實。從那年就能拍出這種片子,我想現在的西方社會肯定是充滿開放和夢想的。因為她們很早就找到了作為個人存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而我們國人是什麼?教育、婚姻、工作,等級觀念無所不在,人們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質,而且正漸漸地成為社會基本規律,大家都這麼想這麼做着。

幸好,有日漸開放的書籍和電影,在新青年中傳播,我們才發現自己活着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祖宗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現在的我缺乏像古詩社那般熱情,也過了愛做夢的年紀,所以我在沉溺在為接下來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渾渾噩噩過一輩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進者的反抗是無用的,他們的貢獻只是給我們年輕一代埋下了一顆種子。我不敢做激進者,所以我會在當下這個時代心中保留這份希望,繼承給下一代。

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及時行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長,我雖然已經老去,但一輩子還很長,我還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運。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4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着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為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為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着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為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為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為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裏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為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為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5

<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日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典禮,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僅單調並且束縛了思想。新教師的到來是一個開始。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

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教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羣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我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教師的被辭為結尾。

這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境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終一個場景裏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一向以來,學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傳統。

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家長和教師的眼中,他們的信條必須成為我們的準則,我們要按照他們的規定去做,我們要規矩,要遵守一切他們定的約定,沒有反抗,不準反抗,這個世界他們會比我們更懂。就是這樣的一種觀念與傳統,將我們的思考與思維都關起來了。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變得沒有自我的個性與特點,我們與其他人一樣,像古板的木頭,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我們變得成熟穩重,成為大人們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來,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活力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裏的教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忙學生坦然應對自我,應對生命的友人。

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我,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我想走的路。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活力。

可是,屬於基丁自我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杯具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我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這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殘酷,我們都無法改變,一個自由的靈魂就這樣被鞭打。

<死亡詩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會去思考我們的現實社會,似乎也在給我們更多的枷鎖,我們這樣原本應當綻放更美麗青春的我們就這樣被屈服於這個世界。可是,我們的靈魂應當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6

今天,我看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裏,一羣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為了一羣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啟迪,也給眾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託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嚮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麼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那麼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着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為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麼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衝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並鼓勵學生髮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為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託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託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為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為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眾多的“託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為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為戒,從“死亡中醒來”。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我們應該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7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羣在威爾頓預備學院上學的學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師。JohnKeating老師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讓學生們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師,甚至讓學生們把課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給這個學校增添了一分生氣。但學校卻很不喜歡他,因為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以他凝重的風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這個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單調且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評為非正統的教育方式。

他引導着孩子們重建了“死亡詩社”,他讓他們用自己一瞬間的靈感來創作詩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別人做事,不經過自己的思考。他讓一羣膽小的孩子變得膽大開朗。

Todd原來是班裏最膽小的一個同學,後來因為John Keating老師的鼓勵,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JohnKeating還鼓勵了一個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戲,演了一場很棒的戲,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做一個只聽父母話而不敢做自己愛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終自殺了,因為他的父親想讓他上哈弗然後當一個醫生,而Neil自己卻想做一名演員,卻徵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開除作威脅來逼其他幾個Neil的同學簽字,並開除了JohnKeating老師。

我認為John Keating老師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沒有教好學生們怎樣處理事情、壓力,而Neil就沒有經受住來自他爸爸的打擊,開槍自殺了。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僅需要勇氣還要聰明……我感謝這部電影!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8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裏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説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複製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9

或許你剛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和我一樣會把它當做恐怖片吧,但其實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影片,不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美國的威爾頓教會學校。那是一個充斥着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以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作為學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師的到來,卻悄悄地改變着這一切。

當其他老師都以一種正統的、嚴肅的方式進行着他們的教學的時候,基丁老師卻吹着口哨將他的學生帶出了教室,帶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學生們及時行樂,教他們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他帶領他們領略詩歌的美好,將刻板的格調、韻律和修辭手法拋在腦後。影片中有一幕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讓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告訴他們要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並讓他們每個人都朗誦自己作的詩歌,將自己內心的感受用詩歌唱出來。在基丁老師的影響下,學校裏出現了一批像他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學生。這些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叫做“死亡詩社”的社團。白天,他們忍受着學校裏刻板,嚴謹的教育。晚上,他們打着手電,穿過樹林,穿過河流,去赴一個詩歌和夢想的約會。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學生死了,詩社散了,老師也被開除了。當基丁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一剎,一向軟弱的託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Captain,my captain!”接下來,受基丁老師影響頗深的那些學生們也站上了桌子。我想,這些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向基丁告別,他該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卻留了下來。以後,這些學生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裏,永遠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電影在一羣站在課桌上的學生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樣獨立的站着?

有些人説我們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學生只不過是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後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我雖然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但是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高考,順利考上大學,再找到一個好工作。學校裏的很多老師應該都是按照那種正統的模式去教給學生知識,很少有像基丁這樣的老師,因為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不去,任何獨特的教學方式都會被制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老師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堅持自由與夢想。

最後,影片中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與大家共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0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1

在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為四大支柱的貴族男子學校中,幾個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歲左右的男生們,總結的四大支柱卻是“嘲弄、恐怖、頹廢、排瀉”。反應了年輕人對身處其中的學校教育現狀的扺觸與無奈。尼爾的父親強迫他放下自我喜歡的、課餘校史年鑑修改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醫學院,他的爭取立即被父親的恩威並重鎮壓了,他甚至沒有太多的難過,説明年輕人成長中被強制、無自我的現象普遍而深遠,觀者對學生有點同情。

學校來了一名新的英語教師基丁,他以往是該校最優秀的畢業生,因為在該校受過學生們正在受的傳統教育之苦,他理解學校教育缺失的是什麼,理解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特的人需要的是什麼,他實施了與傳統教育相反的以人為本的教育。

他讓學生撕了課本上的序言,認為序言中對詩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讀僵化,詩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這一撕掀倒了權威、解放了思想,讓學生不是用觀念去理解詩,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詩。他讓學生在課堂上站到講台上,引導學生從不一樣角度看世界。引導循規蹈矩的學生託德發現內心的活力,語言的詩意。他讓幾位同學一齊走步,最終他們走向一至而圍觀同學也鼓掌擊節,以此告訴學生每個人本來是獨特的,但堅持自我不容易。他告訴學生:文字和思想能改變世界,詩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時行樂,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喚醒了學生們內心壓抑的自我,他們效法教師年輕的時候成立了死亡詩社,個別同學甚至冒着被學校開除的風險在校報上以死亡詩社的名義提議學校招女生。尼爾在基丁的鼓勵下,説服了父親參加了《仲夏夜之夢》的演出。學生們個性得到張揚,活力得到釋放。他們愛戴讓他們的生命有新的體驗的基丁教師,稱他為“船長,我們的船長。

然而,校報發表傳統教育者認為不堪的文章的風波未平,尼爾又因不堪忍受父親要他轉學上軍校的強制安排自殺。尼爾的父親認為尼爾的死與基丁的影響有關,向學校提出控告。在學校調查這件事時,死亡詩社成員發生分化,有人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教師頭上,有人被迫在調查報告上簽字,基丁教師被學校開除。

一個想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孩子死了,一個想培養學生有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教師被開除了,一個能讓人享受獨立思想與獨立意志的死亡詩社解散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在與以知為本的教育博弈中失敗了。然而,當基丁回到他曽經的課堂取自已的東西準備離開時,他的學生不顧校長的阻撓,像基丁當初鼓勵他們做的那樣站上課桌,向教師致敬、致謝、道別。自由、獨立的種子在學生心中向死而生……

看完電影,心裏有點亂。我能看清傳統教育的弊端,也十分欣賞基丁教師,可我做不到絕對的批判與推崇。學校的四大支柱是“傳統、榮譽、紀律、優秀”,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什麼樣的傳統、什麼樣的榮譽、什麼樣的優秀標準。基丁教師説:“詩、美、浪漫、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那前提條件是生存,倘若不能生存,誰還想得起這些奢侈的原因呢?尼爾的父親説你要先去學醫,等你畢業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夠做什麼。這是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經驗,你要先佔得人的位置,才能做一個夢想的人,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基丁教師説:“每一個人總有一天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要努力尋找自已的聲音,因為你起步的時光愈長,愈不容易找到。”世上誰能不顧一切為自我而活,就是基丁教師自我,也是優秀地畢業了、上過夢想的大學、有過輝煌的經歷,才有機會回到母校追求自我的教育夢想。

我想,傳統教育與基丁的新教育都需要反思。禁祻思想、壓抑人性、把教育做成流水線、漠視學生自主權固然不對。但為了實現自我,不恤向死而生也不值得提倡。教育要使人對人生種種滋味,暢快與壓抑、自由與束縛、期望與失望、愛與恨、稱心與違願。都要經得起,並且懷一顆詩心去對待,那才是真正自由、獨立的生命,也是教育的追求。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2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説了詩社的祕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託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3

《死亡詩社》威爾頓學校是一所升學率不錯的百年名校,可是在孩子們的眼中,這卻是一所嚴格、傳統的地獄般的學校,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但家長們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將來能考上名牌大學,都紛紛將他們送到這裏。課堂上,老師們循規蹈矩地上着課,學生們循規蹈矩地聽着課。可是這一切,卻因為基丁這個異類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新來的基丁老師跟其他老師有着不一樣的上課風格,他吹着口哨走進教室,帶領學生們遠離井然有序的教室,去面對那一張張已故校友的照片,去感悟時光的短暫和生命的消亡。他讓同學們記住一句話Seize the day(抓住今天),這一幕表面上離經叛道,卻直指生命。基丁老師的課堂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循規蹈矩。

基丁老師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他帶領學生一個個站到桌子上俯視四周,他告訴學生,如果換一種角度看世界,會發現世界很不一樣。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上,他讓學生們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勵自己的詩歌,讓他們領悟詩的力量,抒發心底的激情。

學生們在基丁老師的感染下改變着自己,一向膽小的陶德,在基丁老師的鼓勵下,跳到桌子上大聲朗誦自己的詩歌,找回了自信。尼爾在理想和服從之間選擇了理想,第一次違背父親的意願,去實現自己的演員夢。基丁老師就像一個船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被壓抑太久的同學們,讓他們明白了生命就應該象野馬般在原野上肆意馳騁,如羣鳥般在天空中展翅飛翱翔。

基丁老師摒棄了刻板與教條,不用教鞭和體罰,卻以詩歌、音樂、運動、以深厚的學識和熱誠的心靈,在無拘無束的分享中去開啟一顆顆懵懂的心靈。他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導師,更是激勵他們成長的精神之父。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4

能讓我心頭一震,感通身受的哭着笑,羅賓·威廉姆斯真沒讓人失望,這麼多年觀影真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死亡詩社》,聽起來就壓抑沉悶的電影,對的,就像你認為的那樣,它一定會讓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猛烈撞擊,就像死亡和詩一樣,我一直覺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詩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藝術。但是電影講的並不是這些,電影代入的還有人生態度,成長,自我救贖,以及那些閃着光的青春荷爾蒙。

基汀老師印象深刻的幾堂課,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課堂上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撕掉書本第一章概論,讓學生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寫一首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堂外以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和狀態來觀察最真實的一面。是的,泛泛來看這些沒什麼新奇,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代進去,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有多麼的難得。基汀老師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是學會獨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讓todd自己感受並大聲朗誦自己的感受時我激動的不行,哭着笑,我似乎特別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個能讓你心頭一震,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可以這樣看世界的新態度,才是人生最最寶貴的東西吧!

我們教育的大環境死水一潭,傳統,墨守成規,我們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但是個體的成長經歷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會遇到像基汀這樣的老師,必然會在內心點燃一個小火苗,受益終身。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種能力的,一般像基汀這樣的老師會給到你這樣的能力,忠於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適合與不適合自己判斷,對自己的生活篤定而又有自己的態度,其實只有這樣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樂的,那些被裹挾以及隨波逐流的生活,終究是自己厭煩也被別人厭煩。這種發光的生活態度,大多數人是不能無師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或長者點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電影或書籍如果能在年少時受到啟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5

對於這部電影,我並不陌生。在大學期間,老師曾經組織我們觀看了這部電影。通過觀看《死亡詩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這是一部關於青春和教育的影片,一部讓人沉思的電影。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看完後對於這部電影有了自己的一番體會。現在身為老師的我,當再一次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有了對於這部電影更深的理解。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所重點學校擁有良好的聲譽。學院的校旨是: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們關上房門,校旨卻變成了:虛偽,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為它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形象地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強大的威攝力。可是這一切,卻因為一個特別的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這位新英語老師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但因他的教育違背了當時的傳統,孩子們的夢想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然而這位教師最終也被開除。

影片的主要衝突是尼爾和他的父親。尼爾夢想成為一名演員,而他的父親卻為他的人生安排好了一切,讓他成為一名醫生,並阻止他登台演出。他父親是個嚴格、頑固的家長,而尼爾缺乏與父親據理力爭的勇氣,最終他選擇了死亡。尼爾的死對我來説具有很強的衝擊力,讓我體會到了當時社會對於自由的禁錮。

影片最後的那一幕卻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刻,一向軟弱的託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老師影響的那些孩子們也站上了桌子。我覺得這些孩子們以這樣的方式向老師告別,老師肯定非常欣慰。老師雖然離開了,但是他的思想留了下來。以後,這些孩子們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裏,永遠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我相信所有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會很喜歡這位英語老師。他是一位敢於打破傳統、勇於創新的老師。他總是很喜歡學生們叫他船長。他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在課堂上,他讓學生們把所謂的理論上的序言從課本上撕掉,讓他們站在講台上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讓他們列隊行走,從他們的走路姿勢分析他們的個性和心態。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打破傳統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處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怎樣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形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怎樣去學習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學習知識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質。在影片中尼爾是一位喜歡戲劇的學生,可由於父親的阻止,尼爾最終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來反抗家庭。事實上,我們學生應該學着自己主動規劃自己的人生。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有時可能會很不成熟。但是家長和老師應該聆聽他們的內心,瞭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影片中老師做的最好的就是這一點,他懂得聆聽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發展着的個體。作為老師,更應該懂得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青少年,他們可能沒有理想,不自律,浮躁,叛逆。但是誰沒有這樣一段時光呢,所以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在學習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更好的引導,使他們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為什麼而活,生命的意義和本質,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心情。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充滿理想、勇於追求理想的同時,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親近自然,學會享受美好的人生,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放飛屬於自己的夢想!

死亡詩社的觀後感16

《死亡詩社》的劇情並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卻讓人感觸良多。首先是在電影開始的那一幕,學校的校長在講學校的豐功偉績,然而卻看不到新生臉上有一絲的興奮。在一位家長向校長囑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狀況時,校長的那種冷漠、不耐煩令人唏噓。

其次,尼爾的爸爸阻撓尼爾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這令人很不解。學習,本應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親卻僅憑自己的感覺認為孩子的課外活動太多而擅自幫孩子決定退出哪一個。我認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許先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些建議,再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自己做決定會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並不是完全瞭解孩子。同時我認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未來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對基廷老師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打開了學生的新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敢於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雖然這些改變對學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卻引發了不好的結果。基廷鼓勵尼爾遵循自己的內心,去表演戲劇。我本以為尼爾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時會改變他原有的想法,讓尼爾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尼爾的父親要尼爾轉學,一定要讓尼爾當上醫生。尼爾很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爾的父親並沒有想要聽的意思。尼爾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麼,他想要做什麼。父親一直把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尼爾,卻不管尼爾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終尼爾選擇了飲彈自盡。這讓我想到早些時間的一個新聞“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些時候,父母覺得是為孩子好,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明白了,但有的時候這種“好”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陳規去教學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變,如何改變才能讓學生更願意學習的同時又可以讓家長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爾死後,父母並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些什麼,卻把錯都歸咎與基廷老師。尼爾的父親並沒有察覺到尼爾理想破滅時內心的絕望,沒有一刻考慮過尼爾的感受。最終基廷老師被學校解僱了。

但令我感動的是,基廷老師收拾好東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詩社”的成員陸陸續續地站起來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這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於基廷老師的尊敬以及他們的自信、力量,體會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態度的轉變。

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去考慮父母、孩子、老師之間的關係,父母要如何聽孩子説、孩子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要如何去教學生,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