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特洛伊觀後感彙總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4W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文明,《荷馬史詩》則是古希臘文學藝術中的瑰寶。作為世界文明的源頭之一,這一偉大作品一直啟迪着後人的智慧與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來塢電影《特洛伊》,是對《荷馬史詩》的最新一次致敬。

特洛伊觀後感彙總

與以往“忠實原著”的改編作品不同,《特洛伊》對《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話色彩,將一場人神之間的混戰,變成一部完全以人類為主體的、關於戰爭、愛情、英雄與傳奇的悲壯史詩。

電影《特洛伊》觀後感

日子貌似悠閒,其實如同雜亂的電腦磁盤,時間零碎的很,難以湊出完整的一天,讓我痛快淋漓去做件事。

昨日,一位朋友問:“看過特洛伊嗎?我想聽聽你的觀後感。”我覺得慚愧,早知道特洛伊是部好電影,可是一直沒看過。

《特洛伊》是講述一個迴腸蕩氣的愛情故事和熱血洶湧的英雄事蹟。電影取材於荷馬史詩,一個瞎眼的詩人所寫的史詩,游魚雖然孤陋寡聞但也聽説過,只是沒有閲讀過。

在歷史長河裏,有多少英雄“衝冠一怒為紅顏”?這些激動人心的故事,在中國也上演過。譬如吳三桂,為陳圓圓引清兵十萬入關。只是吳三桂太漢奸,不值得追念。可是特洛伊電影裏的男人不一樣。

《特洛伊》裏的英雄為紅顏出生入死,顯示出男人的真本色。

為何而戰?電影裏的每個男人都有給出自己的答案。

首先説説我最喜歡的角色——阿基琉斯。他本是為留名千古而戰,為被歷史記住而戰,為戰士的榮譽而戰的。因為戰爭結束了,英雄死去了,但是英雄的名字被後人記住了,永遠不會磨滅。在那個時代,阿基琉斯無疑非常叛逆,藐視皇帝,批判眾神。在特洛伊的太陽廟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於斬首阿波羅的黃金塑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無視皇帝命令,不聽從任何人的指揮。阿基琉斯只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他是個灑脱的男人,天生的戰士,天賦的英雄。阿基琉斯是為自己而戰的男人,這個觀點無疑更適合現代人尤其年輕人的品味。但是這個男人在愛上美女,卻理解了和平的可貴,放棄自己的戰爭慾望,甚至萌生為愛人最後一戰之後,永遠隱退戰場的心思。遺憾的是,阿基琉斯無法遂願,最後死在影片中我最不齒的男人——帕里斯的冷箭之下。

阿基琉斯的愛情是真情性的愛情,是感動天地的愛情。阿基琉斯如此桀驁不順嗜血好戰,卻順着所愛女人的心意,放下了殺人利刃。在攻陷特洛伊之後,阿基琉斯在皇宮裏拼命尋找所愛的女人,那焦急的背影擔憂的神情,讓我分外感動:這個男人真是極品。

再説我另個喜歡的角色——赫克托爾。他是位成熟的男人,深知男人必須肩負責任。他愛妻子,愛兄弟,愛父皇,愛子民,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特洛伊。赫克托爾在阿基琉斯來到城下挑戰時候,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對手,還是無畏迎戰,死的非常有尊嚴。在知道自己去日不遠之時,赫克托爾萬般吩咐妻子好好活下去,千般柔情萬般愛意,讓我感動得噓唏不止。赫克托爾的戰爭是為了責任,丈夫的責任,兄長的責任,王子的責任。我尤其敬佩。

説説我不喜歡的帕里斯。其實戰爭因為帕里斯引起,是他誘拐了斯巴達王后海倫,使得斯巴達王怒火橫生,視為奇恥大辱。斯巴達王是為男人的尊嚴而戰,無可厚非。而帕里斯在誘拐海倫之後,在船上就乞求長兄保護他,一派自私懦弱的嘴臉。後來在和斯巴達王決鬥時候,被擊敗,卻不願為愛情獻出生命,不敢因此就義,跪地抱着兄長的腳乞求保護,真是個可憐的男人。我不認為帕里斯是懂得愛情的男人,他只是着迷於海倫美貌的小男人而已。這個小男人,自私膽小好色,可是偏偏這樣的小男人最後苟活下來,而堅持自己本色的真男人,卻都死了。

我心長歎!

電影《特洛伊》觀後感

和原著一樣,《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為中心。影片一開始,就塑造了他的“戰神”般的形象,同時表現了他與當時希臘最強大的王阿伽門農(Agamemnon)之間的矛盾。接下來,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盜取海倫(Helen)和大舉圍攻的故事了。鑑於《伊利亞特》在特洛伊主將赫克托爾(Hector)死後就結束了,《特洛伊》剩下來的情節就參考了《奧德賽》的開頭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臘傳説,最終還是以阿喀琉斯的命運為終結。

除了隱去神話色彩外,《特洛伊》還對《荷馬史詩》故事中部分人物關係和情節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羅神廟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與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電影中就變成了同一個人,帕特洛克羅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變成了表弟,而阿伽門農在電影中的歸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戲劇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戰持續了十年,雖然《伊利亞特》以阿喀琉斯的憤怒開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對一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來説,過於細節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戰,在電影中看起來也就是兩三天的事。

這種取捨與改動,在我看來是成功的,是符合電影的敍事特性與節奏的。歷時十年的戰爭,電影並非沒法表現,只要幾個簡單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劇情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應當在於情節的連貫與緊湊,尤其是對於這樣大製作的商業電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現的主題、而不是斤斤計較於虛構的時間細節,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確方式。從這一點來看,我讚賞影片的敍事節奏。影片開始十五分鐘內,就交代了一場最偉大戰爭的起因和主要人物關係與性格,卻並沒有露出倉促急躁的痕跡,顯示出編導優秀的控制能力。電影的開頭,使用的是典型的“先聲奪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無敵以及自負散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這樣一來,觀眾就很容易理解其後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為一部85%時間裏表現戰爭過程的將近三小時的電影,而且又是線性發展的情節,《特洛伊》居然沒有我想象中的沉悶或過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場景,都強烈地吸引了我。更為難得的是,它不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靈”:儘管我已經對《荷馬史詩》的故事爛熟於心,但在觀影過程中,我仍然對帕里斯(Paris)的不負責任感到出離憤怒,對赫克托爾的忠誠與無奈感到無比痛心,對阿喀琉斯的個人悲劇感到同情與悲哀……

可以説,《特洛伊》不僅僅是復活了《荷馬史詩》所表現的主題,還使得這些主題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運無常以及相應悲劇,還可以説是人被百無聊賴的眾神玩弄於股掌之間;但在本片中,正由於抽離了所有的神話因素,人物的命運變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與環境驅使;因此,原著中需要藉助“神的安排”所表現的種種轉折,無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記。原著中帶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貪婪、勇敢、忠誠,也終於可以現出“原形”。也許有人會説這是將高貴的藝術史詩庸俗化了,但是我認為,只要讓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類自身,那這樣的“庸俗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電影《特洛伊》觀後感

正如同偉大的戰爭需要偉大的戰士一樣,史詩級的電影也需要史詩級的場面。

《特洛伊》在這方面做得中規中矩。倒不是説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鬥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場面又是模仿以上兩片的運鏡方式,所以至少在創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虛擬攝影”似乎在好來塢拍攝大場面時越來越有用了。《角鬥士》中對於壯觀羅馬城的俯瞰鏡頭,《魔戒》系列中那跨越無數士兵與槍尖的搖移鏡頭,在《特洛伊》中都讓人看起來特眼熟。數萬士兵的前進與對峙再到相互衝擊,茫茫碧海上的千帆爭舸,凌空迴轉的不可思議的長鏡頭,都是體現好來塢最新視覺效果的把戲。只不過《特洛伊》把這些技術應用得更嫻熟了,也更逼真了。例如那數萬士兵的`衝擊場面,雖然現在沒有觀眾不知道那絕大部分“士兵”都是虛擬出來的,但在片中那光天化日之下的環境下,你還不得不佩服人家做得都看不出破綻。相對於《魔戒》系列中的類似鏡頭,本片的同類場景儘量避免那種夢幻的感覺,而力求更多的細節表現。影片聰明地將更多鏡頭對準了局部人羣的戰鬥,以此來烘托整體戰場的激烈,同時又能突出個體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我還是要奉勸一心抱着看“大場面”讀者一聲:本片的大場面不會讓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別出色;與其欣賞那基本上玩不出什麼新花樣的大場面,不如尋找一些小場面上的亮點。個人覺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動作設計值得一提。

提到希臘,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馬史詩》,但一定能想到奧林匹克運動。一想到奧林匹克運動,我們的腦海裏一定會馬上浮現出一具具健美的身體和一個個展現力與美的無暇動作。看來本片導演深得此中三味,專門用此片來勾起我們對那最原始同時又是最永恆的美的嚮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膚裸露鏡頭,這使我有點懷疑導演是故意討好女性觀眾。但那樣健美的身軀,即使是男性觀眾看了,也會覺得挺養眼的。被人作為“戰神”擁戴的阿喀琉斯,是詮釋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從影片的效果來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個月的汗水沒有白流,當他那蜜色的胴體出現在銀幕上時,估計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眩暈的感覺。雖然性感之神和戰神的概念不一樣,但是極端突出了阿喀琉斯的“偶像化英雄”特性,和原著的精神氣質還是一脈相承的。

這樣一個性感之神又是絕對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戰神”的一面。為了突出他無敵於天下的武技,電影為阿喀琉斯設計了一套不同於其他人的動作與招式。可能有些觀眾會不習慣,認為阿喀琉斯的動作稍嫌花哨了點。但我覺得這對於體現阿喀琉斯神賜一般的戰鬥能力,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何況那些動作實際上並不花哨,不僅是符合實戰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寫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腳、弓步、轉身這樣的動作,是實戰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過其他角色都打得過於直接,因此顯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對於攻擊“技巧”的掌握,不正體現阿喀琉斯異於普通戰士之處嗎?在原著中,荷馬多次用“山鷹猛撲”來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戰鬥能力,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採用這種“鷹擊術”,端的是輕盈迅猛,高手風範。尤其是與赫克托爾決鬥的場景,充分體現了阿喀琉斯的快速與強力的作戰特點,堪稱本年度好來塢電影中的最佳打鬥。

電影《特洛伊》觀後感

一部“史詩”如果只有故事和場面,那它很可能失敗。史詩必須能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史詩電影也一樣:場面、效果都可能過時,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和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觸動觀眾心靈的特質,。

阿喀琉斯,這一被神化了的人類最偉大的戰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羈,他的柔情,他的憤怒,他的悲哀都表現得不錯。作為原著中一個比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繹還是很有神采的。動作語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過訓練還可以比較容易達到,阿喀琉斯在戰場上那股令對方膽戰心驚的殺氣,卻不容易通過肢體語言表現出來。布拉特彼特用凌厲的眼神和血氣方剛的衝勁,增強了動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戰神”形象。與其他演員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繹總是散發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這可能與其本人的氣質有關。不過這種氣質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許“萬人迷”的阿喀琉斯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的。

儘管阿喀琉斯夠眩目,但影片最讓我動心的卻是赫克托爾,永遠的赫克托爾。與熱血衝動的阿喀琉斯相比,沉穩的赫克托爾無疑顯得更成熟。赫克托爾的心裏,裝着比他弟弟帕里斯要博大、深沉得多的愛,這使他成為最完美男人的典範,同時也照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性。艾瑞克班納(Eric Bana)的演繹堪稱完美,尤其是他那雙大眼睛,雖然不如布拉特彼特那樣放電,但卻永遠讓人感到温暖可靠和勇氣;雖然他的表情並不複雜,但這深邃的眼神足以説明一切。在觀看的過程中,觀眾根本不用去設想原著人物是怎樣的,因為班納的表演和赫克托爾這個人物在精、氣、神上完全統一了。過多地描述他的表演是不必要的,觀眾的反映最能説明問題。片中赫克托爾迎接他命運終點的場景,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也只有在那一刻,我注意到電影院裏靜得讓人心悸——所有觀眾同時被感動了,那種感覺真的非常美好。即使整部電影沒有那些炫耀似的視覺效果,沒有酣暢淋漓的打鬥場景,單憑班納塑造的赫克托爾形象,已足以讓人喜歡上這部電影。毫不誇張的説,如果説阿喀琉斯是影片最大的賣點的話,赫克托爾就是本片的靈魂。正如同《角鬥士》的成功離不開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一樣,沒有班納完美塑造的赫克托爾,《特洛伊》將淪為淺顯娛樂的爆米花作品。

相對前兩位而言,人氣帥哥奧蘭朵布魯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極端不討好。在原著中,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個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禍水”。電影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窩囊,也更幼稚和衝動。演出這樣一個人物,對於憑《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靈箭手”而大受歡迎的蘭朵布魯姆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個人對他的演繹基本滿意,他的角色從頭到晚沒讓人喜歡過,但他也沒有演出那種“孬”得讓人喜歡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規中矩。

至於影片的女性角色們,因為在原著中就多為臉譜化的角色,因此電影中也沒有哪一個特別出彩。影片加強了阿喀琉斯與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間的感情戲份,卻也只能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噱頭,還缺乏讓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爾的妻子安德洛瑪克(Andromache)與那傳説中絕色的海倫也是同樣的效果,不過,後者還因為無法達到觀眾心目中“角色”的目標而飽受攻擊。其實這也是電影相對於文字很難表現的一個方面:文學具有無限想象的空間,而電影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總會有人不滿意。

與女演員的蒼白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老演員的卓越表現,真正體現出“老戲骨”的價值。一向甘當綠葉的英國演員蕭恩賓(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雙全的奧德修斯(Odysseus),將角色那種委屈求全同時又能運籌帷幄的個性傳遞得很到位;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臘聯軍首領阿伽門農則一如原著中令人討厭,但他又“邪”得帶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點,因此比布魯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韻的,還是彼德奧圖爾(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納的赫克托爾一樣,也是屬於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與阿喀琉斯祕密交涉的場景中,奧圖爾的演繹悲傷中透出堅忍,懇求中隱含機鋒,令人覺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們這邊的王要好得多”的感歎是由衷的。

偉大的演員能拯救一部電影。的確,《特洛伊》正因為了有了傳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爾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

電影《特洛伊》觀後感

看完《特洛伊》的感覺有點奇怪:劇中人物的命運能讓你浠噓不已,部分演員的表演也能讓你擊節讚賞,但對影片整體卻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感覺。腦海中能迴響起來的,還是少數幾段感人的片段,對那些大場面卻很少有印象。或者説,觀眾對很多場面的記憶,很可能與其他“史詩”片混淆起來。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體制作太程式化了。好來塢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套特別成熟的史詩片泡製工序。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於觀眾有些“審美疲勞”:雖然畫面越來越漂亮,故事越來越流暢,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來讓自己愛得發狂。

從劇本來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當然無法等同於一萬多行、洋洋灑灑24卷的長篇詩歌,電影需要簡化。讓特洛伊的故事走下神壇,既是簡化故事的有力手段,也是本片最大的貢獻之一。至少從個人的感覺來看,完全從人性化的角度來描寫阿喀琉斯與赫克托爾更有感染力。他們不再是眾神爭風吃醋、爭強鬥勝的棋子,而是成為陷入各自悲劇命運無法自拔的人物。這種悲劇命運是由他們自身的性格和所處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影片對他們性格上的描繪很具有説服力。這樣即使觀眾代入角色的話,也會覺得很真實,最後的悲壯意味也更濃厚。當人物命運由性格驅使時,他們也就成為自己的棋子,有什麼比自己將自己逼上絕路卻又無可奈何更具有悲劇性的呢?因此,當演員們將自己和這些悲劇性人物結合得很好的時候,他們的角色就能格外打動人。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顯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讓你記住角色,而無法感受到整部電影的“獨特”魅力。導演沃夫岡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顯然是位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可也正因為他太熟悉商業片的拍攝套路了,以至於他”又”拍攝了一部可作為商業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麼恰到好處,觀眾頭腦中“大片”應該有的東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獨缺少作為優秀電影導演最重要的一種品質:個性。當《特洛伊》的每一個鏡頭都讓觀眾舒服的同時,它也就放棄了一項更偉大的目標:讓觀眾驚喜。

的確,《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體讓人滿意卻無法大聲叫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