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22感動中國人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35K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感動中國人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感動中國人觀後感(精選11篇)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1

愛,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感受到温暖;愛,是一場灑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裏的歌謠,是孤獨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就正是這樣愛,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他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這讓我對他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他是一位年過七旬的爺爺,也是一名研究軍事的科學家——黃旭華。這位令人心生敬佩的爺爺,讓人久久難以遺忘。爺爺為了國家,為了國家的軍事,而努力奮鬥。他研製核潛艇,即使生病了,他堅決的心也毫不動搖。1957—1985,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他沒有回過家。家人去世了,他也只是專心致志地研製核潛艇。回家對他來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那堅持不懈,舍小家為大家的鑽研精神,更是讓我感到敬佩和尊重。泰戈爾曾説過:“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這不正是用來形容他的嗎?爺爺默默無聞的工作着,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不奢求名利與回報,只為國家做出貢獻。黃旭華,這個名字會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難以抹拭。

還有一位已經九十一歲高齡的爺爺,他的名字叫劉盛蘭。也許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受過他資助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爺爺自己家境貧寒,住在一間簡陋的小屋子裏。他靠撿破爛瓶子賺錢生活。爺爺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是他對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孩子卻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資助,從十元,二十元,五十元······這樣一點一滴地積攢着。他佝僂的背影,時常出現在廢品堆裏;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卻阻擋不住幫助別人後出現甜甜的笑容;手上佈滿了老繭,這也正代表了他對別人的幫助。

十元,二十元······在爺爺的眼裏,那些並不僅僅是錢,更是一份幫助,一份支持。而在他人眼裏,卻是無盡的感恩和愛戴。老爺爺的愛心持續資助着每個人,毫不動搖,也感動了每個人,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深深的把我的心給感化了。那些受資助的人會銘記着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感動中國》中的十大人物,讓我知道了,原來人間不僅有小愛,還有大愛。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分幫助;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種關心;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句溝通的話語。

有了愛,生命的旅程上的寂寞可以化為快樂;有了愛,孤單可以演繹成交流;有了愛,歡樂可以綻放滿園的花朵。愛真是個奇蹟。一直從污泥里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淨的花兒;一隻細小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裏發出星星般閃亮的光。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2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説,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台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相比每年固定引發全國吐槽的“春晚”,它在“苛刻”的民眾中間,獲得一致好評。它表明中國的民眾其實並不苛刻,中華民族賴以傳承的那些固有的美德,也從來沒有過時。它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春晚”.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説,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台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因為愛祖國,有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跟隨將軍丈夫回鄉務農、紮根並奉獻農村一生的龔全珍以及中國航天羣體;因為愛他人,因此有了堅持捐款17年的九旬老人劉盛蘭,以及因見義勇為高位截癱29年、委屈艱辛而無怨無悔的方俊明;因為愛鄉親,因此有了貼工、貼錢、貼命的基層村支書段愛平和大學畢業回到大山深處守護教育夢的門巴女兒格桑德吉;因為愛職業,因此有了98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第一線的“良心醫生”胡佩蘭;因為親情之愛,有了身罹絕症,為了孩子的未來苦繡《清明上河圖》的姚厚芝。

中國古老的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位列第一。為一次生死相托守護戰友30年的天山守墓人陳俊貴,所體現的義與信,難道不是基於對戰友之愛?農民科學家沈克泉、沈昌健父子兩代對油菜改良夢的痴迷和堅守,難道不是因為對科學的愛?

愛,超越年齡、超越階層、超越民族,在這些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輝,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鏡頭切換到現場,每位人物的出場都能收穫觀眾的眼淚,這是愛對愛的共鳴。

愛還可以傳承。“傳承”即便不是今年感動中國人物評獎活動特意為之的主題,也使它較往年的晚會更有了厚度。當我們看到90多歲的劉盛蘭老人老有所養,當我們看到殘疾的方俊明背後的母親和女兒,當我們看到兒子沈昌健對父親科學夢想的繼承,當姚厚芝年幼的兒子那樣動情地説出“我愛你”,我們不僅能夠理解現場的眼淚,還收穫了對社會的信心。

當然,“感動人物”畢竟只能選出十名,而且,可能需要兼顧一定的代表性。其實在票選過程中,還有更多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行為感動了我們。他們也許就在我們身邊,或許就是你和我。

都説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

是,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温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3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台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温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説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説,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悦才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悦更持久。我們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對身邊的人而言,遠離現實和功利的我們會帶給他們更多陽光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還沒有那樣博大的胸襟,也沒有高尚的奉獻精神,也不要氣餒,並不是每個人都要那麼高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積極的道德和消極的道德里面,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踐行積極的道德,那麼我們可以先從消極的道德開始,選擇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所以,我們要做個温暖的人,你我温暖,身邊的人就温暖,世界也會有温暖!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都閃耀着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動,撞擊着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都説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温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4

在我們身邊意味着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們,也可能是你或你們,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之所以有意義,恐怕更重要的是在於將“我與我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否則,每年一度的評選與頒獎就只是流一流眼淚、顫一顫心靈或是當作幾個月後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後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動過後,再無其它——這絕對是一種再無可比的悲哀。能夠被感動,源於靈魂的不懈怠和心靈的不麻木,但這二者並不必然導致個體行為上的改變和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換句話説,在感動與行動之間,存在一個距離。

感動中國評選的意義在於,它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即使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勞俱增、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美德似乎逐漸消失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是好人更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的中國人還是會在角落中不經意的觸動我們,使我們明白自我內心中對善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嚮往,使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感動自己時,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信心和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這個層面上講,感動中國評選出的每一個當選者,也許不都能讓你覺得感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們,但只要每年的10個人中,哪怕有1個能夠使你心生嚮往與渴慕,願意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沒成功,也有積極且巨大的意義,愛與善從來也不是大而無當,非驚天動地不可的,它是每一個嚮往、渴慕、追尋的念頭、火花,匯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國。

感動到行動,存在一個距離。如何將這個距離縮短,不僅僅是一個感動中國評選可以單獨回答的問題。愛與善的傳遞,也許並不像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那樣簡單,否則何以解釋我們每每會留下感動的淚水卻還總是發現頻頻發生的假惡醜呢?縮短距離,必須承認個體的軟弱和不完美,檢討我們自身是不是讓太多的趨利避害遮蔽了愛同類的普世情懷?縮短距離,必須在着手於個體的精神建設同時,盯緊社會環境的引導和政府職責的追問,就像今年的當選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個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辦起的殘疾孩子學校事蹟中,為什麼看不到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為?事蹟中的種種,的確越是艱辛就越是令人感動,但如果相關職能部門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撐的艱難,或者讓更多有愛心但無力的人們更敢於出手相助?如果個人的愛心與善行,填補的是政府的缺位,那麼感動之前,更應該有對制度的追問和反思,否則,該管的卻沒管,再多的感動,也必然孤獨。縮短距離,就在於每一個做好自我本職工作的人,再多做一點的那一點智慧;也在於即使不能行善,也決不向惡行妥協的那一絲堅持;

有了這一點一絲,縮短的距離背後,就是愛與善的花朵,不止於感動而感動不止。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5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和女兒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女兒在頒獎現場展示父親書寫的“光榮屬於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依然打動人心?頒獎詞靠什麼征服一批批觀眾?記者採訪了《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等主創人員。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6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8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温暖。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9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閲、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着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祕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羣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10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後,早已退休的她再度迴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儘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麼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於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裏,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感動中國人觀後感 篇11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着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脱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脱貧之路。

時代一直孕育着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着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兑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裏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着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