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電影《小丑》觀後感(精選10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1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小丑》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電影《小丑》觀後感(精選10篇)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1

疫情之下,被迫蝸居,連刷兩部今年的奧卡片,“小丑”“寄生蟲”,也算是一種奢侈吧。

老實講,看完《小丑》心情是矛盾的。首先驚歎於男主的演技,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一度讓我想起了扮演一代教父的馬龍·白蘭度,反正中國的那一波老戲骨一個也沒想起來。

一個人,他只想做一名喜劇演員,而一不小心卻活成了別人眼中的笑話,這到底算是喜劇還是悲劇呢?

也許他來到這個世上本身就是個笑話吧,儘管他是那麼謹小慎微,努力的想給別人帶來快樂,但最終還是在生活中被一步步捲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於是他的另一面人格凸顯了,既然沒人在意我的生,那就讓人們記住我怎麼死吧。

影片中,有時我們無法理解“小丑”人生邏輯的扭曲與混亂。而反觀社會,又何曾符合過理性與邏輯?不信、你看,街上出現了成千上萬個“小丑”,他們發泄着憤怒,推崇“小丑”為英雄,可這些和“小丑”有關嗎?他們只不過是拿“小丑”當個幌子罷了。

“小丑”一改美國電影那種“英雄”,“救世”,宣揚“愛”的主旋律,讓人想起多年以前的一部片子“V字仇殺隊”,一小部分人,他們自認為代表了正義,肩負着某種使命,於是就可以理直氣壯的去殺人。

有部發表於50年代的小説巜麥田裏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形象當年在美國大受歡迎,是緣於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於“英雄”的不信任,於是人們開始懷疑、頹廢,自甘墮落,並仇視社會。

而今天的美國,人們對於“小丑”如此的熱捧,真想問一聲,美國人民怎麼了?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2

《小丑》可惜的地方在於把一個本可以提現更多戲劇性和哲學觀點的角色放置在一個普通的故事裏的。

“在事業,愛情,家庭方面受盡委屈最終殺人”是一個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具有反社會人格的角色身上。誰都知道你要變壞,誰都知道你會殺人,但變壞后角色的“行為和達到目標的策略”是提現這個角色高度的方式。讓受苦些情節成為電影的全部使得小丑沒有發揮出他和這些普通反派角色的最大區別:小丑是一個具有智慧,擁有獨特黑暗哲學的反派。電影前半段寫受的委屈看着實在是困,這種在電影歷史講過無數遍情節可以縮短一大半時間。

在他説出:In my entire life, I never know I ever existed. But now I do, people are noticing.他察覺到了人羣因自己殺人而產生的反饋,這句話的戲劇作用是角色自我觀念與之前發生變化,產生一個realization並應該由這個新的想法衍生出新的行動。這個時候就是寫角色開始發生轉變和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時機。可以開始寫的是小丑主動利用人羣的易煽動性和自己出名的機會來完成自己對城市冷血的報復。可失敗的地方是編劇接着讓他受苦,而且這些苦對大多數人無關痛癢不具有共鳴。這樣的寫法就失去了小丑和其他普通“神經病”的本質差別和原本屬於小丑這個角色的戲劇性。

全片也沒有什麼精彩的對手戲來提現小丑獨具一格的個人哲學和世界觀。沒有看出他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沒有看到只有他有的智慧,狡猾和哲學。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3

本片的男主角傑昆菲尼克斯無疑是整部電影的第一高光,在我看完之後仍然為他的表演默淚,尤其是在他由內而外地發生轉變的那段表演。這部電影最好的地方在於,它讓人們發現,沒有這種陰暗經歷或腹黑心理的人不會發現他們身邊處處潛藏着像男主一樣的“小丑”。

在片中男主希望成為一名脱口秀演員,但現實中的他卻是小丑,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社會,他都無法擺脱掉他人繼續用“小丑”的眼光看待他,只因他患了一種笑病,電影裏貫穿着對男主角的嘲笑與忽視,當他在公交車上大笑不止,他還可以遞張名片告訴他人,但更多的時候,他面臨的,是不解,是惱羞成怒,是重錘暴打,而影片中看似關心他的心理師,也只是在表面上詢問他,卻從未真正地傾聽過他的聲音,而女鄰居的支持,到最後也只是他內心一廂情願的幻想。沒有人真正關心他,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人認真地聽他説話,他才如此希望成為默裏,成為笑話大師,他所希望的其實是被人傾聽,被人尊重。

然而當他的偶像默裏也連同其他人那樣嘲笑他時,他心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沒有了,他開始變得偏激,他把頭髮染成小丑的綠色,用血描畫小丑的脣彩,在台階上起舞,甚至用槍將曾經嘲笑他的人一個個地殺掉,包括他的父母,但同時,在他可怕的轉變之下,我們不但沒有討厭他,相反地,我們同情他,因他的扭曲都是被那個冷血的社會所逼的,在他爬上車站立的一瞬間,所有人為他喝彩,雖然他沒有成為受歡迎的脱口秀明星,但他已經成為了“社會小丑”的代表和領袖。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清社會中潛在的某些死角,它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一個孤獨的靈魂是什麼樣子的,也讓我們學會認真傾聽他人的聲音。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4

當他第一次跳舞的時候,是殺了那三個人,他獲得了一種內心壓力突然釋放的快感,他的舞蹈柔和而又詭異,當他真正決定自殺的時候,也許是他真正放開的時候,內心真正的釋然,甚至可能覺得自己終於要解脱了,所以他第二次跳舞和第三次跳舞,舜姿動作劇烈,給人感覺不受約束,灑脱而又詭異。越瞭解小丑,我感覺自己越可悲。

傑昆。菲尼克斯的演技是真的好,骨瘦如柴的背影看的揪心,這版小丑給人印象很深。小丑這人物很難演,面部表情和神態需要演技刻畫出來。因為演的好,所以小丑深入人心。神導諾蘭的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演的小丑也超級好,據説萊傑為了演好小丑把自己關進小黑屋裏一個月,還有蝙蝠俠飾演者克里斯蒂安。貝爾,影視界敬業的體重升降機,認真用心的好電影,看完黑暗騎士我激動了好久,太好看了。這版小丑聽説是DC的獨立電影,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丑是個悲劇,是底層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他知道自己可能是市長的兒子後,急匆匆的去找市長的家,在知道不是後決定將自己毀滅。小丑從來不是在破壞,而是在找死、讓人殺了他或殺了所有人。小丑將自己當成丑角,一個反派、丑角消失了那所有的悲劇也就消失了。一個把殺人當成理所應當的人,那不是個丑角是什麼。而為什麼沒有感覺出他是丑角,那時因為殺人就是理所應當的、就連英雄都適應其中,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他也是積極樂觀的人,—直壓抑心裏的不快,童年的陰影,還去看醫生,説明他想治好自己的病,每次他難過的時候都會大笑,仔細觀察他的笑其實很痛苦,他還是很友善的遞出卡片,讓他們不要建議,醫院是他唯—可以傾訴的地方,即使醫院沒怎麼解決他的問題,但是他覺得心裏有舒服些。他也有夢想,成為一名脱口秀,卻被嘲笑,他很友善的對所以人,這些人卻不友善的對他,所以後面他爆發!

電影雖然只有兩個小時,但每一分鐘,亞瑟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有自己內心的變化,這個社會底層的人,到底犯了什麼錯誤,電影中的`老闆,就是這樣子的人,自己吃了虧,總是要把錯推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而亞瑟只能默默忍受,每個人對他的看法,每個人對他的行為,看似點滴,實際上千裏之坫潰於蟻穴,亞瑟人生中,一切快樂的事情都充滿了未知,這部電影有太多的未知,不知是否真否,亞瑟到底是不是韋恩的兒子,到底是他母親的幻想,還是韋恩用自己的財力掩蓋了事實,默裏到底有沒有讓亞瑟上台過,讓他體會到父親般的温暖?這都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看點,你覺得那?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5

在香港看的《小丑》,2個多小時認真地看完,總覺得該寫點感想,又不知道從那落筆,或許是對影片期待尤久,或許沒有把些許情節看懂,又或許意猶未盡。

之所以對《小丑》如此期待,源於另外兩部影片《她》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她》講述了一位內心細膩孤獨的信件撰寫人西奧多與人工智能的她產生的一段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因為傑昆菲尼克斯的傳神演繹,《她》讓觀眾感受到愛情的至純至美,如果您觀賞過這部影片,您一定也會記住這位演員。《蝙蝠俠—黑暗騎士》把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拔高到正義與邪惡的思辨高度,小丑的扮演者希斯萊傑贏得大批粉絲的擁戴,希斯之後再無小丑從此口口相傳。而《小丑》不像DC往常的其它影片,該片的導演和主演爭取到了極大的創作空間,《小丑》更是一部文藝片,探討惡的成型問題。

或許從文藝片的角度去評價這部影片和傑昆的演繹,會更貼切創作班底想要表達的想法。《小丑》劇情框架講述出生病態家庭的小丑,從小遭受虐待、成年後以小丑為業、希望帶給世界更多笑臉,但是遭遇種種欺凌、冷漠和嘲諷之後終於精神奔潰轉變成了邪惡的化身。傑昆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沒有令人失望,那歇斯底里的變態的笑成了整部影片的一種符號,就好像是小丑的原生家庭留在他身上而揮之不去的創傷。文藝片往往渲染情節,《小丑》裏有幾段情節的影像張力十足:小丑在地鐵上受到毆打突然拔槍射殺施暴者一幕,小丑受到自己敬仰的脱口秀主持人邀請,前往脱口秀路上手舞足蹈的那一段,還有在舞台爆頭主持人的那一幕。

但是整個劇情的故事推進節奏而言,談不上如預期驚豔。影片一開場小丑就患有了精神疾病,這樣的設定,會削弱故事的戲劇性,因為小丑既然患有精神疾病,往後不同尋常的情節設定都可以以此作為合理性的溯源。如果用更多的膠片來詮釋小丑幼年創傷怎麼讓他患上疾病,那麼小丑的成型會顯得更加立體可溯。還有影片本身的立意不僅僅停留在一個小丑身上,而是透析個體的悲劇往往是破敗時代和環境的使然縮影,正是千倉百孔的的哥譚市孕育了千千萬萬邪惡附身的小丑;然而影片對社會背景着色不深,以至於當小丑作惡被羈押,熒幕轉換到市民揭竿而起的時候,有那麼幾秒鐘詫異的感覺。

是的,這是一篇暗黑題材的影片,但並不宣揚暗黑,也沒有政治正確地宣揚正義。這裏講的是一個耐人尋味且在戲劇與悲劇中擺渡的故事。一個理想着給世界帶來更多笑臉的小丑,一個充斥着冷漠和渾濁的哥譚市,終於小丑在病態的笑聲中爆發。如果説高級的喜劇是笑中帶淚的生活幽默,那麼高級的悲劇就是傷口帶鹽的社會希望。小丑的悲劇人生,揭示了哥譚市滋養邪惡的種種病態,映射着美好的普世生活有賴正義力量的在位和捍衞。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6

都説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但是傑昆似乎打破了這個論述。

在2020年傑昆版的《小丑》中,小丑不再是外表陰沉、內心深不可測的反派(《黑暗騎士》),也不是哥譚市(《哥譚》)那個不可一世的懲罰者,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被社會逼瘋的普通人。而促使小丑變成小丑的也不是漫畫裏的化學池,而是自身的疾病、社會的歧視、身邊人的冷漠、虛偽的親情、還有物質的上層階級。

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但是沒有人會在乎像下水道的臭老鼠一樣的他到底是生還是死。排斥、嘲笑、欺騙等等反而像垃圾一樣被施暴者漫不經心的一窩蜂全部砸到他身上,最後一點一點壓垮了這個失敗者。

他説,我原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劇,現在才發現,其實是一出喜劇。這並不是樂觀,而是徹徹底底的絕望。他的命運如同一出喜劇,荒誕、滑稽,成為人們口中的笑話。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這就是喜劇。滿目陰暗、滿目蒼涼。

影片的最後,他在陽光照耀下的迴廊裏狂奔,唱着看似歡樂的歌,這一場景的色調與之前壓抑的灰暗、陰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但這並不是救贖。他永遠無法衝破牢籠,只能看着所有的美好在與他一牆之隔的那邊閃耀,而他,什麼也沒有。

這,就是他的一生,普普通通的Arthor,瘋狂可憐的小丑。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7

今年有兩部好電影值得一看,年中是奉俊昊的《寄生蟲》,年尾是DC的這部小丑。

看過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的人,都不會忘記電影中萊傑飾演的小丑瘋狂的笑聲和嘴角微笑般的疤痕,人們説: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然而傑昆菲尼克斯的演出讓這句話成為歷史。萊傑版小丑曾説:Madness is like a gravi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 push(瘋狂就像是萬有引力,讓一個人陷入瘋狂只需要輕輕一推),他用a little push形容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像是克爾凱郭爾關於信仰的描述,Leap of faith(信仰的一躍),信仰與深淵之間,只是躍過或者墜落的區別。

這讓人想起《小丑》中小丑阿瑟回家時那條漫長的樓梯。導演用遠景捕捉他的背影,他總是沉重地邁開腳步,搖晃、緩慢、承擔着重負,但還要不時竭盡全力地仰頭微笑,要繼續攀登,因為don’t forget to smile,小丑的使命是帶給人們歡笑。他的笑卻像痛苦地哭訴。

影片後半段,鏡頭再次投向那段樓梯,這次小丑精心打扮,他不再上升而是下降,他輕快地跳着影片中不斷重現的小丑之舞,他不再是那個衣衫破爛、腳步滯重、充滿了痛苦的阿瑟,他是拋棄了一切期待與希望,同時也拋棄了一切責任與道德的小丑。他完成了向惡的墜落,飛向深淵時無比輕鬆。

如果説,《黑暗騎士》是一個答案,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全體形態的反社會者的瘋狂與恐怖,那麼《小丑》就是一次追問,追問a little push究竟是什麼,人為何倒向深淵?

在沉鬱的大提琴演奏下,影片給出了很多解釋。街邊小孩子們對於阿瑟毫無理由的毆打和捉弄;當阿瑟想要逗笑一個黑人小孩時,小孩母親冷漠的指責;同事卑劣的手段;他人對於自己喜劇表演的嘲弄;精神失常的母親和兒時的虐待;愛的缺失和幻想;失業;公交上危險的失控

古希臘悲劇作家歐底庇德斯説過: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阿瑟用左手寫下:我只是希望,我的死比我的生命更有意義。(just wish my death makes more sense than my life、)以及用左手手勢頂在自己的太陽穴,都在暗示小丑的精神即將崩潰。同時也是致敬1976年電影《出租車司機Taxi Driver》裏面同樣男主角特拉維斯精神世界已然瘋狂。

Joker的編劇創作了一個多維度蠶食阿瑟,致使小丑最終誕生的環境。或許哥譚市的貧富差距,民眾的仇富心態,富人階級的歧視和剝削,管理者的視而不見,人心的冷漠與勾心鬥角,才是混亂真正的根源。片尾的犯罪小巷與開篇在小巷裏毆打小丑呼應,槍聲瞬間帶走了布魯斯的雙親,也鋪墊了小丑的宿敵,蝙蝠俠的誕生。

我們每個人心中或許都住着一個小丑,一個蝙蝠俠,小丑代表着暴力,無序,混亂,嫉妒,貪婪等等負面價值,但我們同樣也可以選擇以蝙蝠俠代表善良與正義的方式去感化他,認可他,同情他甚至改變他。不被電影中的小丑反社會極端人格控制住自己。因為當你凝視內心的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旦把心中的惡放出來,它會一直圍繞着,吞噬着你。想要擺脱忘卻深淵,最好方法是向上看,向善走。

縱使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人性這個東西,就是善惡的念頭,就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間簽下的契約。

這或許正是#電影小丑#帶給我們深入的反思與警示,絕不是盲目的崇拜或效仿。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8

爬樓梯的時候通常都比下樓梯還要喘,還要更容易疲憊,爬得越高就越喘,還會喘不過氣;下樓梯相對輕鬆許多,好像沒有負擔,但因為重力的關係,以及膝蓋彎曲的方式,下樓梯造成膝蓋受傷的嚴重性,會比爬樓梯還要更大,不過上下樓梯跟《小丑》有什麼關係?

《小丑》的主角亞瑟是一位被生活、被社會擠壓嘲弄的邊緣人,在這個偌大的城市裏,他的悲傷無處安放,全都累積在他黑洞般的內心,而這個世界輕輕地推,不斷地推,讓他無止盡的狂笑開始迴盪在高譚市,從此變得震耳欲聾。亞瑟的遭遇就像爬樓梯一樣,他爬得越高,累積壓力就越大(電影裏還特地讓他爬了兩次),大到他已經無法喘氣,但是這些難以排解的痛苦最終仍需要一個出口,一個殘暴無情卻又令人感慨同情的出口。

當電影裏第三次出現樓梯的場景,他已經脱胎換骨,換上全新的大紅西裝,用他最激動、熱情、賣力的舞姿一步步躍下樓梯,這時的他完全不在乎那些傷害過他的人事物,還有長年的病症,就像下樓梯根本不會在意膝蓋是否會受傷,這些傷害只是成為他撕裂自己、掏空自己、最終重新建構自己的恐怖養分,他深覺痛苦,卻細細品嚐,從控制不笑,到放聲大笑,這個轉變完整而厚實,因為他被看見了、受到重視了,他用最極端的方法帶給世人「真正的快樂」了。

《小丑》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就只用一個主線,鉅細靡遺刻劃亞瑟這角色刻到出血,而且果斷不走商業路線,一位原作是超級英雄故事中的反派人物,在電影裏卻一點都沒有超級英雄及反派的色彩,它無比黑暗卻也極其真實,亞瑟的遭遇,彷彿是不斷割在我們身上的傷痕,讓我們明明舒服坐着觀賞卻跟他一起喘不過氣、心裏越來越壓抑,讓自己難過的經歷也突然跟隨電影相映着。

而亞瑟為何能夠如此令人動容?除了劇本夠犀利之外,還因為演員瓦昆菲尼克斯本來就哀傷的眼神裏,賦予亞瑟發出更多令人無法招架的悲鳴,精準到位的神演技,連皺紋、喉嚨、嘴角、眉毛都在演戲,還有什麼好挑剔?真要説的話,就是他即使畫上小丑粧,依舊帥到連我都只好戀愛了,那個氣場、那個氣質、那個姿態,尤其第三次在樓梯上的勁舞,必定成為影史上的經典橋段。

《小丑》的格局小,是為了無限放大亞瑟的哀傷,也許編導可以加深貧富差距的對立感,或是描寫更多小人物的辛酸來堆疊情感,但何必呢?光是亞瑟一個人還不夠慘嗎?《小丑》的暴力,不只在告誡大家,暴力永遠只會產生更多暴力,但其實也是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希望可以反過來呼籲,對生活周遭的人們多一份關心與良善,也許世界會更好。

因此《小丑》其實很温柔,在鮮豔飽和的影像裏,雖然充斥無數仇視社會、道德破壞、人性瓦解的批判,但彷彿又能從中微微感受到亞瑟帶給社會的一絲光明,讓大家有一個看清世界的機會,儘管這份柔情充滿暴力又傷膝蓋。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9

雖然暫時談不上偉大,但這部決定開拍就比較冒險的電影絕對是優秀的,畢竟諾蘭執導,希斯萊傑和貝爾主演《黑暗騎士》已經名列影史最偉大的幾部電影中。本片沒有刻意與DC世界進行關聯,讓蝙蝠俠出來炫酷,沒有半點賣情懷的意思。而是本本分分的將鏡頭對準了一個悲哀的小人物,描述了他如何不經意間滑入惡人的行列。主角人物設定跟前兩天看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驚人相似,同樣的小人物因缺乏關愛、精神疾病而犯下大禍,兩部作品也同談在探討“社會逼人行惡”這一主題。

社會需要秩序,民眾需要安全感,所以東方有郭大俠,西方有蝙蝠俠。但以某種視角來看,他們都是在以暴制暴。而誰又生下來就是壞人?段延慶本是大理王儲,玄慈本是名寺高僧,漫長的人生稍不留神,一下子就滑倒主流價值觀的對立面。萬維鋼講有暴力衝動的人是帶有某種基因,問題是惡有千萬種,誰的基因會是完美無瑕的?當身存的社會誘發了人的惡,就像渠引流了水,那是無可奈何的。我們偉大的古典小説《水滸傳》,講的就是四個字——逼上梁山。

我們其實不存在善惡,我們每個人只是在一定的時空內扮演微小的角色。

電影《小丑》觀後感 篇10

少有幾個熒幕形象,能被無數傑出的表演者一次次完美塑造,最終成為經典,從愷撒·羅摩洛,傑克·尼科爾森,希斯·萊傑,再到華金·菲尼克斯……

希斯·萊傑在諾蘭的《黑暗騎士》中演出的Joker是如此極端的哲學抽象,無端由的惡,對秩序的反動,瘋狂就像地心引力,只需輕輕一推,就毫無保留地勾起每個人深藏心中的邪惡,讓人發現純粹的惡也可以美得驚心動魄,他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才給心有牽絆的蝙蝠俠帶去了最大的傷害,Why so serious?以他為符號的運動對以蝙蝠俠為代表的價值體系構成了根本衝擊,在他設置的近乎黑暗森林博弈的兩艘船的難題中,諾蘭不得不以囚犯們人性光輝的爆發來挫敗他的計劃,從而給出一個事實上不大可能的理想主義結局,因為他一方面是神經質而反常的,另一方面,思維和行動又是理性計算的結果,在精準把握人性這個意義上,他已經贏了蝙蝠俠,他表面瘋狂,鍾情犯罪,脱離社會規範,內心卻強大擁有理性,讓人看得過癮到血脈噴張,腎上腺素飆升。

但在《小丑》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幾乎淚流滿面,一切都脱離了善惡分明的超級英雄宇宙,哥譚可以是任意一個既有鱗次櫛比的高樓也有陰暗扭曲的下水道的現代都市,而本名Arthur的Joker也不過是個普通人,沒有了超級英雄,也沒有了超級反派,只是在講述一個社畜都算不上的小透明猶如複製粘貼的一天又一天,一種以這個時代的任何標準衡量都全然無價值的人生,在骯髒得像個老鼠洞的哥譚市,比起貧富差距和階層懸殊,更令人窒息的是絕對孤獨的生存狀態,像Arthur那樣卑微如塵的生命甚至不是齒輪上的一環,活着或死去都不會有人在意。

他不是哲學家,不是革命者,是個毫無話語權的透明人,他坐着地鐵來來往往時,就像地鐵晚高峯上的每個疲憊孤獨的我們,他對着電視做白日夢時,就像每個握着手機做白日夢的我們,只是他做夢時的笑容比我們更天真,因為他自始至終深深相信着,而對着手機的我們,其實已經不相信了。

他真誠地夢想成為著名喜劇演員,給人們帶去笑聲,卻由於病理原因經常爆發無法自控的大笑,當他認真工作時,沒有想象中的笑聲,只有機械經過的人羣,而當笑聲不合時宜地爆發出來,迎接他的只有不解和厭惡。菲尼克斯的笑聲悽長,笑到最後彷彿要嘔出靈魂,我們為什麼不再笑了?什麼時候,笑聲也成了刺耳的噪音,在影片的一個時刻,悲劇和喜劇的一線之差被參透,Joker誕生了。

沒有話語權,索性不説話,換作無時無刻不在的舞蹈,面對並不存在的觀眾,演練着出場,亮相,致意,舞動,在慢鏡中一切無比殘忍,言語的盡頭是舞蹈,當人類創造的語言無法溝通時,交流和表達的慾望,自我存在的呼喊在舞蹈中衝破身體而出,他把世界變成了舞台,整個旋轉起來,雖然格格不入,所有人卻自動被吸引進來。

菲尼克斯為戲減肥到瘦骨嶙峋,讓我想起《機械師》裏的貝爾,突出的骨頭陡然撐起一個直角,觸目驚心,儘管我知道他最終將成為那個邪惡化身的Joker,但當他拖着瘦成皮包骨的身軀飄蕩在哥譚時,我沒有感到下一秒就要爆發的恐怖,我看到的只是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孤獨的靈魂,電影裏熟悉的套路總是小人物的信念破滅,或是重建信念,或是找到新的信念,而Joker都沒有,他在信念的垃圾堆裏跳舞,虛無主義的狂歡就這樣開始,並一直忠實地讓窮途末路的狀態保持到最後,Joker面具最終成為符號。

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是一種孤獨的狀態,當我們失去所有社會聯繫,和人的聯繫,我們好像就異化到不那麼像“人”了,絕對的孤獨聯繫着絕對的自由,而這種自由又聯繫着無序,這是Joker的哲學。而《小丑》則為這種哲學勾畫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起源。在《黑暗騎士》中,Joker猶如米開朗基羅,製造的一次次破壞猶如大師手筆,他必須是設計師,是Joker的靈魂,而《小丑》則狡猾地讓我們看到,當Arthur還在用頭撞腳踢衝擊鐵桶般的社會之網時,他無心點燃的犯罪之火已經燃燒起來,Arthur是那個最有象徵意義的Joker,但絕非唯一,Joker是一張面具,每個在社會壁壘裏窒息的人都能撿起來,戴上。

菲尼克斯是那個把人撕碎的表演者,在Arthur正式成為Joker的那個時刻,一襲紅衣的背影讓我想起希斯·萊傑,但除此之外,再不相似,希斯·萊傑的Joker抹上鮮紅的嘴脣浮起笑容時,我分享他的邪惡,被壓抑的不安被喚起,渴望他的叛逆,而看菲尼克斯的Joker抹上鮮紅的嘴脣時,我只想哭,他眼裏有一種孩子氣的淳樸天真,所以當他告訴你,他夢想成為喜劇演員,為人們帶來歡笑時,以及當他作為一個字面意義的小丑表演時,你會真誠地相信,無所擔憂地笑出聲,看他在車上逗笑孩子卻被孩子的媽媽誤解時,你會發自內心地難過,也正是因此,當這種孩子氣的天真中爆發出破壞性,進而高歌虛無主義,説出希望自己的死比人生更值得時,你才會跟着他由痛到悲,體會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我為什麼熱愛小丑?不是因為我厭惡了英雄,也不是因為我不再相信生活中會有奇蹟出現,而是小丑,他的窮途而哭,他的虛無主義,很多時候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的靈魂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