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看卒跡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7W

那個傻傻分不清楚的李二卒其原型人物是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委書記李連成。影片中將這位主人公從出生開始,包括童年、青年、中年的生存狀態進行客觀展現,如實的以這位小人物的夢想歷程映射中國農村的發展軌跡。人物的變化反應着時代的變化,人物的變化也帶動着時代的變化。 '

觀看卒跡觀後感

電影《卒跡》觀後感

恐怕沒有什麼故事比一箇中國農民風雨六十年的生活更平淡,但是一個從貧困村中時時受人欺負的“冤種”,到一個把窮村子發展成為村級市的農民,他身上的故事,恐怕要比《發達之路》、《硅谷傳奇》或者《華爾街之狼》這些萊塢的大片更波瀾壯闊曲折離奇吧。六十年風雨,記錄的,是一箇中國農民的奮鬥歷程,映射的,是中國農村六十年滄桑鉅變的歷史縮影。

《卒跡》以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委書記李連成為原型,講述了“冤種”李二卒從解放初土地改革至新世紀新農村建設時間跨度60年的成長髮展經歷,從呱呱落地的喜悦,到童年時代的飢餓,到少年時代的貧困,到青年時代的奮鬥,以致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再現了農村的發展與變遷,風雲流變,世事如棋,有着史詩般的質樸。

確實,棋在影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棋喻人,以棋喻事,楚河漢界飛象跳馬裏自有熱鬧,但李父卻另有一套“拱卒”的哲學,這套哲學不但在其棋藝中運用自如,讓小卒一去不回還變成卒子過河了不得。在生活中,這套哲學更是其為人處事的準則,低調做人,捨得吃苦,捨得吃虧,這種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以“卒”為名的李二卒,其後數十年,他就説在這種“拱卒”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貧困,並且帶領更多人,完成發展。

“拱卒”精神與姿態,甚至成為李二卒的“天賦”,他並不比大多數人聰明,但他卻什麼事兒都比大多數人做的要好,打工能拿到最高的工資,種地能有最好的收成,經商也總是能比多數人掙到更多的錢,倉促歲月就是如此,有人“棋差一招”,有人“旗開得勝”,每局都光怪陸離,每局都充滿傳奇。

但有一種是內核是不變的,就是每次他比別人走的更快一步,走的更遠一步,所用的,恰恰是最笨最累的方法,就是其父所留給他的那套“拱卒”哲學,時代機遇或許並不相通,但這種精神卻猶如“技法”,會有傳承和發揚,依此精神而上的事情,最終也會得到應有回報。

《卒跡》着眼農村變革歷程,以一個人的發展軌跡描摹時代變遷,一步一個腳印的造富過程,是一個農民的史詩,所傳達的主題,同樣是這種“拱卒”精神,在高速變革的時代,這種精神,可以做成功引,為時代造福。

看《卒跡》觀後感

象棋,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時候它被被稱為修身之藝,而今則被視為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的活動。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複雜關係的變化中悟出某種哲理。棋局中最不起眼的小卒子,往往在關鍵時刻卒子可能會發揮關鍵性作用,因為小卒子過了河可發揮車(ju)的威力。

電影《卒跡》首先從片名就很有寓意,其次才是故事本身。電影以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党支書李連成為原型,反映了一個農村最底層農民的奮鬥歷程。影片主人公李二卒靠着“拱卒”精神的內在力量,不僅為自己贏得了一片天地,更帶動了整個村共同富裕。

李二卒是村裏的“冤種”,從小就是家人受盡了村民的刁難、挖苦、諷刺,也因此也激發他勤勞致富的激情,從而勇敢的成為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領頭人。李二卒的父親下的一手好棋,究其原因是他用卒用的好,棋盤不結束,任何一個棋子都有用,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趴窩卒也有可能左右這最終的局勢,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李二卒身上也有了這種拱卒精神。

中國電影市場上類型片很多,但農村題材電影基本是空白,很多人出品方想當然的認為這類電影不商業沒市場,所有不會投資這類賣力不討好的影片。而根據真人真事而改編的電影,瀰漫着一股泥土的芬芳更加接地氣。從這個角度上講,這部影片是對農村電影主旋律的一種突破。它不是對先進人物的公式化演繹,而是從草根出發去反映“小人物的大時代”。

《卒跡》反映了小人物的堅韌,更反映了他們的悲慘,因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所以只能“拱”一步看一步,只有在法制框架下才能改變現狀。這樣的影片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中國本身就是農業大國,7、8億人口在農村,他們需要這樣接地氣反映自己真實生活狀態的影片。所有該片的現實意義巨大,可謂之一部農村題材的史詩式影片。

影片中李二卒的成長成才發家致富之路何嘗不是整個農村發展的,他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生活的變遷,是農村農民小康之路的一個縮影。從農業合作社到土地改革再到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的變遷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在廣大農村可能有千萬個“李二卒”,而本片中的李二卒只是一個農村基層帶頭人的代表。

這部電影的公映,一方面為農村發展的未來提供了精神動力,另一方面讓更多的人關注農村問題,以便於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發展的道理。這比一些一味追求票房成績的商業片現實意義更加巨大,娓娓道來的現實題材電影,讓人靜靜的欣賞,真切的感悟。電影市場上不能只有單一的商業片,農村題材也可以成就一部好的電影;不能只有河南濮陽祖鎮西辛莊村有李二卒,千千萬萬個農村都需要有“李二卒”式的人物。

《卒跡》的觀後感

60年的農村變遷,的確足夠寫就一部史詩,只是如何去寫,從哪裏切入,採取怎樣的視角,是電影人們需要去費心的`事兒。正是因為60年間積累的素材太多,湧現的代表性人物也各具特色,所以真正稱得上史詩的國產農村電影,近年並不多見。《卒跡》憑藉製片人張興援的敏鋭觸覺,從一則社會新聞上發現了突破口。於是,經過編劇楊海波的六次深入採訪,以及導演魯堅和眾演員的辛苦拍攝,《卒跡》憑藉鮮活的角色、客觀的視角、深刻的精神,成為了具有收藏價值的國產農村史詩。

上學的時候得學習&考試鄧小平理論,因此我們都能很流利地用筆寫出先富者和後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可是我國的先富者和後富者的關係在現實中紙面外,究竟如何呢?理論落實到實踐,遭遇了那些阻力和困難呢?真實的先富者和後富者,是被困難和阻力壓倒了,還是找到了方法去破解他們,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呢?對於我們這些只顧着上學,謀求好前程的學子而言,不僅不知道,甚至不關心。《卒跡》恰好就是一部回顧先富者一路走來的傳奇。由於有着足夠多的真實史料積累,本片中的每段故事儘管不算鉅細靡遺,卻足夠真實,足夠讓我們看到先富者和後富者們曾經的矛盾、和解與並肩。

影片主人公李二卒是個具有天生商業敏感的人。就像有些人天生對音調、顏色、味道的敏感性比別人高一樣,李二卒的商業敏感就是比其同時代同環境裏的農民朋友要高出一截。他不僅沒有學習過任何的經商知識,卻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商機。沒有什麼是對他有指引的,唯獨結果在印證着他的“正確”。可以説,李二卒是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先富者。他是天生的先富者。這就像好萊塢傳記片裏常常鍾愛的主角一樣,冒冒失失地闖入了原本自己不屬於的領域,並憑藉自己圈外人的別樣精神,反成為了圈內的成功者。

《卒跡》中最令人動容的,當屬李二卒每次憑藉先天敏感而獲取先富之資後,都會因為自己村支書的身份,而將其擴散至村內的鄉親們,是他們成為後富者。在大部分先富者只貫徹了鄧小平理論前半句話的時候,李二卒自發地貫徹了後半句。於是我們才看到了罕見的真正的“先富者”,而非“富者”。這部“先富者傳奇”因此而完滿。

個人認為,《卒跡》在影像化的過程中,最核心的便是主創從主人公原型----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的一生中,提煉出了“拱卒精神”,並將其融入到了電影中,從而避免了《卒跡》變成一個紀錄片。這個精神夠形象、夠深刻、也夠直白,令每一個看到影片的人都能夠深有觸動。畢竟天生的商業敏感我們普通觀眾不一定有,拓荒時代更是一去不復返,唯獨精神是可以傳承和發揚並從中受益的。具備片中“拱卒精神”的人,奮戰在任何領域都是理所應當取得成就的,如此才會有更多更多的先富者傳奇湧現。

Tags:觀後感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