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寫給洛杉磯的情書《愛樂之城》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7W

《愛樂之城》的價值在於,多年之後再看會感受到它所紀錄下的那種如飢似渴追逐成功的躁動,特別是對於美國來説,它所散發的氣質與現實如此契合,甚至可以把它當做是特朗普時代一個有趣而又準確的流行文化註腳。

寫給洛杉磯的情書《愛樂之城》觀後感

寫給洛杉磯的情書《愛樂之城》觀後感一:

再更:

迴應一下關於白左的言論。我寫這篇評論的時候恰好趕上你們熱愛的梅姨在金球獎上拿Trump説事兒,再加上前不久Hamilton的演員在Pence去看演出的時候對他進行騷擾,你們還覺得好萊塢和政治無關?前一陣女性遊行的時候多少演員上陣助威?演藝圈一直都是白左的意識形態前線,他們出口到國際上的電影也好,還是留在國內內銷的片子也罷,好萊塢從來沒有偏離過政治正確的基本路線,而該片大肆吹鼓的“夢想”恰恰就是和這個政治正確一樣用來控制思想的工具。

更新:

這兩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為什麼不喜歡這個片子,現在終於意識到是因為我總在不自覺地拿這部片子和Whiplash對比。我想對於每個認真嚴肅地練過樂器的孩子,Whiplash的精神內核都會引起無限的共鳴,都會令人想起曾經花一整個下午反覆練幾個小節的樂句的那些日子。我曾經也有一個極其嚴厲的老師,嚴厲到我每次上她的課之前都會由於害怕被罵而盜汗、肚子疼,後來也認識到這位嚴師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回想起來都感謝不已。在我看來Whiplash就有這樣一種精益求精的內核,於是在看La La Land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要求片子裏從事嚴肅藝術的人也表現出這樣一種精神。可惜對於La La Land這並不是重點,當然除了別人指出的那些對老歌舞片的致敬,重點是什麼我也沒看出來。

之所以覺得導演精分也正是出於這種期待。導演很明顯把男女主塑造出了一種和Whiplash裏類似的精神內核,比如男主只聽Charlie Parker時期的老Jazz,比如男主去搞流行音樂以後女主會很鄙視他。導演沒有解釋為什麼男主不喜歡那些流行的東西,我來解釋:因為流行音樂太簡單了,專業學Jazz的人能瞧的起才有鬼呢;換句話説,隨便從Miles Davis的樂句裏挑出來八句連在一起就能拼湊出一首流行音樂的曲子,排列組合算一下用這種方法能炮製多少流行音樂吧。

可惜片子本身的精神內涵就是和男女主這種嚴肅藝術精神相悖的。老歌舞片捧紅的是無數流行音樂,乃至La La Land自己的配樂都是一大堆流行元素堆砌出來的東西:爛俗的大小調式和絃轉位,以及幾乎完全缺席的七和絃、九和絃乃至其他複雜一些的結構。男主的夢想是做經典時期的Jazz,可幾乎全部用流行元素撐起來的配樂以及一筆帶過的情節意味着這個音樂“夢想”在這裏只是一個空殼,一個掛在嘴上的概念,沒有任何實際的表現(實際的對夢想的表達,請看Whiplash)。以片子裏男主的音樂素養,他如果來到現實裏看這部片子,他的表情不會和自己做流行音樂演唱會的時候那種鄙視有什麼不同。如果導演想通過Whiplash中的老師或La La Land中的男主來表現自己對藝術的看法,他看自己這部作品的時候會不會和男主做流行音樂演唱會的時候表情相同呢?

我想導演的內心深處和男主所經歷的委曲求全是類似的,套用《讓子彈飛》裏的話,就是跪着掙錢。當然,這裏也能看出導演本人的變化,從Whiplash裏的為Big Bands立傳以及為Duke Ellington續命,到La La Land裏讓Jazz退居背景而主題使用大量流行音樂,彷彿La La Land的男主從在餐館彈Free Jazz的沒落,到在流行樂隊做無腦電子音樂的走紅,導演經歷過的受歡迎的程度基本和男主的經歷重合。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預測:等導演拍夠了這種給大眾看的爛俗片子,是否會迴歸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和Duke Ellington呢?

所以,片子觀眾喜歡,這很正常,就像大部分聽眾都喜歡流行音樂一樣;片子容易拿獎,這也很正常,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白左夢故事。可惜,就像我(和導演都)無法忍受美國的流行音樂,無法忍受美國人口中的美國夢一樣,我也很難忍受這部片子。

順便再提一句,裏面的愛情很普通啊,覺得“啊,原來這就是愛情”的年齡大於本科畢業的觀眾,對生活該認真一點兒了。還有就是十一年前有個更感人的事兒,有個同樣有去巴黎的機會但是為了愛人放棄了的人,對,就是Friends裏的Rachel,那個時候美國還沒被白左控制,人還能自由地對愛人説,請不要為了身外之物(ie 夢想、ideology等)而放棄我。

寫給洛杉磯的情書《愛樂之城》觀後感二:

很開心這部電影是我自己一個人去看的,也很開心這是部真正的電影,也是一部藝術品,看完後久久不能平息。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他滿足了我對愛情電影最好的嚮往,一起堅持夢想奮鬥,一起詩詞歌賦,一起談一場也許不轟轟烈烈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愛。

女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她的願望是當一名演員,於是她紮根在此,參加各種試鏡,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小角色。

男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他的願望是開一間爵士俱樂部,用鋼琴彈自己喜歡的曲子。

但現實是殘酷的,女主角總是試鏡失敗,只能偶爾在咖啡店打工養活自己,而男主角所喜歡的音樂受眾太小,只能違心加入樂隊,做着自己不喜歡的音樂。

兩個追夢人在此相遇,彼此相愛,互相鼓勵。

導演對長鏡頭和燈光的運用堪稱完美,人美畫美,我甚至捨不得眨眼。像好萊塢老電影致敬的情懷配上爵士音樂,讓這部唯美的現代電影多了一絲復古的味道。

那一眼望穿秋水,星河中的漫步,夜光下兩人翩翩起舞,困難中的互相扶持,在現實和夢想的抉擇,我當然知道現實中的愛情絕不能像電影中這麼美好,但這部電影好看就好看在它讓所有人都相信這份愛。

看完後回味無窮想起自己的過去,最愛的人現在和自己不在一起,不愛了但也不恨了,相愛最深的兩個人不一定是能走到最後的,可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我還想在音樂的旋律裏再吻你一次,因為我把我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你身上的那份情是忘不掉的。

不必言談,一個眼神足矣。而眼神裏的不再是愛,是釋懷。

寫給洛杉磯的情書《愛樂之城》觀後感三:

塞巴斯蒂安的音樂人生也是精心設計過的,不聲不響地,濃縮了整個歌舞片的歷史,也濃縮了他的人生。他出場,彈着樸素的爵士鋼琴,拉着路燈燈柱,模仿《雨中曲》。漸漸地,隨着他加入流行樂隊,走了彎路,他的曲風變了,手下的琴,變得千姿百態,有紅有黑,有金有粉,有電聲鍵盤,有揹帶式鍵盤。但在故事的最後,他又迴歸到最初,彈最簡單的琴、最樸素的曲。

電影裏的細節,往往給人意外之喜。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裏,僅僅一包花菇就有許多戲份,串起好幾段故事。鮑起靜的鄰居,送了她一袋花菇,在送出手之前,先小心地撕掉包裝上的標籤。鮑起靜拿到花菇後做成菜,和兒子一起吃。第二天再次開飯時,飯桌上是另外兩道菜,但一隻小碗裏卻盛着兩隻花菇,顯然是頭一天剩下的。花菇説明了時間,也説明了他們的節儉。

而在《八月照相館》裏,女主角身上的衣服一直在變化,隨着時間流逝,隨着她和男主角情感的進展,她越來越會穿衣服和化粧。那些衣服,説明了她越來越深沉和繽紛的人生。

電影裏的這種細節之美,像是扔給觀眾的禮物,能夠捕捉到這些細節的,就像是在眾目睽睽下,接受了最祕密的禮物,得到最祕密的滿足。一天一天,我們沉浸在這種祕密的滿足裏,也用這種細緻的祕密的滿足,去重新佈置人生。這是電影不會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