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孔子有感(精選10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2K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孔子有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孔子有感(精選10篇)

觀孔子有感1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實感受是:腦袋一片空白。

據説,是近年的“國學熱”催生了電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説什麼呢?是講聖人偉大的一生呢,還是宣揚他的儒學思想?我發覺,看完了非常困惑,因為電影講了一個文武雙全、心地善良、喜歡周遊列國但又有點狼狽不堪的孔子,他是個好人,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跟着他,為什麼會被稱為“萬世師表”或者思想家。這讓我迷惑不已:這是誰啊?

其實,孔子挺可憐的。在世時,無人識君。人走了,被當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時抬得很高,不需要時,一腳踩在地上。都説是“獨尊儒術”,其實,統治者只是將之作為幌子,骨子裏還是法家那套東西:功利、實用。

我倒覺得,孔子應當是個和藹、睿智,喜歡笑眯眯談天説地的好老師,不在意物質的匱乏,整天樂呵呵過着日子。如果電影從這個角度去講述,也許更能接近真實。但是,這肯定不是部商業電影了,有誰去看呀,沒情節、沒高潮、沒焦點。

所以嘛,本來就別拍《孔子》了,中國人實際上哪信這些玩意兒。儒學那套東西曆朝歷代都是用來標榜的,真正相信並身體力行的,往往被視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這個信仰虛無的時代,主題虛無的《孔子》成為當下人們思想最真實的寫照。

觀孔子有感2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説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觀孔子有感3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週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為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為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濕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着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在衞國內亂時,為護幼君,血戰眾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説:“夫子説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兩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扞衞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着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説:“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因為《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為《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閲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為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説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説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一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藴涵着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瞭解。瞭解孔子,瞭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觀孔子有感4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飲水思源,而我們文化的源頭,非孔子莫屬。

孔子出生的年代是一個軸心年代,這個時代古希臘哲學有蘇格拉底,佛教有釋迦摩尼,中國儒家有孔子,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但孔子出生的時代又是一個亂世,一個諸侯爭霸禮壞樂崩的亂世。

孔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義情懷,為尊者死去需要陪葬品,從牲畜到活人都有,上層貴族肯為“仁”放生野雉,卻不肯放過將要陪葬的小男孩,唯有孔子提出“為仁殺人,非仁也”一席話語讓其啞口無言。

此後齊魯會盟,以農車勝戰車,被提拔為戴國公,一時風光無兩,前途似錦,但也因觸及貴族利益,被贈玉玦離魯,孔子的政治生涯,起於仁義禮樂,終於仁義禮樂,“道不同,不相為謀”,上層貴族自不必説,看似支持他的國君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禮壞樂崩的時代,孔子的仁義禮樂貴族國君眼中就是瘋言瘋語,無用之時便棄如敝屣,孔子的痛苦可想而知,這對孔子來説無疑是災難,災難本身沒有價值,位於災難中的思考和鬥爭才彌足珍貴,孔子做到了,他在思考與鬥爭中創造了巨大的文化財富,但正如南子所説:“世人不知道夫子的痛苦,也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亂世之中,又有幾人能用心傾聽孔子的禮樂仁義?

既然身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又哪能如國君所説那般學着做一個愚人?所謂“承禮啟仁”,就是禮樂無數束,以仁約束,這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張,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是孔子時代責任和個人抱負的具體體現。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他們能在災難中不斷思考鬥爭,創造精神文化財富,孔子在被迫離開魯國的數十載中,專心學術,形成自己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禮樂和秩序,成為我國曆史文化的源頭,涓涓不息流淌數千年。

亂世之中的禮樂仁義之聲,是孔子傾盡一生的嘔心瀝血之音,哪怕你離魯國再遠,回家再難,但國家在這,親人在這,百姓在這,孔子無論如何都會回來,縱使一頭烏髮變為滿頭霜白——“千軍萬馬,吾將歸來。”

觀孔子有感5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當我看到孔子將顏回抱在懷裏,老淚縱橫,一個關於美的話題終於以一方的沉默收了場。在顏回懵懂的年歲裏,孔子用他的理想使顏回看到光明;在孔子失意的時光中,顏回用他的執著使孔子鼓起勇氣。也許曾經他們是幾塊臘肉維繫的師生,但這時,已相見恨晚,既為知音。

學生單向地崇拜老師,其結果是造就一批精神的奴隸。當一個人變成偶像時,也就只能畫在牆上了。這對學生是傷害——沒有迴應的思想傳播猶如沒有靜脈迴流的血液,教育生命又能堅持多久呢?

老師單向地崇拜學生,其結果是造就一個人的不思進取與另一些人的麻木不仁。老師會枉然自嗟(也許實際情況並非那樣壞,畢竟師長閲歷豐厚),自嗟過後就是自我價值的漠視,有以下的典型表現“某某是個天才,不教都能學好;學得不好的,教也沒用。”“長江後浪推前浪,我輩休矣,且看後來人吧。”長江後浪推前浪不是假,不過不能後浪還沒推,自己先趴下,那樣反而會絆倒後浪,長江從此平靜無波了,而其餘的所謂“教不好”的學生則會陷入宿命論的誤區,以為自己學不好得該!甚至反以為榮道“沒有我等的遜色,怎麼會顯出你的光輝呢?”“我就不是學習的料!”

因而師生須“彼此崇拜”並且要有“合作”,甚至“合作”是比“彼此崇拜”更高一重境界。在合作中,學生領略到老師的理性與深度,從而變得成熟;在合作中,老師體會到學生的熱情與執著,從而變得敏鋭。學生在老師的不動聲色中探知了夢想積澱的軌跡,沉積的灰燼仍保留着燃燒時不已的熱烈,他們學會了坦然,學會了面對;老師在學生的豪言壯語中復甦了昔日青春的痕跡,隻言片語仍存有豪言壯語的餘音,他們學會了堅韌。而兩代人間驚人的相似,心路歷程也經歷了曲折的蜕變,雙方都在對方身上看到另一個時空的自己,在時空交錯的幻覺中,以另一個自己達成默契,那是一種多麼欣喜,多麼興奮的感覺!中國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知音。

太過完美的事物,上蒼都會妒忌。於是知音難覓,即使覓得,也是高山流水,一曲之緣,忽焉消逝。所以,覓得知音,心有慼慼是理想境界;知音離散,天各一方是藝術境界。因為,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缺憾的美,破碎更是一種悲劇的美,美得驚心動魄,美得令人傷感。

觀孔子有感6

夜來幽夢,與你邂逅,穿越兩千年的紅塵,只為傾聽你的聲音。

——題記

時光流轉,兩千多年只是彈指一瞬。我心的穿越,飛過那滄海桑田,來到那齊魯大地,去謁見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悠悠兩千載,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悠悠兩千載,逝者如斯,生生不息;悠悠兩千載,幾經分合,山河表裏。中原大地,羣雄逐鹿,誰人問鼎?塞外胡天,長河落日,幾回無圓? 隴西蜀道,難於上青天!夢幻江南,畫船聽雨眠!

在中華大地上,多少英雄叱吒風雲,多少帝王君臨天下。奇人異士被封建埋沒,多少人登高望遠;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卻獨不見那離人的淚眼;天下蒼生被戰伐蹂躪,千村寥落,哀鴻遍野……

是誰在左右歷史?是誰推動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又是誰給人民以明禮之善行,給帝王以仁愛之慈心?勿庸置疑,只有你能做得到。你的思想被後人奉為圭臬,你的聲名遠馳海外。紛亂的人世,除了你,一切繁華都是背景!你也在不經意間,牽動了我的心,於是我穿越兩 千年的紅塵,只為傾聽,你的聲音……

孔丘,我輕聲念着你的名字……

你生活在那個時代,奴隸制社會容不下你先進的思想,愚昧的君王又怎能明白你的苦衷?在魯國,本想大展鴻圖,以禮治國,卻遭到了三桓貴族的排擠。於是,你開始周遊列國,流浪、漂泊,為了一個信念,你從未放棄過!百姓愚昧、君王亦愚昧,有誰能堪透你的心?你若是俞伯牙,又有誰能做你的鐘子期?高山流水,只為覓一知己,天涯海角,萬水千山的尋覓。你不慕名利,一切只為那顆兼濟天下的執着之心!

孔丘,我輕聲念着你的名字……

你的精神與天地爭輝,你的思想更是爐火純青。一部《論語》,又怎能説完你的傳奇?你誨人不倦,為人師表,三千弟子在你的教導下明禮知信。七十二賢,更是你的精心調教,良苦用心。

孔丘,我輕聲念着你的名字……

你總是説“仁者愛人”,你信奉“以禮治國”,可是,又有誰能明白你的苦楚?你終究沒有被重用,你的思想也只能在後世流傳,你註定要奔波一生。這一切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當初與世逐流,將你的思想放下,也許你會飛潢騰達,權傾朝野。但是,我明白,那不是你的初衷!正如後人放不下你,你也放不下“仁愛”的思想結晶。於是,你甘願受盡苦難,遭人誤會。哪怕付出自己的一生,你也無怨無悔!濟世為懷,更加彰顯你高貴的精神品質。你從未放棄,只為一顆執着的心。

江水依舊奔流不息,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勝絕,愁亦絕,我心的穿越,唯見你兩鬢如雪。“念雙燕,難憑音信,指暮天,空識歸航。”我閉上眼睛,彷彿看見你在凜冽的秋風中,獨自憑欄,斷鴻聲裏,立盡斜陽……

孔丘,我再輕聲念一遍你的名字,你已深深印在我心。夢醒了,我的穿越也隨之結束,你已成為永恆。

合上史書,淚如泉湧……

觀孔子有感7

今天,搶先在首影前觀看了《孔子》,不能説悶,也沒有十分激動,總體上還有點失望,所以要寫觀後感,真的讓我久久不能下筆,電影孔子觀後感。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電影《孔子》選擇了最為嚴肅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像一般的電影那樣,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劇,它幾乎沒有娛樂片的特質,可以稱得上是“嚴肅的商業片”,大段的半文對白,繁瑣禮法的悉數呈現,春秋五霸的權勢關係,都需要觀眾做好“備課”的準備。我雖然在此前已惡補了一下,但還是有不少話語聽不明白;而且很多劇情很快地一下帶過,對歷史沒有相當瞭解的人,是會完全看慒的。感覺導演在這方面的`處理,是比較文藝化了,考驗觀眾的智慧啊!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觀後感《電影孔子觀後感》。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不過,總覺得有那麼點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頭上冒出的問號越來越多:作為三桓之首的季孫氏,為何讓孔丘當代相國?孔丘推行墮三都的時候,季孫氏又讓旁邊的人推動此舉,任由孔丘拆他的城牆?這此似乎都是他的計謀,但看不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電影對此沒有交待清楚。接下來與公山狃一戰,也挺振奮人心的,不過其中的萬剪齊發,而孔子“無懈可擊”,然後又出現“諸葛連弩”,真的有點説不過去。 中段的“子見南子”也讓人印象深刻,美色與權勢擺於前,孔夫子還是選擇了仁義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聖人也! 不過那一幕想要表現南子的美豔,我卻感覺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畫皮裏的小唯真是差遠了。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裏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總的來説,“就這樣吧”!

觀孔子有感8

大家知道嗎?孔子是我國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不管貴富貧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他的思想足以震撼世界。孔子着有的《論語》至今還在市面上廣泛發行。我們都很敬佩他。這不,1月11日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到中國木偶劇院看《少年孔子》。下午,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了中國木偶劇院。

下午,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了中國木偶劇院。《少年孔子》講的是孔子少年時期的故事。孔子名叫孔丘子仲尼。他從小就懂的要仁愛、誠實、團結。故事講的是孔子和一個叫牛轟的孩子選詩童的事。開始牛轟不想學習,整天無所事事,仗着他家有錢天天和別人較勁。可後來一場大火把牛轟家全燒光了,同伴們也笑話牛轟。只有孔子一直安慰牛轟。可見孔子的心胸是多麼的寬闊啊。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孔子在彈琴,牛轟的爸爸也讓牛轟彈,牛轟説沒琴台怎麼彈呀?

然後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後背説:“這兒,這就是琴台。”其實牛轟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亂彈,這時他們聽見了孔子在彈一首曲子,一會先生來了,先生問孔丘:“你這篇曲子已經彈了二十天了,學點新的曲子吧!”孔丘説:“我還不知道這個這個作者寫這首曲子的意義。”先生繼續問孔丘:你會幾首曲子了?”孔丘説:“我會一首。”牛轟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轟的爸爸問牛轟會幾首曲子?牛轟説:“我都會五首曲子了。”先生一聽説:“孔丘你説説這個曲子的含義。”孔子説:“我覺得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個能管理國家的名人。”先生説:“確實是,這時候曲子是親王越王寫的曲子”孔子,中國人的驕傲。我也要向孔子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爭取將來做個小孔子。

觀孔子有感9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遊列國,想用自己的一套學説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己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張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國土——魯國。我回顧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温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絃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起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着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希望在冰面上回蕩着,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於心中。

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蹟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於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觀孔子有感10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宂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羣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羣。據觀察,影院裏《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