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通用7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大陸、台灣、香港的語文課本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林覺民感人至深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通用7篇)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1

曾有網站做過一個調查:假如能夠穿越,你願意回到哪個時代?春秋戰國、秦皇漢武、魏晉風流……不少網友首選唐朝,令人鬱悶。盛唐氣象,八方來賀,繡花枕頭一包草。唐太宗算是一代明君,卻也認為:“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臣民沒有獨立人格,不過是“臣妾”而已;茅屋為秋風所破也就罷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參加辛亥革命: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兩次鴉片戰爭完敗於列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滾尿流,“安知蕞爾微三島,竟敢橫行大九州”!內憂外患,國仇家恨,求變之切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綱獨斷,發動政變,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頭;天地同悲,萬馬齊喑;禮儀之邦,原是人間地獄!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又在證明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危難時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鋭出,愛國不必忠君,為國家爭國格、為同胞爭人格,從三綱五常的古代奮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現代文明,實乃開天闢地空前之壯舉。後人很難想象,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或生於富豪之家的華夏精英,放棄遠大前程,為了一個渺茫或即便實現也無法消受的夢想,不停地以卵擊石,拋灑熱血“灌溉於無窮”,喚醒國人,推翻了在中國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黨人温生才突然刺殺廣州將軍孚琦,當局加強了戒備,預備響應廣州起義的新軍的槍機亦被收繳。黑雲壓城,鷹犬密佈,大有天羅地網之勢。為準備這次起義,同盟會精英盡出,下了最大的決心,籌鉅款八方奔走,運物資殫精竭慮,國內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僑胞莫不張目以待。廣州起義指揮總部剩餘的100多名選鋒(敢死隊)為同盟會骨幹力量,明知不可而為之,皆願死戰。林文表示:“餘輩求殺敵耳,革命黨之血,可以灌溉於無窮,事之成敗無足深計。”專程從日本回國赴湯蹈火的林覺民坦言:“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有“炸彈大王”美譽的喻培倫更是毛髮賁張:“非幹不可,我一人也幹!”

黃興遂按原計劃,於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發難:當天下午5時30分,120餘名鋒由越華路小東營5號出發,直撲兩廣總督署,與十倍之敵激戰至夜。可憐寡不敵眾,孤軍無援,55 位戰死,31 位被捕就義,共86人遇難。“未死的同志,多已間道潛逃,四方亡命”。

報人潘達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於廣州城南沙河馬路旁的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毫無勝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一時風聲所播,全國震動”。孫中山沉痛地説:“吾黨菁華,付之一炬。”豈止是吾黨菁華,全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餘東雄,生於南洋鉅富之家,15 歲加入同盟會,是役拼殺在前,陣亡時年僅 17 歲,為最年輕的一位黃花崗烈士。林修明亦生於南洋錫礦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於三堡學堂,葉劍英為其弟子。“劍英有云,修明實影響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廣州之役,林修明力戰而死,年僅25歲。若林覺民、喻培倫、林文、方聲洞等皆為獨當一面之將才,竟衝鋒陷陣,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心,乃大興奮,怒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林覺民“定能感動同胞”的希望沒有落空:聽聞噩耗,湖北的革命黨人“憤求速進”,當即着手準備再次發難。1911年10月10日,黃花崗起義過了不到半年,便爆發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義。國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灑滿了殉道者的鮮血。

大陸、台灣、香港的語文課本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林覺民感人至深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覺民這封給妻子及其所深愛的華夏民族的情書,開篇即令人不忍卒讀。一位懷必死之心的志士哪來的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真的愛你,真的不想讓你和兒女以及同胞們在黑暗、恐懼中生存、長大;“勇於就死”者,“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於歷史上的諸多農民起義,那是一場真正的革命,為了民主共和、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奮戰,英雄輩出、勢不可擋,是最值得華夏民族紀念和驕傲的年代:碧血黃花薦軒轅,天若有情天亦老。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2

低成本製作,比廣電總局還主旋律的電影頻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這樣就屬不易,於是評價“還行”,可惜這評價的無奈本不該在我們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體系內。

主創們拍得很認真,讓我有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感慨;鏡頭也確有電影感,和一般的電視電影也有所區別,但就是無法打動我。雖然沒有快進,但總是走神,努力調動自己的淚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極,想來看《辛亥革命》時林覺民這段,都落下淚來。

首先是結構問題。不知是劇本階段就在開場如此繁複,抑或後期剪輯時想出些花活兒,倒並非能否看懂的問題,而是這刻意的結構沒有提供任何積極觀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問題。24歲就就義的林覺民與兩年後抑鬱而終的陳意映,這本應是悲情而浪漫的一箇舊時代有熱血的青偶戲,可惜我看不到他們的“情”。中國彼時的滿目瘡痍是我們在學校歷史書上學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現,林覺民到底看到的、體驗到的是什麼?難道僅僅當年先生一語就使這些青年們赴湯蹈火?這也缺一個“情”字。與其將如此之多的筆墨給予林覺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師,倒不如落幾筆他們周遭的世情,一點小事件就能凸顯當時的國將不國。舊時人端莊守禮,但那是人前的守則,我也期待小夫妻於人後的憨笑嗔罵、耳鬢廝磨,他們未分離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一個温和有禮,一個賢良淑德。於國少情,於家薄情。

我實在不想質疑主創的才情,只能質疑是否編劇與導演太過於恪守頻道的審美,於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懷疑創作者對待題材的態度,太似被逼的命題作文,因為沒有獨有的情感與態度,於是結構再反覆,也是流水賬寫就下來。

三是人物塑造問題。不可避免的羣像,那些熱血青年卻如同一個模子刻就出來一般,人與人似無性格差異、背景區別,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許的小戀人,這組人物本應是林覺民與陳意映的最佳關照,卻在片中徹底淪為廢筆。

四是演員問題。不想就此太過評論,因為這其中也摻雜製片方的發行考慮與導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於生活,若無情感,不如背身決絕離去;於創作,若無情感,不如擱筆。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3

只是有個印象,知道以前歷史上講中國近代史提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當時總想着怎麼在歷史人物頭像上作畫,卻沒一點治學的心境。直到看了電影,才對這個歷史人物背後的故事有了些許的瞭解。

整個影片配樂畫面尤其是描述林覺民和陳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時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種温婉的氣質,很細膩,很舒服。演員的挑選也很到位,王柏傑年輕、帥氣但沒有那種太過的豔麗感,蔣夢婕戲中的表現温婉大方,很有大家閨秀的氣場。

更佩服的還是二十出頭的年紀下,林覺民那種有着超出他年紀的憂國憂民,甘為國捐軀的豪情和那個時代下只有飽讀詩書之士才能有的言語表達和想法。難怪在被捕後,兩廣總督張鳴歧親審林覺民才發出這樣的感歎:“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事過百年,提及此事,無不為這能影響下一個百年的愛情之書所表達的思想所仰。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4

藝術這樣的東西,好像很大一部分都要憑藉觀眾自己的想象力,油畫再逼真,也敵不過攝影。戲劇也一樣,在舞台上的一拿一捏,比劃出的道具,雖然是虛空的,卻不妨礙我們欣賞。

記得賢重在我們結婚吧跟皇夫人抱怨説不喜歡和演戲的人在一起,還是唱歌的人單純些。之前我也吐槽過他的演技,但聽過之後覺得演技不好的人也有其可愛之處。

也沒有覺得這樣的電影誰誰的演技不好,《百年情書》讓我想到《小城之春》,這樣的電影很難説得上好看,自然不能和《碟中諜》相比。但是如果喜歡這種平淡,喜歡這種沉靜,能夠在他們不甚老練的對望,一顰一笑中也能看得到真情,心絃為之一動,也能感受到民國人們性格中的內斂,也能想象到林覺民對意映的那份柔情的人,推薦一看。

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可愛之處。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5

高中的一天清晨,語文課堂上翻開了新的篇章,標題《與妻書》,作者林覺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當時的我雖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讀懂字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但心底卻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湧出感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愴,以至於這篇文章不用老師督促、自己就瞭然熟背。緊接着,便聽到了齊豫的《覺》和童安格的《訣別》,不同的是齊豫以陳意映的口吻回覆了丈夫的遺書“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離去”,而童安格則以林覺民的心境做了補充和説明“願天下情侶,不再有淚如你”。兩支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麼多年來,《與妻書》深深銘記在我的心頭,一直被我視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腸百折的“悲”文,每有觸及,便不勝感慨!

2011年5月,傍晚,剛回家的我換着拖鞋,電視裏傳來電影《百年情書》首映報道,聽得我心裏一顫,可惜新聞結束,無法印證我的判斷,事後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題材,想想今年是廣州起義100週年,多好的題材,總算有人做了該做的事!只是又讓我想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

1911年4月24日,林覺民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盟會戰友,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鬥爭以及自己的龍鍾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湧,情不自禁,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後交給一位朋友,説:“我死,幸為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因為舉義之事已經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敗,敗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國人、以敲響韃虜喪鐘”的信念,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心碎腸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飄淚,感人肺腑。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凜然正氣卻又兒女情長,為國捐軀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令人斷腸落淚。倘若作者沒有因為革命而犧牲,以他的文學修養和高尚情操,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想必會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覺民在廣州英勇就義,年僅25歲!

消息傳到家中,陳意映悲痛欲絕,度過了鬱鬱寡歡的一年後,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而逝,在他們悲愴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11年5月13日,金舸導演的電影《百年情書》全國公映,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容的情書時隔百年之後從教科書中走進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劇,又不敢看,怕觸動太深,走不出來……

2011年6月17日夜,還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的愛情故事,林覺民投身革命參加起義,成為兩條並行不悖的線索進行敍述,愛情因為國殤、因為自我犧牲而昇華,即使是在夢裏遙望,依然低低切切,無悔無怨。坦白説,這樣真實的內容不用導演煽情,觀眾也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遺憾的是我的理解裏敍事有些紊亂,表演有些生硬,剪輯也不夠緊湊,而且紅色的標籤非常明顯。與其説電影的觀後感,不如説是我對《與妻書》的又一次回憶與感觸!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6

電影《百年情書》取材於“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烈士殉難前親筆書寫的兩封遺書“與妻書”與“稟父書”。

影片以林覺民烈士從1905年至1911年期間的革命活動,與廣州起義最後三天時間所發生事件並行交織,集中展現了林覺民親情家國的熱血人生。

林覺民與一干小夥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聲洞、馮超驤、劉元棟等,自小立志報國。自中國甲午海戰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後,中國大地已經一片狼藉,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土遭列強欺凌瓜分,愛國志士在熱血革命的感召下,紛紛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覺民迎取了陳元凱之女陳意映為妻,婚後,兩人情投意合,恩愛有加。然而國難當頭,林覺民沒有沉溺於愛情的纏綿,於1907年借官費生出國留學之機來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間,林覺民和他的夥伴們先後加入了以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決意推翻滿清,革命救國。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決定於4月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林覺民與夥伴們一同加入了敢死隊,決意以死報國。林覺民最後一次回家探望,沒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險性告訴愛妻和父親。但敏感的父親已經從兒子反常的舉動中有所感覺,一家人吃了最後一頓團圓飯。此時,林覺民的長子已經5歲,陳意映懷的第二胎也已待臨產。面對愛妻、愛子、年邁的父親——林覺民此時肝腸寸斷但卻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的親人。

在香港公寓,起義前夕,林覺民淚水與筆墨齊下,寫下來世紀絕唱傳世名篇“與妻書”“稟父書”,之後依然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中,林覺民等浴血奮戰,攻佔了總督府,但終於因敵我實力懸殊,林覺民的夥伴們一個個悲壯犧牲,林覺民負重傷被俘,最終不幸就義。

廣州起義距武昌首義成功僅幾個月,此次起義的意義重大,振奮人心。林覺民等烈士的熱血為神州大地澆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績將光照千秋,永垂後世!

《百年情書》將更加真實地還原當年的歷史人文情懷,而且儘管出演的演員大多為新人,但是卻都有着一顆澎湃的心,對待每一個鏡頭也都很用心地去表現,所以説《百年情書》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一部充滿愛的影片:親情、友情、愛情,每一個都是主線,每一個情都有煽人淚下的一面。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篇7

百年情書,是一份情書,也是一份遺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信。這部電影嚴格意義上説不上是一部傳記,因為它只講了主人公林覺民慷慨赴死前五年的事,而且還是很零散的片段,而我更願意稱它為愛情片,主人公林覺民和她的妻子之間的愛情貫穿了全劇,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

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大製作,這一點從它的製作單位是電影頻道就可以看出。演員也清一色都是年輕的生面孔,戲中唯一撐得住場面的只有李雪健,這個老戲骨的演技沒什麼好説。不過其他年輕人的表演就完全沒有亮點了。在這羣年輕演員中,除了蔣夢婕我還認識之外,其他一概不識。不過這個林黛玉也稱不上是什麼大腕,演技更是略顯稚嫩,我看着她還是不由自的想起紅樓裏弱不禁風的林妹妹,不過沒辦法,我對這一型的女生實在沒有抵抗力,看着她,我就覺着心裏舒服唯。

不過無所謂,我看了開頭幾分鐘的戲就不指望演員的表演了,真正吸引我使我堅持看我的動力是它的故事和畫面。簡單,清新。尤其是林覺民與其妻子的愛情讓我很是享受,在這亂世之中,就像童話一樣,不真實,但很美。尤其是蔣夢婕扮演的妻子,讓我流連忘返,這裏我不是指她的演技,而單純是指她扮演的這個形象,就是她什麼都不説,什麼都不做,就站在那,我都覺得很美,唉!歸根結底,我只是單純喜歡這一類型的女孩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