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4W

《飲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下面是《飲食男女》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通用5篇)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 篇1

人生的意義在於吃飯,而吃飯又絕不是全部的人生。這個構成了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將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渲染倒極致,這又絕對是隻有聰明人才能做到的事。這樣的聰明人,李安算一個,《飲食男女》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子。它可以淡到與無,沒有激烈衝突的情節,甚至淡到只剩下吃吃喝喝的生活,但這樣的淡,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色。生活本來的樣子,通過飲食來展現,並做到淋漓盡致,果然是李安了。他後來在好萊塢的成功,不可以説是浪得虛名。

《飲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一個喪失了味覺的大廚,而且是台北最好的飯店圓山飯店最好的大廚,就像喪失了聽覺的貝多芬一樣,仍然在做着最精美的食物,在飯店裏,也在自家的餐桌上。大廚朱先生(郎雄)有三個女兒,她們對於生活各自懷有抱負,而對於父親的理解已成隔代。大女兒(楊貴媚【《媽媽再愛我一次》裏的那個感動人無數的媽媽】)年齡見長,感情一直沒有着落,生活在自己編造的愛情故事裏,而且渴望着愛人能夠出現。二女兒(吳倩蓮)在航空公司裏就職,前程似錦,只是在理財上投資失敗,買了一棟爛尾的樓房。三女兒(王渝文)尚未畢業,但愛上了一個朋友的男朋友,並懷了孕。而朱先生自己,一邊照顧着三個女兒,每週為他們燒上一桌好菜,努力地去營造一個和諧家庭的氣氛,一邊也沒有將心死掉,而在尋覓着自己的生活。

終於,最小的女兒,先離開父親而去,跟男朋友一起同居。接着,大女兒也終於將自己成功嫁出,也搬家而去。只剩下最先想離開大家庭的二女兒,留下來陪着父親。二女兒本來與父親之前的關係最僵,一直拗着。但父親一直以來,其實最愛的恰恰是這個女兒,而她也在深愛着自己的父親,是代溝將其彼此隔閡了起來。終於,二女兒投資失敗,並看到父親最好的朋友温叔叔去世,還有父親去醫院偷偷檢查身體的身影,打破沉默,推掉了航空公司一條黃金路線的掌舵權,來安心照顧自己的父親。不過,一直沉默的父親,卻突然宣佈愛上了鄰居錦榮(張艾嘉 )。錦榮是大女兒的同學,這個隔代之戀,給大家帶了一絲慌亂,而且另錦榮的母親措手不及。但大家都平靜接受了這個結果。二女兒終於又踏上了西去的旅程。朱先生也恢復了他失去的味覺。

生活,在平平淡淡中慢慢展開,慢慢薰染,如同國畫一樣,不知不覺間將你帶入其中,在你感同身受的同時,有緩緩將你從畫中推出。想看一個精美故事的人,看這部片子會有些失望,但對於生活充滿熱愛的人,又會在其中品味到很多的東西,因為它就是生活的本身。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個過程,就是慢慢品味《飲食男女》的過程。裝備好了,慢慢品味,可以品出許多生活的壯味來。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 篇2

李安拍了“父親三部曲”,分別是《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個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家庭,卻有一個相同的父親。這不僅僅指三位父親的扮演者都是台灣電影屆久負盛名的金馬獎影帝郎雄,更因為三位不同的父親共同組成一個豐滿的父親形象。當然,我最喜歡的是《飲食男女》,因為這是三部曲中父親最開心、最舒暢,同時情節也最富戲劇性的一部。再來看前兩部,情節設置與人物刻畫雖然刻意突出衝突,卻顯得有點生硬,結局也在意料之中,畢竟《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

《飲食男女》以活行活現的美食作主題或者説線索,視覺和味覺都被調動起來了。想來中華大餐的魅力真是無窮的。對比一下電影《純真年代》裏五顏六色的歐式大餐,高下立現。不僅僅因為美食的緣故,而是父親親手燒的菜裏面有多少親情在其中呢。

一切都源於父親與女兒的情。情就意味着愛與衝突。電影在衝突中開始,在愛中結束。

三個女兒各自的生活亦已包含着個人的生命體驗:情人、基督的教徒、初戀。這是電影的第二條線索。三個女兒各自從各自的困境中走出:大女兒終於結婚,她九年的痴情原只是一場暗戀;二女兒認識到舊情人的生活是如此糜爛,瞭解了父親對她格外的愛與怨——她模樣最像母親;三女兒則搶走了朋友的男友,並且結婚、生子。結尾的感人之處是:二女兒終於得以下廚房,親手為父親燒菜,而父親的味覺也神奇般的恢復了。

二女兒最像母親,父親多多少少疼她多一點,於是他希望女兒能夠不做廚藝,二女兒也的確成為事業女性,然而她偏偏最喜歡廚藝,父女的矛盾,就是這樣的簡單可笑卻又實實在在。

父親味覺的失與得,幾經波折。温伯伯去世,父親説“我的味覺死了”,此誠高山流水知音稀,伯牙斷琴傷子期的經典台詞。終於在二女兒燒出與他亡妻一樣味道的菜時,記憶的甦醒與愛的寬容一同使他的味覺神奇的恢復了。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隱喻啊!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中的男主角性功能的失而復得更加有人間味。

這個電影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我們能一下子猜出三女兒有一天會搶走別人的男友,能猜出寫給大女兒的情書是學生們的惡作劇,因這些亦是常見的俗套。但我的確沒有料到大女兒的痴狂是她自己的想象,也沒有料到父親的婚姻是與錦榮——這些情節使父親與女兒的兩條線索都達到高潮,令人拍案叫絕。

所以在這個電影中我們感慨良多。“父親”,多麼偉大,多麼仁慈,有時候多麼需要傾聽與傾訴。父親又是多麼的新潮,老父少妻的浪漫多少令人詫異。父愛如山!一個女兒在成長中可能愈發體會到母親的幸福與苦痛,而一個兒子的成長,卻能愈發深味父親的高大、責任與傷感。我們常常在銀幕上或小説裏聽見一位母親告訴女兒“這是女人的命運啊”諸如此類的歎息與感慨,卻從未聽見父親會告訴兒子“這是我們男人的命運啊”這樣的話。因父與子自有天生的默契,有着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有一個鏡頭一直印象深刻,鏡頭組織的也流暢:

鏡頭:二女兒在醫院看見父親從醫生辦公室裏出來,拿着診斷書模樣的紙,與醫生交談;

鏡頭:女兒注視着一羣護士推着一位急診的老人從身旁經過,老人躺在擔架上,奄奄一息,眼睛露出淚花樣的光芒。女兒一幅被觸動的樣子;

鏡頭:二女兒抬起頭,剛才父親站着的地方已經空無一人,

鏡頭:女兒去問醫生這是什麼科室,醫生回答“心臟科”。

四個鏡頭加起來才十幾秒鐘,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我已經忍不住淚水了。這個蒙太奇將女兒心中所有的擔心與愛全部表達出來,無一句台詞,無煽情的表演。出人意料的是,結尾父親的告知是我們知道,父親沒有病,那是他的婚前檢查。無疑,喜劇性在這裏得到加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當時情感的張力。但細細想來,那真是個感人的鏡頭。

本片的另一個線索是愛情。事實上,愛情與兩代人之間的親情有矛盾。愛情往往會奪走部分親情的喜與樂。本片三個女兒的最後歸宿,除二女兒外都與愛情廝守了。二女兒寧願捨棄事業與情人,與父親重温親情的温暖。還好最後的大團圓就是愛情與親情的水乳交融。妙就妙在,用中國的國粹廚藝來演繹故事,使觀者如我,慶幸周圍的親人都有不錯的廚藝,而我,亦要打算學習燒菜了。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 篇3

看影片《飲食男女》的時候,我並沒有記住男女主角和更多的劇情,卻被歸亞蕾頗具特色的表演能吸引。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這部影片,上大學的時候,某天傍晚經過錄像廳,不經意瞥到了節目牌上的《飲食男女》幾個醒目的字,心裏還在納悶,誰這麼有才啊?居然給影片取了一個這麼一個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兼容的名字。多年後,有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歸亞蕾的文章,文章的題目是《不當流星做恆星》,在娛樂記者眼裏,歸亞蕾是一個“懂得人生真諦在於安穩而不是風光”的女人,“所以她比她演過的任何一個角色都要幸福”。中年女人對安穩生活的強烈渴望讓我迫不及待地看完後《飲食男女》,之後感覺那個娛記的眼光還挺準的,影片的結局是圓滿的,歸亞蕾飾演的飯店老闆的女兒,在即將垂暮之年終於與自己的'初戀當年飯店裏的小夥計重逢,並在一起共度幸福晚年。

看過影片不久,和同學閨蜜去一家經常去的餐館吃飯,卻發現餐館已進入了拆遷階段,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房子的框架。同學閨蜜説,這裏終於還是拆了,她説這話的時候,我有隱隱的失落和傷感,就像在戀戀不捨我們已經遠去的花樣年華一般。那是我們非常喜歡的飲食之地,從花季雨季吃到不惑之年。剛大學畢業的那會,一大堆中學同學總喜歡在那聚,一位男同學暗戀女同學,總是找各種理由請大家吃飯,我屁顛屁顛地跟在女同學後面;後來,參加工作,我們幾個年齡相仿的單身同事,拿到工資的當天晚上一般都會去那裏歡慶,毛血旺辣得鑽心,有一幕情景至今記憶猶新:上火的女同事嘴角長滿沖天炮,還在爽爽地吃着毛血旺,她邊吃邊叫,“真好吃!辣得到位!”其實那排餐館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消費之地,它價格平民化卻極有特色,位置正好在高中母校的斜對面。我不知道自己總愛去那裏,是不是還暗藏着一份對母校懷念的深情,是不是還有一種吃完飯後再一起去母校操場轉一圈的衝動,只是當時由於羞澀或者其他的原因沒能説出口而已。

我愛極了那裏的酸菜魚,一往深情得幾近固執。後來也品嚐過很多其他地方的酸菜魚,卻怎麼都吃不出那裏的味道。殊不知,人的味覺也是隨着年齡和經歷的成長在變化的,那裏的酸菜魚對我的誘惑也許確實存在,但我更在乎和懷念的可能是當時的氛圍和那些同自己一起吃魚的人。就像你去哪裏旅遊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跟誰在一起旅遊。心是一切温柔的起點,快樂或不快樂的根源。大學畢業二十幾年後,中年婦女的我在歸亞蕾的幸福生活的引導下,去觀賞那部久違了的《飲食男女》。歸亞蕾的翩翩舞姿又把我帶回了青春年少;而她的安穩、淡定的平常生活成了抓狂衝動之後我的真實嚮往。雖然我沒像《飲食男女》中歸亞蕾演的角色最後一樣的驚喜,但這時,我已經找到了樂意為我做酸菜魚的先生,生活也正在以温和優雅的方式四平八穩地前行。這也許不只是我這個普通女子想要的生活,或許還會是世間眾多的女在洗淨鉛華後的一種人生領悟。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 篇4

電閃雷鳴的週六午後,靜靜地欣賞一部經典老片,不可不謂之是一種享受。早就聽聞李安的成名作之一《飲食男女》,終於可以在這個無所事事的週六下午欣賞。片子細膩動人,入情至深。

鏡頭定格在海報上的這一個瞬間,讓人意猶未盡。這一刻,一直心有間隙的老父親(老朱)和二女兒(家倩)終於找到了通往彼此心靈的橋樑。曾經的一代名廚老朱退休後逐漸喪失了味覺,終於在最後嚐出了家倩熬的湯的滋味;在愛情裏兜兜轉轉的家倩到最後開始一個人快樂而自在地生活。老朱要賣的老房子終究被家倩留下了,父親和新結婚的妻子一起搬出去了,孤單了十幾年的大姐也快樂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小妹也離開閨房當上了媽媽,只有家倩一個人留在了老房子裏,和當年的父親一樣在廚房裏忙忙碌碌,準備着家裏多年未曾改變的星期天晚餐,等待着一家的團聚。這彷彿是一代一代的延續,人老了,人走了,廚房裏的煙火卻不曾熄滅,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還在不緊不慢地流轉着。這個細水長流的故事彷彿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導演卻在這裏結束了故事的敍述,只留那餘音裊裊繞樑三日。

人生如戲也如夢,誰也想不到貌似垂垂老矣的老朱卻勇敢地迎娶了和她女兒差不多年紀的年輕寡婦錦榮,過上了幸福而滿足的日子,彷彿重獲新生;誰也想不到三姐妹中最小的家寧卻第一個走出了閨房;誰也想不到一直活在謊言裏的大姐家珍勇敢地面對降臨的愛情,跟隨着小妹的腳步離開了老房子;更想不到的是最早吵吵嚷嚷着要搬出去住的家倩最後一個人守在了老房子裏。一家四口的人生在一次次的星期天晚餐中畫出了屬於迥異的起伏線。

很喜歡星期天晚餐的情節,不斷地穿插在影片中,一次次地把故事情節打開。雖然這樣的穿插用意很明顯,但是也扣足了飲食男女這個題。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裏,民以食為天自古有之。而家這個概念在中國人的血液裏也是深入骨髓的。家和美食疊加在一起,便是老朱每個星期天晚上都固執地要堅持的家庭聚餐。而每次家庭聚餐上的宣佈都把故事情節往深推進了一步。家倩要搬出去住了,家寧未婚先孕了,家珍閃電結婚了,老朱要黃昏戀了。不變的宴席,流水的生活,充滿了不可思議,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影片拍得很有生活氣息,不僅是因為這一桌桌美食,更是因為那些源自於生活的細節。片子裏的一家四口,每個人都是一種生活的典型。老朱退休賦閒在家的百無聊賴,人過中年的各種力不從心,至交的猝然離世,黃昏戀的猶疑,這是那些曾經叱吒職場到了晚年的老人們生活的折射。大姐家珍因為一場痛苦的單相思而關上了自己的心門,卻還是被小妹的經歷驚醒了,開始走出自己刻板的生活,打開了心門,也迎來了屬於自己閃閃發亮的愛情。二姐家倩很現代很時髦,在愛情裏來去自如,獨立而強勢,本以為她是最早離開這座老房子的人,卻未料到最後是她留在了老房子裏一個人過充實而美好的日子。小妹家寧看似文靜,卻是她在三姐妹中第一個勇敢去追逐自己的愛,朝幸福的方向飛去。三姐妹的愛情,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影子,為愛執着又為愛瘋狂,看似灑脱實則沉重的愛情,單純美好無所畏懼的愛情,不就是我們周遭生活裏愛情的模樣嗎?

最值得人回味的還是影片背後的那個“家”的觀念。家在中國文化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的節日很多,大抵都是圍繞着家展開的,中秋要閤家團圓吃月餅,重陽要親朋好友一起登高望遠,除夕夜的那一頓年夜飯是一個都不能少,元宵節的湯圓煮出的是團團圓圓。如今,一家人坐下來歡歡樂樂吃頓團圓飯都是不易的事了。片中的星期天晚餐才會格外令人豔羨。從一開始家倩想搬出去住到最後一家四口變成了一個有着十幾口人的大家庭,始終不變的是維繫着家人之間的那一份親情。家珍和家倩洗碗爭吵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母親走後,大姐就自覺擔當起了照顧妹妹的職責,卻在無形之中建立起了權威感,兩個姐妹也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一幕很讓人心痛。但是那次爭吵過後彼此吐露心跡,才發現誤會了那麼多年,心裏的圍牆在瞬間倒塌。家珍從家裏搬出去的時候,姐妹倆親密的對話和之前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比。有時候溝通真的比什麼都重要。還有一個爭吵的情節是老朱的老同事温叔叔過世後,酒店經理。

片子的另一大亮點就是美食。細緻的刀工,精心搭配的菜,色香味俱全的佳餚,無不刺激着觀影者的味蕾。酸甜苦辣鹹,人生百味不過源自於此。陰陽調和才能煮出一道好菜,熟能生巧才能造就名廚,慢工出細活,真心出珍品。中國美食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言,美食的背後是對家人濃濃的愛。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後感 篇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我看過的第一部李安的電影,瑰麗的幻境,驚奇的冒險與結尾的反轉讓我驚歎不已。於是順着李安這條線,摸到了一個大瓜《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講述了母親早逝,名廚父親拉扯三個女兒長大,每天為女兒精心準備一大桌盛宴。但三個女兒卻覺得深受壓抑,想要逃離這個名為家的牢籠,之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雖然描述的是家庭生活卻層層推進,高潮迭起。

故事的開篇是父親早早起牀,殺雞宰魚,從容的姿態説明他廚藝精深,一桌飯菜從早晨五點做到中午。女兒們坐在桌前,大女兒唸叨着:感謝主的恩賜。此情此景着實荒誕,她沒想過真正賜予她飯食的是她的父親,真正應該感謝的也是父親,或許為人子女們的通病就是將父母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家中三個女兒,大女兒家珍,是一個遲遲沒有出嫁的老姑娘,她聲稱自己大學受了情傷,失去愛人的能力,只想守着父親,支撐家庭。當二女兒家倩勸她早日離家時,她對家倩説,我是要陪着爸爸的。她説,這裏是家,這裏是爸的全部。她説,一輩子留在這裏,也沒什麼不好。她説:媽走的時候你才多小啊,我比你要更瞭解父親,我要一直陪着他。看到這裏時我信以為真,以為她是一個過於孝順而放棄個人生活的好女兒。

然而隨着劇情推進,我看到她對一切周圍人戀愛行為都極為敏感,甚至痛恨。她憤怒地當眾撕碎學生收到的情書,對隔壁情侶唱情歌的行為狂躁不安。這時我對於家珍的行為隱隱有了不好的猜想。接下來情況急轉直下,家倩遇到了大姐的初戀,質問他是否對於拋棄大姐的行為感到良心不安,卻從初戀的口中震驚地發現大姐的話都是編造的,沒有初戀,沒有情傷,一切都是假的。荒謬,荒誕,屏幕前的我受到不小的衝擊,所謂留下來陪着爸爸,不過是掩飾無人愛她,也無人可愛的遮羞布,果然,在男老師向其示愛後,家庭聚餐上,家珍迫不及待地宣佈要離家與男友閃婚,過上全新的生活,匆忙收拾了行李,毫不留戀地離開了這個家。

影片最後給她的鏡頭中,家珍一臉欣慰地看着自己的新婚丈夫接受基督洗禮,而丈夫同樣幸福地回望她,但這幸福中似乎也存在一絲揮之不去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