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關於電影親愛的觀後感(通用6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5W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親愛的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電影親愛的觀後感(通用6篇)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

我看過許多部電影,有讓我捧腹大笑的《奔跑吧,兄弟》;有幽默風趣的《熊出沒之雪嶺熊風》;還有讓人悲傷沉重的《親愛的》等等。最讓我感動的是《親愛的》,這部電影等於給我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課。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羣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這部電影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深沉會深深地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温暖心窩。它就像大海的海浪此起彼伏,潮起潮落。然而《親愛的》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人們的行為和他們丟失的心裏要尋找的。人來人往,我們迷茫,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我們內心的想法,心裏的丟失和尋找,誰也摸不透,只會讓它在心裏生根、發芽,《親愛的》就是這樣。

《親愛的》是一部讓我們感悟心靈、感悟自己的電影,它這樣一個生活題材的電影,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穿插着不簡單的人物。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2

“你説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媽的?”樓梯口,他終於問出口,有點怯。他們是離婚夫妻,丟失了孩子,共同奮力尋找。三年後,終於找到,但孩子卻忘記了他們。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都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怨憎,還有無盡的哀傷,終於她什麼也沒説,轉身下樓。連背影也都滿是疼痛。

第二遍看《親愛的》,依舊被這個細節深深打動。比起這部電影裏更為尋常的聲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我更偏愛黃渤和郝蕾這節制的表演。看起來很是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

雖然電影把一多半的篇幅給了丟孩子和找孩子,甚至曾用名是“打拐”,但正如導演所説,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只那一眼,就精準地刻出,被拐兒童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情感的艱澀。又好像,電影用最後幾十分鐘,直視了被拐兒童對身為人販子妻子的養母難以割捨的“親情”,討論了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並剝開了為生二胎要給丟失的小孩開死亡證明的疼痛……

有人批評導演把苦難當情懷,提筆很重卻落筆太輕,説《親愛的》避開了拐賣的真實罪惡,轉而選擇以親情化解社會醜惡。我卻很為陳可辛涉獵這一現實題材的誠意,感動。哪怕有限,但通過演員精湛的表演,我們還是觸摸到了丟失孩子的絕望,觸摸到了當代中國的碌碌眾生相。哪怕電影並不能完全直面司法的灰色地帶,也未必可以清楚探討道德困境,但起碼它能讓我們對路邊乞討的孩子再多一點關注,對這個社會多一點點暖。這便已很好。

就好像,用近乎紀錄片的口吻講述三十年代的文壇舊事,《黃金時代》在商業上潰敗了,但我依然敬重許鞍華的勇氣,因為她以儘可能尊重歷史的態度,描摹了那個時代。這兩個香港導演的情懷,讓人覺得寬慰,至少又願意相信國產電影不全是商業大片和胡鬧惡搞,或者脱離現實的青春故事,儘管那樣更有機會刷新票房紀錄。

想及此,不免有點難過。跟大多國產電影一樣荒誕滑稽的,還有假惺惺的真人秀、灑狗血的電視劇、很勵志的.暢銷書,和很多。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3

還是先甩出結論:可以觀看。

整體來説,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雲的國產電影裏,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並不像是在敍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裏,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羣體的事,這個羣體有着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説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於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着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在電影裏,是城中村那些錯綜複雜的街巷,骯髒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於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生的羣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着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着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後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後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着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麻,這就是傳説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羣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羣體,他們為所知,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羣體呢,是趙薇角色羣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並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裏,一羣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着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裏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着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麼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於,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政府相關在裏邊出現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後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後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並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着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説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着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4

前段時間看了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講述了一位丟失了孩子的父親不懈的穿越中國的大江南北找尋孩子的故事。我看後久久不能釋懷,故事情節顯得那麼真實,劉德華把苦苦找尋孩子的這位父親形象表演的那麼真切,我也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失去孩子的那一份刻骨銘心的痛。今天又看了趙薇前段時間導演的電影《親愛的》,初看電影名字一位是愛情片呢,但是看過之後,是和《失孤》題材類似的電影,有關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孩子的故事。

故事情節如下:主人公田文軍和妻子離異,3歲的兒子田鵬由他撫養。不經意的一天,一羣孩子出去玩,而田鵬追着媽媽的車走了一段後,找不到媽媽的車了,然後被別人抱走了。之後,田文軍就踏上了尋子之路,遭過別人的很多次騙,而有一次,那人打電話説發現兒子的行蹤了,還發了合成的照片,明知道有9成是被騙,但他還是想試試看,畢竟還是有一絲希望的。在那段日子裏,他的妻子懷着對兒子的思念,也變得神神叨叨的。後來,尋找孩子的父母們組成了一個團隊,相互鼓氣。在他們聽到有一處派出所抓住人販子的消息後,懷着憧憬,急忙趕去。雖然後來沒有結果。回來後,在別人看到網上的尋子消息之後,告訴他們在**村鎮**組的村民家有個孩子可想他們的孩子。當他們看到了孩子時,抑制不住的激動和興奮。當然在故事的最後,還有好多家庭沒有找到孩子,但是他們沒有停止找尋的腳步。

最讓我感動的有幾點:

1、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的鍥而不捨的尋找孩子的信心和勇氣。

2、當找回孩子後,田文軍每次出去幹活,就連下樓倒垃圾,下去了又回來抱上兒子,然後門也不鎖就下去了,可見兒子現在是多麼的寶貝。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5

剛去和閨蜜、朋友看了一場《親愛的》電影,回家就聽見隔壁小孩在哭天搶地鬧着找媽媽,我和丹子出門一看,是隔壁家小女孩媽媽把孩子鎖在家裏出去了。

我和丹子隔着她家的柵欄窗户安慰小女孩給她糖吃,等着她媽媽的回來。今晚去電影院之前還在跟一位同事媽媽和一位同事準爸爸討論生小孩的問題,然後就去看《親愛的》,朋友閨蜜都驚詫我怎麼會哭的那麼稀里嘩啦。孩子被拐走的父母,那種錐扎的痛苦還不是父母的我自然無法體會,影片中黃渤為了尋子傾家蕩產、前妻郝蕾也是形容枯槁。

後來一羣有着共同尋子目標的父母聚在一起形成團隊,同樣的遭遇,不同父母或撕心裂肺或悲靜的外表表現,內心是同樣的痛。而同樣是受害者的趙薇面對兩個都是拐來和撿來的一雙“兒女”,為了自己曾撫養過的“兒女”牢獄之苦、不得已為之的犧牲對於一位母親來講都是那麼合情合理。而扮演玩世不恭律師的佟大為也在接了趙薇想撫養孩子的案子終完成了自我救贖,亦是更加理解自己因為患病情緒無常的媽媽。最後的結局趙薇懷孕才知道自己並不是丈夫生前告訴她的不孕,耐人尋味的結局,當然這不過是電影手法。更讓我覺得這部電影今晚影院座無虛席的理由之一這不是為了滿足大眾口味的編劇的杜撰,而是有現實的藍本為依據編寫的電影劇本,片尾的影片原型故事再現更讓我感覺電影值得收藏,更讓我覺得今晚的眼淚沒有白流。

黃渤和郝蕾去安徽農村找已經長大卻不認識他們的、完全是一個農村娃的在院子裏餵鵝的田鵬,他倆把孩子抱走,後來和趙薇撕打起來的時候,我哭了;趙薇因為福利院院長不讓見女兒,夜裏爬到二樓空調上隔着玻璃見女兒的時候,我哭了;趙薇隔着公車玻璃看見兒子在作為尋子成功的展示的時候,不顧其他尋子父母們的撕打和辱罵,拉着黃渤的袖口跪在地上求饒的時候,我哭了;所有尋子父母在田鵬的生日宴會一起“鼓勵”合唱《隱形的翅膀》的時候,我哭了。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6

影片《親愛的》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講述的是田文軍的孩子被人拐走之後,一些同樣經歷的父母聯合起來去尋找被拐孩子的故事。

隨着影片的上映,“打拐”就成了社會議論的話題。失去兒子的田文軍十分後悔,因為沒有看好孩子。之後他便開始走上了尋親的艱難之路。後來發現不僅僅是隻有田文軍一人有這樣的遭遇,其他的父母的孩子也被人拐走了。於是他們組成團隊,一起尋找失去的孩子。但好事多磨,在一次尋找過程中田文軍差點被騙,甚至還跳到河裏,這時導演給了一個慢鏡頭,仔細刻畫田文軍入水時的狀態,於是乎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便凸顯出來。孩子被人拐走已經是十分痛苦的事情的,沒想到社會上還有人會騙田文軍的錢。社會是十分複雜的,有些人們為了利益甚至會不擇手段,比如説,欺騙他人等等這些違法犯罪的事。人的慾望是無法田足的,就好比一個有漏洞的木桶,灌再多的水也灌不田。所以我們應該試着去填補那塊漏洞。這時道德和法律成了我們約束自我的手段。

雖然尋找孩子十分艱難,田文軍身上的錢也花光殆盡。於是他便在路邊擺起了攤,並在自己的攤車上貼上尋親的廣告,一邊攢錢一邊找孩子。城管對田文軍非法流動攤子也作出了寬容處理,可見社會上好人還是有的。城管在人們眼裏是十分不好的形象,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城管打人傷人的事件,但我覺得這些不能代表全部,城管作為城市地方的執法者,與社會底層的人接觸,由於百姓的不配合,執法難度大,一些城管難免會做出衝動的行為。但他們也是出於維護社會秩序的原則,他們也會保護社會的弱勢羣體,像影片中同情田文軍一樣。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田文軍和他離婚的妻子在偏僻村落找到了兒子田鵬。壞消息是兒子田鵬已經不認得親生父母,他只認拐賣人妻子李紅琴為媽媽。經過幾年的辛苦尋找,兒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已經疏遠了,如何將失去的愛再彌補過來成了田文軍的又一難題。村婦李紅琴其實不知道自己是丈夫拐來的,她在失去丈夫的艱難歲月裏依然堅持把孩子拉扯大,足以可見她是善良的,我們應該同情她的遭遇。李紅琴為了能見孩子一面,背井離鄉,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出賣自己的身體。她被那些受騙的父母當街暴打,承受着她不應該承受的傷害,真是個可憐的農村婦女!之後李紅琴意外的發現自己懷孕了,影片在又一矛盾中結束,留給觀眾無限聯想。到底李紅琴會把孩子生下來,去過自己的農村生活,還是把孩子打掉,繼續走上鬥爭之路……

由牽連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讓我看到人心的複雜性,社會的複雜性。社會的功利性讓人心變得扭曲,婦女,販賣事件比比皆是,我們唯有用道德法律約束自己,才能讓着個社會變得美麗一些,和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