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W

觀後感是看了一部電影或者其他的電視後,想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想法,通過寫文章表現出來,所以怎麼樣寫好觀後感,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有關《媽媽聽我説》觀後感範文。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1

自《爸爸去哪兒》火爆網絡上下熒屏內外後,親子真人秀節目如雨後春筍撲面而來,頗有忽如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一時間,萌爸萌娃滿世界飛,讓過氣或正當紅的明星父親與他們的星二代孩子瞬間成為網絡熱詞、關注對象。而在這火熱的圍觀背後,眾多節目的最初宗旨——如何教育孩子,卻常常被忽視。

於北京衞視熱播的《媽媽聽我説》走的也是親子路線,但與眾多節目不同的是,《媽媽聽我説》將節目主角鎖定為草根母親與她們的孩子,彌補了親子秀中母親常常被缺席的尷尬。而且,節目於室內錄製,而非跟風周遊各地。樂嘉主持,買紅妹、六六坐鎮觀察員席則讓節目有了更多知心姐姐與小盆友溝通交流的氛圍。當然,節目最大的“另類”之處在於將話語權交給孩子,傾聽孩子訴説,讓孩子們自辯是非真假對錯。

節目中,媽媽、主持人、明星觀察員都是配角、傾聽者。如果媽媽做錯了,還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懲罰…這種將話語權主動交給孩子,與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朋友而非上下級、師生、高低輩關係的形式,不僅在中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甚為罕見,在隸屬社會教育的親子節目中也屬創新之舉。令人可喜的是,從首期節目孩子們的表現來看,這種以孩子為主體的形式是頗受歡迎的。節目中,孩子們暢所欲言,相互爭辯,有的娓娓道來了,有的妙語連珠,精靈本性,天真生性被展示得一覽無遺,而媽媽們也找到了更多更好更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一直以來,中國式家庭教育都屢遭詬病,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常形成不對等難平等的對立關係。父母們往往會因為種種原因鮮少有機會與孩子溝通、傾聽,而孩子們也迫於作業的繁重、父母的威嚴,沒有時間甚至害怕與父母説心裏話。因此,一旦出問題,父母常以“不能、不行”等命令式口吻打壓孩子,孩子想反抗,想爭辯,想表白卻沒有機會。《媽媽聽我説》就是基於這麼一種家庭教育的現實情況而應景推出的。從欄目名稱看,節目主打“孩子與媽媽的溝通交流”,旨在改變這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模式,其社會意義不言而喻。

就節目內容而言,《媽媽聽我説》選取的也都是頗有現實意義的普遍性問題。比如,小女孩化粧的問題,媽媽到底該不該反對。就此,孩子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過程中,她們不僅會賣萌,耍酷,犯呆,時不時還能綻放出頗具思想、哲理的名言、金句,讓大人們刮目相看,而這恰恰也是節目的終極目的之一。再比如,有個男孩喜歡唱歌,但他很內秀,害羞,不喜歡在公開場合唱歌,這讓媽媽很着急,以至於要強迫孩子大聲唱。對此,孩子們的辯論更為激烈,而且意見針鋒相對,均説的頭頭是道,他們的言行舉止常常令在做的叔叔阿姨、電視機前的觀眾汗顏、感佩,甚至深思、自省。

通過節目不難發現,這些00後的中國孩子其實一點也不差,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他們的奇思妙想,他們用言行打破了常人對00後的固有印象,他們不再是隻會吃穿玩樂的一代,他們是有思想的一代,有活力的一代,是進擊的一代,正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三觀正確,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表達流暢,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一舉一動中,都泛着層層希望之光,讓人不得不感佩,未來是他們的,希望也屬於他們。但前提之一必須是,我們的家長、學校、社會要給孩子們充分自由表達,敞開心扉的機會,《媽媽聽我説》熱播也正反映了全社會尤其是00後們渴望與家長思想交鋒,與社會溝通的慾望。

如果説中國孩子與父母之間隔着一條深深的溝壑,立着一堵厚厚的牆,那《媽媽聽我説》就是一座橋,一扇門。一座溝通媽媽、孩子心靈交流的橋,一扇開啟母子母女平等交流溝通的智慧之門。有了這座橋,這扇門,媽媽們就能靜下心來聆聽孩子們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能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了這座橋,這扇門,家長與孩子間的對與錯、是與非、黑與白,矛盾與衝突也將一個個消弭開來,家庭教育方能實現其真正的目的,起到應有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媽媽聽我説》不僅能怡情更能養心,為媽媽、孩子們點亮一盞燈,送來一束光,尤其是對於那些家庭教育失敗乃至束手無策的爸爸媽媽們。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2

電影圈有句格言:“遠離水、孩子和動物,他們全都能毀掉你的電影!”這個魔咒式的警示出由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此三者的駕馭性委實是個挑戰,尤其是孩子,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會説些什麼,以及下一秒能幹出什麼,所以哪怕是藝術追求沒那麼高的電視圈,輕易也沒人敢招惹熊孩子。而就在上週末,北京台逆市而動,推出了大型親子互動節目《媽媽聽我説》,竟把話語權交給了二十位熊孩子。

帶過孩子的想必都有心得,一個孩子是一隻麻雀,兩個孩子是一羣麻雀,二十個熊孩子那就是一整個麻雀的星球。參與過節目錄制的人還知道,錄製節目和蓋房子一樣,都有事先規劃好的藍圖,需要嚴格按照策劃流程來執行。那麼問題來了,要在一個麻雀星球讓熊孩子們字字珠璣,並梳理出一條理性而清晰的話題脈絡來,想想都令人頭疼。對此,芒果台《爸爸去哪兒》的攻略是,精選孩童四五枚,且由明星爸爸一對一地引領,並在簡單的遊戲環節中捕捉孩子的本真萌趣,星爸是主導。《媽媽聽我説》並不是遊戲真人秀,它當歸位話題類節目的籮筐,節目中沒有家長保駕護航,孩子們需在互動辯駁中碰撞交鋒,童趣之外,還承載着親子困惑的探討。

如果僅只從舞台陣仗看《媽媽聽我説》,就像是一檔時髦的相親節目,二十位萌寶呈U形排開,只留一個開口放媽媽進來。萌寶們嚴陣以待,媽媽帶着自家親子困惑登場闖關,就好比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如若大多孩子説不,就會送入小黑屋“改造”。媽媽們登上的小車看似輕盈,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囚車,只有獲得多數判官寶寶的支持,方得萌寶們助力打消自家孩子的一些個“非分”念頭。

話題類節目是個系統工程,錄製時長往往消耗大半天,要讓寶寶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安分守己五分鐘十分鐘還好,一站就是若干小時而且還要二十位寶寶始終如一保持陣型,顯然不比馬戲團馴獸容易。這種節目做得順時將精彩紛呈,做得不順,幕後團隊或將被熊孩子們活活整死。因此二十位熊孩子組成的萌寶天團經過精選,其中不乏《小爸爸》裏飾演夏天的童星朱佳煜等熟臉,可謂個個都是小人精。

從首期節目呈現的幾個段落來看,雖説完成度參差不齊,孩子們時而小大人時而無厘頭式的辯駁展露無遺,執行團隊的耐受力和執行力可見一斑。而來賓是節目制衡萌寶們造次一大法寶,其中尤以五歲的化粧小狂人鶴立雞羣,這妮子不僅天性愛美,辯才更是了得,好一齣舌戰羣儒,將二十位萌寶和主持人樂嘉一併挑翻。星媽則是提升節目容量和關注度的另一大利器,第一次帶女兒亮相的買紅妹被自家女兒扣上了“母老虎”的大帽,而一心想兒子大方示人的張惠春無意間讓兒子貼上了羞萌的標籤。

《爸爸去哪兒》火了,賺了個海滿,親子節目貌似迎來了春天,年內還有《家有兒女》、《爸爸你好嗎》、《辣媽學院》、《爸爸請回答》、《改造熊孩子》和《寶貝看你的》等二十多檔親子節目將與《媽媽聽我説》競技,扎堆勢太令人堪憂。還好《媽媽聽我説》並非跟風複製,有着自己的定位和使命,它的可貴之處在於,在抑制孩子天性和剝奪孩子話語權等親子理念主導的當下,嘗試着將話語權交給一幫熊孩子,讓兒童話語權大行其道,實驗探索價值不容小覷。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3

以80後為代表的都市主流羣體正在全面進入“育兒期”,每天朋友圈裏有半數都在秀寶寶、秀温馨,每個人都沉浸在生兒育女的喜悦中,相輔相成,育兒親子類產品隨之大熱,各大衞視紛紛轉向低齡化、童趣化,育兒親子類節目花樣百出,北京衞視《媽媽聽我説》是其中把娛樂與實用兩大屬性結合得最好的一檔。

《媽媽聽我説》已播出三期,每一期都看點十足,而且有漸入佳境之感。繼前兩期的幸運小萌寶們紛紛向媽媽“開炮”,就養寵物、化粧、家法棍、表格式教育等問題大吐苦水取得一定成效後,這一期提出的話題變得更加微妙,更加深入內心。

“晴格格”王豔不準兒子球球吃零食,一位媽媽總是在陪寶寶吃飯的時候看韓劇,一位媽媽從未主動擁抱過自己的女兒,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女兒身體不好,經常把她留在家裏不讓去學校,這些七分正確三分不妥的親子教育觀念不僅讓幾位身為當事人的媽媽感到困惑,相信每一位電視機前的媽媽也經常遇到並不知如何是好。

那麼遇到這些難題怎麼解決呢,彆着急,《媽媽聽我説》不僅會給出正確的辦法,還會運用心靈層面的溝通,徹底消除媽媽與孩子的隔膜。

辦法並不複雜。原理是這樣的,從不一樣的角度,看相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親子育兒方面就會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媽媽和寶寶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意見當然無法統一,孩子到底該不該吃零食,擁抱對寶寶的成長有多重要,這些其實都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而是家庭內部的溝通、理解出現了障礙,如果所有媽媽都能像參加《媽媽聽我説》這樣,用心傾聽寶寶的想法,並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對等的交流,再用雙方可以認可的方式給予解決,所有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我相信,萌寶們並不是非要爭取到什麼自主權,而是希望得到媽媽們發出更投入的關愛。這一代媽媽真的應該慶幸,在經濟條件相對富足的當下,養兒育女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可是正因為如此,很多媽媽忽略了寶寶的心聲,總以為給寶寶提供最好的條件就行了,其實遠遠不夠,有時候,一次專注的交談,一個發自內心的擁抱,所能產生的幸福感要遠遠超過物質投入的轉化。

在當下林林總總的親子類綜藝節目中,《媽媽聽我説》的最大價值是讓孩子們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真實的想法,因為真實,所以有價值。回想前幾期節目,萌寶們的吐槽每一句都不是無心之言,童方確實無忌,卻也無比真實,有時候懂事的孩子把一句忍住沒説,可能會形成一生的心結。年輕的媽媽們,千萬不要打壓,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哪怕是錯的,也比有話藏在心裏強上一萬倍。

雖然不是所有的媽媽和寶寶都有機會去參加節目,但是通過《媽媽聽我説》,很多寶寶找到了“萌友”,聽見了自己也想説的話,媽媽們也及時聽到了寶寶的真實想法,這就是節目的意義所在。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4

儘管“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口號喊了數十年,不過,實事求是地説,縱觀中國教育尤其親子教育發展現狀十分遲緩,很難和西方國家開放式教育並駕齊驅。也正因之,日積月累,習慣了“中國式教育”的教師或家長們鮮有對萌寶內心需要進行關注。

在此意義上,由北京衞視播出的大型萌寶話語權親子節目《媽媽聽我説》來得恰到好處。00後雖然生活在五彩多姿的生活環境中,但是從節目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內心是非常純淨的,三觀很正,有着超於小孩子甚至是成人的觀念和心理。通過節目可以看出,00後其實是講道理的,不只是貪玩蠻橫有優越感,他們有着自己更深刻的思考。00後的言論讓我們很多成年人非常汗顏和感動。

細數歷數,時下活躍在電視熒屏上的親子類節目不可謂不多,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回來了》不一而足,似乎熱衷於户外運動的父愛才是親子類節目的主體。相比之下,作為親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媽媽”這一角色遠被忽略。從某種意義上,從生育角度和社會角色扮演這雙重角度來説,在越來越多人的眼裏,“媽媽”似乎已淪被“生兒育女”的工具和新時代的“保姆”,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別的。

中國儒家文化中,向來有着“嚴父慈母”這一説。不管“孟母三遷”也好,“岳母刺字”也罷,親子教育永遠離不開“媽媽”這一羣體。也正因之,我個人覺得,相比《爸爸去哪兒》這類户外體驗式的“父愛式親子教育”,《媽媽聽我説》這類“母愛親子教育”反倒更真誠、有趣得多。

不容迴避的是,相比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來説,儘管物質進步不止一大截,但現在的孩子內心壓力山大,精神上也不輕鬆。也正源於內心之累,絕大多數孩子似乎都過早地失去了童年,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和成人平等地溝通和交流,尋找一個精神的突破口。然後在傳統意義“媽媽”的眼裏,失去了溝通環境和親子平台,想要實現這一點顯然不太容易。

一言以蔽之,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裏,儘管沒有兵,沒有馬,卻兵荒馬亂。所以,孩子們亦很需要一個“心理健全”的家庭醫生——媽媽為自己進行精神梳理。想在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不過,幸好,《媽媽聽我説》這檔親子類節目的出現,為那些遇到了“問題”的孩子找到一個溝通、發泄和緩解內心壓力的`出口。

儘管《媽媽聽我説》和《爸爸去哪兒》同為親子節目,但兩者的定位大相徑庭。相比之下,如果説《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户外、陪伴、益智類真人秀節目的話,《媽媽聽我説》則是一部現場PK火藥味兒十足的室內情景劇。這檔“親子類”情景劇,絕不同於《家有兒女》系列劇家長裏短式的賣萌,亦不同於其他。節目中即有萌寶對成年媽媽的質問,也有20位或犀利或賣萌或深度極品萌寶對當事“媽媽”的審問,主持人樂嘉變身“孩子王”,作家六六以“媽媽桑”的方式充當情感觀察員,這對“性格專家+心理大師”的非常組合剛柔並濟,不失看點。而在節目最後,當事“媽媽”和當事萌寶最終握手言歡“從對抗走向對話”,更多意義上實現了自己的情感訴求。所以,我們與此説這是一檔親子節目,莫不如説每一期都是一部好看的故事。

在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育兒教育大都是“灌輸式”教育,譬如“聽家長和老師的話”等等,這種“強制”教育和填鴨教育必須有很大的缺陷。相比之下,《媽媽聽我説》這檔節目率先上陣,讓“辣媽”放下姿態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賦予孩子更多的話語權,從精神對抗走向對話,值得稱道。

沒有個性的學校絕對不是一所好學校,那只是一個習慣於填鴨式應試教育的教育連鎖店。同樣,一個不會和孩子溝通和對話的父母本身也不是一個合理的父母,只是一個“長官”式的家長。在此意義上,如果説《媽媽聽我説》是一檔親子類節目的話,莫不如説是一堂獻給親時代家長的公開課。

《媽媽聽我説》觀後感5

北京衞視的中國首檔大型萌寶話語權親子節目《媽媽聽我説》,為這個夏季的親子節目又加了一把火,相對於多個衞視以爸爸作為出發點,以遊玩作為主要內容,《媽媽聽我説》則顯得非常與眾不同,節目根據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擔當與責任特徵,獨闢捷徑,給了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向媽媽傾訴心聲的舞台,也給了媽媽們提供了一個讓更多小朋友評判自己對錯得失的機會,從而達到媽媽和寶寶的無隙性真誠互動,最大可能性的呈現出當下家庭在育兒過程中的困惑與收穫。

《媽媽聽我説》由幽默風趣的“孩子王”樂嘉擔任主持,著名編劇六六則以觀察員身份現場坐鎮,節目每期也都會邀請到明星家庭成為特約觀察員,首期來到現場的是買紅妹和女兒。節目環節不算複雜,媽媽出場,現場播放孩子給媽媽的話,然後由現場20位嘉賓小萌寶進行打分表決,並通過現場與孩子們辯論,再打分,最後成績將決定,是否被送進神祕屋進行懲罰,還是和寶寶盡釋前嫌獲得節目大獎。

戰台烽用這麼多篇幅來介紹節目的形式,其實是想説明一件事,那就是《媽媽聽我説》確實是遵循了當下中國母親和孩子的交流習慣和溝通現狀,以期更好的通過節目,來解決各種家庭的難題,説白了,這雖然不是一個能分分鐘判定一件事情的優劣的平台,比如該不該體罰孩子,讓不讓孩子養寵物,要不要反對孩子化粧等等,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境況,無法做到鼎力支持或一棒子打死。所以,《媽媽聽我説》是用做節目的方式,給全國眾多家庭呈現出一種互動的平台,不僅台上熱鬧,電視機前也會感觸多多,直接提升到家庭的親子密切程度,也算是作為一檔親子類節目的現實性價值了。

中國人表達情感比較含蓄,溝通問題也不夠直接,不僅成人之間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同樣不夠順暢,所以,《媽媽聽我説》給孩子設定了一個情境,這個情境就是,將自己給媽媽的話,通過VCR的形式錄製出來,並通過節目現場的大屏幕,做一個公開的告白,不難想象,孩子的不平與抱怨居多,特別是平日裏敢怒不敢言,找不到人來撐腰支持的事情,都會通過這個機會擺到枱面上,這個環節,可視為孩子的“個人秀”,也是孩子作為節目的主題,拋給自己的媽媽,拋給現場二十名小夥伴,拋給主持人和觀察員以及所有的電視機前的觀眾們的一個考題。

中國的家庭盛行“一言堂”,爸爸媽媽就是“堂主”,在沒有更大權利的上級的監督下,他們就是家庭中主宰一切的霸王,因此《媽媽聽我説》中媽媽傾聽和辯解的環節,就是打破了無形中的“一言堂”慣例,讓到場的媽媽不僅能聽到孩子的想法和要求,也能從現場20名小嘉賓中來感受自己的言談和者作風究竟是怎樣的。

如果媽媽能搏得自家朋友的理解和同情,那麼就哪説哪了,歡天喜地再領一個大禮包。但大多數情況下,媽媽的做法會引發現場小朋友們“大力”反對,以及諸多“不堪”的激烈辯論,這是節目最精彩的部分,無論這個世界有沒有真理,但至少要有一個可以講理的地方,暢所欲言,各抒觀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風向旗鼓相當,則會留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們更多的議論,至少是在增加更多關注度。

當然,《媽媽聽我説》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是我們可愛的萌寶們,所以還是交付給了現場20位萌寶絕對的投票權,所以,不管結論如何,都會有一個結果,來參加節目的媽媽們,必須在這一刻循跡孩子們的思維,遵守孩子們的決定,當然,孩子們投票而出的結果其實是非常民主和客觀的,每次投票都可視為對孩子們的一道測試,我們可以以此探知更鮮明的童心。當然,我們常説,“少年強則國強”,通過節目,我們看到00後們,已經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聰明睿智,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主見,在鏡頭面前所表現出來的自信,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媽媽聽我説》的節目名字很帶感,每每看到,戰台烽都是幾乎哼唱着念出來,皆因近年有首家喻户曉的兒歌叫《爸爸媽媽聽我説》,這是一首反映當今小朋友們學習負荷太重而失去童年應有快樂的歌曲,首朗朗上口,用活潑可愛的風格説出了兒童的心聲:“爸爸聽我説,媽媽聽我説,我喜歡和小朋友蹦蹦跳跳,我也喜歡和你們打打鬧鬧……”當爸爸們更多的肩負起帶孩子走世界的體力責任時,我們的媽媽們是否應該也更多的俯身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和他們多多保持着對等的交流呢?

Tags:觀後感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