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精選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41W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醖釀着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着恬靜悠閒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帕甫羅芙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精選讀書筆記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兒海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皮埃爾,他戴着眼鏡,剪短髮,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皮埃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祖霍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裏,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伯爾孔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瑪麗婭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徵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裏,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皮埃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組霍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窺視別祖霍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聯合別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兒——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皮埃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海倫嫁給彼埃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皮埃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羅霍夫之間的曖昧關係,他與多羅霍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薰陶,回到了妻子身邊,但妻子依然放蕩如故,令皮埃爾陷入了鬱鬱寡歡的生活中。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鬥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塔莎深深地

吸引了。但由於伯爾孔斯基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衝期,而 後,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託利的誘惑,而擅自與其約定私奔,同時私自去信取消與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的婚約。但私奔一事及時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婭阻止,與此同時娜塔莎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大病一場,之後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海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為夫婦,而安德烈·伯爾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瑪麗婭也與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結婚,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有人説,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

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説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説它客觀,則是因為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説,《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説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