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0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6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0篇)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1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這便是《流浪地球》這部小説富有詩意的開頭,一段富有旋律的樂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無法釋懷的,除了人心,還有小説的內容。

在這部小説裏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沒有能大幅度地改變歷史,正如人們不能操縱太陽氦閃隨便爆發一樣。而這個小説講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學界和科幻小説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點發酸的問題——太陽爆炸,地球何去何從?全書講述地球逃亡的過程則近乎瘋狂——人類通過巖石,以重元素核聚變的方式將它們轉變成燃料,而用無數的巨大的地球發動機來消耗這製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個發動機都堪比甚至超越當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峯。就這樣,人類帶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説家的筆下,也有許許多多人類逃跑的辦法,但是由於品種內容雜亂無章,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但是細細看去,才會發現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説裏面描寫的人類在歷經文明災難的時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説裏面,人類不是異化了自己的身體就是異化了自己的靈魂。而在《流浪地球》裏的人類,並沒有賦予自己一個無比強大的身體,也沒有歪曲各種人性。可以説,這是最符合人類價值觀的一種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2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沒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劉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電影后又回來看了一遍小説。

電影中整體世界觀背景和原著相比幾乎沒有太大改動,人物和故事情節則基本可以説是再創造了,可以嘗試這麼理解:電影展現的是在逃逸時代Ⅰ中發生的事件——有一次過近日點時,地木距離過近引發災難,所以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在看電影前,我的期待並不高(之前沒看任何預告片)畢竟載體不同,表現方式必然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走出影院後反倒挺驚喜的。

相比之下電影的視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機下的不同表現和選擇。

其實這點説到底和大劉是一致的。大劉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構建確實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體》、《帶上她的眼睛》還是《贍養人類》,故事包裹的內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處境。只是電影表現的稍微有點過度,以至於科幻有點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電影和小説的情感基調不同也是顯而易見了。

總的來説,光特效和場景就值回票價,節奏不拖拉,內容充實,沒有尿點,演技過關,略顯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節走向(比如誰要領便當)。總體觀影體驗良好。

不敢期待什麼科幻元年,只希望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現好一些,能帶動以後這個領域的投資。畢竟上一個有姓名的國產科幻片可能還是1988年的《霹靂貝貝》......

期待大劉的其他作品搬上熒幕吧!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3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劉慈欣,他有“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稱號,他寫的最有名的書是“三體”,《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説,這些小説都介紹了“地球末日”發生的故事。

劉慈欣這本《流浪地球》還被拍成了電影,春節的時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是部讓我目不轉睛看完的電影,但是電影與書比較起來,還是書裏講的故事比較完整。

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在他四歲的時候去參加了“拯救地球計劃“,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而這時候他的媽媽缺生病死了,劉啟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後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計劃”是要用2500年時間幫地球逃出太陽系。17年過去了,雖然“拯救地球計劃”還沒有成功,地球還沒毀滅,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煩,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麼能讓地球自生自滅呢?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地球上的人類“選擇了“希望”,劉啟他們決定竭盡全力來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與人類,他們想到一個辦法,用地球上的氧氣去點燃木星上99%的氫氣,因為這兩種氣體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會形成轟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氣浪把地球彈離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劉啟的爸爸劉培強與千千萬萬人一起犧牲了,地球繼續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劉培強叔叔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書裏的韓朵朵一樣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選擇了希望,雖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們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實現它。

今天我們更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夠變為現實。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4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為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地。

儘管這部書是想象的,但是當我瞭解到因為那位爸爸的執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後代的繁衍生息,我內心還是非常感動。書中內容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園,避免書中的那種情況發生。

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發,對我們來説不就是一場災難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寧靜的生活,居家隔離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非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許多無數逆行者的攜手並行,並肩作戰。不曾忘,耄耋之年臨危受命奮鬥於疫情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不曾忘,風華正茂的女孩褪去華服,剪斷青絲,堅守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靈魂的紅裝;不曾忘,那些説出鏗鏘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們,一個個在請願書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無情,人間卻有情。這些無數個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個男人一樣嗎?

歲月從不靜好,但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無數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使我們抬起頭看見了清靜與美好。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5

在讀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後,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進去,他通過平凡的方式寫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豐富的想象貫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繼續着它孤獨的逃亡生涯……讀到這裏,讓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劉慈欣,佩服起他對宇宙的認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繪的像真的一樣;通過他的想象,他發明了地球發動機,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當在太陽爆炸的時刻地球發動機能夠幫助人類逃亡太陽系,逃到其它恆星上尋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飛船派”是兩隊死對頭。這些“角色”在情節中不斷閃現,而就是這些“角色”為文章增添了許多色彩。

人就要有豐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夠駛向成功的彼岸!也許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寫出了我們不保護地球的嚴重後果,雖有地球發動機給予我們的幫助,但它也需要資源{各種山體},如果地球真的滅亡了,那我們就要坐着超音數速汽車到別的星球生存,愛護地球,別讓他離我們而去!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6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非常有感觸的書,這本書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劉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為短篇而小看它,大劉雄渾的想象力在短篇裏一樣展現的淋漓盡致。

全書8個故事,當中有關聯的有兩個,雖然它們因為篇幅和架構的原因,比不上三體的氣勢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處,很多時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後味反而更濃。

以書中我最喜歡的《鄉村教師》為例,小説開篇非同尋常,你不會以為這是一個科幻小説,你肯定會以為這是一個現實小説,反映在窮鄉僻壤的地區的教育問題,我們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師,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這本書明明確確的就是大劉署名,我真的懷疑我是不是拿錯了~~當然,從一半開始,風轉急下的劇情突然讓人瞭解了大劉這樣安排的用心,從科學的角度講,人類絕不是什麼進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類的發展動力,人類傳承的制度雖然低效,但是卻是可敬的,如果沒有鄉村教師最後的堅持,也許文明都會自此消失,這種戲劇的安排,其實很有意思,讓緊張感保持到了最後一刻。同時,這部作品又是反映現實的,它不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劉關注的現實,大劉的作品不同於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別,就是大劉不是信馬由韁的想象亂飛,大劉的作品一定是以現實和人性為基礎的幻想,幻想可以滿天飛,但是沒有基礎的沉積,那樣的作品並不會打動人,也自然不會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共鳴。我想這正應了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大劉的科幻作品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7

前段時間,《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很火,我也看了。因為不過癮,就開始看《流浪地球》這本書。書有電影好看嗎?有電影感人嗎?帶着這種好奇心,我打開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這本書中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個站點,並讓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使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點。

讀完這本書我淚水漣漣,因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執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瞭如今的地球,我被他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愛護地球呢?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陸地上甚至是海洋裏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們是不是要減少垃圾的產生呢!例如吃飯時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裏等等,這些都是減少垃圾的做法。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為小學生的我們,可以從選擇綠色出行開始,對於保護地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愛護地球,保護地球。

我希望這本書也來越火,因為他是我們中國作家創作的,顯示了我們中國人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是讀過書後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愛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8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選擇希望,人生就有堅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設定在太陽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為了存活,帶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園的故事。也揭示了當災難來臨時,生活中人性光輝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氣去做,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他們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滅亡,那結果截然不同,就算前過程艱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後者就算過程安逸,結果註定滅亡,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鑽石的珍貴在於,給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萬道的五彩繽紛。希望,給它一束人性的光輝,它肯定也會回贈你成功的繽紛世界,所以希望和鑽石一樣珍貴。

小説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反叛軍要把堅持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千名士兵凍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當中沒有一個人屈服求饒,他們説:“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整個人類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後一個小時氦閃爆發了,太陽開始走向滅亡,所以説這五千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選擇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豬堅強”。如果不是它選擇了希望,在廢墟中九天九夜都堅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會有今天安逸舒適的生活?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她選擇了更崇高一點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她一推,讓三名學生免受病痛之苦,讓她們獲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人世間最樸質的情感,卻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和未來。

而我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呢?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工作不如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堅持走下去。每當我跨過溝壑,走過崎嶇的小路,眼前出現一片綠蔭,心中頓時變得明朗。你選擇了希望,希望也就會選擇你,並帶給你美好的未來。

我覺得,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9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説——《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説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説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書筆記10

《流浪地球》是劉欣慈即《三體》後的又一科幻題材小説集中的一本,我是通過有聲閲讀的方式讀完這本書的(過春節了,其實最後還剩餘少小几頁沒看完,等幾天後把他看完,但不影響對整書的一些感想與感悟),感受着中國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構建的世界裏遨遊,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剝開無比奇妙下的幻想,對未來世界發展的設想、期盼、嚮往與擔憂,或許你剛開始會認為是一篇篇獨立分體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實早已在各段內容中埋下了伏筆,以點創面的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讀完一整個篇幅後才能明白故事的脈絡,我認為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陽時代人類對地球過度的窺探和資源的消耗,而使得後太陽時代的人類去漸變、適應、承受前者所帶來的災難環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雖説科技技術在人類看來非常的牛B,但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學鴻溝,願意為未來科學獻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學家。

2、當最後一個人類開着宇宙飛船回來地球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地球已經由宏紀元進入了袖珍的細菌微紀元。

3、一位從西北農村出來的奮鬥青年史,他並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中國太陽,還能與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來,應現在的一句流行話語,“人生達到了高潮”,也不過如此吧。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並不知道前行和遠航的路已經有意無意的在下一個路口等着我們去開展與探索。與流浪地球光年時間的寬度和緯度相比較,縮短到現今的時間點人類的想法與認知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遊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開對想象的顛覆前行中的一個有力支點,讓人有這個幸運和機會對科技科幻小説的一次暢享。本小説電影版已上線,特別期待通過電影的編排和視野呈現出小説中的中國科幻場景會是怎樣一番電影下的現實場景。文中最貼近電影氣息的是本書的最後一段很有畫面的代入感。

通過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和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比如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當這些寶貴資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盡時,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會不經意間讓其溜走而不自知,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靈的觸摸,撫慰着腳下的熱土,時代的步伐在大刀闊斧,科技的創新在時空裏顛覆,未來的世界在想象裏奮勇前進,留下純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