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範文(通用8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範文(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範文(通用8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1

近期,有幸閲讀了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吳國珍、餘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這本書幾年前在讀書時,我的導師就有提過,總想着有機會要拜讀一下,但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願,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達成長久以來內心的夙願,終於,帶着勇氣,伴着好奇,開啟了這次閲讀之旅。

要讀懂這本書,説易不易,説難不難。由於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你必須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閲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覆幾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於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也會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非主流”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誌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值得再三品讀的一本好書。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擊我心靈的一句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術可以日益精進,但唯有對教育擁有一份永不退卻的熱忱,才能將教育開展得富有張力,朝氣蓬勃,否則,再好的教育技術,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術和工具,毫無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雖然採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外乎這時候教師只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是“迫於某種壓力”而不得不做,並非出自於一個人的本心。只有當外在的壓力、要求與內在的需求相統一的時候,才能懷着感謝的心情走進教室,把教學當成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把教學看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相遇,一場和學生、學科一起編織出的美妙的際遇。

“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深信自己可以用對教育與教學一顆真摯熱忱的心,和孩子們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與成長。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2

如今每年暑假總有一本教師必讀書,今年也不例外,學校推薦了一本美國教師帕克帕爾默寫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初始一看這書題目,高!大!上!教學勇氣,我們做老師的每一次進講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哪怕現在我站在這三尺講台已過十年,每當看到那一張張陌生的熟悉的臉,總有那麼種新鮮感,更不用説次次教室人相同,節節課堂知識卻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識也總要想出不同的學法。

可是很遺憾,不知道是我這個理科生閲讀能力太差,還是美國教師的課堂觀念與我跨度太大,《教學勇氣》這本書,我讀到越是後來越是迷糊,字倒是認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書本內容與現在自己的教學生活相聯繫,我是怎麼都理解不了。唯一讓我有點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種恐懼的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帕爾默在這兩章中以艾倫和埃裏克的不同經歷及自身如何面對一個“地獄學生”的教學實例來論證,在課堂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備的強大自信及無所畏懼地面向全體學生,不拘受於個別學困生或個別事件中,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我歸之於師生間的相互誠信。

教師,一門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職業,是園丁、是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享有最高評價的美譽、最温馨的愛稱,在學生時代,老師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個“師”的印跡,讓我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限的嚮往,有感於此,自己在中學生涯最後一次班級聚會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宣稱,將來要做一名好老師。

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也有很多的無奈、恐懼。

一、信心源自於一個很多“第一”的班級

我教書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個初二班級,當時剛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師提醒我了:這個(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幹了。我知道我所帶班級成績不好,可絕沒想到差到如此。這個班給我帶來了很多“第一”——倒數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門主課,三門倒數第一,數學倒數第二。每每想到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為我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逼到最後我對自己説壓力就是動力,有挑戰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調整心態,總結、反思、批評、談話、教育,我在疲憊之中充滿了期待,可是在後面的考試中,五門課,三門倒數第一,現實總是那麼慘酷,可是讓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學這次總算沒墊底,雖然也是那麼慘淡。做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況,如果連我都喪失了信心,那我的學生們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己學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練自“懶”人遍佈的班級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一屆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字就是懶。衞生懶,開學初每每進教室隨處可見紙屑亂丟,後面的廢紙簍裏總是空蕩蕩的,而在它旁邊卻倒處是零食袋等垃圾,屢教不改,往往還查不到丟垃圾的學生。體育懶,開學體育課沒上幾節,體育老師來抱怨了,我們班學生太懶了,做操手腳伸展不開,跑步跑不動,連排隊都是東倒西歪的。於是我很“光榮”地成了體育老師,每每體育課前總要訓話。作業懶,抄作業、不交作業、作業中有空白、作業不認真等等,每個任課老師都訴苦過,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班主任所教課目的作業,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訂正、補寫作業就差不多佔了我一半空餘時間。帕爾默遇到的是一個“來自地獄的學生”,而我則面對的是一羣。家校的聯繫讓我更受打擊,在家時父母根本沒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心中不由惱火,我在學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費無數的口水,都讓學生到家全敗在了家長上。可埋怨歸埋怨,工作還得繼續做,誰讓我是做老師的呢,全當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羅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戰勝利都要八年。

通過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所謂的園丁,是所謂的蠟燭,更不是什麼工程師,我只是希望儘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給學生們;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當年的啟蒙老師們一樣,讓更多的學生能記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將來我的學生能放飛我所未能完成的夢想。這些就是我堅持在教學前線的勇氣。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3

説實話,拿到《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並未激起我任何的閲讀慾望,直至要交讀書筆記才從書櫃裏將之取出,漫不經心地開始了我的閲讀。讓自己覺得詫異的是,一經打開,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它得到過多少讚譽,而是書中的觀點給予我的震撼,那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對與教師的理解與尊重。它讓我產生閲讀的渴望,也為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所產生的心理糾結尋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違的“坦然”。這是一種心靈的迴應!

看完整本書,回過頭來再來看帕克·帕爾默所提出的把握課堂教學環節的教學空間設計中的六大悖論,不覺欣喜,因為我從中找到了自己教學設計的依託,它讓我更為自信且愉快地面對教學中的成功與問題,不會因為某種“恐懼”而覺得沮喪難堪。課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覺地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時,這六點依舊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一、這個空間應該既是有界限的又是開放的。

二、這個空間應該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

三、這個空間應該是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

四、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們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關乎傳統與原則的“大故事”。

五、這個空間應該既支持獨處並用集體智慧作充分的支撐。

六、這個空間應該是沉默和爭論並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與“開放”不僅僅只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它更是依託着目標,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開放”,而這種開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學《做一片美的葉子》一文時,當我將目標設定為依託文本,教會學生憑藉寫批註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時候,我看到的是學生由茫然到活躍的自然轉變。他們由認同寫批註是自己獨立思考的一種呈現方式開始,先學後用,逐步深入文本,並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樂。當然,這種令人感到輕鬆“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緊張”獨立的思考基礎之上的。

為了讓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這份愉悦,在個體交流前,鼓勵孩子在自己的小組中將自己的所得與成員交流,哪怕僅僅一個詞、一句話。在個體交流時,除了充分肯定主動交流的學生,還適時地將一些沒有發言的同學的觀點通過教師這一媒介呈現出來。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鼓勵”與肯定。

當然,在交流中,因為所擁有的知識水平有差異,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難免會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看法。記得班裏有一孩子這樣説,“遠遠望去這棵已經這麼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馬上反駁,他認為,“近有近的美,遠有遠的美,這兩種美是不同的。”兩個孩子所表達的觀點都基於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難道不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嗎?

我想,教學空間會呈現出怎麼的氣氛,不是教師説我要它呈現出怎樣的氣氛。我認為,那是一種建立在彼此的認同基礎上的自重感的獲得。如此簡單的道理,我此時頓悟,心中自然感激於《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感激於寫書的.帕克·帕爾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4

與《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相比,《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理論性更強,讀起來有些艱深,已經放棄逐字閲讀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細細品讀。這本書展現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東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説説學生的恐懼。

作為一名新老師,不得不承認,我是帶着不安走上講台的。孩子們會喜歡我嗎?我應該做些什麼呢?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之間迅速熟悉起來,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我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師嗎?尤其有時候,這種恐懼會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對成績上暫時落後的學生。每節課都會提問他們,下課後第一時間走到這些孩子的面前,詢問他們的聽講狀況,並且經常和家長進行溝通,可謂盡職盡責。時間慢慢過去了,孩子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觀。直到這種恐懼和無奈終於忍不住發了出來,真想把幾個孩子放棄,任其自由發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樣子,似乎對這一切的情況渾然不知。而我,以為恐懼的人只有我一個。但是,《教學勇氣》提到恐懼也常常發生在我們與學生的關係上,尤其是學生自己也充滿了恐懼。

直到有一天,一個平時學習習慣不愛好的孩子家長跟我説,老師,孩子在家裏也特別懊惱,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上課聽着聽着就跑神了。另有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家長跟我説,老師,孩子每天特別用功,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反應有一點慢,現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這讓我意識到,那些成績暫時不好的孩子和還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心裏也有很多的恐懼,怕老師和家長批評,怕同伴因此嘲笑他們,在集體中沒有存在感,想學好但又無計可施。作為一名老師,一個成年人,當我們感到恐懼的時候,自身的獨立和主動讓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懼,但是對於一個沒有獨立行為能力的孩子來説,在恐懼面前無能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為教師,的確付出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是在我沒有清楚明白,並且坦誠面對孩子們的恐懼的前提下進行的,後來我換了一種態度。不再只是給孩子們提要求,而是告訴他們改變現狀的辦法,並且時刻準備給他們具體的幫助。例如一個孩子,課後生字總是不會認,更別提寫了,翻看他的語文課本,沒有絲毫預習過的痕跡。我很耐心得跟他説了他預習的好處,並且教會他,不認識的字,可以在課文裏找答案,還可以翻看課後的生字表查找,在會讀的生字下面打上一個對號,不會的打叉號,多讀幾遍。

教育的主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願孩子們在沒有恐懼的教室裏生活、學習。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5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裏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二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台上,當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鬆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麼被放大了十倍百倍。於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為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説:“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才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係。

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説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瞭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一位同事對本書的無比推崇,於是帶着勇氣,開展了閲讀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這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麼的震撼人心!為什麼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為教學是一項充滿複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麼再好的教學技術,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此也採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於有時候教師是“迫於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後來的後來,我就懷着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着我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作者把教學看成了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學生、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7

每天周而復始重複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裏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

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我是誰?這裏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説:“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瞭解自我是誰時,才會瞭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説,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繫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説”“教師中心説”,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説”,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裏,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8

勇氣,對於每個人來説,或多或少總是有的。但,教學勇氣,對於作為教師的我來説,是我不曾考慮過的。教學還需要勇氣?初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心中的這個疑問慢慢的被解開了。是的!教學也需要勇氣,而且是我們老師平時忽視掉的那些會讓人執着的勇氣。

初讀《教學勇氣》一書,書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之情,而這一熱情也在之後的閲讀中慢慢地傳遞給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熱情之外,也震撼着書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討的很多觀點,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

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翻閲這本《教學勇氣》,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會慢慢咀嚼回味着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覺地把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感悟着作者對教學的呼喚和教學的痛苦與喜悦,領悟着讓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我們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把我們的心靈找回,像優秀教師那樣,將真心獻給學生?我們灰心、泄氣,部分原因在於,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挑毛病的工作。我關心的東西就是我的自我。”

在兩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這裏該怎麼教,那裏該怎麼處理……怎樣才能教好孩子們。但是,我不曾想過的是,我在逃避着面對我的學科、面對我自己。而這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就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在這兩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師為光榮,但我不曾想到,在帕爾默的眼中,我會在扮演着教師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師。

我們遠離了學生,遠離了學科,將暴露我們自己的危險降低到最低——但是,我們卻忘記了距離使我們的自我被封閉,這樣的生活更加危險。我們明明是一名真正的老師,但為了保護自己,將自己和我們所選擇的學科、學生分離,我們選擇去扮演一名老師,兢兢業業地完成老師該完成的任務,我們就覺得沒有誤人子弟,就覺得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成就”了我們自己,卻忘卻了我們教出來的孩子會是怎樣的?也會像書中提到的會有學生跑過來問能不能用“我”這個字?這樣的學生,是我們想教出來的嗎?

也正如書中提到的“學校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重視發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們抱怨這些,但並沒有看到本質,是我們這樣扮演教師的人教出這樣的學生,因此,我們就應該為我們這樣的行為負責,為此,我們就更應該找回我們作為教師的心靈,找回作為教師的勇氣,來勇敢地做老師,而不是扮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