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00字(通用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5.4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00字(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00字(通用5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這個假期,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這篇文章共有七節,主要講了作者對自己雙腿殘廢後在地壇度日的時間的回憶與他的一些人生思考。語言生動,思考深刻,用語準確。

作者在剛剛雙腿殘廢時,終日失魂落魄,但他卻並沒有失去對生命的眷戀。他思考生的意義,思考自己有什麼可以做的事,使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但另一方面,由於他開始過於的頹廢,沒有關注自己的母親,以至於留下了無窮的遺憾。

這篇文章看上去着重於描寫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經歷,但其實在字裏行間藴藏了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對地壇風光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思考。史鐵生的文字很多句子讀起來初覺得很奇怪,但是聯繫上生活之後就會覺得有熟悉的感覺。如他對四季的比喻,有的簡單易懂,有的需反覆思考才能悟出其味道。

作者眷戀地壇,至少眷戀那當年的地壇,低碳是一個象徵,是一段充滿了思考與矛盾的回憶。作者在地壇中,漸漸變得堅強起來,他不甘於在生活的虛無中毀滅或走向虛無,而是決定是自己的生命變得豐滿起來,他用自己的筆,細細記下了自己的思考,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他觀察着闖入他的時光的其他人,一點點記述着他們的故事

史鐵生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他對生活的執着與面對挫折的堅強是我們所沒有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平靜無波,總有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挫折與困境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等待着我們,而我們沒有躲避的資格,只能去面對。如果我們始終能有幾分他的堅強,那麼我們就能夠更加充滿價值地生活。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2

那天聽老師講史鐵生《我與地壇》,我覺得史鐵生生命力很頑強,文章也寫得很美。但給我印象更深的.是史鐵生母親對他的關懷與鼓勵,他母親對她肯定很重要。由此,我在不由的想在我生命中誰對我很重要,我想到了很多:雙親,兄弟姐妹,朋友,物質,但我更想起了畢淑敏的《我很重要》。於是我在心裏對自己説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我是從億萬顆細胞中挑選出來的最優秀的代表,它們犧牲自我選擇了我,它們把它們的重任和所有的美好都交給了我,我要代替它們活着,做它們渴望卻不能實現的事,完成它們的一切使命和願望。

我是也僅僅是一個人,也許我對社會或者對誰都沒有貢獻。但我肯定的是,我對社會對某些人產生影響。我的花費對社會經濟起了丁點促進作用,有人因我來到世界而快樂。對有些人來説,誰也不能代替我。世上只有一個我。哈哈,我該快樂,我對別人也是也用的。

因為有太多能説明我很重要,我不打算囉嗦下去,反正誰也不能否認最起碼我對自己很重要。我大膽勇敢地説:我不偉大,但我很重要。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衝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裏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着的意義”。在這裏,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後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昇華,進行對於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啟。

其中很長一段對於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着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裏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於別人來説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於史鐵生來説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裏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於生命認知的昇華。這裏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4

“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

地壇,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四百多年裏,它褪去了自己浮華的外表,變得自在坦蕩,成為一個大隱隱與世的地方。它靜靜地等,直到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搖着輪椅進入園中。

他孤獨、絕望而又倔強地走着,想着。他想着怎麼***,想着人為什麼要活,後來,他開始寫作,他將他與地壇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敍述中去,深沉濃郁,每一句話都像是用盡了所有沉積在內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與地壇》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樸實的語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讓人為之動容。

只有史鐵生,只有這個去過生活絕境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故事,他與地壇的故事。

地壇存在的意義,對史鐵生來説無疑是重大的,那兒不僅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還是一顆絕望的心的療養之處,它讓史鐵生看透了死,讓他憶起了母親的愛,讓他想出了自己寫作的目的,讓他終以一顆樂觀的心面對生命的輪迴。

他説:“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麼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真正的地壇不在安定門外大街,而在史鐵生自己的內心深處。我們每個人都和史鐵生一樣,需要且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壇,在那裏,疲憊的靈魂將得到安撫,狂燥不安的心會變得平靜。“地壇”,那是我們精神的載體,我們的信仰……若我需要,它會一直在那裏,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尋找,去擁有自己的地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

人為何生而為人,卻不是其他動物,這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但當我讀完史鐵生先生寫的《我與地壇》後,似乎懂了。人就是一種即使再逆境中也會拼命活的精彩的生物,這就是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

史鐵生先生在朝夕之間,從人間掉到了地獄,他也曾經對未來迷茫過,對人生失望過,日日思索人生的最終歸途。“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豁達的人生觀,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人在困境中,即使是無神論者,誰又能真正做到心中無喜無悲無怨。而此時神變成為內心的寄託。如書中所言“危卧病榻,難有無神論者。如今來想,有神無神並不值得爭論,但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自然忽略着科學,向虛暝之中寄託一份虔敬的虔敬的期盼。”確實如此,有神無神又有什麼要緊,人活一世,總要有一份寄託。

人在逆境之中,總要一份精神支柱。總有一個人無論你變成什麼模樣,她總在你背後,她就是母親。“女子本弱,為母則鋼”,在史先生遭遇巨大的人生變故之後,他的母親總是默默站在他身後,不放過一絲可以治好兒子的病的機會。在史先生內心世界崩塌的那段時間裏,他總是像個炸藥桶一樣,莫名其妙的發作,而母親則默默承受他的暴躁,怒氣。母親總躲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哭泣,不是因為自己的委屈,而是她太理解兒子的委屈。但在史先生寫作略有成績之時,他的母親已經不能同喜,因為母親離去已有好幾年。

他坐着輪椅坐過很多地方,而他的母親走過來他輪子劃過的所有地方。這就讓我理解何謂“父母在,人生尚有歸途;父母不在,人生只剩來處。”

我總以為人生是很深奧的,幸福是很難得的,夢想總是與現實背道而馳……但我現在明白了一點有關人生的道理。我們實在沒必要將未來過於刻畫,將死亡故意醜化。無論你過着怎樣的人生,死亡都是你人生的節點,待萬物歸於煙土之時,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我們只要過程,過程就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的與眾不同。

雖然這個在地壇玩耍的“孩子”永遠的走了,但他的地壇也將會成為所有人的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