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3K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1

我讀了名着《三國演義》以後,受益菲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各路英雄乘剿黃之機發展勢力。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實力最強。連年混戰,弱肉強食。宮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使曹操暫無力侵犯長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局面。三國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曹曹死後,曹匹稱帝。大將司馬昭統一全國,結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奪魏為晉,建立晉朝。

在三國演義中説起最奸詐的人,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之無愧。他的名言,您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是深入人心。當時全國14個州:幽州,幷州,冀州,兗州,豫州,徐州,青州,雍州,涼州,荊州,揚州,交州,益州,司隸(司州,就是首都)。曹操佔10個。他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曹操説:假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夠狠,敗走華容道時,道路泥濘馬不能過,他立刻下令以傷病士卒填坑,完全無視生命;他夠奸,官渡之戰,荀攸來投,問他:"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除了自己,估計他誰都不真正信任,古代帝王稱孤道寡,不得不説是一種悲哀;他夠勇,基本都是親自率兵,偷襲烏巢時,親自帶少量精鋭打袁紹旗號偷襲後部,這相當危險,一旦露餡必死無疑,做大事兒不惜身……

作為曹操的敵人是悲哀的,而他在有生之年卻很遺憾,沒用達到統一。應運而生的對手劉備,劉玄德可以説是他宿敵。當年青梅煮酒,他對劉備説,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但他並不向他説的那樣,意識到了劉備的威脅,他這麼説完全是迫於即將和袁紹展開的決戰二進行的拉攏人才行為。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2

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手提青龍偃月刀,大家肯定都知道我説的是誰了吧?不錯,他就是關公關雲長。

在三國中,我最喜歡關羽了,因為他身材魁梧,忠義,刮骨療傷不怕疼,當華陀用刀把他手臂上的腐肉一層一層的刮下去時,連旁觀者都驚呆了,而關羽卻還在一旁若無其事的喝酒,談笑風聲一點也不緊張,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我想他可以和軍神齊名了。從古到今,他都是正義之神,各家各户都用他的畫像來避邪,我也非常想交一個和他一樣的朋友。

再説諸葛亮,他面如冠玉,身高八尺,如玉樹臨風文武雙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借東風,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他料事如神,妙計連連,三氣周瑜,七擒七縱孟獲,絕,太喜歡他了,真是千古奇才也,可惜,他算來算去卻怎麼算不出他會死在一個小人物手裏。

《三國》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終身。覺得自己一定要像關羽那樣忠義待人,要向諸葛亮那樣未卜先知的本領,就可以對付颱風,地震,雪災,在這本書中,我覺得曹操是個多疑的人,華陀本來可以醫治好他的頭痛病的,可他聽説華陀要把他的腦袋鋸開取出腫瘤,他便懷疑華陀是藉機要殺掉他,把華陀給殺了,唉,看到這裏我真是又氣又急,真是可惜了一代名醫呀!

在這本書中,我覺得最厲害的還是莫過於這本書的作者了,羅貫中,你想想,他把書中這200個人物的性格和形像描寫得如此栩栩如生,那得多了不起呀,他肚子裏的學問呀肯定用五車也拉不完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3

我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國演義》啃,似懂非懂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著名、最傑出的歷史小説,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

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雲……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後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

就拿“草船借箭”來説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願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

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

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歎不如……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好書,每閲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讓我收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4

我愛讀書,因為書裏不僅有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在所讀過的書裏,我最喜歡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書中主要寫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羣雄爭霸的故事。這其中最讓我着迷的,是書中那些獨具特色的英雄人物。

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他有勇有謀,忠心護主,屢建奇功。在大戰長阪坡的故事裏,趙雲長阪坡七進七出,從千軍萬馬中單槍匹馬救回阿斗後,劉備既感激又擔心,他把救回的阿斗摔在地上,説:“為了你,差點損失了我一員大將!”趙雲見後感激涕零,他跪在地上回答説:“我就是肝腦塗地,也報答不了您的恩情!”這段故事不僅讓我看到了劉備的仁德,更讓我看到了趙雲這員虎將的忠義與勇敢。古人云:“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我為他七進七出的英勇而震撼,同時也為劉皇叔慶幸:得這樣一位忠心的將士足矣!

除了趙雲,《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值得敬佩的人物。當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我折服於劉備的仁德,為他得到左膀右臂而高興;當週瑜打黃蓋——巧施苦肉計時,我敬佩黃蓋的忠肝義膽;當關羽義釋曹操時,我為關羽的義薄雲天而讚歎不已……

三國的故事道不完,但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講仁義道德的人,永遠被後人讚頌。在今後的生活中,我也要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做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忠誠、勇敢、善良、仁義……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就是這樣嗎?無論時代如何更替,這些精神品質永遠值得我們發揚、傳承!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5

劉備,從一個賣履織蓆的小販到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真正的一代梟雄,他的奸詐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真正做到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某江山社稷於而不留痕跡。

他是三國之中逃跑第一人。動不動將兄弟,講師,家眷置之不顧,三十六計選上計。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他的確跟他的先祖劉邦有的一拼。當初項羽為了威脅劉邦投降聲稱要煮了劉邦之父,劉邦回答:“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劉備的愚明正策很強大,可以跟金家媲美,同樣的事,他和別人做能達到不同的效果。舉個例子,董卓迫於聯軍壓力,火燒洛陽帶百姓遷移,得到了兇殘暴戾的惡名;劉備迫於曹操的壓力,火燒新野帶百姓遷移,得到愛民如子的美名。這和後來諸葛亮出祁山,掠奪富户入川目的是A一樣的',在他們眼裏老百姓是生產力,是士兵的來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劉備對自己的親人都可以做到棄車保帥,何況……説到這不得不説説益州原本的主人,劉備的同宗劉璋。在他和劉備對弈的最後階段,他有一戰之力可他卻選擇了放棄,他説“吾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他讓百姓免於戰火,可是後世卻沒人説他仁,對他的評價都是懦弱。益州到了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的劉備手中,窮兵黷武,沒幾年就成了全國最窮的州郡,這真是諷刺啊。

然而劉備這樣的一代奸雄,最終還是敗了,甚至將命都丟到了白帝城。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6

暑假裏的一天,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歷史書,我被裏面的故事情節給深深的迷住了。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蜀國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至蜀國、吳國、魏國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這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蜀國、吳國、魏國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最喜歡、欣賞和敬佩的人就是三位君主中的曹操了。雖然在《三國演義》裏突出劉備的仁義 ,而他被寫成了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他在幾年中的南征北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大片的土地,就連少數民族都屈服於他了,他是三位君主當中最有才能的,魏國也是三國當中最強最盛旺、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曹操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的就重用。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後,我感慨萬分。想起那忠勇的關羽,足智多謀的周瑜,神勇無比的張遼,還有被稱為是卧龍先生的諸葛亮和被稱為風雛先生的龐統。而且在古代還是冷兵器時代,那麼多人的拼死衝殺,誰忍心看下去呢?人們都説古人不聰明,可諸葛亮不是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嗎?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三國演義》這本書,因為它或許可以幫你們的生活添加樂趣!

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7

夷陵之戰。劉備打着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舉傾國之兵與孫權決戰。為關羽報仇?劉備是這樣的人麼,很明顯不是,他在關羽死後不報仇,偏偏在曹丕稱帝,加封孫權九西錫之際,一切不言而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下,劉備甚至很恨關羽,是關羽荊州方面的擅自出擊,破壞了廬中對,使蜀一蹶不振,從此無緣問鼎)。劉備瘋了麼?為何要打孫權?都知道當時的勢力格局是魏>吳>蜀,吳蜀不論誰勝,笑到最後的都是魏國。這跟華容道關羽放曹操的原因是一樣的,曹操滅亡,孫權勢力強於劉備,那麼孫權就笑到最後了。劉備可以做的只有等,等什麼呢?等到路中對中所説的"待天下有變"(諸如司馬懿反魏之類的事發生)。孫權沒用確定劉備的意圖,因此他無論如何不敢和劉備進行大規模的決戰。三國演義中將劉備的失敗歸咎於連營700裏,這是曹丕説劉備的,曹丕差劉備遠了,根本沒資格説劉備。三國志-陸遜傳中,他的對手給了我們答案,原文如下,遜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幹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舍船就步暴漏了劉備的目的,都知道赤壁之戰的主戰場是在水上,劉備如果真的不顧曹魏,要跟孫權拼個兩敗俱傷,那麼就不可能捨船。這明顯是吃飽喝足,收手的行為。孫權知道即使再次將荊州全部拿回,劉備也得乖乖和他聯合抗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