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6W

目送,不只是一個背影,而是一段時光,是一段深情。一次次的目送意味着你我的冷暖,一次次的目送飽含着默默的深情,一次次的目送講述着時間的滄桑。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目送讀後感範文三篇,歡迎閲讀!

目送讀後感範文三篇

目送讀後感範文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為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範文2

初見《目送》時,她一身墨綠在浩如煙海的書海之中,那麼不起眼。可她卻吸引了我,像西湖邊上被輕煙籠罩的一位女子,在淡粧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上默默佇立,然後輕輕回眸……

“目送”,飽含情感的字眼,我想,這一定和女人有關。果不其然,龍應台女士,一個經歷眾多大事件的堅強女性,以一雙細柔的手、一枝細細的筆桿,寫下難以言盡的大愛: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有失敗和脆弱,有失落和放手,有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她也曾是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長;然後她也成為了一位母親,開始目送着她父母的一天天蒼老,目送着她孩子的成長;在歲月的流逝中,她也開始被孩子目送……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緣分,多麼奇妙。三代人的關係僅一個“目送”就能解釋清楚。目送着上一代人老去,目送着下一代人成長與同代人彼此目送卻開始被下一代人目送……於是我開始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一條路就是人生。從生命的開始到滅亡,一路上有許多的交錯路口,那又是另一個人的人生,在人生路上與你相交,彰顯着彼此的緣分,又或者在下一個拐角的路口就是一個人生命的起點,但終究在盡頭時,是一個人。

我們一個人來到這世上,也一個人離去,路途中或孤單或寂寞,有朋友陪或有家人伴,有些事還得一個人去承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每個人都是單行道上的跳蚤,每個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個人在單行道上尋找,其實沒有人不相信緣分。

在大武山最後一道微光,越過渺茫的窗簾縫裏射進來,她看到她母親灰白的頭髮,佝僂的背影映在牆上;她看到母親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卻是一個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幾十年前,母親生來並非就是母親,十幾年前,母親也是一位無憂無慮的少女。她們一路走來,慢慢成長,在愛的滋潤下成為了母親,她從無憂的少女變成了開始為一個家操勞的母親,她的臉上開始長皺紋,她的頭髮不再黑亮,誰還記得當初她青春洋溢的模樣,所以要善待那個尚未成為母親的少女,也包容那個從少女一路走來的母親。

在下着小雨微涼的下午,她在熱騰的茶霧中看到老友虛弱的身影;在文化鬱郁的江南風中,她看到一個個胸襟博大的鬥士;在大雨磅礴,寒氣逼人的英國,她看到17歲的菲力浦稜角分明的臉龐;在硝煙戾氣的會議上,她看到車水馬龍的酒會中,父母親顫巍巍的身影走來……她的眼中盡是愛與親情。

她目送着那些蒼涼,那些摯愛。那些珍寶,她的眼中盡是愛與親情,她寫着她的修行,卻忘了告訴他們她的路途,看不見她的蒼老。她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所以她才能寫出那些一個個令人潸然淚下的孤獨美麗的文字。她的人生境界就像一個空了的杯子,能心無旁騖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看看現代人,正相反!每個人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太多的慾念。太多的紛擾。不懂得知足與感恩,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就像冬天裏的一杯熱茶,久別重逢後的一個擁抱。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流年,留不住,算不出。就像日落殘紅一場夢。但所有的記憶都在眼中,從不曾忘懷。一次次的目送,心中的愛卻不減半分。眼中的情也不差分毫,那些深邃的愛埋藏在眼中。他們用一年又一年老去的歲月告訴你——我們愛你,很深。

但願所愛永不忘,歲月長衣裳薄。

目送讀後感範文3

她在淺淺的時光中佇立,蒙着一身光華。微微垂眸,翹長的睫毛在眼瞼下方投下一片陰影——她端守在生命的彼岸,靜待一株花開的爛漫……

歲月靜好,與君安老。

她是歷史罪惡的批判者,她是祖國如今的棟樑才。而在這本書中,她龍應台,卻只是簡簡單單的一位母親,一個女兒。她用細膩的筆觸,與敏感的情思,勾勒下一個個稚嫩而引人深省的簡單生命。無疑,她是一個用心的澆灌者,對生活,對他人,報以最充沛的熱情,而在這兒,龍應台卻是茫然無助的母親和愧疚無奈的女兒。

她站在街對面的樹蔭下,看着第一次上小學的兒子團團軟軟的身子,淹沒在一百多個花花綠綠的書包中,她向着遠處極目望去,發現那小小的身影回過頭來注視她,那眼神是多麼清澈而又不捨,透着濃濃的纏綿與擔憂——這是她,目送自己七八歲的兒子;她在機場門口停下了腳步,緊緊抱住自己將要美國留學的孩子,她的頭只能堪堪到孩子的胸口,但她卻那麼用力地摟住自幾十六歲的兒子,她在身後,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遠方。她在等孩子的回眸,但沒有,一次都沒有——這是她,目送自己十六歲的兒子;母子兩人坐在靜謐的車裏,孩子在聽着只有他一人能聽到的音樂,她轉過頭,看着孩子已經長大的眉眼,成熟、理智,以及與母親的尷尬與隔閡——這是她,目送自己二十一歲的兒子。

她上大學教書,父親用破舊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學校,父親猛地停下了車子,轉頭慌張地説“這不是載大學教授的車”,然後匆匆離去。她提着行李,然後街角攏緊衣服,在風中望向父親車子離開的背影——這是她,對中年父親的目送;父親癱瘓,坐在輪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她坐飛機急急趕來,在玻璃門後看着護士退走父親的身影,停留片刻,然後沒入街道——這是她,對衰老父親的目送;火化場中,雨絲斜斜吹打在她的額頭,她在遠處,看着沉重厚實的黑色棺材,順着人羣,一點點推移,滑行,然後緩緩被火蛇吞噬——這是她,對逝去父親的目送,也是她最後一次的目送。

世上最深情的聲音,是母親的呼喚,而最動聽的,又何嘗不是兒女的期盼呢?

她在彼岸看花——看着兒子的生命,在一點點璀璨,盛開,從平庸變得不平庸,孩子的花朵如同向日葵一樣,朝氣,蓬勃,自由,青春,生命在繞着太陽轉動,於是,她,這個母親,欣慰地笑了;而在她的身後,父親的生命,在一點點枯萎,花朵已經綻放,漸漸凋零在秋天,葉片蜷縮,色澤黯淡,父親的生命在走着下坡路。可惜,她,這個女兒,只能看到滿地的殘花碎葉。

有多少人在歎息親人遠去的同時,能回頭看看曾經的幸福,不要只顧着哀怨生命的離去,回首才發現,過去的過去,我們也有太多回憶,值得人去珍惜。

在浮世驕陽中,靜待花開。

默唸:“歲月安好,我亦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