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孔子世家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世家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世家讀後感

孔子世家讀後感1

太史公以詩讚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至於後世,更有所謂“大誠至聖先師”之號。孔氏之學,漸乎後世,不可謂不深遠矣。

然則孔子之不用於當時,何也?

有論者以為其生不逢時,故有不遇。果哉?子貢曰:“夫子蓋少貶焉?”子曰:“而志不遠矣!”以此知孔氏一學者也。學者之為,道也。不容於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之語。孔子不悦桀溺,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以此知子之執也。孔子自雲:“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誠然一學者之象也。

孔子之學博。楚令尹子西曰:“諸侯之使,無如子貢者,諸侯之輔相者無如顏回者,諸侯之官尹無如宰予者。”然聖者不霸,霸者不聖。所謂“王者”之説,亦宜付諸東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聖,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於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無非霸也。

春秋之時,諸子紛爭,各以説逞,皆以己學為正道。所言不一,所執亦異。然大道渺茫,實難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別,有學用之類,以此道論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為政有道,書畫有道,莊子曰:“矢溺亦有道。”

與孔子同時之諸子,名、法、墨、陰陽亦傳諸後世而不絕,唯儒高出諸子而獨尊,何也?無他,時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後,身既沒而名顯,皆因時也。春秋之時,大禮已壞,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復禮,期諸侯俱以王室為。秦遵法術而亡,漢鑑前轍而雜儒法,孔學終以“君臣父子”而得顯,豈非無因乎?

孔子世家讀後感2

讀《史記·孔子世家》是讀《論語》的繼續。讀了《論語譯註》和《喪家狗》,對《論語》的文本是比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還是比較模糊,所以看《史記·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讀《史記·孔子世家》,首先感覺最明顯的一點是司馬遷把《論語》中散亂的對話通過孔子一生事件串連起來了。司馬遷其他的資料來源,有《左傳》、《孟子》等。

《論語》中説“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孔子世家》記錄了孔子也語怪力亂神,至少説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種叫墳羊的怪物)、“吳伐越得骨節專車”(人骨頭一節有一輛車那麼長)。可能原意是要體現孔子的博學多聞,但説的事情在現在看來明顯是不可能的。另外“有隼集於陳遷而死”一節也有些離奇。

孔子世家讀後感3

讀《史記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

孔子説:“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仁者何以樂山,智者何以樂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徵,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萬物棲息之所;是仁者對生命的寄託,是智者對自然的依戀。這是孔子對天人相結合境界的最高體驗。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為他更鐘情於水。

孔子觀賞東流的水,子貢問道:“君子只要看見大水都要觀賞,原因是什麼?”孔子答道:“因為大水流動永不停息,而且滋潤世間萬物卻不自認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樣。水有時在低處流動,有時在高處流動,這都有其遵循的規律,就像人的仁義一樣。大水浩浩蕩蕩,永不枯竭,這就像人的道德一樣。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懼怕,這就像人的勇敢一樣。裝滿了卻用不着用蓋子削平,這就像人的正直一樣。水的柔弱無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樣。水從源頭必定流向東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樣,所以君子看見了必定要觀賞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勵我們進德修業應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晝夜不捨,永不停息。這不僅體現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嗎?

孔子一生仕途不順暢,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歲去齊國,見到齊景公。由於受大臣晏嬰的阻止,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37歲返魯。孔子從51歲起,先是做了魯國得縣官,後來官至魯國的最高法官,並代理丞相。可是隻有三個月的功夫,由於魯王不聽他的意見,孔子只好辭職,離開魯國。在55歲到68歲這14年間,奔走列國:在齊國受到排斥,在宋國、衞國遭到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厄困。於是又返回魯國。

社會現實卻是讓人痛心。周王室統治微弱,“禮崩樂壞”,諸侯紛紛崛起,倫理秩序失控,社會綱常紊亂。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禪讓君位,正考父曾接連輔佐宋國三公,父親叔梁紇勇猛震三魯,母親顏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養自己。孔子叩心自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像傳説中的盤古一斧劈開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開、涇渭分流?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樣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太太平平?自己雖沒有君王之位來施展政治抱負,也沒有威武之師可以征伐世上邪惡,但是自己有知識、有智慧,可以用教育開啟人的心智,用“六藝”來培養“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賢臣,改造這種“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太平盛世。於是孔子不怕困難,如流水般,堅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他下定決心,走上杏壇,傳先王之道、授六藝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當時60歲。孔子周遊列國到宋,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習禮”。桓魋揚言要殺孔子時,砍倒大樹。弟子們讓孔子快跑。孔子卻安慰弟子們,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後,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們祕密地離開宋國。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師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趕時,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師徒先後來到新鄭。當時孔子風塵僕僕、疲憊不堪,非常狼狽。子貢等人四處尋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對子貢説:“東門有個老頭,長相不凡。腦門子像堯帝,脖頸似堯時的名法官皋陶,雙肩類似鄭國大夫子產,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喪家之犬。”子貢見到孔子後,便把老人的話學給孔子聽。孔子聽後,見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樣,不禁大笑,説:“説我形狀像賢相,那可不敢當。説我像一隻喪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這種坦坦蕩蕩、從容不迫地對待挫折、堅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最後,假如將孔子和莊子相互比較的話,在主觀上,我更向往莊子那樣逍遙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觀上,我更提倡孔子的處世智慧。儘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無過?孔子還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人處世的智慧,給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絕,激勵着萬代子孫。

孔子世家讀後感4

翻閲《史記》,心湧波瀾 ,孔子世家讀後感。 千年歲月,如在目前。

列國紛爭,遍地硝煙。 權奸害國,朝代更換。

時光推延,歷史春秋。 《孔子世家》萬事之聖。

河圖出書,鳳凰來儀。 尼山誕聖,泰山北斗。

闕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歲喪父,少年喪母。

中年喪妻,晚年喪子。 人生不幸,未能壓倒。

憶孔子昔,慈母垂教。 尋師問難,晝夜苦讀。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十年奮學,博古通經。

自強不息,終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賢聖。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辦私學,濟世救時。

設立杏壇,有教無類。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於世。 至聖之師,千古孔子。

哦籲!孔子,倡舉仁政。 以德育民,主張仁愛,

推崇禮樂,和諧大同。 偉大之舉,令人嗟歎!

歎惜孔子,生於亂世。 禮崩樂壞,壯志難酬。

周遊列國,顛沛流離。 幾遭不測,抱負不改。

嗟呼!孔子,辛勞一世。 倦鳥知返,晚年歸裏。

刪改詩書,編訂禮樂。 修整春秋,排序易經。

開先學易學之先河, 創先學易學之先聲。

杏壇育人,桃李滿園。 弟子三千,賢者七二。

中華人物,功蓋千秋。 中華文化,名垂萬世。

悲呼!孔子,報國無門。 壯志難酬,心中憂憤。

死前扶門,一曲悲歌。 催人淚下,太山環乎!

樑柱摧乎!哲人委乎! 悽悽慘慘,抱琴而終。

嗚呼!孔子,名垂千古, 星移斗轉,地覆天翻。

滄海桑田,泰山難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歎孔子,帝王之師。 臣民之師,天下之師。

孔子世家讀後感5

這次讀完之後,我的感覺就印證了司馬遷説的:“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以前看過《禮運》、《易經》、《樂記》、《經解》、《學記》,以及《論語》,這些當然是名著,但這次通過《史記》瞭解孔子的一生後,再與以前的東西結合起來,深刻的感覺到了孔子的悲哀。當然孔子也並非是宋明時期神話後的孔子,《史記》裏的孔子給人感覺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要説《史記》先得從司馬遷的悲哀説起,司馬遷從忍辱負重受宮刑之後,説出了:“人之一生,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後面的《報任安書》中有提到只要是傳世之作,必定是上古聖賢發奮才能創作出來的。

孔子的一生分為幾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決心治學。

3、四處求學。(如跟師襄子學琴,向老張問禮,在齊聞韶。)

4、始創儒學,招徒授業。

5、開始為政。

6、周遊列國。

7、刪述六經。

先説身世,司馬評價為:“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至於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與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雖然是一個大夫叔梁紇的兒子,但是因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親死時沒有守孝所以沒有人承認他。因為父親早逝,所以孔子的母親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時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學之路還是非常坎坷的,十五歲前和他母親的爸爸學,之後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學,因為太史公要測試孔子到底有沒有學習的毅力,讓他在門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於是被太史公收為弟子,其後認真學習六藝,《經解》中有是這樣介紹六藝的:“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宜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至於四處求學我想孔子向老子問禮,應該都聽説過,孔子去了以後被老子罵了一頓後,就説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龍我不知,今日我見到老子就像見到了龍。有人説這次是兩聖的碰撞,其實當時孔子的思維並不完善,所以我們老師常説如果孔子五十的時候再見到老子,才會是儒家與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慘的時候就是周遊列國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隱士諷刺,還被軍隊圍了三次,但在這途中孔子的體系才真正的創立出來,磨難也不可謂不重要。

最後的刪述六經,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貢獻了,當時孔子想幹這件事的初衷是,認為天下已經無道,自己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展現給後人。孔子刪了《詩經》,整合了《尚書》、《禮記》,寫了春秋。

關於最後死時見到的`最後一個人就是子貢,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史記原文:

明歲,子路死於衞。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謂孔子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

春秋年間,天下無道,禮崩樂壞,智者無用武之地,賢人空懷興國之志,君王毫無勢力,孔子窮其一生不能把禮義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後,孔子發出了最後的感慨。

子路因為衝動死在了衞國,孔子一聽,一下氣血上湧,帶動以前的憂愁就病倒了。子貢來看望,孔子勉強裝作很悠閒的樣子,説:“賜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歎一聲,唱到,支撐天地的太山已經摧毀,支撐房屋的主樑也已經被摧毀,領導人心的賢人呀,也已經不管用啦呀!哭了起來。過了一會跟子貢説:“天地之間沒有道德的約束已經很久了,我的主張一直不能夠推行,悲催呀!那曾興盛無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經被葬在了東邊,那禮樂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邊,昨晚我夢到我坐在祠堂裏,我是殷人呀!”七天後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滿了悲歡離合,又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時光,死而無憾呀!

孔子世家讀後感6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篇目的內容,比如説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後來又説到孔子在魯國的經歷,於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説是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於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典。

孔子為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説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悦”,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裏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為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説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為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孔子世家讀後感7

今天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琴原文找出來看了看,準備將文言文背下來,剛讀一句,發現方向性錯誤,我學這個故事是為了三大,最有價值的就是孔子學琴的態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會複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沒必要浪費時間背誦別人聽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學琴,體現了牛人慣有的特質,他們的行為其實很簡單,就是單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極致,即專注。學琴,孔子專注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極致,給自己大量的時間練習,甚至於師襄子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結果是很戲劇的,也是很合理的,師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後拜服於孔子。對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異,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裏,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個環節,達到技藝純熟,每天理解一點,一段時間後便會看到整個森林。師襄子認為要快速的練習大量曲目,短時間能彈奏眾多曲目,因為時間限制,均只能在同一個層面上泛泛而彈,難以突破,其認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終會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籃球教練的理念很能詮釋這點:美國教練教學生時,會告訴學生要慢慢的將某個動作正確的練熟,哪怕一個正常只需1秒的動作,現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確,然後大量練習。他們認為,開始慢沒關係,動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國內教練呢,剛好相反,相同的動作,不要求正確掌握與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練習時一定要半秒做完。

結果很多學員一輩子也沒掌握好這個動作,總是失誤,更別提快了。前段時間國家籃球隊集訓,長時間大量練習基本的動作,很能説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