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讀後感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7K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是霧滿攔江的勵志之作。本書是作者首部闡述人生智慧的作品,也是作者對這個時代所存在問題的思考和感悟,內容涉及人性、思維、情商、教養等主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讀後感4篇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讀後感(一)

這本書,不是特感興趣。好像是聽膩了講道理談人生的話,不過作者引用的歷史故事,或貼近生活的典型事例,有的挺有意思。

講到人不要狂妄的時候,以杜審言為例,原來杜審言是杜甫的爺爺。不過也太誇張了吧?真的有人會在考完試因自己的作品太優秀考官會羞愧死而哭嗎?

講到不要死讀書,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時候,説到了滿腹詩書的梁元帝,大敵壓境他還在給羣臣講做人要善良,最後慘死敵手,死之前埋怨書騙了他。

現代的故事,也多了去。大多關於職場,創業,各種為人處世。

書名中低配的人生,就是作者説的低品質的人生。不是簡單以物質衡量的,而是看追求的境界。最高境界是“要體面,要尊榮,要在一定領域內要影響力”,其次是追求受人尊敬,最後是無所事事,沒有目標的人生。這個劃分,怎麼看怎麼功利,例如“尊榮”這個字眼。相反,王國維的劃分:“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教育的目的,説漂亮了,是培養孩子飽滿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説專業了,是幫助孩子,實現從以自我為中心到社會化的轉變。説實在了,就是讓孩子適時成熟,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有愛心,不能再是那種稍遇到一點壓力,就狗急跳牆恨意叢生,拔刀子滿街亂竄的那種人。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讀後感(二)

有些書過目就忘,但霧滿攔江著寫的《我不過低配的人生》,他裏面講述的故事和道理對我卻是“餘音繞樑”,因為他的話語讓我產生共鳴。在如今這個紙醉金迷,科技迅猛,信仰迷失的年代,我們或許得過且過,我們或許肆意揮霍,我們或許舉步維艱苦,我們或許努力前行……

忙碌着,奔跑着,痛苦着,快樂着,焦慮着,疲憊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後仍生活在我們越來越不懂的迷茫世界裏。在這個紛亂浮躁的大染缸裏,要想出污泥而不染,要想獨起一支新秀,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身體力行,更需要思想的轉變,而他的這本《我不過低配的人生》就是在和我們探討人生,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讓我們在迷失的世界裏重新找到真實的自我,重新認識暫新的自己,擁抱富人的思維,過上更好的人生。

要想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必須要突破思維障礙與邊界。普通的人物,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並將其體現出來,就會成為顯赫的明星。再強大的人,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優勢,始終以最軟弱的一面示人,那麼他的表現,邊普通人都不如。人可以強大無比,氣勢如虹,也可以卑微懦弱,愁苦悲涼。

人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激發自己的哪一面,劉邦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犯嘛。我們不是郎朗,我們不是姚明,但是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熟知自己的長處,承認自己的短處,學會正確地思考,而不是偽思考,遇到冷靜,能正反方面來看待問題,靜心、温和,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就能夠讓心中的智慧浮現,遇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看重別人的是人品,而別人看重我們的是能力,如果你擁有其中一個,那就加快步伐提升另一個;如果兩個都有,那你只要繼續保持就好;如果你兩個都沒有,那你不得不反思你目前的狀態了。因為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餡餅,你也不是人見人愛的毛爺爺,你只能靠自己的實力慢慢往上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付出與勞作,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離了哪一個照樣轉得歡。不要時常抱怨,如果你有這個閒情,那就沉靜守拙,在專業上面多付出點時間與精力,讓你的努力體現更高的價值。

沒有誰不向往美好的生活,沒有誰不想過更完美的人生,但是你得找準你人生的槓桿,藉助一切有力的機會,就像阿基米德曾經説過的那句話,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但是前提是你得足夠優秀。學會思考,學會付出,學會努力,懂得愛別人,更懂得愛自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術業也有專攻,沒事多讀幾本通透的書,只有你瞭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才會讀懂你。

因為學習,所以優秀;因為付出,所以收穫;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理解,所以相愛……你嚮往什麼樣的人生,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朝着那個方向努力就好。縱然有風雨,但是終能見彩虹。因為我們都不願過低配的人生,我們願意過有深度的人生。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讀後感(三)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認知,要擴大個人的認知,就要不斷地去閲讀與思考,將所思所想與現實結合起來,有效地利用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斷實現個人成長。

當將所學知識,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才是真正對知識進行熟練應用,才是一種智慧。如果不能將所學用來解決問題,那些知識只是存在於書上,與個人是沒有關係的。想達到智慧的認知,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增強認知能力。

現實世界中,自己所學的許多東西,不會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頭腦中只存在一些理論,不是知識無用,而是自己不會用。將所學轉化成財富,是一種能力,但當前個人不能有效地實現這種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會思考。

真正的思考是非情緒化的。這是自己在許多情況下所範的錯,將情緒化當作思考,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且無法有效地去思考,有效分辨情緒與思考之間的差別,需要調動個人的元認知系統,只有認識到個人的思考,知道自己在思考,或者通過大腦來控制自己的思考。大腦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大腦可以控制大腦的行為,當自己能夠認識到這個功能的時候,就是在不斷地調用元認識能力,調用的目的是控制個人有效地思考,而不是天馬行空式的思考。思考能力的提升,不是簡單地通過想象就可以達到的,而是要基於一定的事實進行聯想,只有這樣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思維能力。

突破個人認知的侷限。要改變自己的思維,但是真正地改變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通過個人不斷地去思考與實踐,才可以改變,要相信人是會改變的,但是自己如何變的更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達到有效的改變,不僅需要進行相關學習,更重要的是反思覆盤。

越低級的事物競爭越激烈,所要付出的代價越大,所以只有學會一些較高級的技能,才可以將人生過的更有價值與意義。當個人可以不為最基本的需求而奮鬥時,或是實現了財富自由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或者從事更有價值的活動。由於侷限於當下的生活,所以個人大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而要突破這種限制,就要用自己的能力來改變當前的狀態。只有這樣才可以不斷地實現個人的成長。

《我不過低配的人生》讀後感(四)

前兩天,我致電某兒童產品進行投訴,原因是訂購二十天後仍未發貨。但臨近過年,無論如何也不能保證我在年前收到產品。我一氣之下又投訴了當時跟我確認訂單的客服。

這不是我第一次在投訴中,從投訴某件事情轉移到投訴某個人了。這類投訴有着相同的緣由,就是哪怕責任是商家承擔,對方也無法解決我的需求。於是情緒被激發而忘記本來撥打電話的目的(儘快收到產品),轉而將矛頭指向某個倒黴的員工(投訴員工)。也就是,用找替罪羊的方式,緩解我內心被拒絕的失控和失落。

在親密關係中,也常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對於某個觀點進行爭執,並不是源自觀點本身,而是兩個人在爭奪誰才是這個家裏更有權力、説話更有分量的人。他們在意的不是觀點,是好惡,是輸贏。

尤瓦爾·赫拉利在文章《錢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信任》中,寫了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戰爭,都不是為了搶地盤和食物,而是為了一些虛構的故事。比如巴以衝突,大家都以為雙方是在爭地盤,其實雙方都有完全不同的虛構故事,而且彼此不認同。

這是真實的人性,這也是引起我們認知障礙的因素之一。

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的,不在於我們是否擁有更高的學位、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財富,而在於我們是否擁有正確的思維認知。只有正確認知自我,剋制天性中的疲懶、懦弱與恐懼,繞過人性的陷阱,才有可能獲得更充足的上升空間。

霧滿攔江在《我不過低配的人生》中,從認知、人性、情商和教養四個方面,講了如何跨過思維障礙和思維禁錮,找到自己內心中的力量。

第一,阻礙我們前行的最大障礙,是內心深處的恐懼。

有人擔憂自己不被重視,有人擔憂沒有足夠的存在感,有人擔憂勝任不了現在的工作,有人擔憂自己形象太差,有人擔憂被女神鄙視,有人擔憂智力不夠用有人擔憂家人,有人擔憂事業,有人擔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人因為擔憂,不敢説出自己的看法……

除了擔憂之外,恐懼還會化身為抱怨,甚至是憤怒。比如恐懼自己糟糕的困境或無望的未來,就放棄個人努力,並用藉口和責怨先發制人,把問題歸於世道黑暗,或責怨他人,消解了自我努力的價值。還有的時候,晦澀的人性為了保護自我不適感,還會讓人常生嫉妒之心。越是對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人,越是不願意承認別人的能力。

能夠辨識內心恐懼並戰勝它的人,才會讓心靈日益強大。

第二,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吳曉波説過,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這裏的“富人堆”指的就是富人思維。

窮人思維主要體現在,窮人家的孩子更易於急功近利,難有大胸懷與長遠眼光。另外,窮人家的孩子,抗風險能力差,不敢輕言冒險,因為恐懼一旦失敗就難以存活。更重要的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有可能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物質資源匱乏而形成自我設限的思維。這種思維讓人產生恐懼,不敢相信他人會變得更好,也不敢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以及不敢相信自己也會有超過預期的表現及能力。

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就是受自我設限,思維禁錮的體現。在遇見一些內心強大的人之後,我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缺乏力量,很容易在現實遭受挫折時變得無助,從而失去改變的勇氣,開始隨波逐流。

羅斯福説過,人們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困住我們的只是一種觀念,而沒有實際價值。

書中説,要擺脱無能為力的疲倦感,首先要檢查自我的歸因方式。也就是你要意識到,在努力和人生成就之間,有一個概率很大的因果關係。拼搏一番卻一無所獲的情形不是沒有,但那或許是還沒到成就實現的爆發點。無論如何,你都要相信奮鬥的價值,要相信生活會改變。沒有什麼固化的東西值得信守,擁抱一個變化的世界,才會豁然開朗。

遇到困境時,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一蹶不振,兩者的差別在於對不確定性及確定性規律認知上。朝正確的方向努力能使自己變得優秀,這是確定性。努力但未必能成就事業,這是不確定性。那些遭遇逆境就癱軟如泥的人,是把這個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給弄反了。他們不相信努力的價值,認為這個世界壞人得志,自己一事無成。通過這樣的認知,把自己人生頹廢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外界。

第三,去除自我化是一種温和的智慧。

張曉楠説過,某種事物或觀點,它的存在本身一定是有意義的,我們要用接納的心來看待不同於我們觀點的人和事。但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把他人與自己相異的觀點,看成是他人對自己的否定,還容易把對方的觀點、人和事物看成是同體的,討論問題時,極易轉為人身攻擊。

過度的情緒化、自我化與對抗化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情緒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士,對外界的反應以情緒面居多。當他們遭遇否定時,立刻感到心理受挫,而不是將之感受為他人不同的觀點。

自我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不具備把事物、人物與觀點區分開來的能力。這些人認為,人與事物、觀點同體的,於是討論問題時,極易轉為人身攻擊。

對抗化,是説自我不夠強大,需要通過他人的關注來表現自我、刷存在感。

最後,有些東西,比知識更重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受到“知識的詛咒”的影響,“知識的詛咒”是指學習了大量專業知識的成年人,仍無法理解他人的現象。他們每掌握一點知識,對不掌握這些知識的人,就失去理解。他們掌握的知識越多,不被他們理解的人也越多。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飽滿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從以自我為中心到社會化的轉變。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存在對抗社會化的本能,只有差異化的接觸,才有可能改變。真正的成長都是逆人性的,一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挫折,甚至感受到了傷害,這就意味着你向成熟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