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雙城記》讀後感範文500字(通用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雙城記》讀後感範文5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雙城記》讀後感範文500字(通用6篇)

《雙城記》讀後感500字1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寫的《雙城記》。

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本書主要內容是: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須莫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獄十九年後,他的女兒將她接到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爺馬頓。後來,露茜跟達雷結了婚,過了十年的幸福生活。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達雷為了營救無辜的僕人,趕到法國去給他辯護,卻因為他曾經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馬頓為實踐他對露西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一點,在達雷被行刑前用自己跟達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斷頭台。

本書通過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前夕法、英兩國的實狀況: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下過着極其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運用了許多好詞佳句,用了許多修辭方法,將句子、文章描寫得生動形象。例如這段話:眼前浮現的許多面孔中,在黑夜裏他無法辨認到底哪一個是那位埋葬者的。晃來晃去的黑影總像是一個45歲的男人,他們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面部表情和憔悴程度,面部表情千差萬別:驕傲、輕蔑、矜持、屈從、悲傷、迷茫;憔悴程度各不一樣:深陷的雙頰,慘白的面孔、瘦骨嶙峋的雙手、深度彎曲的身軀,但面孔大體是同一個,頭髮都過早地白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雙城記》這本書很好看,你們也讀一讀吧!

《雙城記》讀後感500字2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今天我借了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

英國和法國就是所謂的雙城,小説的背景也就是法國大革命,我是學歷史的,關於法國大革命我是清楚的,聯繫到小説中,我真想問一下,是真的嗎?小説嘛,多半是虛構的,看完之後,給我的印象是:狠毒的得法熱夫人,無辜的查爾斯,好得無話可説的西得尼`卡登先生,忠心的女僕人普羅s小姐,熱心腸的賈維斯`勞裏先生…

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他們好虛偽啊!”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嘛。一羣虛偽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説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雙城記》讀後感500字3

去年寒假我拜讀了《雙城記》這部小説。《雙城記》是以十八世紀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為背景的一部小説。它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狄更斯。英國和法國是一個緊挨着的國家,它們最短的距離僅僅只有二十多海里,兩國在政治經濟文法生活、血統等方面不斷交流,融合。兩個國家作家彼此寫對方的歷史故事更是屢見不鮮。《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的作品,他是狄更斯晚年所創作的。

《雙城記》的第一句話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被無數人引用。同樣那個時期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遭遇。

在《雙城記》中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温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讀完這本《雙城記》我感受到歷史的波瀾壯闊,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農民和工人階級忍受着各種剝削,我非常同情他們的遭遇。這部小説故事緊湊,讀完這本書我們彷彿身處當時那個年代,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它的光輝無可阻擋,我推薦給每個人去讀。

《雙城記》讀後感500字4

《雙城記》是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寫的。他1812年出生於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出身貧寒,但在不幸的童年過後,他很快便變得富有和成功。他還寫過好多著名小説,如:《霧都孤兒》。《遠大前程》等等。

《雙城記》主要是記載了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館的樓上的'一間屋子裏坐着一位白髮男人,他正在忙着做鞋。他曾經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現在他已是一個自由人了,然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人不吃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須繼續的做鞋。

在一輛去巴黎的車上坐着路茜,這是她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把她父親帶回了倫敦,在女兒的愛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過去並學會了衝向一個自由人那樣去生活。

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暴風雨年代,過去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忘記。於是不久的危險祕密地把路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帶回了巴黎……那兒恐怖的死亡機器——斷頭台正飢餓的等待着法蘭西的敵人們。

這裏的主人公很顯然就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一個原來當了18年的囚徒,什麼也不記得的男人,最後又是被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帶回了倫敦,開始了一個自由人的生活,但最終他的女兒和她所愛的人們都回到了黑暗的巴黎,被法蘭西的敵人們處死了!

《雙城記》讀後感500字5

用了很長時間慢慢的讀完了這本書,受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譯者的翻譯習慣的影響,必須逐字逐句的去閲讀。由於對法國大革命這個背景的不理解,一開始閲讀的時候很困難,有些字句至少需要兩遍來思考,來揣摩作者的意圖,去感受使用那種表達的好處,以及文中埋下的伏筆,旁觀者的獨白等等,一系列的人物彷彿都在用露西那根金線串聯起來。

讀完之後再倒回去連接背景,會覺得這樣一個故事在當時的背景下存在是有多麼的可貴。殘忍粗暴的上層階級把下層階級作為一種任由他們玩弄,殘殺的私有生物論處,這種本身囂張,驕傲自滿的空虛最終會衍生出一種另類的拯救,那些已經飢餓到扭曲的無辜人士,在美味紅酒的沐浴下也填充了最後一點點理智和柔軟。

這種暴起的反抗是必然的,暴政之下的流血也是不忍直視的,儼然形成了一種用砍殺生命的快感充實內心極度的空虛,妄想用這些來宣泄壓抑不止的恥辱感,仇恨感,冷漠感。文中大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用的恰到好處,多出寫景的地方反而比直觀表述更有衝擊力。文中這麼多人物,露西的善良,洛瑞的友善,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卡頓,一顆純真,善良,有愛的心,甘願為心中最美的女子所愛人的生命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些愛,這些善,讓這個流血的革命背景下,有了一絲温暖。

《雙城記》讀後感500字6

《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鋭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説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温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有人説,《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説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

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為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大革命與民眾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