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三國》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品三國》讀後感(通用5篇)

《品三國》讀後感1

昨天夜裏,我在牀上,我翻過了《品三國》的最後一頁,之後帶着滿足的微笑合上了這本書。

《品三國》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所着。眾所周知,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講壇欄目上品過三國,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後,就懶得再每天按時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買來了書。

平心而論,作為女孩子,終究不是那麼熱愛歷史的,而像《三國志》這些正史看起來自是沒有三國演義這種野史有趣兒,所以我初時瞭解的曹孟德,是慘無人性的,小肚雞腸的,忘恩負義的,風流花心的。像殺他的大恩人許攸,還有那句超經典的“寧願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還有納張繡的嬸嬸為妾,逼得張繡不得不造反。又把那些當時唾棄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謂文人墨客封殺得一乾二淨。天啊,照曹雪芹老爺爺的話説,曹操真是一無是處的,所以以前對曹操是真正的生惡痛絕。看完品三國後,我又參考了一下三國志,才知道野史給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實在是有點……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曹操作為一名亂世梟雄,怎可能一無是處?若是他真的如三國裏所述的那樣不堪,那又怎麼可能會有百十來個謀士跟着他一起共創大業?畢竟人家也需要選老闆,跟着一個沒有任何優點的人,又怎麼可能出人頭地,拯救蒼生,統一大業?這些可是古代謀士們的心中大業。由此可見,曹操並非一無是處。之後參照很多史料,才發現,很多三國演義裏所述並非實情。首先,曹操在誤殺人之後,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冒出那麼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聲説道:寧願我負人,勿讓人負我。而曹爺爺羊毫小筆一握,便輕而易舉的把他變成了人人為之憤恨的大魔頭。其二,曹操雖然妾姬成羣,卻也是重感情之人。由於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孃家,曹操親自去接,這對曹操而講,實為不易。還有他殺害許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我記得挺深的就是當時買書的那位小姐對我説:回家好好看看,曹操總算像人了。“當時覺得她説得挺粗俗的,現在終於瞭然。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冷血的,現在終於發現,他也會笑,會哭,會同情,會狠心,會大度,也會小氣。這樣活生生的性格也許才是個真正的人,也是這樣的性格造就了曹孟德,有着大將風範,卻又不失奸雄本性。

晚上我在日記裏寫了這樣一段話:歷史一旦過去,就再也不可以把他重演,可以重複的是不斷地廝殺,卻不能夠造就同樣的人,今天我們在去學的,只是人類的變遷,這裏不包含本身時代的兒女情長,更沒有歷史演繹時的爾虞我詐,我們可以説兩個人所犯的錯誤一樣,卻不會有誰能重複別人走過的人生。而歷史,最終只能隨着時光的奔騰遠去,留給我們的,只是如木乃伊般的殘殼,我們有光網的變遷來汲取經驗和教訓,並自稱懂得了歷史,詮釋了歷史,重現了歷史。卻不知道,真正能理解歷史的,只有歷史本身,和那些生後在那個時代,卻已經死去的幽魂……

《品三國》讀後感2

暑假裏我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這本書很吸引人,它的獨到之處是以故事説人物,以人物説歷史,以歷史説文化,以文化説人性,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更加充滿了興趣。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認識三國都是通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説,它的作者羅貫中在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下選擇了“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來指導寫作,情節上也有它虛幻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國史要追溯到陳壽《三國志》,而《品三國》最出色的一點是大量引用了三國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實,而這些文字是我們這些只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國演義》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得他在歷史中卻是一個擁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懷的人。許多人都知道空城計,讀者們都為諸葛亮的膽識所折服,但誰又能想到,這或許是司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維持司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

讀玩這本書,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對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就説曹操吧,在看《三國演義》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角色,看通過易中天,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的用人才能。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台,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

一個企業靠什麼壯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無論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

一個班級也是如此,如果老師知人善用,不僅能培養出一批管理型學生幹部,也能減輕自己的工作量,真是一舉兩得。每個班都有班幹部,老師不在的時候,班幹部就是班級的核心。每個班幹部分管到位,這樣下來,讓各處幹部管到位,層層負責,我們的班級管理也將更有實效了。

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明白了曹操為什麼能夠一步步地走向強大,還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 謝謝易老師帶給我的這些寶貴的財富!

《品三國》讀後感3

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的《百家講壇》是我喜歡看的一檔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認識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國》,初聽的時候就覺得有意思,異常是他常用現代的一些俗語和事例來解釋三國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覺挺新鮮還很趣味:比如他把劉備這一幫人比作一個集團,認為劉備集團好比一個很有前途得民營企業,可惜缺少一個能幹得CEO,搞不清自我得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所以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職業經理人,能夠讓企業起死回生,但沒有自我的公司,他自我也不想當老闆,所以他們兩人就一拍即合了。可惜因為要上班,所以只是斷斷續續的看了幾回。

那天在校長辦公室看到《品三國》這本書的時候,禁不住就拿起來看了一下,然後就向校長借了來,帶回家慢慢研讀了。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的開場白吸引了——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我喜歡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讀起它,就感覺到一股磅礴的氣勢,讓人覺得胸襟豁然開朗。

再看下去,又發覺有很多與我原先認知的三國並不一樣,比如説劉備這個人物,從電視劇中瞭解的劉備是個重義氣,會用人的好領導,而易中天先生卻認為“他跑得比兔子還快”,讓人感覺他並不仗義,其實我對他也沒什麼好感:懦弱、無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們幫他撐着門面。有時也替這些英雄們不值啊!

《三國演義》是一杯濃濃的咖啡,《品三國》讓我讓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品三國》讓我們瞭解到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理,如果你對三國也有點興趣,那也來讀一讀《品三國》吧!

《品三國》讀後感4

三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國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易中天跳了出來。他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現代視角,為我們解析了什麼才是歷史上的三國。雖然不一定正確,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國》卻廣受人們的歡迎。 《品三國》中為我們解析許多歷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梟雄的劉備,還有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和袁紹……並且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還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比如將劉備,曹操,孫權比喻為老闆,將諸葛亮,郭嘉,魯肅比喻為職業經理人,如此恰當而又現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絕。同時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還向人們揭示了真正的三國,因為人們瞭解三國往往是通過《三國演義》而來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説,有它的虛幻和不真實的一面。比如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都是假的,而諸葛亮也沒有小説中那樣足智多謀,他其實並不善於打仗,而是善於治軍和外交。《品三國》不光糾正了許多歷史錯誤,還揭開了許多歷史疑案,比如劉禪樂不思蜀的原因並不是他傻,這是他裝出來的,只是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殺楊修是因為曹操忌恨楊修喜歡擺弄自己的小聰明…

《品三國》還歸納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抓大放小,不拘小節。這些政策時隔2000多年仍被許多專業人士所採用,《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的歷史價值。

《品三國》還讓我明白了人性的複雜與多樣性:曹操的奸詐狡猾,劉備的仁義,關羽的剛愎自用,趙雲的英勇善戰……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聽取他人意見才能取得成功,否則結局只能與關羽袁紹一樣。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瞭解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讓我學會了在現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

《品三國》讀後感5

這是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裏以往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傑。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九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台。説它是一段歷史,説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為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三國,簡單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國的一員,意氣風發的稱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場之上。隨着年齡的增長,也發現小時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許是從最簡單的對三國的喜愛產生的。越是喜愛,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後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述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之後就開始閲讀《三國志》,想到作者能夠以史學家的身份將歷史與感情融合在一本史書真的很不簡單。當我仍然在三國的歷史琢磨的時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國》,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説歷史,以人物説歷史,以歷史説文化,以文化説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當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是經過三國裏面人物的鬥爭,我們能夠發現,分析戰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鬥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在三國裏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為鑑,為自我在前進的道

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為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傑,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鍊磨練自我,一步步實現自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