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傷逝讀後感十二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4W

【篇一:《傷逝》讀後感】

傷逝讀後感十二篇

《傷逝》是我看過的魯迅作品裏,最平緩和娓娓道來的一部唯美的小説,如果不是註名是魯迅所著,我甚至看不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沒了憤慨,沒了譏諷,只有平靜而舒緩地給你講述一個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故事,真的很不象他老人家的風格,他又在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子君,一個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期待的女子,在生活的煩瑣下,終於成為一個斤斤計較的小女人。其實,這麼多年過去,我們每個結婚的女人身上哪個能沒有子君的影子,誰還會整日地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裏?我們是不用再為生活的艱難去豢養幾隻雞,也不必和鄰居的無知女人比這比那。但是我們仍然延續着子君的好多做法,我們自結婚後,是不是從追求精神的愉悦,到更多的追求物質上的豐盈,一旦,老公無力滿足我們的奢求時,也會不停的抱怨。

子君和涓生愛情是唯美的,如果誰想要把這唯美的愛情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婚姻裏,則是缺乏理性的,而子君就是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女人。哪個丈夫能允許自己每天單腿下跪地對自己淚水盈盈地求愛?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我不想在這裏過多的埋怨涓生,作為一個現代的女性,一定要吸取子君的好些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把愛情和婚姻分割開來,不要對婚姻的日子期望過高,平平淡淡才是真,刻意製造出的那些浪漫也不是真的浪漫,婚姻的雙方是彼此信賴而又互相尊重,這些就足夠了,誰也別試圖以愛的名義改造對方,如果你仍痴迷不悟,那你離着傷逝也就不遠了。

【篇二:傷逝讀後感】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説,也可以説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説。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説,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説是一個悲劇。

讀着它,讀出青春逝去的可傷,愛情逝去的可傷,戀人不再純真的可傷。

有愛情的子君是勇敢的。期待浪漫,但無法面對艱苦和瑣碎的生活,當她的目光僅僅侷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飛鳥,面目逐漸庸俗,浪漫也終於難以為繼,而且終於變成了涓生的包袱。

我很悲憫子君,愛她的天真痴情,純潔無邪,但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愛情可以輸掉,但我們不能輸了自己。

熱切的愛和踏實的生活。珍愛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是錯誤。

【篇三:傷逝讀後感作文

昨天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老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後來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初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不過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而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特別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但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後來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後來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特別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心理描寫,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麼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寫,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過,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後來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寫,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但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但是從他的話語中,可以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愛情走到一起,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後來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愛情到後來不愛了。

魯迅説愛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愛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己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現在,讀到《傷逝》裏“愛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己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直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篇四:《傷逝》讀後感】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全文讀完後,最鮮明的兩個詞便是寂靜和空虛。一年之前的寂靜和空虛常常是含有期待的。這種期待是兩個相愛的人在現實重重困難下逆生的對未來的期待。而當這一種激情開始逐漸模糊,期待被搬空,寂靜和空虛便是鋪天蓋地地令人徹骨。以一個青年感性的眼光,並不想多去理會當時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和限制。

文中涓生是一個猶豫、矛盾、怯弱的人。在懷着期待等待子君到來卻遲遲未見到之時,他想到了去帽子去看子君,可他卻因子君的胞叔曾當面罵過他而猶豫。最後只是熬到了子君自己慢慢走近紫藤棚下。關於雪萊的半身像,子君作為一個女子害羞甚至難堪的心情是顯而易見的。於是準備換張畫像最終也沒能去完成。這裏看出涓生對子君是有心的,但卻未能付諸實踐。對於這份愛情的堅定是不夠的,正因為意志不夠透徹堅強,他無法完全拋棄世俗而不去在意路上人們的眼光。只一點上説,雖是相愛的人,但對於愛的釋義是完全不同的。涓生本身的怯懦讓他無法像子君那樣堅定。

文中子君是一個堅定而感性的女子,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然而又有着當時女性難以避免的弱點。她會一遍又一遍地沉浸於愛情的甜蜜,這樣的心情便讓她顯得笨拙。同居後,子君選擇照顧兩人起居瑣事。她沒有意識到全心於家庭的自己處於被動地位。面對生活的壓力、涓生的冷淡化,她的處理方式只是沉默、接受,即使有想過改變不堪現狀,那麼意志力也是微薄的。她毫無保留地對一個男人付出,對涓生寄有太多期望。所以當涓生態度冷淡了,將阿隨扔了,她只能死灰了心,默默地冷淡下去。

從兩人同居起,他們的內外世界就是失去平衡的。兩人在一起,會受到路上人的譏笑的眼光,尋找住所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他們捨棄了曾經的朋友,只是兩個人的世界註定會毀滅,更何況這兩個人之間缺乏溝通,當生活頂不住經濟的壓力變得困難的時候,子君沒有説,而涓生因為飯菜變少猜想和不理解。當涓生對子君有任何意見時,他只是依靠自己的以為,只是暗示。這樣兩個人之間的裂痕也逐漸變大。

就兩人之間的感情來説。涓生是不夠成熟,甚至衝動不負責任的。他僅僅通過三個星期就讀懂了她的身體,便再沒有戀愛時那種激情。當生活遇到困難,他愛的子君為了柴米油鹽而煩惱時,他才發現失落,才發現現實沒那麼浪漫。説明當初他跪求子君同意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清楚這些,可以看出他的衝動和不成熟。當愛情發展不順利,生活有壓力迎面襲來,他便開始想着自己為這段感情的付出,竟埋怨起子君來。當他覺得家中冷清時,拋棄子君隻身去閲覽室感受温暖,而此時的他顯然沒有想到願意為他拋棄一切的子君。在得知子君死的消息後他驚訝的反應也説明在他讓子君離開他然後毫無掛念地做事時,他並未真正設身處地地為子君想過。《傷逝》作為涓生手記是想寫他的悔恨和悲哀,而事實上他只是將事實發展以順理成章為名寫了自己的悲哀,卻很難看出他的悔恨。

四周是廣大的空虛,還有死的寂靜。涓生不停地想着扇動着翅膀,期待着新的東西到來。而最後沒有那樣的期待,沒有子君呵護着,也只有空虛和寂靜罷了。

【篇五:傷逝讀後感】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讀魯迅,別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傷逝》裏,看到子君重複説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想到自己年輕時候也像個新青年一般,大膽妄為地滿心追求所謂的愛情與自由。兩個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結婚證才通知了雙方父母自己的婚事。我的母親在錯愕之餘,對我跟他説:“你們兩個還可不可以改一下?你的年紀比她小,你做我們家的兒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聽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兩個又去了對方父母家裏,當晚因為有了一張證書而名正言順地睡在了一起。

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荒唐之舉,不由得啞然。

我想像着子君那時單純的模樣,她聽涓生説話的時候眼中閃耀着的光芒,想着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樹的新葉,怎樣短髮盡是汗的忙碌着去做那直到無米下炊的飯,想着她跟官太太為油雞的那些瑣屑的爭吵,還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遺棄了的阿隨。

我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與始亂終棄。

他是真實的,起碼他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這也是真理。

起碼他們有過吉祥衚衕那些安寧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為了她的愛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子君為什麼死呢?她的生命隨愛而幻滅,她攥着他人的衣襟,她寄生於他人。她無顏揹負着道德枷鎖,去看她父親與叔子的臉色。她父親接走了她,説明他父親是愛她的,無論這個孩子犯了錯,都還是容納着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愛她了。他在心裏早已經念想幾次她的離去,甚至她的死了。

這篇愛情小説寫得如此的真實。而我的理解卻是這麼的淺顯。

其中字句到今天讀來依舊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圖書館:

那裏雖然沒有書給我看,卻還有安閒容得我想。待我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這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自己已經頹唐得多……

如果子君在愛消亡之後,也可以獨自勇敢地扇動着翅子去飛,而不是回到舊式的家庭中去了斷。她的結局又是如何?。她的生命是附麗在虛無的愛之上,愛斷情殤。她的柔弱註定了她的死亡,完全不見了她在戀愛時的那種勇敢和堅忍以及最後一段: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

涓生的領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着,才可以有所追求,他是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愛,這段逝去的愛與創傷是屬於他的隱私,但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下一個人,愛一個人其實不必那麼真實,應該學會説謊,那才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最大的善意。

寒流來襲,蟄居簡出,看書上網,胡思亂想,倒是個好消遣。

【篇六:傷逝讀後感】

這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説。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

夢想的旅程帶着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於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説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衚衕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箇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麼説,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悲劇,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痴情女子的悲劇。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面對帝國主義的罪行可以義憤填膺,而面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敍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願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温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運複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愛情的理解

子君的悲劇在於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裏,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註定她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悲劇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衝擊,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愛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着的、心碎着的愛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願去分析,不願去推敲的。箇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愛情理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希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悲劇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終於站起來,“向着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説他一定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篇七:《傷逝》讀後感】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寫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裏,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説《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通過涓生的手記説:“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説的話是:愛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説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説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説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説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愛情住在哪裏?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對象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賴男人,那便會使自己走向脆弱……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而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直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理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許最後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吧。

【篇八:《傷逝》讀後感】

子君走了,涓生説:“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知道當她分明堅決地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着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於她的愛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於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不過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据,油雞們逐漸成為餚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歎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説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而且變得更加徹底。愛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繫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愛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愛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麼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着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希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着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直都是那麼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麼地無私,以至於連回報都忽視了。不過,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着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愛情為何如此脆弱?無辜地被扣上“罪惡”的頭銜。當所有的矛頭指向愛情,我們也只是悲哀地選擇結束。是愛情的錯?還是我們不夠堅持?當愛情遇上現實,愛情就被扼殺了,怪現實太殘酷,還是愛情太脆弱?其實愛情沒有錯,現實也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身,我們總是主觀地把愛情和現實聯繫在一起,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拋棄愛情似的,所以愛情輸給了現實,是那麼地無奈。

得到的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為何要等失去後才知道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於事無補。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屬於你。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直挑她的小毛病,就不會發現她的優點。如果你努力發現她的好,那麼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説:“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遇,相識,相知,難道還要相離嗎?一份愛情,的確來之不易,為什麼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殺愛情,愛情真的很脆弱。兩個人在一起,就是要不斷地磨合,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為你付出的人吧,同時要有顆感恩的心,懂得去回報。愛情就是那麼脆弱,需要雙方的共同的呵護。輸什麼,也不能輸了自己。

【篇九:讀《傷逝》有感】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這裏所説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激情,使她們甘於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快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快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接受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起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面對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現在屬於自己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角色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己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己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可以亂髮脾氣,不可以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應該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己,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後來,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麼什麼時候,女性都應該自己解放自己,積極地建設自己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把自己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己進步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角色中都應該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篇十:傷逝讀後感】

我原是沒資格對魯迅的《傷逝》發表任何感慨的。從前沒有,那是因為十二、三歲的年齡還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悽然;現在不應有,那也是因為太過體驗他們的思想弱點,感歎魯迅先生的細膩描寫,而慚愧自已不知該如何表達?

從昨晚掌燈時分,一口氣讀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實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時,我還拉住一個同事,不管她願不願聽,也強硬將整個故事的心理情節給她複述一遍。不知是我講的字句不漏還是她也有觸語生情的心態,總之,她聽得入神,連連稱這與現代的愛情婚姻沒有什麼區別。我便説,也許愛情原本就是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沒有國度的吧。但一想到現實中的他,那個連“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都不敢説的他,我心裏便黯然了……再回到電腦邊,我怎麼也坐不住,我聽到我心裏仍然在不停地訴説着……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説。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雖然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於社會解放的過程。那麼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複着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後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後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於是決定“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在決定着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闢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捨,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閒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裏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説了出來,而子君聽後“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説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恐怕是錯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裏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着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典的場面在21世紀已經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温習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後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可恨的是,這個時候涓生並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麼他當時更應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似乎在後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後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時境態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着,她的眼裏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作文

【篇十一:傷逝讀後感】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這裏所説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激情,使她們甘於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快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快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接受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起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面對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現在屬於自己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角色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己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己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可以亂髮脾氣,不可以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應該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己,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後來,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麼什麼時候,女性都應該自己解放自己,積極地建設自己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把自己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己進步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角色中都應該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篇十二:傷逝讀後感】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説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後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內容。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愛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愛情充滿激情,到後來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愛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愛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於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築理想中的家園,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後,正是由於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愛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後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愛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愛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後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激情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兩人愛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愛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愛情是的熱情,得到愛情後的滿足,拋棄愛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愛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愛情而死。其實這種愛情悲劇的產生,並不完全歸咎於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説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於愛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願為愛情捨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愛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於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後的女人,拋棄自己的理想、追求,投身於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於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愛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愛情成為自己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愛情而捨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愛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愛情才能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