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寄諸用明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 篇1

《寄諸用明書》寫於陽明先生四十歲時。諸用明是陽明先生的妻弟,一個樂善好施之人,才華橫溢卻不求仕途,深得陽明先生賞識。但陽明先生得知他兒子參加科第考試,擔心反而耽誤了這倆侄兒的未來,就寫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是這篇文章的精華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是少年時期,應該“晦養厚積”,不被功名所束縛,才能成為聖人,這呼應了陽明先生十二歲就認為讀書是做聖賢的抱負。在王先生年譜時説道,他二十二歲在南宮進士考試時落第了,同考試的舍友以不中第為恥,但王先生卻笑着説:“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即是説王先生不以不中進士為恥,但如果不中進士而動了心,這反而是恥辱,説明了先生漠視功名,一心只想成為聖賢。最後一段則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緊迫感。

這篇文章雖然不長,卻充分體現了陽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態度和不懈追求聖賢之道的人生觀,令人非常佩服!

參加致良知學習小組已經兩個多月,小組要求我們每隔一天要自學一篇,並和同修們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頻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讀。到發公眾號時,就倒逼自己再精讀幾篇,每讀一次都有新的體會,而且越學越有興趣,收穫也越來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譯出來就顯得有點吃力,找不到參考書籍,網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參考譯文,只能憑着導讀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來譯,感覺譯得還是不太到位。所以,也期待能得到同修們及朋友們的指導,歡迎交流,相互砥礪前行。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 篇2

諸用明是陽明先生妻子的弟弟,這位妻弟一生好學,有才華,但是他並沒有追求功名利祿。在他一生當中,秉持着“為善最樂”四個字。尤其是在他的兩個兒子都學日有成,登賢薦秀,別人們都非常讚歎的時候,他也沒有動心。那個時候鄉人們都説:“此亦為善最樂之效矣!”此亦為善最樂之效,這句話我理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説你諸老先生一生以為善最樂,您看善有善報,自然地得到了這樣的效應。另一層的意思是説呢,您一生為善最樂,當兒子都考取功名以後,你也是更加的歡喜了吧?

特別是在第二點上,我們也能夠感同身受,咱們作為父母,當然有兒女能夠成才,特別是有功成名就的時候,一定會非常的滿意。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諸用明先生笑曰,笑着説:“為善之樂,大行不加,窮舍不損,豈顧於得失榮辱之間而論之?”對這句話,我也是這樣理解的,為善之樂,心上的這個樂啊,不需要外面的任何的東西為它增加一分或者減少一分。榮華富貴增加不了,身居陋室也減少不了。身外的榮辱得喪又怎麼能與之相提並論呢?

這樣的一段文字和諸用明先生的介紹,都在下面的註釋當中更加的詳細。大家可以從中去更多的瞭解和理解。讀到這兒還沒有進入正文的時候,我已經為之非常的感動,更加的明確,人這一生,到底是來求什麼的?教育子女該教什麼?真正成就子孫後代的,那個要點在哪裏呢?同樣我們作為老闆、企業家,我們真正的利益員工成就他人,我們能給予人家最寶貴的難道是金錢或者是一官半職嗎?這些都不是,那麼我們該怎麼來理解呢?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正文,5.1先生對妻弟説,收到你的來信,從信中完全能夠看出,你近來學問功夫又長進了,我很是高興。先生高興在哪裏呢?意思是認可妻弟啊,他為道日增的功夫,作為“君子惟患學業之不修,科第遲速,所不論也。”這句話就像我們前面所學過的,作為君子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正如孔老夫子所説的是一樣的道理。在第一段的字裏行間呢,我們或許都能夠感受到,妻弟與先生在請教關於科舉及第的探討。先生對此大而化之,説我對賢弟的期望不在於此。若你也能夠考上了,告我一聲就行了。對這個科舉登第,就這樣淡淡的説了一句,以此了之。

接下來我們看5.2當中,先生再一次肯定自己的態度,講到説去年,諸賢侄,各位侄兒,去參加科舉考試。假如他們真的考上了,豈不麻煩了嗎?必誤了他們一生的前途。對此我們一定會感覺到吃驚,我們的子女從小入學後,就開始考啊考,都寄予百分之百的`心力,渴望他們考中得獎。

可先生為什麼要這樣説,為什麼認為考上了那就會耽誤終身呢?我們接下來看原文中所説的“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意思是説,凡是天資優秀的年輕人,一定要讓他們韜光養晦,收斂自己的光芒,不要輕易發散。天都是順應着自然而然的規律閉合翕聚的。何況人乎?

我們再看下一句“花之千葉者無實 ,為其華美太發露耳 。”意思又在説,一棵樹上花開的太多了,太茂盛了,反而結不出果子來,是因為營養全都在花上。開的繁多,美麗上面了,生髮顯露的太過度的緣故了。所以呢,不能夠結果。以此我們可以對照,我們關於做人也是這樣,下了一點功夫,有一點成績,就趕緊發露出去,一點精神頭還沒有轉化成能量的時候,就已經耗盡了,便成為輕浮的人,單薄的人。哪裏還談得上涵養,什麼厚積呢?當然這樣的人,是無法承載重任的,我們如果這樣做,就可惜了大有作為的年輕人。所以有句話説:少年得志大不幸。

在最後一段,先生講到了自己,在背景簡介當中啊,有一句話,先生説:“先生立教皆經實踐,故所言懇篤若此。”這句話我也想到,五百年後的今天,先生的話,為拯救人心的寶訓,這正是實踐出真知。真理是經得住時間、空間、歷史長河的檢驗的,他自己不求高官,不想厚祿。在他四十歲已經悟道的時候,對自己的妻弟,依然謙卑中肯,説自己吾學未成啊!歲月不待人啊!再過幾年精力衰退了,還想有所成就,或者是能夠去勉勵你們的話,那是難以為之了。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 篇3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寄諸用明》,深受啟發。本文是先生給諸用明的書信,主要闡明瞭修身修德、事上磨練的重要性。

書信中陽明先生所提到的諸用明的兩個兒子諸階和諸陽都年紀輕輕考上了功名,卻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事情,因為有句古話説:“天下大事,得知不難,失之必易”!少年得志,未經磨礪,很難把控,説不定會耽誤自己將來的發展。就如信中所述:“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先生打了這樣兩個比方來説明人要想做一件事情長久,得需要深厚的積累,到一定的時候發散是必然的。就如前不久新聞報導了馬雲1996年在北京推銷被拒的視頻,當時的阿里巴巴還尚未成立,正因為有前面的積累,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在委屈中不斷撐大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總結經驗,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的企業家都是大器晚成,如華為的任正非,聯想的柳傳志等都是40多歲創業成功的。如果沒有年輕時的苦難經歷,很難體悟到管理的真諦,也就很難有自己的使命感把企業做大做強!而少年得志為何説不幸呢?因為沒有經歷過社會的磨練,做事情脱離實際,享受身邊親朋好友的吹捧,很難放下自己,致使養成輕狂傲嬌,目中無人的惡習。回顧娛樂影視界,那些小童星,若干年後都在電視熒幕上銷聲匿跡了……還有年輕時學業有成備受家人呵護,除了學習,其他做人做事全然不顧的所謂的優秀學子很多都喪失了自理能力和社會道德,這種“高分低能兒”對社會來説是種負擔。

“少年不宜過順境、中年不宜過閒境、晚年不宜過逆境”!這是符合人生髮展經歷的邏輯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嘗過了人生百態才會更好的去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有資格去享受人生。

“謙為眾善之基”!陽明先生當時已經在仕途有所成就了,但他始終保持謙虛低調的作風。以此警醒世人珍惜光陰。歲月不待人,應精進求學,打好堅實基礎,這樣才無愧於心!才能更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 篇4

今天自學了《寄諸用明書》,感言萬千。對其中:“君子惟患學業之不修,科第遲速,所不論也。”這要培養自己的一顆平常心,只關心自己的心是否修好,而不關心外界給你的評價,你的功名利祿。如果是奔着功名利祿去修心,那是不能修好的。

對此句:“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諸賢侄不以吾言為迂,便當有進步矣。”對於學生或者自己的子女應看重他們是否修心,不能過早的把自己的光芒發散,這樣對與後期的成長很不利。學到此,不經意想到了傷仲永。所以在教書過程中更應該看重的是學生品行的培養,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一個品行好的人前途不會差,如果一個品行有問題的孩子對於後面的人生將是很艱難。年輕人要有成就,必須令其收斂修養而厚積薄發。正如天體運行還沒有形成聚氣,則不能發散,何況是人呢?花如果有千葉但無果實,就是因為華美外表太早發散了。

人的成長要循序漸進,無論在哪個年齡都應該修心。適當磨練,事事磨練,才能成大氣。所謂大氣晚成就是這道理。

寄諸用明書讀後感 篇5

《寄諸用明書》這篇文章中講到:“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大致的意思就是説,凡是天資優秀的年輕人,一定要讓他們韜光養晦,收斂自己的光芒,不要輕易發散。上天都是順應着自然而然的規律閉合翕聚的。更何況人呢?

“花之千葉者無實 ,為其華美太發露耳 。”這句話所表達的哲理也是我們大家所知道的,一棵樹上花開的太多了,太茂盛了,反而結不出果子來,因為營養全都在花上。開的繁多,美麗了上面,生髮顯露的太過度了。所以呢,不能夠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做人也是這樣,下了一點功夫,小有成就了,就趕緊發露出去,還沒有紮實深厚的功底,就已經耗盡了本身積蓄的微薄的力量,便成為輕浮的人,單薄的人。哪裏還談得上涵養,什麼厚積呢?當然這樣的人,“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是無法承載重任的。

談及“厚積”二字,頓時腦海中浮現的是“十年磨一劍”,“寒窗苦讀十餘載”的事例。從古至今,想想那些考取佳績的莘莘學子,從小學就開始,用功讀書,十年如一日,不斷的積累沉澱知識,夯實基礎,博覽羣書,只為在最關鍵的一刻將多年積蓄已久的能量爆發出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以前在乾貨中看到的一篇文章,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釐米,但從第5年開始,就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僅用了6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這4年裏,竹子就是在深深地紮根,在土壤裏綿延了數百米。

我們參加現在的菁英計劃又何嘗不是如此,從最開始學**的最基礎的溝通力表達力,到我們現在一步一步的學**職業化素養和能力。在大學期間,不斷地夯實這些將來走向職場所必需的能力,我認為,這也是厚積的一種方式。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如同竹子生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就應該提升自己的格局,放遠自己的眼光,不能僅僅因為現在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就動搖了堅持下去的決心和毅力,輕易地選擇放棄。

當我們嘗試着去解決這些難題,一個個攻克的時候,我們總會發現,前景依舊美好。 晦養厚積,簡單的四字帶給我們的卻是為人處世的深刻哲理和明確的方向指導,讀聖賢之書,悟聖賢之道,韜光養晦,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