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牛頓》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頓》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牛頓》讀後感

《牛頓》讀後感1

牛頓是16世紀至17世紀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物理、數學、天文和冶金術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牛頓在劍橋讀書時因為瘟疫而被迫返回家鄉。在家鄉,他把凌亂的思想重新整理、規劃,在頭腦裏形成一個系統。他把物體在不同時間的運動狀態用點來描繪出來,這樣就可以用曲線表現出物體的運動軌跡,便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理論——微積分。

秋天,牛頓在蘋果園看見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於是他思考着蘋果為什麼不往上飛而往下掉。他認為,肯定有某種力量蘋果吸下去,這種力量肯定大於磁力。他又得出結論:存在地心吸力,並發現了萬有定律。

他曾經用三稜鏡進行光線實驗,各種顏色的光通過三稜鏡後,在牆壁上留下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無論怎樣改變三稜鏡的方向,它們的排列都不會發生變化,於是他得出結論,並創立了光譜和色散學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反射望遠鏡。由於他的突出貢獻,被皇家學會吸收為學會成員。

讀完這本書時,我深有體會到牛頓是個心靈手巧和善於思考,並有深遂的洞察能力。他對科學的態度有着執着追求,並鍥而不捨地探索自然的奧祕。學習中的我往往對學習漫不經心,馬馬虎虎。從他的成就中,我看到了科學發現的艱辛,成功的不易。我想要向他學習這種敢於挑戰困難和失敗,不斷追求的品質。

牛頓説過:“你若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若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若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銘記住這句話:沒有辛苦的付出,也沒有幸福的收穫。沒有努力的學習就沒有更高的超越。

《牛頓》讀後感2

他是人類之光,雖然有着寂寞的童年、孤獨的一生,但是擋不住他對真理孜孜不倦[注: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地追求,抹不掉他在科學史上卓越的成就。他就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假期裏,細心品讀《牛頓》這本書,我被他刻苦鑽研的治學態度所打動、鍥而不捨[注: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的求知精神所感染。

牛頓出生在英國的一個農民家庭裏。小時候他沉默寡言[注: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説話。],而且學習成績一般。但他從小就熱愛讀書,也很喜歡做手工。有一次牛頓帶着一架自己做的小風車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有兩個同學諷刺他,牛頓就把他們兩個人打翻在地上。結果牛頓受到了老師嚴厲的懲罰,並被勒令退學,母親也怪他不爭氣。這件事對牛頓的打擊很大,於是他發奮讀書,要為自己爭一口氣,不久他的成績就開始直線上升,老師和同學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注: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了。

牛頓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十分感興趣,他用心觀察,善於發現,勤于思考,在看似平常的問題中挖掘深層次的內涵。根據陽光移動,樹影也在移動的現象製作日晷儀;在推小車的遊戲中發現慣性於靜止的定理;蘋果樹下的思考,揭示了萬有引力定律;精確測算哈雷彗星的運動週期;瞭解光和顏色的理論,成功研製製作反射式望遠鏡。他還創造了數學中的微積分,在力學,光學和數學的領域裏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牛頓之所以能夠超越所有人而站在科學之巔,與他身上的優秀品質是分不開的。他治學嚴謹,酷愛讀書,喜歡沉思,為了自己痴迷的科學,經常到凌晨還在努力工作,有時甚至徹夜不眠;為了研究,他總是忘記吃飯,經常是每天只吃一頓飯。這種刻苦鑽研,探索創新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嗎?

而這位偉人卻從來沒有因自己的成就而滿足,他説:”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對於我來説,我只不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男孩,時不時為了撿到幾塊光滑的石子和幾片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注:歡欣:欣喜;鼓舞:振奮。形容高興而振奮。],而那浩瀚的真理之海仍在我面前全然未被發現。”是啊,他教會了人類思考的方法,後人們沿着他的足跡在那浩瀚的海洋中也找到了光滑的石子和美麗的貝殼,電磁學,光學,熱學……人類在牛頓的科學思想中不斷前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讀了《牛頓》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地瞭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鍥而不捨、頑強拼搏成為我不斷前行的動力,他鞭策我不斷成長和進步。我一定要向牛頓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注:只有一個心眼兒,沒有別的考慮。],留心觀察,用心體會,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在求知路上採擷累累碩果,滿懷信心邁向燦爛輝煌[注:燦爛:鮮明耀眼。形容光彩四射,鮮明耀眼。也比喻成績卓著,十分引人注目。]的未來。

《牛頓》讀後感3

現在很多行業都在“玩”,電影與電視的拍攝,小説與戲劇的創作,網絡與電腦的開發和利用……這些行業的專家都能“玩”出技術來,能夠“玩”出藝術來,《小牛頓科學館》讀後感-體驗着“玩”,“玩”出新創造。《“玩”的教育在美國》的作者黃全愈認為,“玩——是孩子發現自我的橋樑”。孩子能夠“玩”性不減地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上不斷探索,那是許多家長夢寐以求的事。“玩”的另一種形式叫“體驗”,它是孩子學習一個很好的抓手,閲讀了《小牛頓科學館》,總結點評了幾條,不知是否貼切。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生活體驗孩子的頭腦裏都有一個“活倉庫”,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情總能及時存入到這個“倉庫”中,遇到了問題,孩子也總能第一時間從“倉庫”裏蒐集答案。所以這個“倉庫”就“活”起來了。在我看來,《小牛頓科學館》像是為孩子的“活倉庫”插上了一個個路標,激發孩子的思維,親身實踐體驗,引導孩子自己去“倉庫”裏尋找答案。生活的情趣與樂趣在在孩子的手中展示出來,撥動了孩子的心絃,才能激發他們更大膽地去創造。二、“轉弦撥軸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感體驗情感是生命的本源。

我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中,喜怒哀樂無處不在,科學世界更是妙不可言。探究科學問題,研究科學現象都不是漠然的獨立存在的,它依存着孩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小牛頓科學館》像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朋友,引領孩子靜下來理性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係;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自己、愛人類、愛地球、愛世界……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活動體驗體驗活動是生活的濃縮和再現,孩子往往在真實的活動體驗中能夠汲取無比鮮活的研究發現。讓每孩子積極參與各項實踐,親手操作、親身經歷、親自感悟,慢慢的,孩子學會了觀察的方法,學會了思考的方法,學會了研究的方法,《小牛頓科學館》為孩子未來“厚積而薄發”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的實踐收穫人生命的全過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動組成的。一次次生命活動的質量決定人生命全過程的質量,重視每一次生命活動的質量就是重視生命全過程的質量。我們要努力地把孩子的學習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引進時代的活水,着力開拓孩子的生活領域,擴大孩子的精神視野。《小牛頓科學館》是給孩子找的一個“月光寶盒”,引導他們由“玩”的體驗來實現創造。

《牛頓》讀後感4

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牛頓科學館》嗎?它可是享譽華人世界的科普叢書。

看了《小牛頓科學館》的頭幾冊,感覺耳目一新。這套書的圖片十分精美,讓人一看圖片就知道講的是什麼了。和豐富文字搭配在一起,圖文並茂,讀起來真是一種樂趣。書中還有遊戲、試驗讓讀者動手來獲取科學知識。

這套科普讀物,教給我們的是有趣的知識。比如,在《火藥、炸藥》一冊中,編者從火藥的產生——武器——炸藥——核爆炸等過程,比較詳細地展示了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的發展過程。從贏取新娘的鞭炮引出火藥的話題,火藥的產生中國煉丹術,後來被運用在戰場,大發神威。再講爆炸的原理,講到炸藥,並延伸講到炸藥的發展。

《小牛頓科學館》還通過成語引入科學。比如,講部分動物通過吼叫表明對領地地佔有的時候,用的成語是“先聲奪人”。用“以毒攻毒”講治病的方法,引出藥品的化學毒性……

《小牛頓科學館》字裏行間傳達着珍惜資源,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的道理。它讓我明白,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願意瞭解它,掌握它,你不僅會變得更有力量,而且可以運用這種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牛頓》讀後感5

牛頓,一個無需人們刻意紀念的偉大科學家,因為他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牛頓標誌着十六和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巔峯,而這場知識大變革導致了現代科學的誕生。牛頓作為這場變革的核心人物,在塑造當代世界方面,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任何人。如果離開力學,人類就不可能有工業革命。沒有萬有引力定律,別説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發現成了不可能,就連衞星也不可能發射成功,沒有衞星,就沒有全球定位,沒有衞星電視,甚至連天氣預報也沒有。這些細節又常常被我們忽視,所以瞭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對我們瞭解人類科學史是尤為重要的。

艾薩克·牛頓是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他被公認為是近代科學革命的完成者,經典力學的創立這,微積分最早以及最主要的發明者,理論物理和現代光學的開創者。此外,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科研組織者和領導者。牛頓的這些偉大成就使他在科學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威望。有許多人認為,他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恩格斯曾經説過:”牛頓由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微積分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質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

對於如繁星般耀眼的這些科學成就,牛頓説它們來自於”持續不斷的思考”。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不難發現,牛頓能夠超越所有人而站在科學之巔,與他身上的優秀品質是分不開的。他治學嚴謹,酷愛讀書,喜歡沉思,對大自然有着強烈的好奇心。而且他一生勤奮,為了自己痴迷的科學,經常到凌晨還在努力工作,有時甚至徹夜不眠。為了研究,他總是忘記吃飯,經常是每天只吃一頓飯。這種做事勤奮,廢寢忘食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在學習中所缺少的麼?在生活上,牛頓同樣也是我們的榜樣。他用錢也象在科學上一樣謹慎,他説:”錢要用到該用的地方。”他雖然自己生活十分節儉,但若有人需要他的幫助,無論認識與否,他都會慷慨解囊。而且每一次都數目可觀,因為他始終堅持着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的理念,這高尚的品質是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啊!

而這位偉人卻從來沒有因自己的成就而滿足,他説:”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對於我來説,我只不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男孩,時不時為了撿到幾塊光滑的石子和幾片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而那浩瀚的真理之海仍在我面前全然未被發現。”是啊,他教會了人類思考的方法,後人們沿着他的足跡在那浩瀚的海洋中也找到了光滑的石子和美麗的貝殼,電磁學,光學,熱學…人類在牛頓的科學思想中不斷前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毫無疑問,牛頓一生在科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科學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偉大的牛頓以他傑出的貢獻在人類文明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科學發現和科學思想標誌着人類文明的新轉折,正如亞歷山大。蒲泊所説:”自然和自然的規律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説:“讓牛頓降生吧,於是一切成為光明!”

最後,讓我們引用牛頓墓誌銘上的一句話來結束文章:”世上的人們,讓我們為了曾經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類之光的存在而歡呼吧!”

《牛頓》讀後感6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27歲就擔任了劍橋的數學教授。後來還發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牛頓是個可憐的孩子,出生之前父親就去世了。她的母親只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能夠解決温飽就行了。但牛頓卻酷愛讀書,經常讀起書來忘記幹活。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更加喜歡讀書了,還喜歡沉思,經常喜歡製做一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和科學小實驗。他做過一架磨坊的模型,動力是小老鼠。他喜歡刻日晷,日晷是指太陽的影子,古代用來測時間的一種計時器,我感覺就好比現在的鐘表一樣。牛頓把院子裏和窗台上都放着他刻劃的日晷,用來驗看太陽影了的移動,就知道時間了。牛頓真是一個勤奮專研的好孩子,也是因為他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了極厚的的興趣,才創建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

我要像牛頓學習,學習他酷愛讀書的`好習慣。因為讀書是在儲存知識,知識才是我們夢想的翅膀!

《牛頓》讀後感7

我今天介紹一本書,叫《小牛頓科學館》。它裏面講的都是一些科普知識

它裏面有好幾篇文章。第一篇講到的是《天羅地網》。你們知道“天羅地網”指的是什麼嗎?這個天羅地網無色、無臭、無味、摸不着,抓不着,但它卻是百分之百存在的。我們只要失去它們幾分鐘,就會失去寶貴的生命。

現在你們能猜出這個是什麼了嗎?對,它們就是空氣。

下面一篇是寫空氣的實驗。從這個實驗當中,我們可以知道空氣會躲藏在哪裏?我們可以做一些實驗,比如自己做一個降落傘。從這個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得知降落傘是怎麼降落的?還可以知道空氣是有重量的,風是從哪裏來的?我知道了風是空氣對流以後產生的氣流。

還有一篇是介紹《為什麼不能矇頭大睡》,這篇文章讀了以後我知道了“為什麼不能矇頭大睡”。因為矇頭大睡會對身體不健康,矇頭大睡時鼻子在被子裏面不能給器官提供氧氣,造成第二天醒來便是一副無精打彩的樣子。所以我們不能矇頭大睡。

《牛頓》讀後感8

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影響孩子一生的世界大科學家——牛頓》。

牛頓小時很不幸,在他還沒出生時,他的爸爸就的肺炎去世了,媽媽因悲傷過度,還沒到日子,就提前生下了牛頓。

雖然家庭條件不算好,但是他依然對自然界的許多東西有着濃厚的興趣。

有一天,牛頓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輛漂亮的馬車急馳而過。如果我也有一輛馬車,那該多好!牛頓望着馬車遠去的背影,羨慕不已,是啊,有一輛自己的馬車,這是他從小的夢想。突然,一個大膽的念頭閃過他的腦際:嘿,我可以自己造一輛馬車呀!這個大膽的念頭讓他激動了,他立即飛奔回家,丟下書包,鑽進了自己的閣樓,造起馬車來。

一天,外婆發現牛頓一個人跑出了院子,有些着急,一邊喊着他的名字,一邊追了出來,她到處也沒找到牛頓的影子,直到有個小孩告訴她:牛頓在池塘邊趴着呢!趴在那裏幹什麼,莫非肚子疼?外婆趕緊跑了過去,看到牛頓正靜靜的趴在池塘邊的草叢裏全神貫注的注視着什麼。外婆問牛頓:你在幹什麼?牛頓抬起頭,滿臉驚喜:外婆,您快看呀!外婆順着牛頓的手指望着平靜的水面,什麼也沒看見。牛頓指了指:您看那裏,那些黑色的小蟲在水裏劃來劃去,動作多快!外婆不在意地説:噢,這叫豉蟲,它這是在游水哩!牛頓晃晃頭:不,不是在游水,是在做水上表演,你瞧,它們的六隻腳一起站在水面上,可以只把水面壓下去一個一個的小坑,多神奇呀,它們為什麼不會沉下去呢?我也能站在水面上嗎?説着,牛頓就想跳下去試試。外婆一把拉住牛頓:孩子,這可萬萬使不得,萬一掉進水裏就沒命了,快跟我回家吧!

你們知道嗎?其實,大科學家小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愛玩,愛幻想,愛問許多奇怪的問題,大人們根本理解不了。

想知道更多關於大科學家的故事嗎?那就快點打開這本書,和他們做個朋友吧!

《牛頓》讀後感9

我在圖書館偶然翻到格雷克的《牛頓傳》,也恰好想看一看一些人的過去,於是便拿來讀。開始幾天讀了五六章,然而擱置了半個多月後,我卻在今天把剩下的大半本書一口氣讀完。我不想過多的質疑書的內容和作者是否有傾向性的表達——雖然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畢竟這是一本最為人們所認可的《牛頓傳》。

剛讀完,我要趁着自己還保存的一些思考寫下這些東西。

牛頓的一生真的給我帶來太多的思考。我驚訝於牛頓與洛克、萊布尼茨、哈雷等許多人的相識,看到牛頓與洛克相識且在一塊探討問題時,我激動不已;看到牛頓與他人,比如胡克,爭論問題時的謙虛、自負和一些情感時,我覺得有趣;看到別人對牛頓的評論——或讚美或批評,我也覺得有趣。對於牛頓發現許多有趣而吸引人的祕密,我感到神奇;對於他對神學、上帝、鍊金術等神祕事物或話題的探討,我也沒覺得有多麼地不合適。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存在的人,他的行為、言語、性格已經習慣等等都是一種事實的存在而並不帶有某種傾向的,因為那是屬於他自己的。但我必須承認,我腦中的牛頓,是被他的讚美者、批評者或者其他的一些信息所構建出來的。這就好像牛頓主管皇家學院前,別人對他的認識在他主管後別人對他的認識完全不同一樣;這就好像我們所熟知的蘋果落地的故事是伏爾泰所編寫的一樣。在我們認真地去了解一個人之前,我們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信息構建出一個並不那麼真實的想象中的人。這並不是説這些信息多麼多好,畢竟它引起我們對某個人的興趣,而是説這樣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對於完整地瞭解一個人是完全不夠的;也正是因此,基於這樣一些零碎的信息對一個人下判斷是不可取的。我想起了高中政治課本中對牛頓的諷刺——晚年信奉神學,探討來自上帝的第一動力。文字是可以用來傳達信息的,這也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文字並不會主動地傳達所有的信息,它是被人們加工過後才開始被傳播的——這裏我並不想探討文字或語言本身的侷限。對於牛頓也好,對於其他的人或事也好,被一些因某種目的而被驅使的人所傳播的文字往往是不真實或者至少是片面的。

牛頓給我帶來的思考還有很多,我開始考慮哲學與科學的關係,我想要重新定位最近接觸的統計學——裏面涉及微積分、極限、概率等許多問題,我也想重新認識所謂現代的學術交流體制和發表機制;當然的,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交往、記錄、讀書、思考等各方面的習慣。這些問題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我也希望能從牛頓那裏學到一些東西。雖然我並不想成為牛頓那樣的人——這是因為我不可能有那樣的天賦,也不可能像牛頓那樣刻苦,但這並不會阻礙我順着這些由牛頓這裏所想到問題繼續向下思索,即便我也不知道這些思索會給我帶來什麼。

這些文字並不像一篇筆記,更像是一道意識流,在這裏在被遺忘前被我記下。以後我會常常在這裏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讀後感等,一是為了改變自己只願思索不願寫作的習慣,二是為了避免自己的一些想法被遺忘,讓自己對自己形成一種偏見。當然,如果有幸你能看到,並能提出一些相同或相異的想法,我都是很高興的。

《牛頓》讀後感10

牛頓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一生中發現了萬有引力,發明微積分學,研究光譜及望遠鏡,他還發明瞭六分儀。大家肯定認為他小時候是一位優秀的學生,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牛頓小的時候是一個內向的孩子,而且還上課不注意聽課,有時會有一些幻想,經常把教文法的男老師想成地獄的魔鬼。可是他長大以後為什麼能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呢?當我讀到《蘋果落地的啟示》時,我終於知道了答案。牛頓是一個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的人。牛頓曾經説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他常常對別人不在意的事情產生疑問。比如有一次牛頓正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突然一個熟透的蘋果落在了他頭上。如果是別人肯定會習以為常,想熟透的蘋果自然會落地。而牛頓卻不這樣想。他想蘋果熟透了為什麼不飛到天上,而是落在地下呢?牛頓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於研究出了萬有引力。

我們要向牛頓學習,做一個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善於提出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的人。

Tags:讀後感 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