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

説起《三國演義》,大家都瞭解、都知道,説起《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為了復興大漢的大好河山,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通過三番邀請,劉備的誠心感動了諸葛亮,幾人一番交談之後,同歸新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做人要有誠心,做事要有誠意,這樣,這件事就會變得又簡單又完美。

劉備探訪諸葛亮的第一件事是:安排禮物。劉備此時誠心滿滿,大包大攬的就往諸葛亮居住的隆中走。説到這裏,我不得不想起周文王拜訪姜子牙的場面,以禮相待顯誠心,這何嘗不是我們生活中走親訪友時的一部分呢?

接着,劉備一行人遇見了司馬徽,碰見了田間勞作的農夫,打聽到了一些諸葛亮的消息。雖然他們沒有訪到其人,但卻先聞其聲、先聞其名。在與其他人的交談中,禮儀也是劉備不乏的一部分。

劉玄德一顧草廬,只碰見草房裏的童子。劉備説了一大堆自己的名號,但習慣一向清貧的小童子卻説:“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清閒的山中與世俗紛爭巨大的區別。諸葛亮不在,一行人只好上馬回去。劉備走時還不忘給小童子囑咐一句:“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

回新野的路上。大家再次遇到了山中隱士:崔州平,玄德再次向徐州平探聽消息。此時,張飛已經不耐煩了,劉備穩穩地答了一句:“此亦隱者之言也。”

一行人遇到卧龍之友,冒着風雪前來二顧茅廬。看到了我們現在經常吟誦的一句詩: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看來山中隱士對於生活的詮釋更是不一樣。可這次遇到的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再一次失望,拿起文房四寶,呵開凍筆寫了一封信,又拜辭出門。一路上遇到了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張飛這下徹底怒了,他的言語被劉備訓斥了一頓。於是三人同行,三顧草廬。這次諸葛亮真的在,在寢室裏休息。三人站立在門口等待。諸葛亮出來了,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之事,精密分析,井井有條。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出山加入了世俗紛爭之中。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只要你做人有誠心,做事有誠意,沒有什麼是做不完美的。誠心治天下,我要好好品味這句話。(李霖賢)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位嫂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再説智謀,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閒暇之餘,我經常和爸爸媽媽討論三國人物和故事。誰最厲害,誰最忠義,誰最陰險狡詐,誰最聰明機智,誰最……有時我們還爭得面紅耳赤,但爸爸媽媽都會其樂融融的看待爭執結果。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算不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3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擴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為此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不僅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閲讀,還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閲讀。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教學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它使課內知識得以遷移到課外去。開展課外閲讀,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道的慾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小在他們心靈上播下決心攀登科學高峯的種子。

每學期初我都結合閲讀教材,把一學期要向學生推薦的閲讀書目確定下來,包括讀多少課外書,讀哪些書,如何安排時間等列入到教學計劃中,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閲讀水平,對於他們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外讀物,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無論是課內閲讀還是課外閲讀,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寫作所服務,葉聖陶老先生説過: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這就告訴我們作文教學無法孤立而行,它必須根植於閲讀這一土壤。在閲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所以課外閲讀中也要做到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時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書推薦課,課上或是由老師向學生推薦書目,或是由學生之間彼此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第二步是好書共讀階段,在閲讀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自己閲讀的內容選擇相應的讀書方法。同時指導學生記採蜜本和讀書筆記,對於書中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闢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還有名言精句等都記錄到採蜜本上,以備寫作是運用。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指導學生把自己讀後的感想也就是讀後感寫在讀書筆記上。這樣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開讀書彙報交流會。讀書交流會是學生讀書成果的一個展示階段。交流會上同學們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以及讀書經驗,交流會的召開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本學期我向學生推薦了《三國演義》這部名著進行閲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國演義》讀書彙報交流會中的第一節彙報課。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4

大家都聽説過《史記》吧。《史記》記錄了當時的人或事,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當時的歷史。《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難道也是鐵面包青天——大義滅親嗎?當然不是。他當然也有七情六慾,例如司馬遷敬仰的人去了他寫作“逝”,司馬遷厭惡的人去了他寫作“死”。這難道不是區別嗎?我們再看回《三國演義》。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是不是都覺得劉備一方是好的,而曹操一方是壞的?這是為什麼呢?兩人不都是受壓迫而推翻朝廷,自立門户,想要統一領土嗎?兩人的初衷不都是一樣的嗎?告訴你吧,是應為你受到了作者的思想影響。很顯然作者是偏向於劉備的。舉兩個例子。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你們是不是覺得劉備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曹操又何嘗不是呢?當他的手下愛將戰死沙場時,他不也痛哭流涕嗎?只是大家看法不同而已。

劉備從不剝削農民,張飛當將軍時還嚴令行軍路上不得搶奪農作物。有兩個小兵隨地摘了兩個橘子還受到重罰,農民們直誇劉皇叔的軍隊好。曹操也是啊,有一次大家要經過麥田,他説誰要是踩壞了麥田就砍頭。結果他自己的馬受驚踩壞了麥田,他還不顧眾將反對親自割斷了自己的一縷頭髮。大家對諸葛亮這個名字不陌生吧。什麼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用來形容他的。大家都覺得他很厲害,很聰明對不對?其實曹操手下也有這麼一位得力干將——司馬懿。聽到這個名字你們不要急着説在著名的空城計中司馬懿還不是被諸葛亮給騙了。我告訴你,事實比這更復雜。你們注意到諸葛亮在大開城門的同時還安排了幾個人在城門前掃地,這個小細節至關重要。諸葛亮其實在告訴司馬懿“各掃門前雪”。司馬懿就是曹操派出來對付諸葛亮的。他要是把曹操都算計不過的諸葛亮給滅了,等待他的並不是封官加爵,而是除之後患——曹操也怕司馬懿造反。司馬懿也是聰明人,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無法和曹操抗衡,於是找了個藉口退兵。並不是諸葛亮的琴聲有多麼的小橋流水人家。

在我的口中你是不是又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三國演義》?再去仔細品一品《三國演義》,你也會有不同的收穫哦。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5

看完電影《赤壁》之後,我又一次掀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曹操是詭詐狡猾的,劉備是謙遜不張揚的,孔明是伶俐謹慎的,周瑜則有勇有謀但心胸狹窄。總之每個人士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描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有揣摸的決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劉備。他受將臣、百姓之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傭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全國奇才諸葛亮出山。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平易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拋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着子龍上將一人抱着阿斗殺出長阪坡曹兵的圍追堵截,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全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個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患了百姓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最忠義的是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衝殺無數,沒有不懼雲長之人。百姓的家裏吊掛着他的畫像,魏國兵將見了竟毛骨悚然,威震四海,名傳四方,連曹操都無比恭敬這位將軍。云云有能力之人始末銘刻桃園三結拜時對劉備許下的忠心,因失劉備音訊而掩護二位嫂太太屈住與曹操帳下,依舊對峙約法三章一心向漢。呂布是有勇無謀,而關羽則是有勇有謀。孫劉結合抗曹時,周瑜不懷好心假意邀請劉備赴帳,實際上是想在酒菜上安插埋伏殺戮劉備。諸葛亮聽後着急了,恐主公性命難保,但一聽關於羽護駕,便如釋重負放了一百二十個心。由此可見關羽為人謹慎,頗有腦筋,料到周瑜居心叵測所以對峙護駕。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劉備若沒有了諸葛亮,如何識破吳、魏之奸計?又如何運用各種各樣的妙計令敵軍身陷重圍?嘔心瀝血的藎臣不如足智多謀的藎臣,而足智多謀的藎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藎臣。諸葛亮,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點於一身,鐵齒鋼牙,舌戰羣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功蓋千秋!敢問誰不喜歡這個祭東風,氣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華容道,識破魏延反骨的諸葛亮呢?

我掩卷沉思,書中人物的身影彷彿一直在眼前,我向往那種杯酒天下的豪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應該向他們的忠義氣概學習。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一詞出自《三國演義》,這個假期,我閲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説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説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説。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羣雄割據混戰。曹操,孫權,劉備的英雄人物風雲再起,紛爭不斷,生動地描寫的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和最終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涿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中前期劉備和曹操之間相互征戰,中後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這幅畫卷裏既有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紛爭,同時也有情意深長的友情。

這本書人物個性鮮明,令人難忘。有求賢若渴的曹操,氣量狹小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仁德善良的劉備,樂不思蜀的劉禪,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魯肅,忠心耿耿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後連用三把大火,挫動曹軍的鋭氣。分別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其中火燒赤壁更是使得曹軍大敗。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羣儒,讓孫權派兵救劉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更顯得他神機妙算。連周瑜都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計,退了司馬懿五十萬大兵。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一心一意操勞蜀國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盡快收復中原卻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劉備。他三顧茅廬不顧兄弟的勸告執意進山三請諸葛亮可見他禮賢下士。他寧每日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於不顧,可見他的仁義。也正因為劉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君主,才能讓許多賢才為他所用。《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如趙雲長阪坡單騎救主,張飛長板坡吼退曹軍,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等。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慮這件事帶來的後果在學習上不能驕傲自滿因為驕兵必敗,我們應該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闊,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挑戰!以上是我讀《三國演義》的感想。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7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小説史上最著名最傑出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説。《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由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在其成書前,“三國故事”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唐代,三國故事已廣為流傳,連兒童都很熟悉。隨着市民文藝的發展,宋代的“説話”藝人,已有專門説三國故事的,當時稱為“説三分”。元代出現的《三國志平話》,實際上是從説書人使用的本子,雖較簡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國演義》的規模。羅貫中在羣眾傳説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又依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徵引的資料(還包括《世説新語》及注中的資料),經過巨大的創作勞動,寫在了規模宏偉的鉅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24卷,240回。後來經過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形成我們現在所見的《三國演義》120回版

由於人文出版社選取的毛批版本和明嘉靖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頗有出入,將擁劉抑曹的思想發展到一個幾乎病態的角度,且大量地刪除了原文中讚揚曹操一方人物的詩詞和評論,所以給世人造成一種三國演義打擊曹操、歌頌劉備的錯誤印象,且該批改版將劉備一方無限神化,甚至將諸葛亮準備將魏延燒死在上方谷這樣的情節統統刪除,將諸葛説成是一個完美近乎神人的形象,這是大家閲讀時候值得注意的地方。

由於該版本選用的是毛批改版,而且沒有將毛家父子的批語選入,就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該版本和毛批本是不相同的,其實本書和毛批本完全一致,不過是刪除了批語部分,加入了編者的註腳。請讀者朋友們閲讀時注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路慢慢兮。讀研時,老師常説,要讀兩本書,一是書本,這是小書;二是社會,這是本大書。兩者要結合,多讀多想。只是當時比較惘然,比明白深意。工作兩三年後,漸覺其中的深意。讀萬卷書,讀書本,古為今用;行萬里路,就是多見識,就是讀社會這本大書,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多經歷,增長才幹。知行結合,才是成人之道。

三國是本讀不盡的好書,常讀常新,細吸品味,受益匪淺。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8

今年暑假,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經常想:《三國演義》裏,到底誰是英雄?
  曹操是英雄嗎?爸爸説他有雄才大略,善於打仗,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爸爸常把他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掛在嘴邊,説他是個大詩人。可我覺得曹操不是好人。曹操詭計多端,不講義氣。一次,曹操去他朋友家避難,聽見門外傳來“嚓嚓”的磨刀聲,就以為朋友的家人要殺他,他便衝出門把朋友的家人全殺了,直到看見牆角捆着一頭豬,他才知道他們是要磨刀殺豬。後來,他見朋友回來了,怕朋友發現自己的所為,他把朋友也殺了。曹操常説:“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大家説,曹操壞不壞?
  周瑜心胸狹窄,幾次要害諸葛亮。孫權今天和劉備要好,明天又聯合曹操打劉備,“桃園結義”的三兄弟都死在他手下……
  媽媽説:“那關羽呢?”我想了想説:“關羽在無奈的情況下降了曹操,但曹操給他的金銀綢緞他全不接受,最後他還離開曹操,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去尋找他的大哥。關羽真算得上是英雄好漢!”
  再想想諸葛亮,他知恩圖報,鞠躬盡瘁,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震八方,“真乃神人也”。所以,諸葛亮也是個大英雄。
  其實,在《三國演義》裏的英雄不止關羽和諸葛亮,但是,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衡量,我認為《三國演義》裏的傑出英雄也只有關羽和諸葛亮了。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9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話出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啊,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多少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啊!但是在我看來三國時期才是英雄驟出的高潮時期。可惜我們現在離那時太遠了,想了解這些故事,只能從書上了解了。

《三國演義》就是一本描寫關於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的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説。《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一是成功刻畫了當時許多英雄豪傑的人物形象,例如: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和義絕關羽等英雄。二是描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其中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關鍵性戰役最為出色。作者描寫戰爭畫面,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方各面,例如:雙方的戰略計謀、裝備對比、數量對比等等。寫的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尤為吸引讀者的眼球,體現出戰爭的激烈與緊張。

關羽,是一名虎將,“萬人之敵”,不僅如此,他還恩怨分明,十分講究信義,是一名以“忠”、“義”著稱的英雄。他在《三國演義》中在下邳被曹操俘虜,並投降與曹操,但仍心繫於劉備,於是與曹操約三事,約定在找到劉備後便離開曹營。但曹操仍舊對他情深意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關羽於是感到對不起曹操,於是在鄰走前替曹操斬殺了袁紹營內的兩位大將,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雖然這裏有些事情是虛構的,但是我們不難看出關羽對劉備的忠心耿耿和曹操對關羽的情深意重。關雲長可謂是三國第一義將!

赤壁之戰,乃是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典型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全書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場戰役。最終是曹操兵敗,逃回北方,孫權和劉備各自得到荊州的一部分。戰前曹操佔優勢,軍隊士兵有二十多萬,而孫劉聯軍只有五萬多,這差距多麼大呀,就算曹軍乃北方之人,不習水性,但是聯軍獲勝也是一個奇蹟!在《三國演義》描繪的這場戰役中,具有偉大貢獻的人是周瑜、諸葛亮、龐統和黃蓋。周瑜與黃蓋的苦肉計、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還有龐統的連環計等等,都是這場戰役能夠勝利的關鍵。雖然演義中還是有誇大的現象,但赤壁之戰仍是三國時期標誌性的戰役!

雖然《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説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本作品,但虛構成分極多,我們閲讀它時應該以文學的角度來欣賞,要以史實為準,切莫混淆!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作為我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以如椽大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其波瀾起伏的情節、氣勢磅礴的畫面在古典文學中佔據着極為重要的位置。

《三國演義》顧名思義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霸的歷史事件,它生動地演繹了三國時期尖鋭的社會矛盾與諸侯爭雄的歷史畫卷,數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與推崇。細觀三國,你會發現無論從人物、情節或是場景上來説,這都是部舉世無雙的佳作。就拿人物來説:劉備作為一代梟雄縱橫於亂世之中;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叱吒風雲,稱霸天下;周瑜作為青年才俊,盡顯智謀與驕傲;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曉天下三分,曠世奇才死而後已”的經緯之才與赤膽忠心……而其中最令我欽佩的是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在二十八回會古城主臣聚義中他初次走進我的視野,也讓我看到了他投奔劉備時的赤膽忠心,於是我開始留意他在三國中的一舉一動。説起趙雲就不得不提他長阪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蹟,於十萬萬大軍中七進七出,浴血奮戰斬殺曹操數員大將與無數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劉備“擲兒慰臣”。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危險,都不曾退縮,直到白髮蒼蒼仍為蜀國四處征戰,堪稱忠義之楷模。

三國中猛將雖多,但智勇雙全者可謂寥若星辰,趙雲即是其中之一。猶記馬謖大意失街亭之時,趙雲奉命斷後,他沉着冷靜地帶領軍隊擊退二十萬曹軍並繳獲大量軍資,使得孔明與諸將喜不自勝,曰:“真將軍也!”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不計其數:計取貴陽、漢水勝眾、力斬五將……一生征戰,立下赫赫戰功。他去世時蜀帝劉禪哭倒在龍牀上不能自已。正如劉禪所説:“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趙雲之忠心,讓我為之敬佩,而他去世後,其子趙廣也馳騁沙場精忠報國,可謂滿門忠烈,家風怡人。

也許,有人會説論才幹趙雲不及孔明、周瑜;論武功不及呂布、關羽;論威嚴不及曹操、孫策;論仁德不及劉備、陶謙,無可敬之處。但在我看來,趙雲智勝兩分,武勝兩分,威勝兩分,仁勝兩分,義勝兩分。儘管每一項都不是那麼的出類拔萃,但若論綜合能力,趙雲可謂全才,無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1

“滾長江逝永,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每當翻看《三國演義》這本書,耳邊就會想起這激情騰湧的旋律。

初見《三國演義》是在學校的圖書櫃中,當時我神速地抽出它,翻看了前面的前言,發現了他給我們展示了一段歷史畫卷,一時間我被書中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和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所吸引。最吸引的要數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性格直爽的張飛,愛民如子的劉備,心胸狹隘的周瑜……一個個鮮活地人物都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再見《三國演義》是在暑假,媽媽給我買了文言文版的。它又將我帶入了另一種境界。那才華橫溢、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將天時、地利、人和,考慮的如此周到,贏得了眾多將軍對他的神機妙算讚歎不如!而我卻在一次比賽中,因考慮不周,心存僥倖,導致比賽的失敗,讓我遺憾不已。

記得去年冬天,經過縣裏選拔,我很榮幸的成了市青少年科技節少兒“七巧科技”、“電子百拼”等六個項目參賽的選手之一。為了能讓自己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我利用空餘時間不停地練着,練着,拼着,拼着……終於等到展示自我的這一天,此時的我不時地在心底裏默默地為自己鼓勁,小子加油!

很快,比賽開始了,我緊張的難以呼吸。當考官把題目發下來,我一看,其中的幾個零件,我的工具箱裏沒有。別人都在爭分奪秒地拼着,而我卻只能在邊上看着,看着他們拼得興高采烈,而我的`身子彷彿是灰色的。“老師,我好了”!另一邊“咚”地一聲……聽得我毛骨悚然,他們都有機會得分,而我卻一分都得不到。“小子,你怎麼啦?整整練習了一個多月,到最後,卻因為工具不全,導致了一分沒得,就這樣付諸東流?”我不停地責備自己。

終於等到出場的時間,我邁着沉重的步伐走出門口,一看見母親,我的淚光就擋住了我的視線,原來燦爛的陽光變得模糊了,一頭扎入母親的懷抱委屈得失聲痛哭起來……

通過這次比賽,發現了自己不足之處,沒有很好的處理好應變能力,同時也缺少一點兒膽量。當然即使沒有獲取更好的成績,但也見識了賽場上那你我分秒必爭的情景。雖然我做不到諸葛亮般的神機妙算,但我可以學他那樣將事情思慮得更加周全,讓自己少留遺憾……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2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等都令我回味無窮,值得沉思。

當讀到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空城?面對百萬敵軍,豈能掉以輕心?我生怕他們會闖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一點兒也不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緊張,自己的計謀就會落空,敵軍就會看穿城中無人,馬上就會闖入城中四處破壞,老百姓會遭殃,所以他要放鬆,鎮靜,沉着,不能讓敵軍看穿。於是,他若無其事地在城牆上彈琴,優美動聽的琴聲四處響起。敵軍見了,以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輕舉妄動,退走了,這時我的心才放鬆下來。驚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又讀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緊張起來。甚至汗毛孔都張得大開,生怕大霧突然散去,諸葛亮暴露出來,來不及返回就被消滅。但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因為霧太大,看不清對方,所以諸葛亮只把那幾個稻草人立在船上,一個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就換下一個船,這樣來回交換,就輕易把十萬支箭拿到手。等霧散了,諸葛亮早就跑得沒影了。曹操這才知道上了當。這都是源於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經歷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風箏掛在了一棵高高的樹上,我想把它夠下來但夠不到,我又不會爬樹。正當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時,一個足球飛了過來,剛好碰到風箏,風箏因而抖動了一下。我觸景生情,受到啟發,就拿起幾個小石子,用力向風箏砸去。終於,風箏被砸了下來,漂亮的風箏完璧歸趙。

還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許是因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裏,我在水裏撲騰,“咕咚咕咚”喝了好幾口水,這時我突然想到了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的冷靜,我便冷靜下來。因為我離岸邊很近,我就雙手伸平,扒住了地,終於停了下來。等我上岸後,我真想謝謝諸葛亮,是他讓我化險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只有冷靜下來,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3

在這個特殊的寒假中,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喜歡的一本就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這本書中有許多英雄人物值得敬佩,我最敬佩的人莫過於蜀國大將軍趙雲。

本書中有一篇故事讓我記憶深刻,那就是《趙子龍大戰長阪坡》。在這個故事中,趙雲單槍匹馬衝殺進曹操50萬大軍中,歷經七進七出,殺死曹操56名戰將,救出了糜竺、簡雍、甘夫人等人。最後一次衝進敵陣,趙雲可謂是精疲力盡、九死一生,終於尋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併成功的將他送到了主公劉備的身邊。在這一章節中,我感受到了趙雲英勇獨特、勇者無懼的錚錚血性,每當讀到此處,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場大將揮舞長槍迎面衝殺而來,讓我心中激動不已。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一次又一次被趙雲這種捨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着,久久不能平靜。像他這種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戰場上用全部身心去衝殺,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去保護蜀國少主的行為深深地打動着我。我想,趙雲是不怕死嗎?應該不是,因為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為什麼趙雲能夠在戰場上奮不顧身的七進七出呢?答案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勇者無懼。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為了國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會勇往直前,不懼生死。

在以前的閲讀過程中,我也明白像趙雲這樣勇者無懼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帥岳飛,就是一位。嶽元帥的勇敢可以説家喻户曉了,他從小就立下報國之心,讓母親在背後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他還説:“小小繡花針有何怕,如果連這繡花針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線保家衞國?”長大後,他果然不負母望,成為了歷史上的大英雄。為了抗擊金國的侵略,為了自己國家的統一事業,嶽元帥勇者無懼,一往無前,他帶領岳家軍一次次打敗後金軍,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看歷史上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為自己以前的膽小怯懦汗顏了。我已經是一個五年級的少先隊員了,在春節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隻小黃狗衝我汪汪叫,我都嚇的一下子撲倒在了媽媽的懷裏,直到過去了好久還沒有緩過神來。還有一次,跟小朋友們進行一次障礙跳遠的時候,一段不到一米寬的小河溝都讓我望而卻步了,這不正是缺少“勇者無懼”的精神嗎?

正如茨威格所説“勇敢是處於逆境時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漢哪一個不勇敢,任何一位愛國者都是勇者無懼的典範。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夠當英雄。所以,我以後一定要像趙雲一樣,做一個勇者無懼的人。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4

響徹雲霄的擂鼓聲,驚天動地的喊殺聲,撕心裂肺的馬鳴聲匯成了眾人皆知的《三國演義》。還記得“大丈夫處世,碌碌無為,與朽木腐草何異!”的豪言壯語嗎?還記得官渡、赤壁、夷陵的熊熊烈火嗎?還記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場面嗎?還記得“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大徹大悟嗎?多少豪傑用他們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這首永傳千古的壯歌。

初看此書,我最愛呂布,因為我佩服他的勇猛,他的勇猛所向披靡。劉、關、張都是當世豪傑,他三人聯手與呂布作戰也未能佔到多少便宜。更有人説:“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若能當上這種“人上人”一定會千古聞名。

再觀此書,我才知道我先前的愚昧無知。縱然呂布能勇冠三軍,衝殺自如,可如果單槍匹馬又怎能抵擋百萬大軍?更何況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空有一身本領,卻不用於正途,光有匹夫之勇,卻不知廉恥,被人稱作“三姓家奴”。這種人的確會千古聞名,但絕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遺臭萬年,永遠被天下唾棄,被世人鄙視。於是我開始喜歡諸葛亮,諸葛亮正好和呂布相反,他初出茅廬就火燒博望坡,棄城焚新野,大烤赤壁巖。他略施小計就讓百萬大軍大敗而歸,寥寥數言就讓周瑜氣得吐血身亡。然而他那“不取中原,誓不回蜀”的名言,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為後人傳唱。

第三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我明白了:人物的好壞並不重要,因為在羅貫中筆下的這些人物,大到一國之君,小到一兵一卒,個個性格鮮明、各有千秋。例如曹操雖通曉統軍之道,但為人多疑;關羽雖義勇兼備,但居功自傲;周瑜雖足智多謀但嫉賢妒能。於是我開始研究每個人物的一言一行,並且學會了把他們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分析。我還學會了分析戰役,分析交戰雙方的動機,戰爭過程中雙方使用的戰術策略,以及戰爭造成的後果。現在我成了一個真正的三國“通”,不僅對《三國演義》的內容倒背如流,而且把它的內涵搞得一清二楚。其實我並沒有刻意去背,只是沒事時讀一下消遣消遣。

古代時《三國演義》就是必讀書,現在人們對它的喜愛更是毫不遜色。從《三國演義》裏我學到了忠義、計謀、戰略,也學到了用科學的歷史觀去分析人物形象。《三國演義》將永遠伴隨着我成長。

誰是英雄一一讀《三國演義》有感15

等到姜維連夜差人修好棧道後,整頓好軍糧兵器後,調遣好船隻後。又一次向後主表奏,説他要率軍攻打魏國。後主劉禪看錶奏之後,表示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姜維去帶兵攻打魏國。每次我看到他決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種猶豫不決。從未有過自己的決定,也從未有一個當好君主的模樣。真是丟他爹劉備的臉。

譙周給劉禪説,請一定要阻止姜維進軍攻打魏國。我夜觀天象發現,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現大簍子,所以還是不要讓姜維打仗的好。後主聽了後,就説讓姜維試一試,如果打了敗仗就再阻止他。譙周聽了後,就回家裝病不上朝了。我看了這些內容,發現一件事,你們古人都好裝病,一旦遇到挫折。你們古人的心靈就那麼脆弱,不堪一擊嗎。不過諸葛亮也裝過病,但他裝病,是為了讓劉備當上皇帝。那個時候,大臣們都想讓劉備當皇帝,但劉備就是萬般推辭,最後呢,還不是當了。所以説,這種事,推辭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維臨出發前,問他的部下廖化説:我現在出師,一定要恢復中原,我應當先攻打哪裏?廖化也是個老實人,直言不諱,直接説這仗沒法打,我沒法決策。姜維聽了後生氣啊,直接讓廖化留守漢中。自己決定去洮陽。廖化啊廖化,你説你,劉禪都説讓姜維帶兵出去打仗了,你這個時候再説,這仗不好打,我沒法決策。任誰都會生氣,更別提姜維。

鄧艾和司馬望(又是你倆)那個時候正在談兵,聽説這件事情後,就派人去打探姜維要去哪裏。司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陽去了,就問鄧艾,姜維多計,難道是假裝攻打洮陽實際上是攻打祁山呢?鄧艾這個聰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維這是要真的攻打洮陽。

司馬望知道後,肯定是各種好奇。鄧艾就説,每次姜維都出現在咱們有糧食的地方,現在洮陽那裏沒有糧食,姜維一定料想我們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所以他才攻打照樣。如果他得到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積糧草,聯結羌人,緩緩圖之。司馬望又問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司馬望真的是好愛問問題啊。鄧艾也是真的喜歡回答問題。鄧艾説,咱們可以先撤走這裏的軍隊,兵分兩路去救洮陽。距離洮陽有二十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這是洮陽的咽喉之地。你引一軍在洮陽埋伏,偃旗息鼓,大開西門。我再引一軍埋伏在侯河,這樣一定能大獲全勝。

他們計劃好後,各自按照應定的計劃行動。只留下一個不出名的將軍留守祁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