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春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5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春的讀後感

春的讀後感1

作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延續了第一部《家》的風格,依舊是通過描寫高家這個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來表現年輕人在老一輩人的陳舊思想和愚昧安排下的苦苦掙扎。這一部的重點在於高家的女孩子們,還引入了另外一個家族——周家。以高家的淑英和周家的蕙的不同命運再一次告訴我們要勇於衝破舊社會舊思想的牢籠來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淑英、琴、蕙、淑華、芸和淑貞幾個主要的女孩子。淑英在知道自己的需要嫁給一個名譽很壞的人之後,她除了聽從父親的意思卻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無可奈何地熬着日子,逐漸變得沉靜和憂鬱起來。好在她還有善解人意的琴表姐、鼓舞和激勵她的表哥覺慧和覺民。她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在他們三人的幫助下也逃出了高家這個大牢籠,到了覺慧所在的上海,去追尋自己的希望。最後她給琴回信説:“春天是我們的。”她終於做到了原先雜誌裏看到的能夠支配自己命運,自由地去生活去愛的女子那樣,她大概那個時候才覺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真正開始了吧。她也是我在這本書裏最大的欣慰。

向來不喜歡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是我也懂得淑英的無奈,滿心憂愁的女子是無法看起來歡愉的,好在她一點點地願意在改變了。從她堅持着學英語就可以看出,她想沉澱自己去尋找外面的世界。後來在覺慧覺民的明示暗示下看到了出逃的這條希望,她終於漸漸開朗起來。因為有希望所以會振作。這不也是我們應該要有的麼?就算對未來自己要乾的事情充滿了迷茫,也不能因為迷茫而得過且過,要努力地去尋找希望。自己的力量不夠,那就尋找他人的指導和幫助,希望總會一點點地出現的,船到橋頭自然直。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其實我早就在看的時候心裏暗暗急道:“怎麼還不快想辦法幫她逃走啊?!”不過後來也漸漸明白,淑英身為女子,跟覺慧肯定還是不一樣的,女子從來都是封建制度的最大犧牲品,她們的反抗相對男子來説更加微不足道。更何況她還是三老爺克明——這個封建家庭大家長裏最有“道學氣”的人的女兒,想必更加難以掙脱這個牢籠。

淑英的英文教師是遠房親戚陳劍雲,是一個身體不好家道中落的落魄男子。在大家眼裏他是悲觀怯弱的,在淑英看來他也無法給自己真正的實質性的幫助。可是他把淑英當成了自己生命裏的第二顆星星,他靠着這亮光尋覓前進的路。他因着淑英的開心而開心,因她的難過而難過,他總是在她難過的時候叫她要對自己有期望,他總是先察覺到淑英的心態變化。雖然總是愧疚地感覺自己不能真的給她幫一點忙,卻還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和鼓舞她。想想我們自己的朋友遇到了悲哀的事情卻無能為力,也是這樣的感覺。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別無其他,只能期望當事人自己可以想明白、挺過去。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悲傷時,必須要學會傾聽,就算自己不能真的幫到對方,但是我們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有逃跑之前身邊人的精神撫慰,淑英恐怕也是會鬱鬱而終的吧。他十分堅決地對淑英説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幫忙,有一個人願意為你的緣故犧牲一切。”最後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動提出護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顧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因肺病去世。能盡力幫忙到如此,淑英很幸運。我深深地為《春》裏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而感動,願意傾聽和全力幫忙,以積極的思想相互鼓舞。親友如斯,還有何求?

淑英是陳劍雲生命裏的第二顆星星,那第一顆呢?是琴。但是琴早就與二表哥覺民互相喜歡,並且在第一部裏也衝破了家庭阻礙,未來是十分美好的。琴在覺民和一幫朋友的引領下,越來越向新女性的方向發展,還在朋友們發起的《利羣週報》裏擔任了編輯一職。她逐漸在接觸一個更加廣大的世界,姐妹們都羨慕她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追隨新的思想。她這顆星星,升到了陳劍雲差不多不能看見的高度了,照耀在了另一個與她更相匹配的覺民的世界裏。如果環境允許,高家的女孩子們也是能夠逐漸地成長為這樣的新女性吧。在不斷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同時,鼓舞身邊的人跟自己一樣去探尋一個新的世界,這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人和人的境遇總是不同,別人的生活也許有值得羨慕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裏自怨自艾不求改變或者埋怨別人不理解自己,那就是自己有些自作自受了。在第一部《家》中妻子死了,現在在這一部裏面兩個孩子也死了。就連他同情和愛戀的蕙表妹,也因為自己的怯懦眼睜睜讓她一步步變成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我還總想着如果覺新堅持用西醫給海臣和蕙看病,他們是不是就不會死。覺新的堅持總是斷斷續續,啊,那也不能稱之為堅持吧,他一面安慰着蕙説會好起來,自己會盡力想辦法。可是結果呢?他依然是唯唯諾諾地屈服於舊禮教。書中覺新一直説是別人不瞭解自己,但是為什麼當別人真誠地幫助你的時候,你卻忍心丟開,固執地走向滅亡?不是沒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對現實。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讓我最覺得可笑和悲哀的是覺新故意説了激怒淑華的話,想把自己的憤怒傳染給別人,激起別人來説一些他自己想説卻又不敢説的攻擊那個制度的話。真是悲哀至極,他知道自己哪裏不對,可是還是繼續錯下去。長房長孫的壓力真的很重吧,可是我還是瞧不起和想指責他,自己的痛苦無限循環,自己想要保護的人保護不了,全都是因為他的怯懦,封建禮教在長輩眼裏或許真的比活人重要,可是他還要為着自己以為的大家庭的和諧而犧牲自己的親人嗎?他總是會讓我想起一句話:“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些道理沒有轉化為實際行動,又如何讓自己的人生得以開啟美好的轉變呢?

最喜歡的是淑華的性格,心直口快、愛説愛笑,有着強烈的反抗意識。本來姐姐淑英和她的性格差不多,可是因為婚事的到來而漸漸改變。我很怕淑華也會步淑英的後塵,而且她們的四妹淑貞也早已經因為禮教的壓迫纏了足而倍感自卑。蕙已經成了第二個梅,因為父母之命嫁出去的生活總是苦悶的,有病也堅持沒有那麼大效用的中醫療法。不想再看到第三個、第四個梅。一個家庭的新一輩是否以後真的得靠出逃來尋求出路?最起碼女子是這樣。不過就算不是女子,但誰又能説一定不會成為覺新那樣矛盾而怯懦的男子呢?

看時真的是滿滿的悲哀與無奈,卻也因最後的“春天是我們的”再次點亮了希望。是啊,春天是我們年輕一輩的。是需要我們勇敢去爭取的。春天帶來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温暖,是歡樂。這樣的春天是關在封建禮教牢籠裏的人所感知不到的。敢於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我們,積極尋求新出路的我們,渴望看到新天地新世紀的我們,怎麼不能迎來屬於我們的春天呢?

春的讀後感2

這幾天,一直在晚上入睡前看安妮寶貝的《春宴》,連着兩個晚上都看到凌晨一點多,先是斷斷續續跳躍着看,後來又倒回去看,把她要講的故事連綴起來。順帶看的,還有安妮寶貝主編的《大方》第二期。《春宴》封面是低着頭的她,書名是春宴,字面解釋是春天萬物復甦時的盛宴。安妮解釋説,是人的慾望,萌動的春念。寫在《春宴》書封上的一句話——“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終結。但依然希望這一刻,這注定破碎成空的豐美和悲哀,永無停頓。”

看《城市》雜誌,有時能看到她的專欄,大多是她描繪的世界,細微的,用極其繁華的詞語賦予白菜,青瓷等物的感情,原本以為,她的筆收了年輕的不羈開始一段平和的日子。可看完《春宴》,儘管安妮一再強調不要把書中的女主角聯想至她,但這部小説中,其實處處有她的影子,這個影子也許只是精神層面的,但絕不能徹底剝離,安妮的內心依舊是衝突的,欲尋一個突破口。安妮對婚姻有一番自己的論述:“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動盪起伏的同時,也剔除好奇。一對男女,生下兒女,日夜相對,漸漸失去對彼此的興趣和探索。”這樣一句平時的話語,看的人心生涼意,不知在安妮寶貝的理解中,婚姻還剩下什麼?如何能更好的維繫它?這對於已為人母的安妮來説,她眼中的婚姻,感情的成分又該怎樣來權衡?在對安妮作的採訪中,她對現在的家庭生活絕口不提,不透露絲毫信息。難免讓人在她新發行的這本書中,作一些聯想式的好奇的猜測。

我不是安妮迷,一直都不是。她多年前的文字,也翻過,但僅僅是翻一翻,連認真看一遍都談不到,因為不喜歡那些文字中的陰鬱和頹廢。認真看過她的第一本書,是前幾年她寫的《素年錦時》,那時,她已為人妻和人母,文字中漸有了暖意,也有了成熟後的思考,雖然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寫出來,讓人有不舒服的抗拒,還是經得一看的。文字清淡,簡單,雖然也有困惑,黑暗,但已呈現柳暗花明,懂得與生活相安。

安妮本人有多次聲明,説《春宴》是一本容易被誤讀的書。但是我個人認為,書並不存在誤讀的狀況,如同名言所説,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樣,自然存在千差萬別的觀點。在其宣傳語錄上説,這是一本構架恢弘的哲理小説,探索人類邊緣性行為以及黑暗的一面。比起這本書,這種宣傳更容易讓人誤讀。

縱觀安妮這個長篇,依舊是散文形式的。你説它是長篇小説,但是沒有看到清楚明晰的故事情節路線,你説它是小説,但你看到裏面的每一個人物好像都是一個模子裏刻出的,並沒本質的不同。書中女主角沿襲一貫的風格,千迴百折,嚐盡世間顛沛之苦,跋山涉水輾轉流離之後,末尾出現一個性情得當的人,原諒和寬憫取代一切,終於得到完滿和具足。而她書中的女主角,白描一下,永遠是這樣一類人:她們無一例外,不用手機,不讀報紙也不看電視。她們固守在自己的世界裏,討厭這個快速發展的繁華世界,並一味地讓自己倒退或者停滯不前,覺得這是一種品質。她們淡薄人情,不理世事,通訊簿裏通常沒有可交談的朋友,但是見到他們的男人都無一例外瘋狂的愛着她們。她們無一例外都編着麻花辮或者盤着印度髻,或者是從來不加修整的長長的頭髮。穿着白棉布的上衣,粗布褲子和繡花鞋,即使配禮服,也要光腳穿一雙球鞋。獨自旅行,旅行之地都是荒僻之地。她們都抽煙,刺青,迷戀性愛並且還會是雙性戀者……安妮筆下的男主角,也基本是一個模式,成功的海歸人士,有相當不錯的事業和經濟收入,以及清朗英俊的外貌。

也許這可以稱是安妮的一種寫作嗜好,每一個寫作的人,都會將自己的喜好參雜其中。但正如一位讀者評價:“我始終想不明白,書中的女主角周慶長,不美不關心時尚不關心新聞,致力於媒體工作,還有過一段沒有感情的短暫婚姻,竟在一次採訪中讓一個有錢有家有情人有事業的男人愛到瘋狂。關鍵是,她不美貌,不年輕,而且他們都沒有什麼言語的交流,他就可以,愛她到不顧一切。女人,如果不美貌,就有過人的才學或者膽識,如果兩樣都沒有,就長時間呆在一起,慢慢習慣彼此的習慣,也會培養一種依戀。可是,毫無徵兆的,男人就開始他濃烈的愛的誓言。一個商界的優秀男人,竟會説那般細緻的情話,讓我覺得實在是,難以下嚥。當然,後面還有好兩個男人,什麼都不求,只想娶她,養她,即使實現了共產主義,我也覺得這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斷斷不會有這麼簡捷的事,不是你落魄了,就會有一個有錢人愛上你並拯救你。不是你失望了,就可以躲到深山裏去教書十年。我們面臨的是柴米油鹽的俗世生活,為五斗米折腰才是屢見不鮮的真相。我們越成長,越發覺得責任壓肩寸步難行。她越往前,越是內心警省遠遁人世漸行漸遠花好月圓。”……呵呵。

安妮為她筆下的人物取名有她特殊的偏愛,她有一種文字潔癖,大概,她只是將乾淨的詞,一個不可能用在世俗中的人名,賦予她小説裏的人物,讓他們有一種乾乾淨淨的氣質,超凡脱俗。但不管怎樣,她的某些段落,寫的還是不錯的。而女主角的凜冽、破碎、不動聲色的倔強,也是我喜歡的。她用執着的筆調強調殘缺之愛的宿命性和必要性,用略帶悲觀的情緒冷靜描述完善之愛的可能性。在審美的意義上,安妮似乎非常留戀殘缺之愛的激烈、深入和宿命感。“她知道,遇見他,必須與之相愛,哪怕秉燭夜遊,只爭朝夕。”在追求精神成長的意義上,安妮説:“愛最終是一種洞悉和原諒。”洞悉指的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坑洞有所認識,原諒指的是完全地接納自我以及他人的弱點。對於安妮寶貝來説,充滿缺陷的情感之所以被珍視,乃是因為這是她洞悉自我內心的重要途徑。她認為經歷殘缺是獲得完滿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點上我認同,兩性關係是最慘烈的靈脩道場。男人和女人最深刻的人格缺陷只有在極其親密的愛情關係中才最易被清楚洞察。《春宴》中許清池在婚姻、情人、慶長中間來回打點,在對安妮作的一個訪談中,她的觀點是“婚姻需要較高級別的人性來加以掌控。需要妥協,忍耐,原諒,理解,寬容,慈悲……它需要一切善良和堅強的要素,才能得以維持。”

最終,我覺得安妮依舊是困惑的。在“真愛”這個命題上,如何確立。在失愛後,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是否貌似強大的“獨立”,只是另一種更深的掩飾和逃避?這不僅是她,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困境。似乎也是她説的一句話吧:“最為純粹的愛,是一場不敢再觸及的燎原之痛”。心有慼慼。

春的讀後感3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既然是“世界讀書日”我當然就得談我第一次閲讀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感悟。當年巴金寫這部長篇小説的時候是27歲,因為年輕,作品從字裏行間,從思想上都透出衝動的激情,字字如血,句句如針,時時刻刻刺痛我的心,讓我不停的思考,“我什麼時候也能寫出自己的長篇小説?”

於是,我在1994年26歲創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説《雞架山》,十年後我又創作了《山裏人》、《妻姐》、《爸、你何苦呢!》、《殘垣》,我在《殘垣》總序裏就寫過“中學畢業的那年,當我第一次拿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就好像當年巴老拿到《復活》那本書的.心情一樣激動、傷感、痛苦與興奮。

為什麼這麼説?因為,我認為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説,作家必須要通過自己的作品語言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追求,讓讀者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慾望,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命運敢於探索、敢於抗爭、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的激情和動力,讓讀者從自己的作品中讀到善良、正義,讀到主人翁對愛情、生活、人生、事業勇於追求,敢於拼搏的奮鬥精神。

我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裏獲得了我想要的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也許這和巴金當年寫這部長篇小説的年齡有關。我們都處在年輕時代,他在《家》的新版後記裏這樣寫:“我不是為了要做作家才寫小説;是過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筆來。《家》裏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書中那些人物卻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鼓舞的泉源。”“並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過了,春天就會來的。”這就是一個27歲巴金創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動力。

從《家》、《春》、《秋》小説人物高覺慧、高覺民、梅表妹、琴、淑華、淑英、瑞珏、海兒的身上看到三十年代中國青年活着的悲慘命運,時間過去了85年,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依然還出現在我眼前,高覺新很愛梅表妹、可他又無奈的娶了瑞珏。愛能融化一切,可是覺新並沒有得到他自己應該得到的幸福,梅去了、瑞珏去了、海兒去了,他始終沒有勇氣面對他自己的人生、愛情、家庭、生活中的不幸留給他的依然是痛苦,覺新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他永遠不會也不可能得到幸福,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制度就不允許他有幸福的生活。上一輩人把他們的不幸悄然的壓在他們年輕人頭上,反抗不反抗又能怎麼樣?由於高覺新的軟弱,他深愛的梅表妹因為婚姻的不幸遺憾的去了,他的妻子因為封建制度禮教難產去了,他深愛的海兒夭折了,面對這一切慘痛的打擊,他只能默默的承受、無奈的忍受,然而,高覺慧、高覺民、琴、淑華離家出走了。

讀書日了,我再次讀《》,心情還是和當年一樣疼痛,現在,我和大家分享(198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三十二章,第344——346頁):“琴轉述的梅的話又湧上了他的心頭:‘多活一天,只是多受一天的罪,倒不如早死了好。’雖然這樣的話是從她自己的口裏吐出來的,然而看見一個脆弱的可愛的年輕生命的消亡,也不是一件容易忍受的事。他的腦子裏一下子來了許多痛苦的和憤怒的思想,他按下自己的激情,冷冷地説了一句:‘看,這兒又有一個犧牲者了!’他知道覺新會聽見他的話,而且會明白他的意思,於是回過頭來。他看見覺新的痛苦的眼光落在他的臉上,便自語似的説:‘苦惱還沒有完結!還會有更可怕的事情。’這句話也是説給覺新聽的。”

覺新走出房門,覺得頭有點昏,身子沒有力。他連忙提起精神走了幾步。他忽然覺得心裏有什麼熱辣辣的東西直往上冒,他極力忍住,但是喉管象被什麼東西搔着似地發癢,他終於忍不住咳出一口粘膩的又甜又腥的痰。他無意間把眼光往地上一掃,看見這是一口紅紅的痰。他好像落在冰窯裏似的,身子馬上冷了半截。他把手壓在胸口上,正打算走回房去。但是他馬上又改變了主意。他不作聲,默默地用腳把那一口痰拭去,勉強支持着,繼續往外面走。”

他心裏想:‘梅還會感激我嗎?她為了我才到了這個地步,是我害了她的。’他走到她牀前。梅安靜地躺在牀上,眼睛微微閉着。頭髮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象紙一樣地白,額上那一條皺紋顯得更深了。她的嘴脣微微張開,好像要説什麼話沒有説出來就斷了氣似的。嘴脣是紅的,還有一點血跡,好像已經揩過了,但是沒有揩乾淨。一幅薄被蓋在她身上,遮掩了她的手和下半身。

“梅,我來看你了,”覺新低聲説了一句,他的眼睛就被淚水迷住了。他心裏痛得厲害,他不能不想:‘我們就這樣永別了嗎?你沒有給我留一句話。我為什麼不早來?早來我還會看見你的嘴動,還會聽見你的聲音,還會知道你心裏想些什麼。’他又暗暗地禱告:“梅,我來了,我在這兒,你有什麼未説的話,快説呀,我聽得見!”

讀巴金的作品,我自己好像活在那個時代,我就是主人公覺新,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寂寞、痛苦、無奈、軟弱,時刻鞭策着我,這就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寫出的一部優秀的作品,一部優秀作品的誕生是作家用心靈在傾訴。讀到覺慧、覺民、琴,他們那種敢於和封建制度抗爭,敢於和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對抗,敢於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事業。

“我要想寫出自己的長篇小説,就得不斷的閲讀國內外文學名著,學習國內外每一個作家的寫作、語言、故事情節、人物心裏描寫的技巧。”

讀巴金的作品,讓我的心靈始終都充滿着超時代的氣息,給我帶來一種永遠奮鬥的精神。只有閲讀大量的國內外優秀作品,認真思考,不斷總結,才能寫出自己的好作品,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再一次分享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心裏感到十分榮幸,希望大家喜歡這部小説,謝謝大家!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