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將相和》讀後感(通用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讀後感(通用10篇)

《將相和》讀後感1

《史記》用為人物寫傳記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功的描寫出了性格鮮明的人物。例如: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偉大的詩人屈原,西楚霸王項羽。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麼一部作品是哪位才人之筆呢?當然就是漢代作者司馬遷。

藺相如是一個語言高手,他曾藉着機智,巧妙的語言讓職位比廉頗也高,於是這裏的經過就展開了一個個的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總的來説是講了《廉頗藺相如列傳》。

完璧歸趙主要是説,趙王有件無價之寶,秦王説要拿十五座城來換,趙王怕秦王不守信,就叫了藺相如解決難題,最後結果成功,趙王把他封為上大夫。

澠池之會是上一個故事的再次發展。説了秦王約趙王在澠池見面,趙王怕被他騙,就在次叫藺相如去解決,他成功了,趙王又一次對他刮目相看,封他為上卿。

這回廉頗很不高興説,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怎麼他靠一張嘴騎我頭上去了,説什麼我也要讓他下不了台。後來廉頗看見藺相如,可藺相如卻逃了。一打聽,原來藺相如怕他倆一吵,秦王就乘機來攻打趙國,於是廉頗背上荊條去他家請罪。這就是負荊請罪的故事。

講了這麼多的故事就是要大家知道,一定要像他一樣為國家利益不顧自己的愛國精神和勇敢無畏,考慮周全的品質。同時也稱讚廉頗的知錯就改的態度。

《將相和》讀後感2

《將相和》是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而成。

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候。那是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次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寫一封信説要拿十五座城來換這塊壁。藺相如拿這壁去會見秦王,親王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吧壁拿回來。要和壁同歸於盡,親王只得把畫好的城給他看,藺相如要秦國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才肯交出來,他知道秦王沒有誠意,於是就派手下化粧把壁送回了趙國,他也升官了。

過了幾年後,親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為了安全,廉頗在旁邊帶兵做好準備,親王讓趙王鼓瑟,他叫人記錄下來,説在澠池給自己鼓瑟,藺相如也讓秦王鼓瑟,秦王不同意,藺相如逼迫秦王,秦王只好擊了一下,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親王沒見到什麼便宜,就讓趙王走了。藺相如又升官了,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想給他一個下馬威。藺相如為了趙國只好不上朝,廉頗知道他的意圖後,負荊請罪,從此一起合力保衞趙國。

這是一種多麼寬大的胸襟啊,為了國家而“犧牲”。藺相如心中寬廣、有大志,他愛國的精神是我們感動,他那偉大的胸襟更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擁有大志向的人才是棟樑,藺相如這樣的人,有誰不尊敬他?有誰不崇拜他呢?

《將相和》讀後感3

今天我又把《將相和》這個故事讀了一遍。

《將相和》選自我國古典名著《史記》,在讀完這個故事時,我的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文中勇敢機智、顧全大局、不計前嫌的藺相如和勇於認錯的廉頗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動了我。

這篇文章共分為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負荊請罪”。它主要講了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立了功,趙王封他為上卿,比廉頗的職位高,廉頗很不服氣,因此經常與藺相如作對。藺相如不僅不計較這些,還謙虛的處處忍讓廉頗,使廉頗覺得慚愧不已,便背上荊條來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倆同心協力保衞趙國,建設趙國。

故事中,廉頗以小人之心對待藺相如,藺相如卻以國家利益為重,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們倆鬧不和,秦國必然會來攻打趙國。正因為藺相如不計較廉頗對他的羞辱,甚至還把廉頗當成朋友,最後終於使廉頗認識到錯誤,並與藺相如一起齊心協力保衞趙國。由此可見將相和睦相處對國家安危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團結就是力量。俗話説:“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只要齊心協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時生活中,對於“團結”,我可是有着深刻的體會。

我堅信,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協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將相和》讀後感4

戰國時候,趙王得了個寶物,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説要拿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其實是要霸佔和氏璧。趙王只好派藺相如拿和氏璧去換城。因為藺相如要和和氏璧同歸於盡,所以既讓秦王沒得到和氏璧,又沒讓秦王有動兵的理由。秦王和趙王在澠池會見時,秦王讓趙王擊缶,藺相如逼秦王鼓瑟,讓秦王又沒佔到便宜。趙王讓藺相如,當了丞相,官比廉頗大,廉頗不服,藺相如用語言讓廉頗服了,最後“將相和”。

我認為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人。廉頗是個直率,魯莽,居功自傲,知錯就改的人。

説藺相如勇敢機智是因為他能置生死於度外,兩次見秦王都用語言相逼,能隨機應變。説藺相如顧全大局是因為他為了國家而不和廉頗爭論。

説廉頗直率,魯莽是因為他心裏不服就説出來。説他居功自傲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靠本事,比藺相如功大。説他知錯就改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錯了就去負荊請罪。

我明白了:一個國家只有將相和,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將相和》讀後感5

《將相和》這一課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互有聯繫的小故事,詳細地敍述了廉頗與藺相如之間從不和到和的過程。突出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的鬥爭精神和廉頗勇於改過,熱愛祖國的品質。

藺相如在秦國王宮裏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澠池會上,為維護國家尊嚴,又以生命威脅秦王,令其為趙王擊缶,從這些事中我看到了藺相如從靈魂深處發出的一種不可泯滅的愛國精神。當他知道廉頗老將軍不服他做上卿時,為國家利益着想,儘量不與廉頗吵架、結仇、要與他共同保衞祖國。在這裏,藺相如的寬懷大量和顧全大局的政治遠見又與廉頗的居功自傲形成鮮明對比,也致使廉頗負荊請罪認識到錯誤,和他重歸於好。令我十分感動!

在學校,我們老師要學習他們的精神,為了培養優秀的學生,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作為老師,要大度,與同事們好好相處,遇到問題要共同研究,向老教師學習,向新教師學習,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深入淺出、逐步延深,把課程講授的有滋有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遵守公德,孝敬父母,做一個合格公民。

老師之間不要斤斤計較,不為名、不為利,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寬宏大量、顧全大局,不愧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將相和》讀後感6

今天,我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讀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叫做《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將,武將,這裏指大將軍廉頗。相,我國封建社會最高的文官,這裏指的是宰相藺相如。和,就是和好的意思。那麼,一個武將和一個文官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他們又是怎樣和好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去感受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

故事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三個故事以和為線索展開,趙王得到了一個無價之寶,秦王為了騙取用盡欺詐誆騙的手段,都被藺相如識破而落空,於是貪心殘暴的秦王設計在澠池侮辱趙王,又是藺相如以死相逼,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改變了趙國的地位,也提升了他個人的地位,因而導致廉頗的不滿。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將和和氣氣的重要性,因此故意躲避忍讓廉頗,最後和廉頗結成刎頸之交。

人和則國家興旺是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注意團結同學,以集體利益為重。

《將相和》讀後感7

剛學完《將相和》這篇課文,我就上網去搜了一下這個視頻。網上的視頻實在讓我印象深刻,心裏不免燃起對廉頗、藺相如的敬佩之情。

在前兩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藺相如都為趙王立下了大功,他的職位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成了上卿。趙國大將軍廉頗看見趙王這麼器重藺相如,心裏很是嫉妒。他説藺相如從未上過戰場,比起自己的屢戰屢勝,他靠一張嘴皮子算什麼!藺相如聽了廉頗的話,為避免內槓,他忍氣吞聲,始終躲着廉頗。後來,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羣臣的團結,廉頗帶着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就成為了後來的《負荊請罪》。

藺相如可真的像廉頗説的`那樣,從沒上過戰場嗎?不,不是的。他也上過戰場,只是沒有硝煙。在和秦王的一次次對決中,藺相如就像一個勇猛的戰士,用自己的生命在博弈。當秦王侮辱趙王時,是他站出來,保衞了趙王的尊嚴,也捍衞了趙國的尊嚴!

廉頗雖然自大,但是,他知錯能改的行為也令人讚歎。他聽到藺相如的話,想到了國家,所以,廉頗也值得我們敬佩!

《將相和》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不知道大家覺得這個故事有啟發嗎?

《將相和》讀後感8

《將相和》講述了這樣一件故事。

戰國時期,趙王有一件和氏璧,秦王為了強佔為所有,邀請了趙國使者來會見,他願意割讓十五座城來作為交換。當時有個叫藺相如的人,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敢,把玉送到秦王手上又安全地送回來,趙王由此封他為上大夫。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藺相如作為趙王的隨從,看見秦王當場侮辱趙王,損害自己的國家尊嚴,他挺身而出,用同樣的方法,逼迫秦王擊缶,為趙國挽回了顏面。藺相如因為在澠池之會上立下的功勞,使得趙王更加重用他,將藺相如一下子升到了上卿。武將廉頗看到藺相如的職位超過了自己,十分生氣。他認為自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大功,而藺相如只靠一張嘴卻升到他上頭去了,所以見了面就想給他個下不了台。但後來廉頗聽到藺相如是為趙國着想的心裏話時,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一些過火了,便靜下心來想一想,脱戰袍負荊條到藺相如家裏去請罪,兩人從此同心協力一起保衞趙國。

在生活中,有一些同學也是這樣,為了一點兒小事斤斤計較,只顧自身利益而不顧全大局。俗話説得好“一粒老鼠屎,毀壞一鍋湯”,就是這些自私的人,毫無團隊意識,不願與其他的同學打成一片心連心。我想問問這些同學,你們通過課文、課外書籍、報紙、手機、電視等途徑聽過《將相和》的故事沒有?如果沒有聽過,那我想告誡你們一句:“請尊重大家,顧全大局,不能自己肆意搗亂,破壞別人辛辛苦苦勞動的成果。”

顧全大局,知道錯誤就能改正以及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併發揚光大。同學們,老師們,一個團隊不團結,就容易被敵人擊垮;一個團隊內部團結,則堅硬無比。只有團結一心,顧全大局,才能取得更多、更高、更好的榮譽,勝利之門才會敞開在前方

《將相和》讀後感9

我讀了《將相和》以後,讓我對藺相如多了一些敬佩。

這篇文章講藺相如用和氏璧與秦王換十五座城,他機智冷靜,於是就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然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用一張能言善辯的嘴立了大功,趙王就封藺相如為上卿。廉頗很不服氣,想讓藺相如下不了台而藺相如一句話就讓廉頗負荊請罪,真厲害啊!

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語言的藝術,我知道了在小學,我們要為語言這一方面打好基礎,只要你語言過了關,將來你就可以用語言與別人交流,雖然一張嘴沒有殺傷力,但是你可以用語言擊敗別人,讓別人無言以對,如果你語言這一方面不好,將來你連説一句話都有可能説不清楚,所以,語言要學好。

我遇到過這樣的列子:有一次我們正在上《草原》這一課時,鄧老師説:“草原真美麗呀!美麗的像……”就在這時鄧老師看見了舒愛家在玩手指,於是就説:“美麗的就像舒愛家的手指一樣。”逗的我們哈哈大笑,而舒愛家慚愧極了,沒想到語言可以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語言是不可缺少的,現在為語言打好基礎,將來就可以做大事。

《將相和》讀後感10

“人心齊,泰山移”,《將相和》中的藺相如心胸寬廣,有功不居,十分令人敬佩;廉頗負荊請罪的精神也讓我我敬佩。

自古以來,人們以和為貴,俗話説的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事説的是站國時期趙國屢建功勛的文相藺相如一心為大局着想,禮讓廉頗,最後,廉頗被感動,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説明了“和”的重要。

清朝的戰爭是個很好的例子!當時清朝政府的無能,污史內外勾結,賣國求榮,讓大量流入中國,致使無數中國人民吸食上癮,全國上下人心渙散,因而八國聯軍輕易敲開了我國國門,掠奪了我國大量領土,人民成了賣國奴,多麼悲慘的教訓啊!

後來,日本來侵略我國,但我們齊心協力,讓日本舉白旗投降,這不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嗎?

由此可見,團結就是力量,俗話説:“人心齊,泰山移”。團結是多麼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