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2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精選6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1

近來,董事長給我們推薦了美國心靈導師威爾·鮑温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閲為快。該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相信會讓各位受益匪淺,甚至使你的命運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樂!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發展自己,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輩子的奮鬥才可能得以實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

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認為才華橫溢,卻得不到提升,他們懷疑環境不好,對工作總是抱怨不休,不認為主動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而將訴苦和抱怨視為理所當然;還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們動輒感到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展示、領導對自己不重視、單位對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產生嚴重的牴觸情緒,聰明才智沒有用於思考如何盡善盡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陰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費掉了。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應付工作,在任何單位都是自毀前程。沒有人會因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在10個失業者中至少有9個人抱怨原上級或同事的不是,絕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業是失職的後果。

袁輝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從開始就抱怨“太髒、太累”,討厭這份工作,因此便偷懶耍滑,應付師傅。轉眼幾年過去,當時與他一同進廠的兩個工友,各自憑着精湛的手藝,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或另謀高就。獨有袁輝,仍舊在抱怨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抱怨的結果當然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提拔,不會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種最起碼的道德。

如果你選擇了在某個單位工作,就應該做到在其位、盡其責、謀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2

抱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通過認真閲讀威爾·鮑温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內涵。書中鮑温牧師説:“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一篇篇的翻閲《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看了這本書後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發現,它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有人認為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為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

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束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我們應該勇於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最後就 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理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

人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學會忍讓,大家不要抱怨。讓我們活在一個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3

這一個世界上有了太多的抱怨,批評與閒話,想要改變這一切,就來看看不抱怨的世界這一本書吧!

每一個人一天之內多多少少會有點抱怨、會有點批評、當然也不免會説説閒話了。但是,這些都是一些不好的行為了,有些人卻想改卻不能改,而《不抱怨的世界》這一本書,正是告訴了你如何改正。首先,讓你戴上一個紫手環,只要一察覺到自己有一些抱怨、批評、講別人閒話,就將把手環戴到另一隻手上,直到21天不移動手環為止。

在抱怨的世界裏,沒有什麼特別的快樂,到處都是怨氣沖天的,每一個人都是沉着臉的,這樣的生活還有意思嗎?大家不如都想開點,讓這一個世界成為一個不抱怨的世界吧!在不抱怨的世界裏,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每一個人都是陽光的,開朗的,樂觀的,那又何必為一些瑣事而煩惱呢?你所抱怨的值得嗎?你所想要抱怨的事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當自己遇到不幸的時候,請不要抱怨;當他人遭遇不幸時,請不要漠然旁觀;當遇到有人做錯時,請不要苛刻批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抱怨、温暖的世界裏。

記住,當抱怨的時候剋制住自己,這樣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4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的心裏在想這可能又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帶着懷疑的心我開始了看書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帶起了紫手環,心裏卻怎麼也不肯相信這樣對自己有何有用之處……但當我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突然發現,這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難過……而這本書裏的就是返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

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當然,有人認為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為: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脱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為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為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動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為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與我們做到的。

紫手環在我的手上來回互換,這讓我很不安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內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滿。我對自己的情緒好像根本沒有自制力,我非常恐懼的面對這個結果,我改怎麼辦?但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種不安的心情,可是書中的一句話卻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局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書裏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既然喜歡抱怨,那也就想辦法讓他悶在心裏不能説出來"在還沒有説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語"這樣"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你的話語在説出之前要穿越的過濾器"。有少説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説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

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靈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我不想太多,從自己做起、從今天開始,讓自己也可以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他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5

讀了《不抱怨的世界》,我感覺到這不只是一本心靈讀本,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它不只是從理論上闡述了抱怨的負面影響,還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又操作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怎樣可以不抱怨”這個問題。

我也是因此帶上了隨書贈送的紫手環,發現我自己的抱怨實在太多了,常常在上班的時候抱怨“又沒睡好”,常常在下班的時候抱怨“累死了”,抱怨客户填單“又”不完整,開車的時候抱怨出租車不講規矩,抱怨紅燈太久等等,這都是我之前從沒有意識到的。有人説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對你笑,你對它皺眉,它就會對你皺眉。

常常在抱怨之後發現自己心情也跟着糟糕了起來,抱怨確實給我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但仔細想想,我們平時抱怨的事都是些小事,再回頭想想,根本就不值得因此不高興,而抱怨以後像是把不開心的事放大了好幾倍,讓自己又回味一遍,也讓身邊的人也跟着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本來我只是好奇,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發現了這些自己平時不會注意到的言語舉動,自己也大吃一驚,於是就跟着書裏的方法自己嘗試了一下。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6

近日有幸讀到美國史上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温著的《不抱怨的世界》。閲讀之後,發現這本書與以往許多勵志書籍不同,讓人耳目一新,也讓我感慨良久,思緒萬千:

幾乎沒有什麼不能是我們抱怨的對象。生活、工作上不順利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可能存在於自己身上。威爾鮑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然而這個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則”: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抱怨的事。書中作者鮑温現身説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可能我們也曾有類似的經歷。比如,事情失敗了,習慣歸結於他人的不體貼、不配合或不努力,從而逃避責任。這些負面思緒不只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還影響着別人。

如果我們會抱怨不斷是因為我們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佔據着。那麼我們要怎樣逃離抱怨的泥潭呢?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作者總結了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

一、無意識的無能,是指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抱怨;

二、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能覺察到自己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

三、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

措辭,以便於説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

四、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如何推進四個階段的進展,作者建立了一套實踐操作性極強的方法——紫手環運動:

1、將手環戴在一隻手腕上。

2、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

3、如此交替更換,直到養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

4、堅持下去。平均的成功時間是4~8個月。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600萬人熱烈參與了這項運動,學習着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它實在不是一個能輕易勝任的挑戰,儘管抱怨和評斷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由於習慣性的東西總是會帶來安全感,我們常常在努力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但是改變自我的勇氣和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着的意識緩緩敞開。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藉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當然,放下抱怨,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説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情心。

最後我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任何人和團隊要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如改變,要有接納批評的包容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行動力。朋友,試着加入“不抱怨”活動吧!不要匆匆經歷這個過程,這不是賽跑,而是一種過程。從帶着紫手環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變,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種挑戰,為自己創造心想事成的無怨人生的挑戰。放棄抱怨,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