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遊褒禪山記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精選11篇)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1

學過《遊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為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或許提到改革,多數國人會以為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着“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着“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諄諄教誨,亦映照着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後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遊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現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偽。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於是對百姓的勒索。至於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則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神宗時,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飢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税之重,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配從軍,並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説的“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安能為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之時,尚能為王安石求得一諡號;而新黨掌權之後,儘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屍,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為他“盡吾志而不能至。”但在變法之前,他卻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後,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註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2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一篇遊記,叫《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讀過,是講作者遊褒禪山的所見、所聞、所想。前半部是記錄當地的一些風景和山的來歷,後半段講自己遊該山的經歷和感想。這次讀後仍有啟發,尤其是後半段。

前兩天跟一個搞攝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們一行自駕西藏的經歷,聽來有點意思。

十幾年前,國內旅遊還不發達,旅行社很少,也沒那麼多人旅遊。更沒有開西藏旅遊線路。

我這個朋友和另外幾個人湊錢買了三輛舊北京212吉普,經過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準備好行裝自駕上路了。他們從格爾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過河,還算順利,總算安全到達拉薩。那時,走青藏公路進藏比川藏公路路況好點兒。

到達拉薩後經短暫休整,他們驅車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薩的途中,他們要經過一段像汶川地形結構那樣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議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執意連夜趕回去。他們最終還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狹窄,一邊是山石松動峭壁,另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和峽谷裏湍急的河流。汽車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車燈的光線像螢火蟲一般。事後他聽當地人説,那條路經常塌方並山石滑坡,白天也時常有車翻下山澗,夜晚當地人更是不敢開車走這條路。當時,車上除了司機全神貫注地緊握着汽車的方向盤,其他人都處於緊張狀態,大氣不敢出,只想儘快安全到達目的地。

我問他,你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為什麼不把當時的情況記錄下來,他説:“嗨,哪還顧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點獻身精神,攝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沒有這種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華社記者在巴格達,頭頂“飛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這位朋友當時能拿起相機把那段經歷記錄下來,現在看看,一定會覺得非常珍貴,因為他拍到了別人拍不到的東西。

王安石寫道:“古人觀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東西,除了要有超長的觀察力,還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勞動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這個朋友所走的路連當地人都不敢走,別人就更必説了,可堪稱險遠。達到了險遠,沒能有記錄下來,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落俗了。

讀點古人的東西,還是有收穫的。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3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後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鬆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説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遊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後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着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餘二人繼續自己的遊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着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説罷了。有敢説的了,也就有了個台階下了。但最後敢説出心裏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輩們聽了怠而欲出者的話後,都沒有采納而沒出來繼續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滅了。他們很難出來,他們就又會説還不如聽某某某的意見早出來呢!然後再責備第一個提議繼續往前走的人。如果由於前面氧氣含量低,或遇到一隻生活在洞裏的猛獸而生命遇到威脅的話,那麼他們可能會非常之痛恨那提議繼續往前走的人。

我發現他們缺乏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只學會了批評。尤其作者王安石,不止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他遊玩完了,也領會了志、力、物三者的關係。為何不重遊一次呢?而是去後悔聽了別人的話當時三十四歲的他不會力不足吧?你發了一大堆感慨。感覺你啥也明白了。你不會沒有志氣吧?當時人舒州通判的你不會沒有外力吧?不會買不起火把找不到人和你再做伴吧?既然照你所説。你力志、物都有為何不重新遊玩一次,游到不悔呢?你或許會説當時天色已經晚,或許這是一篇追記,寫的時候早已經離開那了。噢,停,想不做理由很多。我就感覺奇怪了。你——王安石!為何只會發感慨,講道理?為何自己不去堅持不懈?為何自己去後悔去悲哀?難道你做的非常好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當時不就應該實驗一次,憑何去教育他人呢?

你——王安石,應該當時就得準備重遊一次。游到不悔為止!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4

讀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以後,我忽然間想到了許多。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説理為主的遊記,所寫的雖然是一次不能盡興的遊玩,但王安石卻能從這次遊玩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寫下這樣的名篇。這不由使我想到,對於身邊的小事,我還是缺乏關注。其實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藴藏着它的奧妙,只有多加關注,善於觀察,才能發現它的奧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樂趣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收穫。

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而這兩句話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為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所應持有的態度,這就是要盡吾志。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們都可以高聲地説:我已經盡力了,我可以無悔了!在這裏,我想順着王安石的觀點,作一些補充。盡吾志,可以無悔,並不是説可以滿足。成事者,固可喜,但應該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下一個成功做好鋪墊。而敗事者,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爭取把這件事做好。另一句話是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句話説出了做學問的態度是深思而慎取。這是告誡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是應該有懷疑的精神和考證的毅力,否則就是盲從。在生活中,對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被認為是權威的事實要敢於懷疑,然後考證其正誤,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為虛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謝王安石,感謝他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流傳後世,讓千年以後的人讀了仍然受益匪淺。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篇古文:《遊褒禪山記》。它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寫的一篇遊記。

這篇文章通過記述遊褒禪山華山洞的見聞,説明兩個問題:一是做事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聽途説。以訛傳訛,主張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寫到“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於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意思是:道路平坦而距離又近,那麼遊人就多;道路艱難而距離又遠,那麼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特雄偉,壯麗怪異,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艱險遙遠,而又是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然而能力能夠到達卻沒有到達,別人就可以譏笑他,而自己應該感到後悔;盡了我的努力也還是不能到達,那麼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了,誰又能來譏笑呢?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學習也是這樣,遇到困難不氣餒,要勇於面對困難,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來戰勝它。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取得優異成績,對所作所為不後悔,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

王安石於褒禪山之一遊,在未盡力以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束。而這一遊不僅僅就這樣結束了,而是帶給了他不斷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從而他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一感慨。這是王安石遊山而得出的感慨,而這一感慨又未嘗不能用於學習與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縱觀古今中華千百年的歷史,這句話是固然正確的。越王勾踐卧薪嚐膽,受辱於敵國,但因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負重,最後不僅報了仇,還成就了大業,振興了國家;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於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繫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後人讚歎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後一心致力於變法,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説:“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後世無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夜空中的明燈,更是人前進的動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談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確立了志向,還要要像越王勾踐一樣不畏重重阻撓;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還要像譚嗣同一樣永遠心繫祖國……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説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儘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於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7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小見大,借遊山説明治學的道理:一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並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質條件)"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反對道聽途説,以訛傳訛,主張探本索源,深思慎取。這兩點講的雖只是治學,但卻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敢於創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在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王安石在遊記中説:古人對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進行了觀察,往往有心得,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麼東西不加以觀察,道路平坦,距離又短,遊覽的人就多;道路艱險,距離又長,來到的人就少。世界上的奇妙雄偉的壯麗很不平常的風景,卻往往產生在艱險遙遠、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所以,不是有理想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理想,又不盲從別人停滯不前,走到黑暗得看不清路的地方,沒有外力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足力完全可以走到(卻沒有走到),這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是值得悔恨的;盡了我的心,仍然不能到達目的地,自己可以不後悔,又有誰能譏笑我呢?

無論辦一件什麼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幹,都是成功的,至於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馬家軍擁有"東方神鹿"之稱的王軍霞,在奧運會獲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軍,在10000米跑時只得個亞軍,但她盡心盡力去拼搏了,仍然是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馬慶洲經常説:"幹事努力不努力是我們個人的事,成功不成功是上帝的事!"我們只能努力去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至於結果如何,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就象文學創作,馬慶洲在一些報刊上談到:"寫出來是第一種成功,刊登不刊登都是第二種成功。"為什麼要這樣説呢?世界上很多事,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有些事情今天看來可能是成功的,明天再看時可能就又是失敗的;一些事今天看來是失敗的,明天再看又是成功的。要以成功論英雄,怎麼定這個"成敗"?岳飛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屈原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萬里長城在秦朝就是罪惡的,今天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如當時長城就有這麼高的榮譽,孟姜女還敢把長城"哭倒"八百里?

成與敗不是我們個人所能預料和決定的,我們要有成功的方向,向這個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偽,發現事物的本質,然後再考慮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該吸取的,哪些是該捨棄的,認出了廬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終達到山巒的頂峯,覽盡無限風光!

現在我們很多人在幹事業上,往往見難止步,或聽信了別人的一兩句話就信以為真,別人説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嚐了,哪怎麼知道萄葡的滋味?別人的話不是不可以聽,但聽了以後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還是有誇大其詞的成份。寓言《小馬過河》中那隻小馬在過河時遇一鬆鼠,説那河深得不得了,千萬別過;小馬又遇一頭老牛,老牛對小馬説,那河淺得很,只能濕過腳面。小馬沒聽它們的,自己去試了一下,結果是:那河水沒有松鼠説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説得那麼淺。小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麼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親自去試一試,二是要善於思考,三是要善於總結經驗。有了這幾條,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8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雲:“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為能至也。”

是説也,其義易見: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祕訣。

放眼世界,千古風流人物,無不雄心勃勃,立志高遠。波蘭著名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獻身科學。她在艱苦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日復一日地對一噸瀝青鈾礦的殘渣進行提煉。經過四十一個月的奮鬥,她終於在一九零二年發現了鐳,開闢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被稱為“鐳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腳印裏,凝聚了生活的艱辛,失敗的懊惱,喪夫的悲痛。她跌倒過,但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她被一根無形的支柱支撐着,那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宏願。

再如我國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部光輝著作,他踏遍了祖國大半山河,探訪古蹟,考察風土人情,渡過了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才為《史記》積累了豐富史料。

可見,一個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會百折不撓,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標挺進。艱難、險阻又何足掛齒?一個人一旦堅定了志向,他就會全身洋溢生機,活力,奮勇向前,探討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龍出海之勢。

駐足看着我們中華的民族的驕傲吧!古有卧新嘗膽的越王勾踐,聞雞起舞的祖逖,映雪讀書的孫康;今有凜然正氣直對敵人槍口的夏明翰,使中國擺脱貧油國之名的李四光,身殘志不殘的張海迪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他們哪一個沒有立下壯志?他們勇於奮起,他們敢於拼搏,他們執着追求,其內在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多少人夢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翹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來,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兒志在四方。可當今社會上有些男兒志在何方呢?他們志在吃、玩、賭、鬥,他們期待幸運之神帶着他們需要的一切來臨,令人可笑可歎。更有甚者被子成功薰昏了頭腦,為了能夠成功,不,應該説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竟不擇手段、投機倒把爾虞我詐。表面看來,似乎大丈夫氣派十足,某些勢利無知的人有的還為他們豎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這種做法並非有志者所為,而是庸者的一種表現。

若要問:怎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捫心自問:吾志何在?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9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此為志也;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此為志也;遊山覽水尚需有志,人又豈能無志也?

讀罷了《遊褒禪山記》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像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泛起一圈圈的漣漪。作者獨具慧眼,闡明瞭“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個道理。想一想,在古今中外的名人哪一個不是有“志”才成功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瑪麗。居里為了提煉“鐳”,不怕失敗,一次又一次地實驗,取得了成功;童弟周為了努力學習,在路燈下刻苦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試了1000多種不合適的材料,當時有人取笑他,但他全不顧及這些,努力地堅持,才選用了鎢絲;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自己試償草藥,花了27年才著成了這本書……

然而想一想自己,做了一個又一個計劃,卻沒有一個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拿前幾天的事情來説吧。我原本制定好了早上七點起來背單詞,但因前一天多看了幾眼電視,而一覺睡到天亮,媽媽叫我起牀,我回了聲“煩死了”便倒頭就睡,這還不算什麼,早上吃完飯,本應寫作業,卻看起了漫畫書;下午補習後回家,本應該上網學習,卻打起了遊戲;晚上也應作題,可我卻看了電視。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就這樣被我的懶惰給“泡湯”了,比起那些名人,我真實無地自容啊。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知無志者的後果,所以我要改正這些毛病,有志者事竟成。我會成功的。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10

倚靠着山洞,凝視着幽深的洞門,清風徐來,帶來絲絲寒意。白袍浮動,舞動着我在山洞裏的所見所感。突然豁然開朗,舒開了微皺的雙眉,以枯敗的樹枝做筆,蹲下,即興在泥土上留下龍飛鳳舞的大字來:“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反覆吟哦,禁不住仰天大笑。整個遊歷過程中的點點感觸,凝在筆下,流淌到了血液裏……

藍天,奇洞,清風,舞動的白袍,思索的學者和那句充滿哲理的話,構成了我讀《遊褒禪山記》所有感觸。閉上雙眼,任憑想象翱翔,定格在臨川先生融合於天地,爽朗大笑的畫面裏。

進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遊山?要成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於“險遠之地”,即便不達頂峯“極夫遊之樂也”,“盡吾志”也可以無怨無悔矣。

害怕火把會滅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無畏的退縮卻終究導致沒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風景的機會。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時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

堅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寶。縱觀古今,事例不勝枚舉。司馬遷在莫大的恥辱中含冤譜寫史記,蒲松齡屢試不第卻屢敗屢戰,一本聊齋家喻户曉,達爾文耗時22年寫成進化論,愛迪生幾千次的嘗試發明了燈絲……輝煌的成就,緊緊源自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曾深深感慨臨川先生的命運。才情四溢卻官路坎坷,他嘔心瀝血的致力於改革變法之中,緩解人民疾苦問題,但是,卻終究應為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欣欣向榮的變法還是被扼殺在萌芽之中。臨川先生的鬱然病逝像是一記重錘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我彷徨,我迷惑,但是讀完《遊褒禪山記》的同時我也深刻的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來得及實現,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饋,就一定要制定目標並且朝着這個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説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人生治學的同時樹立自己的志向,明確自己的目標,併為之努力奮鬥,那麼即使我們沒有獲得預想的成就,又有何遺憾呢?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11

《遊褒禪山記》這篇課文出現在小學課文當中,供學生們閲讀欣賞,實在非常之具備意義。只要大家用心閲讀,就能夠從中有所體會。

不用多講,大家應該都是知道《遊褒禪山記》是一篇託物言志的課文,是作者王安石在遊覽過程當中一邊觀景一邊抒發他對於景物的感觸,寫出了很多人生道理,領悟這些道理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意義非常重大。

《遊褒禪山記》當中有一句名言,原句大家可以在文章中去找,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人只要為自己的理想盡力去拼搏了,如果實在不能夠達到目標,也可以無怨無悔了,又有誰會譏笑我呢?可以説這句話恰恰是《遊褒禪山記》這篇課文的核心句,這句話在現實生活當中也非常具有深刻意義。

觀察我們當今生活,很多人面對現實往往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其實,我們大可以不要抱怨環境,只要樹立理想,並且努力為理想去拼搏,當你用盡全力獲得成功了大家都會為你歡呼。可是如果你用盡全力最後還是沒有能夠成功,大家也不會譏笑你的,你自己當然也可以無怨無悔,畢竟是自己真正盡力了。

總之,《遊褒禪山記》真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