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4W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

乍在語文書上翻到《我與地壇》時,猛然一怔,勾起了太多回憶。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

對浮生的漠然,無法抑或是不想以平凡姿態融入社會的孤獨憂鬱,讓精神世界包裹自己的迷惘頹廢,逃避現世迷離的痛苦自傷,對生命的敬重或玩味,內心世界的純粹敏感,對萬物獨特的美學感知與哲思,對文字、文學、文藝,對另一個世界的親近……都太像我一個朋友了,一個從小愛讀史鐵生的人,一個精神脱離現世的人。史鐵生的字裏行間隨處可窺見他的影子,讓既激動又落寞,熱淚盈眶。

怎麼會有文風、靈魂如此相近的人啊!

甚至連對母親的既疼痛又無奈都一模一樣。

就像我的另一個朋友的文字透出同王開嶺、許嵩一樣暗冷的金屬光澤,他的文字和史鐵生一樣散漫而穩重,帶着隱隱的虔誠。他們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為人世的打擾而苦惱,為融入人世而無奈。我總覺得這文章是他寫的,一模一樣的氣息啊!

有同學説史鐵生“慘”,我覺不然。他是一生是有光的,生活給了他病痛,卻也給了他最自由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靈魂的自由,他是不幸的,更是幸運的。在二十出頭最迷惘的時段有母親默默陪着,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在北京城有一個僻靜地兒安放靈魂,實在是上天的苦心安排。這在現世,是不可求的。我另一個朋友曾寫:“陶淵明永遠正確。”雖有點文人的自恃與偏頗,但確實能表達找一個地方躲避現世認清自我靈魂有多難,是多稀有的自我觀照。就像在那些濃雨圍樓的日子裏,我曾多少次想遁入濃郁濃綠的雨聲裏,躲入世外鬱綠的山林廟庵裏,隱入青石龕下香灰寸縷裏,不然我的心、靈魂實在不得安寧。

以及,史鐵生對地壇景貌的描寫,大抵他沒想那麼多,沒到命運那個層面,只是感受到什麼就寫什麼,其心靈對美學的敏感可見一斑。譬如人海中掠過去,一眼瞥見故友的能力,靈魂中某種物質相似合契,冥冥中擷取到是再正常不過的。更何況史鐵生擷取的景物大都典型,是敏感的文人眼中驚心動意的經典橋段,並不足為奇。更何況文人本身對風物有美學偏好是極普遍的,就算是在普通人中,這也是難免的。

例如一隻蜘蛛,一棵樹,一個地方(如凱里)等等,之於敏感之人,都可以是莫大的慰藉。雨燕,腳印,雪……最是人世犄角旮旯處的一二分細膩,在局外看過去,最叫人動容。例如陳鴻宇的短片《情書》,川端康成的《雪國》寫都有此類細節,引人共鳴。

對於史鐵生的迷惘,二十多歲的執拗與破敗,大可參考蔣峯的《白色流淌一片》,且不鋪陳細講。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2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初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現在,我猜應該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3

一個平淡又忙碌的週末又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那間舒適的房間,心裏依然留戀着那未看完的電視劇。

爸爸把車從車庫裏推了出來,我剛要上車,媽媽一把拽住了我的手,説:“多穿點衣服,不要吃不衞生的東西……”我掙開母親那雙粗糙的手,冷冷的丟下三個字:“知道了。”

伴隨着發動機的響聲,我甩開了母親的嘮叨。不經意地往車外望了幾眼,母親依然站在那裏,她的身影顯得很憔悴。車子漸行漸遠,在周圍參差的建築物的陪伴下,我逐步踏上了回校之路。但這也意味着我又要在學校呆上一個月了。

我不知道母親何時進了屋,但我知道,她一定朝我離去的方向望了好久。但那時的我和史鐵生一樣,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並不會顧及身旁一切美好的事物。

時間過的飛快,忙忙碌碌只能夠,一個月就在上課下課間過完了。但我並不急着回家,在校門口坐上爸爸來接我的車,我又回家了。

坐在車上,沒有心思去欣賞窗外的風景,而是專注於爸爸手機上那些小兒科的遊戲或沉浸在車裏的音樂聲中。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抬頭,已是到了家門口。往門口一看,一個瘦弱的身影矗立在風中。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媽媽是整整一個月,就這樣站立着,站立着,為了一個人,為了那份牽掛。

下了車,我依然表現出隨意,並極力地裝出一副很灑脱的樣子,完全不理會她的言語。任憑她如何的關心我,也任由她喋喋不休地問這問那,對於母親的所有問題都用一個“還行”來應付。母親便會很不開心,可她永遠重複着她的關心。

漸漸的我長大了,她的嘮叨也越來越少了,可是我知道這次我真的聽進去了,聽進了她説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我在自己的心裏,生平頭一次對自己説:“母親的確很關心我,很辛苦。”

在讀了《我與地壇》之後,我內心很有感觸,母親極力想去了解我,進入我的世界,可我總是把她拒之門外。也就在這時我才想起,自從我上學到現在,母親為我煩了多少神。我每一次離家,她又是多麼地牽掛,她又在門口的風中守望了多少次。想到這裏,我不禁有些慚愧。這麼多年來,母親對我百般地呵護,可我卻總以一副不在乎的態度去迴避她,而她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我,包容我的任性。

自此,我決定不再那麼倔強。我會努力打開自己的心房,讓母親走進來,讓我的生活從單調的黑白色變成繽紛的彩色。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4

以前總想着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來看看,卻因時間關係而沒有去買回來品嚐,趁這個比暑假還長的寒假,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書,隨機的一頁,便令一句話永遠印在我的腦海裏,“彷彿這方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是什麼,能夠歷經四百多年,在等待一個人,而這個人,是作者,史鐵生。

我開始懷着好奇與忐忑認真讀這本書,熟悉陌生交織的作者和作品。史鐵生,一個21歲就雙腿癱瘓,又患上尿毒症的這樣一個被上帝和生活摧殘殆盡的廢人,居然能夠堅強的活下去,且終鑄造了這本書。到底是為什麼,是什麼讓史鐵生從悲觀漠然的態度到讚歎生命及感恩上帝的呢?記得兒時上過一篇課文,講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母親照顧他到母親去世的故事,那時,史鐵生可是脾氣暴怒無常。

記得他“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也許,作者他的行為,就像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別人的優、全。

而在他想崩潰,失魂落魄時,他母親已離他而去時,他則想起了地壇,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地壇雖荒蕪,卻沒有衰敗,仍舊充斥着生機與活力,仍然是生命的代表,就像作者自己一樣,作者何嘗不是一個雖表面無葱鬱,荒蕪卻內心仍舊有着對生命渴望的生機。

他母親説,也好給他個僻靜的地方自己舔舐傷口,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

開始時,我想,地壇與我有什麼關係,為何還牽進了他的母親,這三者中的關係一開始完全是朦朧的,直到看完,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真諦,是地壇,是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與地壇教他對待生命,要好好活着,是親情,是地壇,給了他對生命的感悟,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氣。

也許是那北海的花,也許是那暗夜長燈下悠長的笛聲,也許是兒時的玩伴,也許是那教堂左樓之上的鐘聲,讓作者領悟生命,感恩生命。

有一句話,“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遠了。”各種周邊環境,特殊原因,讓作者看透生命,留下鼓舞生命的良劑。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荒蕪,但有生機的地壇徜徉,背影離去,生死天邊,只剩我與地壇,感悟着生命的吶喊!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5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

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

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歎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説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枱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

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6

《我與地壇》作品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xs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xs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xs,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xs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xs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7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先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先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先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先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先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8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題記

讀書使人睿智,我熱愛讀書。

雨在窗外淅淅瀝瀝地下着,天灰濛濛的,所有景物都在風雨裏靜默着,偶爾傳來一兩聲鳥鳴,更襯托出了這寧靜和平的下午,這樣的下午必定是屬於閲讀的。

不經意的一瞥,發現桌角靜靜地躺着一本書,深藍的封面,淡藍的字跡,沒有繁瑣的話語,只赫然入眼“我與地壇”。哦,它是史鐵生的著作。翻開書頁,我便一頭扎近書海中不能自拔。

隨着閲讀的深入,我對史鐵生也有了更深的瞭解。二十歲,正是人生中的花樣年華,卻突然截癱了,猶如五雷轟頂,所有的追求、所有的夢想剎那間灰飛煙滅。“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牆壁。”這是史鐵生當時的痛苦寫照,可以説,在史鐵生的天地中籠罩着昏暗,隨之而來的是無邊無際的痛苦之崖,只有一個接一個的噩夢!我不禁垂頭歎惜。

那個荒蕪冷落的身影——地壇,在這時,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史鐵生這個孤獨無助的靈魂。“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在史鐵生最頹廢的那段日子裏,是地壇,給了他希望,“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今再回過頭來細細品味這句話,不禁心潮騰湧,思潮起伏……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史鐵生重獲生命的希望,燃起了生命之火,用紙筆在報刊上衝撞開一條路,在寫作領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朋友的幫助下去過茫茫大漠,去過遼闊草原,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可他的命運終究坎坷,老天爺又給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多次一隻腳跨進了鬼門關。“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我三進三出友誼醫院,我沒死,全靠了友誼。後兩次不是我想去勾結死神,而是死神對我有了興趣;我高燒到四十多度,朋友們把我抬到友誼醫院,內科説沒有護理截癱病人的經驗,柏大夫就去找來王主任,找來張護士長……”他,是堅強的,接二連三的磨難都沒有使他屈服。他仍以他堅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艱難而又堅定地走下去,就像他艱難的一生!

讀到這裏,我已經對《我與地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接着往下讀,史鐵生以歡快的筆調回憶美好的童年,“但還是晚了,那個兒童專場已經開演半天了。下一場呢?下一場是成人場,最便宜的也得兩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發呆,真想把時鐘倒撥,真想把價目牌上的兩角改成五分……”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孩童時期的天性純真,我也為之動容,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珍惜生活吧,領略秋,領取冬,收穫四季,擁有世界吧!

合上書,望着窗外漫天的夕陽,我的心感到從未有過的暢快。

火燒雲染紅了半個天空!夕陽柔和地照射在我的臉上,暖融融的,長舒一口氣,那學習的煩惱、考試的壓力都已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心曠神怡、神清氣爽的感受和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史鐵生那曲折的一生都沒有擊垮他,何況我呢?要相信:“哪怕是夕陽也有它無限美好的景緻!”

一陣清風拂過,我心潮澎湃……

願書香永駐心靈!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9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寫的一篇散文。講了他與地壇的故事。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因為雙腿癱瘓而失去了自我,經常一個人搖着輪椅到地壇裏,那是地毯就是荒蕪的如同一片野地,很少人會來這兒。 史鐵生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在地壇裏,在地壇待的時間視乎比家還要多。他那是因為失去了雙腿對生活永遠的熱情漸漸變得絕望,甚至還想到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他,他的母親會不會因為有個殘疾的兒子而感到難過呢?! 事實説明他的母親並沒有這樣子想。“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的頭上開始有了白頭髮,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放在給作者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總能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薰.....”在這句話中,足夠表明了母親對兒子的在乎。 在作者待在地壇的時候,母親總是遠遠地望着他,生怕他除了什麼事,直到看到他的身影,母親懸着的心也就落下了。那天,母親如同往常幫兒子備好輪椅,看着他消失在自己能看到的範圍,還是送作者走的姿勢。就像剛剛看着他走時的目光,在家坐立難安,決定去看看(雖説是看,但她從不打擾到他)母親在哪兒望瞭望,沒有看到作者的身影,很着急。而這是作者在草坪後面看書,那個位置正好遮住母親的目光。母親着急了,就決定去找,地壇那麼大,作者明明看到了母親尋找他那焦急的身影,但卻不曾叫一下她,任她去尋找。母親走了多少條路才看到了她,但是她覺得只要看到他就足夠了。 當作者決定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的是鼓勵他,四處奔潑,借書,找資料,和作家朋友聊天....就像當初為作者找藥一樣。待作者作文發表得獎的時候,他多麼想和母親分享此時的快樂啊。是呀,能與自己分享喜怒悲樂的爺只有母親了。可是母親不在了。他來到地壇哪兒,想母親為什麼那麼早離開呢。 文中的母親,她不光疼愛兒子,也懂得兒子的心思。作者在地壇裏想事,木琴在家了肯定是坐立難安,但她從不阻止過他,早早的尾他準備好輪椅,望着他離開。他自暴自棄過,對生活絕望過,後來漸漸的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因為有這樣一個母親,讓他從絕望中醒悟過來。

上天讓他失去了雙腿,讓他有了這樣一個母親。上天雖然讓他失去了雙腿,他一樣有自己的才華,不是嗎?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作者覺得自己來不及孝敬母親,沒有讓她安享晚年,他一定很後悔吧。

這十五年來,作者的經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也是無法想象的。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0

突然想再讀一遍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找不到有這種強烈念頭的綠由,就算是對先生的一種懷念吧!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我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我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先生,我找到了一切與你有綠分的東西,我尋找到了車轍,和老母親緊隨的足印,又見到你的老柏樹和樹下你的低吟,我尋到一座園牆,和園牆裏圍着的小姑娘、老兩口、長跑冠軍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他笑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裏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動態,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的張力,無法承擔命運的跌宕,無法享受做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處,就搖了輪椅到地壇去。地壇,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那裏他辨得所有路,認得所有樹,轉過所有牆,因為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讀書,寫作,尋找內心真實的自己。

蜂兒在半空中穩穩地停着,螞蟻猛然間想透了什麼,露水在草葉上滾動…先生所握着的筆就是他搖着的輪子,在黑漆漆裏可以搖出路,鑽出亮。

所有的痛,經筆,變成更深的歡喜;所有的不確定,經筆,變成對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侷限,經筆,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是這地,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子,馳騁的精神,讓他的靈魂撒歡兒;是這地,開啟了一扇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與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他的見識與思考枯竭,源源不斷生出比這地壇維度更大、脈絡更廣的世界。一個簡單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歷程中體現的是天賦飽滿的心智、本能追愛的氣魄和自然豐沛的悟性。

平實而富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逝於20xx年12月31日,一個時間的節點,幾年已過去,先生的思想還在與在世的人對接、傳遞、延續,靈魂實實在在地賦予了新的肉體,發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訴説,“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

我也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像先生一樣,讓靈魂自由!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彷彿那滄桑的古園給了我某種啟示,讓我感到心痛的温暖,從中汲取那份不屈於命運的頑強和奮鬥的力量。原來,這地壇就是心靈的憩園啊!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1

《我與地壇》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鐵生以真實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地壇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作者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恆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作者筆下的地壇“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似乎荒廢已久,地壇從皇室祭祀的處所演變為隨着歷史的風吹雨打而頹圮荒涼趨於沉寂的廢棄古園,它的命運似乎與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不幸遭遇彷彿,不同的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而作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難熬。感謝地壇中的“蜂兒”、“螞蟻”、“瓢蟲”、“露水”、“草木”,它們勃勃的生機影響了史鐵生的心境,他終於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低沉消極的心境中醒悟過來,並思考“怎樣活的問題”。地壇,在史鐵生最無助最彷徨的時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腳印”“草木泥土灼烈而清純的氣味”“秋風落葉”等難以言説的包孕着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靜與湧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心靈以強烈的震動。

史鐵生在20歲時下肢不幸癱瘓,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裏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走入了上述雙重境界裏。夕陽殘照下的殘垣斷壁所顯現出的歷史滄桑,讓作家充分感受到時間永恆的偉力,感受到歲月流逝的無情;宇宙的浩渺和歷史的凝重襯托出個人的微不足道,襯托出個人遭際的無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從反面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瞭解脱,得到了靈魂的皈依。同時,作家從這一雙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無情之中卻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鳥蟲,各自向作者展現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説着生活的藴藉和愛意。地壇之於作者,是精神家園,它以只可意會的獨具意藴的形象為一個瀕臨絕望的人開蒙揭翳,使他從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來,曾經的焦躁不安、無可奈何的作者變得平和而寧靜,他宗教般地透過地壇想象到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生活在塵世——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喧囂嘈雜、現實功利,另一世界則平靜祥和如荒涼而沉靜的地壇,彷彿與世無爭的道士,卻又像大徹大悟的高僧。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2

讀過《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的堅持感動着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有過失落,有過暴躁,可還是有充實人生。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生死觀,親情一系列比較觸動我們心靈的事情都顯示在史鐵生的筆下。

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和自己現在如此不幸,看着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着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陪伴自己一生的輪椅,心中憤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那對於一個心靈受傷的人來説是一種多麼大的打擊,可是,他並沒有因為世界對他的不公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再想想我們的身體健健康康,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裏,可還是有人經常對父親發脾氣,可是,現在想想,史鐵生遭受的困難和打擊,我想,我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好好珍惜現在那擁有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再來後悔。

史鐵生的痛苦,在他的母親身上是加倍的,但母親一直理解兒子,尊重兒子,面對着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雙腿的兒子,內心是如何的痛苦,為了孩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和"恐懼",其中的味道,可能只有天底下作為母親的人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愛,無私的行動。可是,造化弄人,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多麼希望母親可以多誇她兩句,用自己的成績給母親小小的安慰,這個機會都沒有了,這位為他承受了那麼多痛苦的母親已經去世了,人世艱難,事與願違。

史鐵生通過文字告訴我們人是不能追求絕對的公平的,永遠的利益和無憂無慮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屬於熱和一個人的。沒有無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

人世間最真情,是無私,最不求回報的便是母愛,在史鐵生的筆下,熱情的讚揚着偉大的母愛。在我們生活中母親也是如此,在點點滴滴中都有母親的身影,我們的母親也在為我們付出着她的一切,所以,多關心她一點,她也會累,也會有離開我們的一天,所以,趁着還沒有完全失去孝順媽媽的時間裏,多關心她一點,我們不能太自私,只想這自己,從而忽略了身邊的最愛。

時間過得很快,把握現在,給自己的媽媽一份真正屬於她的愛,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不求回報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感恩,身邊的人為我們做出了太多太多,我們也只能用感恩讓他們得到快樂和安慰。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3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説愁。”也算到了春衫涼薄的年紀,我終是初識層樓滋味。少年人獨有的多愁善感幾番飄蕩後凝成了對未來的悵然和猶疑,點點思緒漫天而下,我在這中獨自徘徊。

就在這樣一個年紀,這樣一個心情,我遇到了《我與地壇》。

史鐵生,對這個人我並不是毫無記憶。初中語文課本上,晃晃悠悠的風扇聲下,我曾短暫地接觸到他。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殘疾,年輕時就不幸曲於病牀和輪椅。

十幾歲就癱瘓在牀後他也曾陷入沉寂跌進深淵。他説,在進病房前他就想好了,要麼治好,要麼死。只是,當生死大問真的擺在面前,他發現生命遠沒有那麼簡單。

他沒有死亡,卻心如死灰。

加繆曾説,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着傷痛活下去。

好在,三十多歲時,他遇到了地壇——生命中的棲息地。“在這園子裏坐着,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説:孩子,這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她為史鐵生,把什麼都準備好了。同為生命寄託,朱自清的荷塘多了幾分浪漫,郁達夫的北平的秋多了幾分雅緻。史鐵生的園子,是古樸的,是厚重的,是一種生命沉澱後的大氣。

他是帶着苦悶的壓抑的黑。

他更是帶着思考的厚重的黑。

天地初開,山披縞素;日升日落,雲捲雲舒;周而復始,生生息息。有人意氣風發,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有人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有人不肯過江東,亦有人隔江猶唱後庭花。人流熙熙攘攘,走過浮生萬夢,最終仍歸為平靜。

最是平靜。

他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他説,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在生命大痛人生大問之前,我的無病呻吟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誰説,這孩子不是我呢?”

不必徘徊,不必悵然。生命中重要的是你記住了什麼,又是如何銘記的。迎着朝陽,夢着霞光,那個孩子就是我。只希望,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4

今天看完了我與地壇,竟然已經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覺我就來寫一篇讀後感。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該有多湊巧在我讀到第一章的時候我當時的處境就與史鐵生有強烈的共鳴。不能説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總之那一段時間過得很渾渾噩噩。我記得單單是第一章我看的時候可以説看一頁哭一頁,這本書的力量太強大了。以至於我看到最後的時候覺得我現在有點配不上看這本書了。我覺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為他寫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麼寫的好了,好在哪裏了,但是當史鐵生以一個失去雙腿的人的身份來講述他對生命的看法,體會,真的太容易感動人了。

真的,我選擇熱愛生命。

他讓我知道當生活扔給你一道道難題的時候,退出來看一看,這是生命,是一條很長的路。讓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對錯。也會給你理清思路,給你重新再來勇氣。這本書也幫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這幾天沒有動筆,其實我有動筆,但是最近真的覺得自己懂得東西太少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太少了。做的不夠,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但我覺得自己的欣賞能力還是有提高的,對身邊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實在寫不出什麼好東西。

我覺得我有一個階段可以稱為我與地壇階段了,因為對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也很感謝能翻閲到這一本書。起初買這一本書想治癒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謝推薦這本書的人。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周圍的人都好喪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説成排斥。雖然我也沒有好到哪裏去,但是我作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一直是覺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覺得這很舒服,大家都表現出不喜歡的樣子,那麼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説自己也不喜歡。但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識到每一個人都很特別,有特別的地方,會同時有着讓人討厭和喜歡的地方,我時常討厭受不了一個行為,但是我不討厭這個人,我甚至有時候會被這個人所感動。為什麼人這麼複雜,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正視自己,怎麼樣和大腦去交流,還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簡單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熱愛身邊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惱和沮喪的事,我對於他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沒有太大的波動,因為每一件事情到後來似乎都有發生的意義。

但是我不喜歡喪這個詞,也不喜歡假裝不熱愛生活的人。但我又覺得我太道德綁架了。我該怎麼辦呢,多看看書吧,找個安靜的地方多看看書,我需要多看看書。或許書裏面會有答案的。

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15

史鐵生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作家。在《我與地壇》中,我可以感受到當他雙腿癱瘓時,內心的痛苦和走出絕望,找到希望後的明朗、快樂。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裏的我們,看似幸福,卻仍感到不快樂。學生們説是因為繁重的課業負擔;畢業生們説是因為就業壓力;工作者説是因為太過繁忙的工作、充滿硝煙的職場。買房、買車、物價上漲這一系列生活瑣事都讓人們與不快樂搭上關係。那我們怎麼在原本實苦的人生中尋找快樂?我想史鐵生了解得最為透徹。在《我與地壇》中,我們所讀到的便是史鐵生尋找快樂的道路。

尋找快樂,我們需要一個精神的寄託之處,可以讓我們放飛思緒,放鬆身心。史鐵生這樣寫地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寄託之處,他在那裏可以盡情的思索,理清紛亂的思緒,窺看自己的心魂。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更需要如此一個地方,讓我們休息、思考。城市越發達,競爭也就越激烈,城市中的擁擠、喧囂讓我們越來越精明。可精明並不能讓我們尋找到快樂,只有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從而找到快樂的道路。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可以尋一處寧靜的公園或山清水秀之處作為我們的精神寄託之處。在那裏,我們要撇開一切的煩心事,靜靜地放鬆,靜靜地思考,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當你想清楚後,快樂也就離你不遠了。

尋找快樂,我們需要一個積極地心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想想快樂的,那人自然而然也會快樂起來。史鐵生這樣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比如你

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顯而易見,不同的心態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大。所以,我們想要快樂,就要多想好的一面。我們可以將失敗認為是走向成功的一個階梯,即使是被人騙了,我們也可以將這作為一個人生閲歷,它使我們成長、進步,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如此一來,我們似乎找到了快樂。

快樂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但它並不會永遠伴隨我們,它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從絕望中找到了希望,用筆譜寫出生命的動人樂章。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讓快樂伴隨我們前行,從而譜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