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23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1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後能夠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説:“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麼?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裏的小姐”做了母親後立刻變成一個很能幹的人,能夠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個性是女性,即使如龍應台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樣頑執,躲但是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裏《山路》一文裏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敍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此刻,我們也務必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温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2

《目送》中的龍應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台。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脱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3

龍應台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敍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裏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台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閲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餘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閲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閲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湧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説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歎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歎?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遊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説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敍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媽媽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髮,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塗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塗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捨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捨,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捨,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台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4

最近,我在看龍應台的《目送》一書,讀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萬千。文中作者回憶了三個送別兒子華安上學的情景:

情景一:華安上小學第一天,和母親手牽着手,進入校園後,他邊走邊不斷地回頭,依依不捨地離開媽媽。

情景二: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在機場告別時,母子倆照例擁抱,但是兒子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情景三: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大學,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學。但即使同路,他也不願搭母親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情景,但是卻勾勒出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孩子小的時候依戀父母,而母親也同樣依戀孩子。在孩子逐漸長大後,他們更加獨立,便嘗試擺脱父母的呵護,而母親卻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獨立後,他更希望擁有自己的空間,而母親卻被拒之門外,她感覺很無奈。

讀完文章之後,我一方面感歎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規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這位母親那無處安放的母愛。孩子在成長,在走向獨立,而母親對於孩子的愛的方式卻永恆不變,這必然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

這兩日,在朋友圈看到兩條消息,其中一條是一年級孩子的爸爸發的狀態,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耍,在玩碰碰車的項目時,小孩可以帶一位家長同坐一輛車玩,也可以獨自開車玩。在以前,孩子總會選擇讓父母陪着一起開車,可是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個人玩。看着孩子一個人也玩得很開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複雜。另一條消息是,一位三年級孩子的媽媽發的狀態,媽媽第一次讓孩子自己走着去上學,在樓上看着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漸遠離,媽媽的心裏一陣酸楚。

小時候孩子是完全離不開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經習慣並享受着這種被依賴的感覺,可是,不知不覺中,孩子慢慢長大了,一點一點地變獨立了,父母感覺自己被孩子擺脱了,不被需要了,儘管當時觸動心靈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傷感一陣子了。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心理落差呢?龍應台在書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這種看似有些傷感的人生感悟,或許紀伯倫的《致我們的孩子》裏“你的孩子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所傳達的對於孩子觀念更為令人深思。“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或許父母只有懷着這樣的心態,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等兒女長大脱離自己的時候才能淡然處之吧!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5

今年寒假作業太多,外出活動更多,我終於擠出時間終於看完了龍應台的《目送》這本書,這是作者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表達了“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相當深奧,讀了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親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領悟。

這本書與其説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比如作者説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作者看來,“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對作者的這番感歎,我深有同感,不管是否相信,只有送別時的心情更讓人無奈。等到我們長大後,擁有了年輕時想要的一切,才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已經老去,夥伴也都忙着自己的'事。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就學會珍惜與父母之間這份難得的親情緣分。

通過讀這本書,我還學會了獨立,父母不應過多照顧孩子,孩子更不能過於依賴父母。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認為,父母不幫忙才是對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書中關於母親目送孩子遠去的描寫,非常讓我感動。作者寫道,“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她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我想,這本書除了我應該看,我的父母也應該看看吧。

願我和作者一樣,珍惜親情,在目送的考驗中成長!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6

《目送》是龍應台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藴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歎,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湧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籤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鑑後無來者可重複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着我這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着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後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説:“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啟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裏,我目送着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後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裏,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裏一放,就立刻啟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説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裏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於我所説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所以,種菜成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裏是安全的,含在心裏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裏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髮;在感歎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説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7

面對路途的疲憊,心神的勞累,堅強的她逐漸領悟到許一個人走的路。龍應台,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親。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寫下一部部人生的經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靈雞湯。華安從上學開始,龍應台便目送他的離開,望着孩子的逐漸長大,心中的欣喜也夾雜了絲絲的憂傷,那幽幽的悲來自孩子的叛逆。當華安將母親遞來的傘棄之不理,當淡淡且帶有嫌棄的説“小孩”時,此時的她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

這時,我才真正瞭解到小路盡頭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瞭解到目送背影的離開也真的變成了對時間的無言,對時間的目送。飄渺間,似乎看到了我的母親,她那早已為我白了的發,皺了的紋。他雖沒有淵博的才華的深明的見地,卻有同龍應台一樣的母親的心。終究,就會明白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苦。

如今的我即將走向成年,邁向社會,也許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雖然我改變不了現實,但我能夠做的,就是不留下遺憾。清晨的一句問候,勞累時的一杯茶,也許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裏,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們走過了無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瞭解你的父母嗎?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裏。這樣之後,你還能説了解他們嗎?兒行千里母擔憂。所謂父母的痛不過就是在孩子長大,欣喜之餘留下的孤寂。他們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後的回望。真正能夠撫平親人心中的痛,不是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是與他們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滿足。若每個人都能夠參悟到這一點,也便不會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治理名言。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8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綿長的目送,以及轉身的悵然。

從前母親與我不習慣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麼忙碌着,要麼得空能坐下來陪我坐坐説説話的時候,她寧願到鄰居家去閒聊或者打牌。母親與我也不習慣互送,從小到大外出上學她從不曾送。而她每次來武漢,我總是安排好行程告訴她怎麼坐車然後自己去上班她坐車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後,這些卻開始發生變化,每次離家母親在車窗鏡裏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看不見,每次相聚母親絮絮叨叨説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鄰里的八卦,有時候甚至嫌她重複的囉嗦讓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為是為了孩子,後來我發現原來是她老了。

是的,母親老了,越來越像記憶中的外婆,頭髮花白,每一次在離開時的村口看着我,走了很遠還在身後喊,要聽爸媽的話路上要小心。外婆這樣送母親離家,也這樣送我們每一個做客的孫輩,年復一年。我體會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裏,我們從來不回頭,母親興許回頭去説回去吧別送了的情景。如果説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那麼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別離的滋味嚐了透。

而懷中稚子,不曾離開半步,時時刻刻都粘着媽媽,無論走到哪裏都帶在身邊。連斷奶和上幼兒園這兩次本該初嘗父母之別離滋味的時刻,我都沒有機會感知。感謝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讓這番滋味自覺的推遲到孩子的小學階段。有一天我也會習慣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頭也不給擁抱,任我原地惆悵。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種延續,一場輪迴,於是有了這親子間對父母恩的感知和對子女情的感觸。我們或許在父母那裏得到的愛是粗糙不精緻的,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或許並不是她們想要的。但是,無論是為別離還是為相聚,就像隱瞞不了的咳嗽和貧窮,愛是從來掩飾不了光芒的。

春風十里,總不及你,不及你送別離時,微噙的淚光;也不及你,不及你依賴的目光裏,稚嫩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