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

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帶着一份閒適和虔誠,我再次潛心研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專著——《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中,肖川老師有一句話,使我感受頗深,肖川老師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後,我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想想在平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為人師的不稱職。為了讓班級的紀律安靜,以自己的意志強制學生不要亂説話;為了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有些問題曾經讓學生無數次機械記憶;在有時的課堂上,為了加快課程進度,強行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幾歲的小學生,正是活潑開朗、思維敏捷,可塑性極強的時候,當學生亂説話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是不是不夠吸引學生,老師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夠;當學生同樣的問題經常出現錯誤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方法是不是不適合學生;當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思維不敏捷的時候,老師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雖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應該試着引領學生探索新知;與學生平等對話、自由的交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公開、平等、寬鬆的教育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2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我反覆閲讀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對我的幫助很大。比如:因為今年我要撰寫市級數學課題《在小學數學領域逐步轉化學困生提高數學成績的分層探究》,我參考了李鎮西老師的《如何善待“後進生”》,教育專家李鎮西在此文中獨到的觀點,讓我腦洞大開,受益無窮。

書中提到:轉化後進生的前提,是教師本人先“轉化”自己。“轉化”自己什麼呢?換一種兒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換一種眼光,準確地説,是站在後進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許會不一樣的。你不但會感到這些孩子可憐,而且可敬一一後進生長期堅持聽他聽不懂的課,他換來的是什麼呢?是老師的呵斥,是同學的嘲笑,是家長的打罵一一這就是我們號稱“以人為本”的教育給他們的全部“饋贈”。

然而,面對呵斥,嘲笑和打罵,他們從來不氣餒,不喪氣,不悲觀絕望,第二天依然揹着書包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而且還樂呵呵的,對老師還是有禮貌,對同學依然友好,回到家裏照舊叫“爸媽,我回來了”。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你有嗎?我所教的班級裏曹胤晨和鄧佳俊就是這樣的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逐步地轉化他們,慢慢地他們也喜歡聽課了,上學期期末考試,鄧佳俊數學成績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學也進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為廣大同行獻上了一份可供借鑑的行為指導,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3

近來,我潛心研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專著《教育的力量》。伴着陣陣墨香,我陶醉在文字的海洋裏。讀肖川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就猶如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為我的一種願望,他那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着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讓人感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在新課程日趨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字裏行間滲透的教育教學的思想和理念,猶如醍醐灌頂一般,他説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豐收,導致全面的平庸。”説得真是精彩極了,“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為造就敗者的場所,進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變和人格的扭曲。”我們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訴我們“現代社會需要培養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廣博深厚的基礎文明的教養、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概括地説,就是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羣的人。”他希望我們的教學是一種完美的教學,並且闡述了新課改下的學習方式,在我們學習新課程的同時,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讀一番,因為“有效的教學能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在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師》一文説到:“教師是一種職業,一種古老的職業,一種將與人類共在的職業。隨者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很多職業,諸如警察、軍人、偵探、保安、門衞等等都將消失,但教師這個職業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將永存。正是她,傳承着人類文明的薪火。”這段文字尤為讓我感動,是啊,作為教師的我們傳承着人類文明的薪火,還承載着太多家長對我們的希望和學生對我們的期望,所以我們更要用百分的努力去面對他們,這樣才無悔此生。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走在知識的最前線,應該懂得儘可能多一點,這樣在面對學生時才會做得更好,才會無愧於心。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超強的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4

肖川教授説:“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言語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是啊!教育是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作為教師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但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做法卻仍是膚淺。在講授《四季》這一課,提到一年的四個季節春、夏、秋、冬時,有個學生問“老師,一年為什麼會有四個季節呢?”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地球的公轉啊。”當孩子聽到我的答案時,是一臉的迷茫點了點頭。看到孩子臉上的表情我不僅反思自己,我的答案對孩子來説是天書,孩子不明白,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查書,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對!

我們應該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帶入自己教育的範疇內,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鏡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永遠都充滿希望和自信。

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自己去“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思維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我們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髮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讀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好像和肖川教授談心,一些教育上的.疑難雜症隨之蒸發、心理豁然開朗。

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着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高度負責的情懷,引領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引領學生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作為教師,我們承載着社會、家長對下一代的希望,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終保持一種率真的勇氣和向善的本性,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讓我們的學生都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有用的人才。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5

一本經典之作,讀的遍數越多,越能感覺它的意藴深厚,越能獲得無盡的啟迪。遠到教育名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盧梭的《愛彌兒》,葉聖陶先生的《葉聖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專家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朱永新的《享受與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無不是越讀越有滋味,越讀越感覺給自己的教育教學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經反覆讀了幾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給我眼下的教育教學以有力的指導,成為了我教育教學實驗的動力。我也從肖川教授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的要義》一文中更加明確了為什麼要指導學生質疑和賞析,從而更堅定了我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學習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品質,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是其首要特徵。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現實的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於教學過程的參與往往流於形式和表面,學生並未真正捲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從而使學習感受不到智力勞動的快樂,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圍。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敢放手,課堂控制過度,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正是基於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才堅定地要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放開手來,把課堂放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去思考,去表達,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造就一代會自主學習之人。

儘管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是那麼不易,那麼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欣賞,進而學會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養成了對自己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的習慣,那點辛苦早飛到了九霄雲外,留下的滿是無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學生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就質疑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中華”為什麼“不振”?除了課文中提到的中國公民被洋人的汽車軋死後,中國巡警不敢為中國人撐腰,羣眾也是敢怒不敢言外,還有哪些方面能表現“中華不振”?而這些問題課文中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這些問題對於生活在現代中國的孩子來説也實在不好理解。這時,我並沒有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請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閲讀有關書籍,去上網查找資料,也就是請學生去自主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一方面比教師的講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着力要培養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自主學習,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智力勞動的快樂。同時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而為周恩來總理能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並且為之奮鬥的一生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個自主發展的人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品質。當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進而激發起自己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不正是我們當老師的所期待的嗎?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造就自主發展之人,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帶給我教育教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