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通用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通用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通用4篇)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1

時隔兩年,我又在書箱裏拿出了這本我第一次沒有看明白的書,但我不確定這次我明白了,在看本書的間隙,我又翻閲了網路,找到了此書的電影版《布拉格之戀》,草草的看了一遍英語版,男主人公托馬斯的風流,在本書中給我的感觸頗深,盡然和號稱和上過兩百個女的,但是這僅是我一個浮淺的俗人關注的內容,鄙視自己下,看完本書,其實我在思考一些東西,一些似是而非,卻很深刻的東西。作者米蘭昆德拉想表達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本書的目錄輕與重、靈與肉、還有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卡列寧的微笑。書中提到“歷代的愛情是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

我僅已我的理解能力而出發,設想男人總渴望佔有一個女人的身體,這是本能,但不一定是愛情。能不能做到愛和性分開,因人而異,托馬斯做得到,而且毫無負罪感。而特蕾莎也嘗試着,卻失敗了,靈魂上的負擔,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礙。是不是特蕾莎愛托馬斯比托馬斯愛特蕾莎更多,作者繞開了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毫無意義。這裏的愛,是純粹的,而不是量化的,不是中國文化的實用行為或者實物,我在的這個社會中往往會把愛量化,她愛我更多,還是我愛她更多,怎麼去認識這個多?

每個實際的行為就是個量,誰的量多誰就更愛誰。但確實如此麼,那是否真的有意義?托馬斯是愛着特蕾莎的,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有為何要和如此多的女的風流,在我看來,也就是托馬斯的個人獨特愛好而已,一種獵奇的心態,無關乎對特蕾莎的愛。但托馬斯對特蕾莎的這種愛,無論好壞,優劣,是純粹的。“純粹”兩字,不攙雜其它成分的;無攙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異質物質的。崇尚純粹,愛情和性無關,愛情就是愛情,性就是性,強調一種純粹性,應該能讓我們活的真且更有意義。但往往又是自相矛盾,你能忍受的了你的愛人和別人一夜風流麼,這是一對矛盾。這裏忽略的肉體對靈魂的忠誠,而不是對愛情的忠誠。托馬斯如果出現在現實中,他的所做所為,是一種超俗。而特蕾莎呢,也從另一方面讀出了女人的一種需要呵護,強調唯一性的,排他性的心理。

這是天性,無可厚非。評論到這裏,我想説我沒有切入重點,作者的思想的深度,而我的理解卻力所不能及,我還是很痛苦。。。可能書中西方文化的觀念,我瞭解甚少,所以有些方面也不能理解的非常的透徹。但我能體會到書中時代的局面,人民需要自由,反對各種形式的壓迫,特別的思想上的,自由的主題也一直貫徹在書中,畫家薩比那的那份背叛的心態,可以説就是一種自由。自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對世人瀟灑的展現本我狀態。書中的人物總體給我感覺,思想開放,各有所長,而且自得其樂,這是一種自由的文化,對待藝術,文學,生活各各方面,他們清楚自己要的,也給我一些啟迪。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麼?知道怎樣的自己是幸福的麼?這答案之深刻,打算小心翼翼的閲讀第三次。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2

終於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終於讀到了輕重的啟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繫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在聯繫的概念:必然者為重,重者才有價值。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説,人的偉大在於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鬱、留着嚇人的長髮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為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裏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為必然,或許生活已經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麼過程中能否出現偶然的驚喜嗎?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3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地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什麼是最沉重的負擔?而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呢?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可當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遊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後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後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後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裏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説中,圍繞着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説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迴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範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説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説,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於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裏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着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着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裏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後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並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責任,很少有人願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於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麼時候該選擇“輕”?什麼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説,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於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並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着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於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讀後感4

我讀小説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願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説我反反覆覆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並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麼驚天動地的現實描摹,不用什麼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閲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説説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説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生極強的同理心。或許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常在小説和散文中不經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説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侷限於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於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衝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説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麼有道理,還寫得那麼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説的敍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後來兩人的經歷又重新成為敍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説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説”,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説像樂曲一樣富有節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迴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説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迴響”,所有傑出的小説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