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1

重新認識你自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閲讀這本書大多數都是在臨睡前進行的,或許這種心靈類的書籍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體會,也許現在的我還不是很能夠理解這本書部分的精華,但也行未來的某一天可以理解,這是一本可以反覆被閲讀的作品。通過書名可以傳達一個信息,如何來重新認識你自己,而不是存在於腦海中的舊版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認識自己需要排除內心的不安與恐懼,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書中的第一篇就説到沒有任何嚮導,我不能依賴任何人,事實上也沒有嚮導,沒有老師,沒有權威,只有靠你自己—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關係。曾經沒有接觸這些靈性書籍的時候如果看到前面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會害怕,會擔憂,如果我向往尋求不到幫助的話,我肯定不行。於是一次次不斷地向外尋求安全感,可是有所謂永恆嗎?有所謂的永久的安全感嗎?顯然沒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讓我們不斷地變強大。節選部分喜歡的文字:

每天都大死一番,腦細胞才會變得清新、年輕而單純。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我們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斷地接受某種文化的定型,然後形成一個狹隘的自我。

你必須正視當下,才能面對事產,如果你不斷逃避當下,不容許它出現在眼前,我怎麼能面對它?

想要認識自己,只有在每一個當下整體地審視,而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離破損,你就能看見整個自我。你所見到的這個整體就是真相。

找出個人特有的恐懼模式,然後面對它。

看清真相就是行動,也就是自由。

如果你真得想要徹底活出嶄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須死於昨日的種種,否則只能像機器一般運轉度日。死亡就是徹底讓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種突變。在其中思想完全不活動的。因為思想是過去的產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嶄新的東西。從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後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2

用了大概九個月的零碎時間慢慢地把這書給磨完了。

然而看完這書之後,我很用力地去思考克老師説的空寂到底是為什麼。但我這麼用力的這個狀態似乎本身就錯了。

如果每一個人都達到了這樣的空寂的狀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沒有衝突,沒有矛盾,沒有鬥爭的世界。也許就沒有了各種各樣的藝術,音樂,科技,各種各樣的多姿多彩都沒有了。因為那都是快感帶來的產物。

人們總是沉浸於快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我們製造了現在這個充滿了鬥爭和衝突的世界。但是,反對這些鬥爭和衝突不也同樣是一種矛盾麼?

我比較喜歡的理念還是克老師所説的,不加判斷地去觀察自己頭腦裏面各種各樣的想法,然後覺察到自己的身體,語言和行為,重要的是覺察自己頭腦中想法的方向。

但在最後一章裏面所説的空寂都徹底把我給搞懵了。這個只能巧遇的空寂,似乎只有通過頓悟才能夠體驗得到,但當我説我體驗到了的時候,那又不是空寂。搞得我自己都有點兒神經質了。

好吧,這篇純粹是提些問題,反正書中的很多的矛盾,我就不能一一細數了。不加任何判斷和思考去看這本書本身就是修煉了吧!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3

早前一直想讀一些靈脩方面的書籍,印象中這是第一次正式讀印度哲學家的書,因為閲讀量非常少,讀起來有些困難,充滿虛無感,似懂非懂。

翻開書本之前,看着書名問自己三個問題:

1、怎麼重新認識自己

2、怎麼與自己和諧相處

3、愛是什麼?

花費6個小時讀完之後,我非但沒有找到答案,還否定了過去許多自認為正確的“自問自答”,提出更多的疑問和矛盾。

“你無法邀請微風入室,你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找開而已。開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會形成另一種形式的自欺。”

或許,我可以這樣理解,我打開一扇窗,我並沒有等待,風也許會進來,也許不會,因為我已然是那一陣風。我向自己發問,答案正是問題的本身。

關於第1個問題的疑問:被翻譯的書名誤導,原書名是《Freedomfromtheknown》,不知道譯者為何命名為《重新認識你自己》。發現我從未真正認識自己,所以談不上重新。

“想要認識自己,只有在每一個當下整體地審視,而不受時間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離破碎,你就能看見整個“自我”。你所見到的這個整體就是真相。”

“你一旦認清自己就是恐懼,和恐懼無二無別,自然會停止所有的鬥爭,然後恐懼就會完全止息下來。”

“想要時時刻刻活得圓滿自在,就應該活在事實真相中,不加譴責或辯護,然後你才能徹底認清問題所在,然後問題得以解決。”

如何做到作者所説的正視自己的內心?怎樣才能覺察到自己的快感、慾望、痛苦、恐懼、內暴力?我的侷限在哪裏?

關於第2個問題的疑問:一直認為覺得一個人,只有學會與自己和諧獨處,才能更好與他人相處。作者提出讓心自由。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自由乃是一種心智狀態,它不是從某中東西掙脱的自由,而是一種自由的意識,一種可以懷疑和追問一切的自由,它強烈、活躍而富有生氣,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樣的依賴、奴役、臣服及逆來順受的陰影。”

“不是先有鍛鍊而後有自由;自由應該放在起點,而非終點。”

“先死於昨日種種,才可能獨處。如果你不再隸屬於任何家庭、國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會有一種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個人能如此徹底獨處,就能產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合人從悲傷中解脱。”

“你必須每天都死於一切已知的創傷、榮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經驗,你才能從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腦細胞才會變得清新、年輕而單純。”

如何死於昨日的種種,專注此刻,活在當下?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所所畏,無所懼,無所求,甚至無我的境界。

關於第3個問題的疑問:愛。當然我所指的是愛情。我企圖更深刻的瞭解什麼是愛,以為這樣便能找到兩性的相處之道,找到愛情,找到歸屬。我對作者所説的愛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大愛,對世界的愛。這種在冥想中產生。

“練習某種愛的技巧,也許能合你變得聰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過那跟愛仍然是兩回事。”

“熱情是相當可怕的東西,因為你擁有了它以後,你真的不知道它會把你帶到哪裏去。”

“放下便是最高不形式的熱情,通過徹底的放下,那個被稱為愛的東西就會出現了。”

“如果有了愛與美,不論你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會帶來秩序與和諧。只要你知道如何去愛,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你就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一個人如果能真正地愛,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從對方那裏掠奪而來,而是自然由內心生起的”

“隸屬他人、心理上依賴他人滋養的狀態,時常會帶來焦慮、恐懼、嫉妒和罪惡感,只要有恐懼,就不可能有愛”

“如果你瞭解愛,你就不會再追隨任何人。愛不是臣服,當你愛的時候,根本沒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別”

“如果你因為責任的緣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無法愛你所做的事了”

“愛是否包含了義務和責任?它需要使用這些字眼嗎?如果你因為責任而去做一件事,那還有愛嗎?”這正是我的疑問。愛的所到之外,是否既無責任也無義務可言?是不是,當我已經不再尋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中心點一消失,愛就會出現了呢?

最後我用思維導圖做整理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本書,通篇都是“如果……就……”的句式,正如扉頁所寫,克里希那穆提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我這個實用主義者修煉不夠,有一個非常膚淺的了悟,書中觀點都比較主觀自我。我想認識自己的出路還是心理學。

最後一個疑問:如何在一個無我的世界裏看到自我?不久將來,我應該還會帶着這個問題重新認識這本書。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4

第一次看克氏是那本《最初和最終的自由》,至今印象頗深的是兩點第一點是他説,聽取他的談話或者想了解某個人,必須先全心去接受、警覺而被動–剛看時還想,怎麼是一上來全被動接受呢,不應該批判的去看問題麼。漸漸的我才明白,如果一開始便帶着評判的眼光,這評判就是基於過往的經驗,就是偏見和執着,而直到最近工作變動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確實可能也是部分因了過往學業事業的順暢,總是沒有學會去放下和忘記過往的經驗,心便沒能對全部、整體敏感,如同只會盯着腳底的路走,便忽略了四周的春光第二點,權威會妨礙對自我的瞭解–那時隱約明白了,説的是聽從權威太容易了,然而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一直跟着權威,可能走的更輕鬆些,但就找不出那條屬於自己的路了。當然,道理其實並沒有進心裏,證據便是自己還是期望着別人,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可以來強有力的指導自己。再直到去年,在事業上真正沒有了人可以引領時,我才更懂得,只有自己才能引領自己讀完這本《重新認識自己》,依舊有收穫滿滿之感,再碼下上面文字時匆匆翻回《最初》前幾頁,果然還是發現書裏早有這次收穫的內容,自己還劃了標註。書是要日日讀、日日新,當然這日日新的前提,通常是因為日日有新的經歷感悟果然是,知行合一回到本書,論述不成一個體系,觀點散落在各篇。翻到最後果然説的是克氏各個演講的整理,但串起來,對我啟發較大的也有兩點:

第一、關於我一直過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書中寫到“對地位權勢的追求,希望某方面被社會視為卓越的心裏,都不過是一種駕馭他人的慾望。這種慾望本身就是某種形式的侵略性”,而造成這種侵略性的原因,“不就是內心的恐懼麼”?再進一步,恐懼是什麼,“我所害怕的,就是過去和未來”。反思自己一直太關注別人的看法,一是這次春節回家,體會到原來整個家庭如此注重“面子”,可能這便是從小的習慣;二是如果仔細思索,我是在害怕別人不把我當“優秀”的人吧?可是這有什麼好怕的呢?這樣別人就不愛我麼?仔細想想,一方面、我需要那些人的正面評價乃至愛麼?這大概就是書裏提到的“依賴”吧,我依賴着別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而我之所以會依賴,是因為“內在膚淺而空虛,還沒有在內心裏找到那圓滿、豐富、變化無窮而又活生生的.源頭,因此,我向外尋求,形成依賴”。所以我應該做的,是讓自己內心成為自己生命力的源頭。另一方面、“在我安坐於此的當下,我並不害怕”,“我所害怕的就是過去和未來”。“問題都來自時間,換句話説,我們沒有全神貫注”。我的癥結也源於還未能做到活在當下。過去對自己的讚賞,我並未放下,於是反倒有些行為多少為了繼續獲得好評,而有些糾結也害怕之後別人的評價。所以全神貫注與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關注“此刻”,一切並沒什麼好糾結的。

第二、關於衝突意識情緒的管理粗看前面部分滿是問號,不知説的什麼,比如“清理房間為例,房間整潔有序確實有必要,但不能為你打開門窗,為你打開門窗的,絕對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慾望”“我們以為只要思考暴力、嫉妒、兇惡的反面,有助於去除那個東西本身,卻不直到這種心態正主張了內心的對立”“總想和某人或理想中的自己一樣,是形成矛盾、困惑與衝突的主因之一”而正確的是“你能看清楚暴力的真相嗎?…如果你能,那表示你已經完全從暴力中解脱”“如果我深深瞭解了這個事實…我就不會再困境的心境下作任何反應,變成了完美的反應”“看清真相就是行動,也就是自由”……

直到第十二章談起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我才大致理解了。所謂衝突,是自己作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無論是他人、還是自己內心對抗的情緒–的衝突。觀察者其實只是“各式各樣的意向集合成的一個意向中心”“一堆記憶、經驗、時間、影響、傳統和各種痛苦的組合”,而被觀察者,其實又是觀察者“觀念、判斷和結論的統合”的一個意象而已,所以“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這個衝突中的“我”,和我所衝突的、討厭的、意圖反抗的人或者情緒,本質上就是同一的。那麼當這個不在當下的“我”一消失,衝突也就消失了。而想着如何去改進,想着對立面,其實更強調了這個“我”的存在,所以説只有“不再找尋,不再渴望,不再追求,自我的中心點一消失,愛就出現了”這麼説來,總結一下,是兩點,一個是不要去執着於過去或未來,專注於“當下”,一個是不要去執着於他人或自己的衝突,專注於內心,或者説內心還不夠準確,容易誤解為“我”,應該説已經是“無我”不過實際操作層面怎麼做呢,“當下”似乎好理解些,當然好理解的不是真正的現在,而是一剎那的時間,而“無我”就是一個我還不懂如何去感受的狀態,唯一能想到的是“忘我”的狀態,但這又是專注於外在的一種狀態。而又或者像哈佛的幸福課老師説的那樣,要沒有未來的目標太難了,不如還是設個小目標,藉着這個目標去感受”現在”。如同瑜伽時平衡,如果怎麼都不穩,不如將注意力先集中於眼前所見的某一點,來幫助專注。那麼我們還是設一個目標點,之後再把這個點轉移到“無我”和“當下”?或者説,這本書提到了還有“冥想”,可惜並不深入。莫不是最終是在所謂的“內觀”?好,決定去仔細研究一下葛印卡的書和課程。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5

這是一本關於自我修煉的書。作者娓娓道來,一顆純淨的赤子之心是那麼的讓人心動讚歎。書中並未講述具體操作,如何重新認識自己,因為作者認為任何能説出來的規則都是一種限制,心靈便不再自由。作者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空寂,不受限於過去、經驗,對自己的內心誠實;關注問題本身,才是正確解決問題之道。作者更強調問題本身及來源和行路,並不考慮如何去解決問題,因為作者認為“是什麼”尚未清晰,“為什麼”只會增加混亂。不要去不斷想着解決問題,因為這本身便是在逃避問題。靜下來,停止忙碌,問題是什麼,從關懷心靈開始……

是的,關於內心探討的書,多少都有相通之處。這本書不易理解,讀起來有空浮之感,似道,難以名説,卻又極其重要。但作者的思想我們只能領悟,卻難以應用實踐,而同時我們又不得不佩服他內心的純淨和超然。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食人間煙火,卻能看得清並保持內心純淨。

書中對哎的探討超越了《少有人走的路I》,不給愛下定義。愛只能領悟,一旦有定義,便受限制了。保持內心平寂便是愛了。

書中所説的問題以及對待問題的態度也和《少有人走的路I》不謀而合,也更強調我們要關懷內心。當遇到煩惱時,停下來關懷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的心靈,煩惱也便漸漸消除。我們煩惱時,便是心靈需要關懷之時。時時關懷心靈,讓她在呵護中漸漸長大。

整本書讀起來,我能深刻感受到克氏思想的純淨博大,必須需慢慢領悟才能略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