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精選1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8W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讀了這本書,大家的心得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資治通鑑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資治通鑑》讀後感(精選17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

相信每個選《資治通鑑》這門課的初衷是對於歷史有強烈的好奇心!歷史的魅力不單單是因為它悠久,而主要在於它的智、理。《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書,司馬光花了十年的時間編寫成功。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我們並不能從區區的幾堂課或是幾段視頻出看出它的真諦。我們從中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行為過激的伍子胥鞭屍泄憤,一夜愁白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有名的戰術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胯下之辱”韓信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應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這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

總之歷史中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深思,不單單只是看!應該學以致用,結合歷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將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領導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

提起《資治通鑑》,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由於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鑑》。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製品了。書後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説:“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説一説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鑑》,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後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鑑》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鑑》這本書了。

《資治通鑑》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3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鑑》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着急,最後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後,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為什麼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麼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捨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範、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麼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後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於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4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後,將戰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讚賞,命他繼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5

最近閲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鑑》,隨着閲讀的進行越發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鑑》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鉅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着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佔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説:“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説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説:“越多越好,那你為什麼被我捉住哪?”,韓信説:“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太后捨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説:“為什麼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因為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後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的要求。而《資治通鑑》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為賭博爭棋態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説:“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鑑》是一本鉅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6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7

最近讀了司馬光先生寫的《資治通鑑》一書,同時也讀了柏楊先生的“曰”,深深被這兩位跨越時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動。司馬光先生在現代史學評論中是個偏反面的人物,因為他阻撓革新。這個中學裏就教過的,大家對待他的看法類似於對待曾國藩。但是,在我讀了《資治通鑑》過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馬光先生的殷切誠懇的態度(對待皇帝),相對公平的態度(對待歷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態度(對待歷史的錯誤)。我不是那麼肯定司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為從現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點迂腐和侷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換個角度從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發,司馬光的行為不僅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風範的(在處理歷史痕跡)上,因為中國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當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書以求聞達於諸侯),所以歷史材料參差不齊,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時又經過歷世的焚燬和輾轉。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在皇帝的支持下選擇材料,編輯整理和撰寫了這部宏偉鉅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為。現代的史學評論僅僅因為他是保守派而將他評論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現在,我讀的進程不是很快,僅僅讀到第37卷(西漢末年時期),非常有意思地覺得編寫歷史和記載歷史的人應該是比較頑固的人,否則不是這麼詳實地分毫不差地編錄帝王和羣臣的錯誤史話。相信史學者其實是想更多地記載他們的優點,但因為要尊重事實所以就偏偏記錄了那麼多的缺點,而且是重複往復地進行類似的錯誤。有些是比較肯定的,不管現代的史學者們還是古代的史學者們,比如對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對王莽進行口誅筆伐是因為王莽犯了古代知識分子所最為不齒的誅君篡位,(但是在誅君篡位這類事情裏,楊堅也是,怎麼風評就要好過他呢),現代史學者們批判大概因為王莽開歷史倒車的緣故。我在讀王莽的那段中,很難理解一個人能夠集中這麼多的缺點,誅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亂殺羣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親這點是很愚蠢的,還有他那個蠢到家的外交政策。

對待中國百姓所遇到的問題,他不但不聞不問,甚至是用很荒謬的復古來處理,同時對待外邦問題摒棄了一貫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則,而做出了令人發怵的行為(動用國家財產來讓人家單于改名字來沽名釣譽,還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條例),這類缺乏常識的行為讓人摸不着頭腦,只能用發昏發瘋來解釋他這種行為。然而最讓人發寒的不是王莽的行為,而是滋生王莽的環境。滋生王先生的環境應該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起到元兇的則是人性呀。這邊我只是説説歷史,並不想在這篇文章裏分析人的心理和歷史的心理,只是在這裏提一下。人説要真正瞭解中國,就要讀《資治通鑑》,真的是一點都不錯呀。讀了之後覺得,我到底在驕傲什麼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歷史更多留下來的是教訓,這些教訓則是我們後世人的財富。前人的血淚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避免過失而創造現實的文明和文化。地大物博帶來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強盛,而是歷經幾千年的磨難。我們的民族有着建立在苦難上的驕傲和自強不息精神,也有着建立在禁錮思想下的輝煌文明。現代的人,珍惜了什麼?捨棄了什麼?遺憾了什麼?虛榮着什麼呢?最後問一句,保留了什麼?不知是什麼時候,我開始對歷史有點感興趣了。愛民如子的孝文帝,殘暴天下的商紂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無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憲宗與唐穆宗……一個個,令人深有感觸。《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曆史的史書,司馬光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才編成。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

我在裏面瞭解到:毛澤東把這本《資治通鑑》整整讀了十七遍,而我還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書三百三十八頁,總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僅僅一本書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讓楊貴妃出家修行。後來又娶進楊太真(即楊貴妃,太真是老道士給她的道號),但我覺得楊太真似乎也不怎麼好。楊太真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他們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現在火車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卻死了很多人。唐玄宗為了楊太真的一笑,竟然犧牲了數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見唐玄宗的昏庸。漢哀帝偏寵侍從董賢,所以有着“斷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漢哀帝與董賢同塌睡覺,董賢翻身,不小心壓住了漢哀帝的袖子,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斷了。後來,漢哀帝命董賢為大司馬,結果弄死了許多人才,最後,太后把董賢趕出了宮,另擇王莽。可見漢哀帝的同性戀性格,使他拋棄了國家,拋棄了許多人才。多麼可惜呀!同時也反應出了漢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為上有一點點反對董賢,漢哀帝就暗殺或把他斬之,可悲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無人能比,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馬光的堅持不懈。但是由於有些人的諷刺,致使司馬光想馬上完書,導致唐朝與五代十國的時候寫得比較多。但司馬光的功勞永遠是偉大的!

那是一片廣漠的土地,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辰。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國,遍野都是狼煙,我眼前盡是模糊,推不開,也揮不斷。只聽得遠遠近近,人的悲號和兵刃撞擊纏繞在一起,偶爾還夾雜着野獸的嚎叫,迷濛的煙霧中,顯現出幾個巨大的名字:堯、紂、漢高祖、唐太宗……煙霧漸漸散去,這些名字不見了,代之以遍地徵人的鮮血,傾倒的旗幟,焚燒着的畫作、詩稿,以及倒塌的宮殿與茅草房……一束束竹簡從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數千年積聚的塵埃裏,每一片都有同樣的紅光在閃爍,那是鮮血寫就的兩個字——歷史。是的,歷史。硝煙、鮮血和民眾的苦難,這是歷史在我腦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説,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書之前,我對於歷史的瞭解,還毫無例外地侷限於歷史課本上的四大發明、三皇五帝,文學藝術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東西的話,那麼解讀真正的歷史,無疑是對一個有良知的人一種殘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書那蠅頭小字裏,幾乎每一頁都有戰爭、都有陰謀、都有殺戮,都有着民眾苦難的呼喊與掙扎。文學、藝術,一切真善美的東西,要麼為亂世所毀滅,要麼在暫時的平靜裏苟延殘喘。後世的人看到了它們得以保留下來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為文明譜寫讚歌,很少有人翻開沉重的故紙堆,去看一眼歷史的真實。因為,真實往往意味着殘酷,而我們總樂於接受快樂和幸福,然而,歷史從不因我們的好惡而改變一絲一毫。當我們豪邁地吟詠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處在外夷殺掠下的百姓正在那個時代奔逃,陳屍荒野;當杜甫含淚寫下《賣炭翁》的時候,他胸中對於苦難的同情遠遠高於我們今天對於詩的藝術本身的注意力,駱賓王一代才子,卻因為文人的不諳世事而捲入封建朝廷的權力之爭,最後落個身死名裂的下場。就連我們從小熟悉的那個讓梨的孔融,也因為得罪權貴,同全家人一起被無幸殺害……對於歷史,我們有什麼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窮兵牘武,希望能夠統一中原,甚至發動幾十萬人去,修那座萬里長城。在這座今天讓我們倍感自豪和榮譽的建築物裏,埋藏的是千千萬萬秦朝百姓的血與屍骨,縈繞的是孟姜女們家破人亡的哭號,即便時間將這一切都沖淡了,遮掩了,幾千年後你站在長城上時,看到的僅僅是雄偉壯觀,胸懷的僅僅是自豪嗎?五千年的文明史啊!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明”呢?

歷史,字字行行都是殘酷。殘酷的統治,殘酷的文化,殘酷的道德。一個犯了大罪,不僅他的家人、他的鄰舍、他的朋友要與他同罪,就連妻子、祖母、母親的宗族以及許多八杆子打不着的親戚都要受到誅連。一案既發,成百上千的人無辜被殺,有的甚至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已經禍從天降。而這種誅連九族的手法,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漫長的歷史中源源不斷地重演。就是這些封建帝王死後,仍不放棄魚肉人民的機會,他往往將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們,和他生前的嬪妃婢僕,一齊或殺死或活埋在陵墓裏,美其名曰“守陵”。《資治通鑑》裏就曾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武士們用刀槍將帝王的陴妾們逼進陵墓,然後用石頭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開始還能在靜夜聽到隱隱的哭喊,三五天之後就聲息全無。這樣悲劇幾乎充斥了每個朝代。我們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還有成吉思汗都做過類似的決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遺命因為一個武則天而改為出家感業寺,總算保全了一羣女人的性命。而這樣的行徑,在那個時代很少遭到人們的質詢。不公正的事情經歷了年年月月,人們的感覺也彷彿麻木了起來,因此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闢如纏足、闢如文字獄,闢如女性的極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從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為老百姓所默認和遵循,連那些所謂有知識有見解的士大夫階層也深以為然。於是,無以計數的人們,不是死於戰亂流離,就是受害於那個黑暗的社會,難怪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個“狂人”,頻頻翻動歷史,卻從頭到尾只看見兩個字——“吃人”。

面對歷史我感到驚愕,我從不曾知曉那些燦爛輝煌的背後有着如此苦難深重的隱情。我們讚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業績。卻看不到蓋世功勛背後的遍野枯骨;我們欣賞着古往今來的佳詩妙句,卻體會不到這些詩句中隱含的悲慘現實;我們炫耀着四大發明的成就,卻無視它們被應用於殺戮和掠奪的不光彩歷史,我們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輝與燦爛,卻忽視了作為任何一個社會之主體的老百姓的痛苦與悲哀。解讀歷史,才漸漸明白,“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任何在對歷史的無知基礎上的自豪與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長眠於地下的先人們的潮諷。只有以一顆虔誠的心去走進歷史。你才會發現,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文學,不是藝術,也不是偉人,而是和平與秩序的寶貴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學、藝術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夠展其所長,社會生活才繁榮穩定,才有了真正令我們自豪的歷史。所以,如果不曾解讀歷史,讓我們對所謂“華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緘默;如果不曾解讀歷史,讓我們至少不對那些英雄偉人們作一知半解、津津樂道的評説;如果不能從歷史中看到過去的苦難,未來的希望,那就看看現在吧:打開電視機,聽一聽伊拉克的槍聲,看一看非洲難民的眼淚,望一望世界動盪的股市,你就知道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無論你讀與不讀,它都永遠存在,而且,只要貪慾與戰爭存在於這個世界一天,真善美的東西便沒有生存和發展的餘地,人類的悲劇也將源源不斷地重演。歷史永遠不僅僅是歷史。

這幾天,我利用署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來説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8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準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裏的故事多得數不清,每一個都精彩至極,但我最喜歡的是《陶侃愛惜光陰》。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時如金,勤奮不懈的,東晉名將陶侃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他曾對人説:“大禹那樣的聖人,猶自珍惜寸陰,我們這樣的常人,更應珍惜每一分光陰,絕不可以整日閒遊爛醉,活着無益於當世,死了不能傳名於後代,那樣做完全是自暴自棄。”陶侃字土行,父親本是吳國的楊武將軍,死得很早,吳國敗亡之後,陶侃由鄱陽移居到廬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貧苦。可陶侃愛惜光陰、發奮自強。正因為這樣,陶侃受到了當時的名士範逵的抬舉,做了江夏太守,後來因為抓住了亂賊王敦,平定廣州叛亂有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荊、雍、益、梁州刺吏和徵西大將軍等職位。

陶侃職位高了,但他並不像當時大多數的官僚一樣貪圖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於職守,孜孜不倦。

《資治通鑑》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陶侃從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軍四十一年,建立了當時及後人所景仰的功勛,多麼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學習陶侃那愛惜光陰的品格和努力學習的精神。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9

孫子説:“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趙國常與匈奴交戰,每每失利,趙王改派李牧把守邊疆。李牧每日犒勞將士,不允許出戰,連續幾年趙國都沒有什麼損失,趙王和匈奴都以為李牧怯懦。由此匈奴軍隊軍紀開始鬆散,越來越缺乏組織,以致士氣大減。趙國將士們每日接受賞賜卻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都願意一戰,後來大破匈奴軍隊。這就好比在收到別人攻擊或排擠時,不要立即報復,要學會忍耐。表現出自己寬容大度的一面,對身邊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若他以為你膽小懦弱,更加驕橫,這就可以找準機會給予致命一擊,此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他們的膽識絕對不是常人能及的。敢作別人之不敢作,敢為別人之不敢為。此外一點,就是不貪圖小利。智襄子是晉國四卿之一,因為貪圖小利,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韓子、魏子都懼怕他,贈予了土地,唯獨趙子不與。智襄子率魏韓攻趙,反被趙魏韓滅族。由此可見,不管自己勢力再強大,佔別人的小便宜多了,時間一久必然會引起公憤。

無信、無惠,則無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無濟於事。作為一名領導要清楚三點。其一,無信不立,應當首先立木取信。人性是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讓他們佔一些便宜以達到取信的效果。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東西,來分與他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其三,再從自己的反對者的薄弱環節開始遊説,闡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動搖其原本的反對決心。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確立並維護內部秩序。當內部不穩定時,只可守,不可攻。守,可結秦晉之好;攻,只會眾不敵寡。這也是為什麼火燒赤壁可勝,投鞭斷流卻敗。

君不屍小事,臣不專大名。作為上級,要顧及的應該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給部下去辦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勞。作為下級,在別人手下辦事,要謙卑恭敬,不能搶了上級的風頭。

讀過此書使我獲益匪淺,這些政治、軍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人生就好似一場戰爭,擁有明確的戰略和靈活的戰術,運籌帷幄之中,方能決勝千里之外。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0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鑑》(譯本)。《資治通鑑》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鑑》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於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説:"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説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説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後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説客説了一上午都沒有説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説:"楚國有五千裏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並打敗了秦國。事後,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鑑》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後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1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鉅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我翻看《資治通鑑》的時候,裏面的內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瞭解,其次主要學習《資治通鑑》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代社會,雖然沒有戰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習。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鑑》的評價。

有人善於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徵,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人善於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驗和方法……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2

如水的月光打在素淨的白紙上,月光微涼,頃刻間就流轉在字裏行間。柔光輕輕盈盈的如蜻蜓點水般落在塵封的文字裏,落在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裏。

眼前,矗立起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他站在銅鏡前,一件一件任由內侍為他穿上皇帝冠服,中衣中褲,羅縠單衣,玄衣降裳,襭夾,黼黻腰帶,通天冠——自此,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時代來臨。

我隔着五千年時光模模糊糊的看着他,我撫摸他,試圖喚起沉睡已久的他;我以眼淚祭奠他,祭奠他那驚心動魄、功齊三代的人生。

我看着那字裏行間的驚心動魄,似一幅潑墨山水,一筆一畫都驚心。曾幾何時,年少輕狂的他在不知不覺間成長為一個篤定威嚴的君王,並六國,奪九鼎,稱皇帝,統一天下;制郡縣,徵四方,修長城,力保疆土;度同制,整交通,開溝渠,發展經濟;書同文,行同倫,收客卿,進化思想……這皋牢百代的功業耗費了他的一生,我彷彿看到了他眼中朦朧間的絲絲晦暗,和手指尖暗淡的血色。三色堇開花了,它的身影搖曳在阿房宮冰涼的玉階上。燦爛如陽,妖冶如血。

愛江山更愛美人,有愛情的君王才更生動。我的眼前再次出現了他的身影,這千古一帝歷經狼煙,已然滄桑落寞。他站在阿房宮的玉階上,迎着夕陽,是在想念那善良美麗的阿房女嗎?遠方傳來了飄飄渺渺的歌聲,“日夜揹負着相思的重擔,讓英雄氣短就唯有愛,假如半生奔走最後留不住紅顏知己為伴,就算手握無邊江山也有憾。逞好強縱有淚不輕彈,酒一干滿懷苦心已酸,世間最難為鐵膽柔情男兒漢,難為男兒漢……”

秋風驟起,一夜間合歡落了滿地,當最後一抹血色的殘陽融進黃昏裏,阿房宮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燒燬了他的千古功業,雖然並沒有阿房女。

歷史匆匆,跨越千年,舊塋新墳,上演着功與過的悲喜劇。歷史,終究只有真正經歷他的人最清楚、。但是我看他,就如同看舊友,他就站在那,帶着五千年的風霜雨露,帶着五千年的毀譭譽譽,我尊重他,我敬仰他,我膜拜他,一直到天長地久!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鑑》變成了我的閲讀對象,它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瞭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瞭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於歷史的瞭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後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説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説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4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鑑。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鑑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麼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豔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後期戰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敍述了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敍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鉅著。

《資治通鑑》敍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敍事真實生動。蕭規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鑑》,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鑑》:“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敍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資治通鑑》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鑑》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雲譎波詭;秦統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雲,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後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藴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局觀念。一切以民族發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5

近來讀《資治通鑑》,發現一則有趣的故事,説的是漢末建安17年,曹操征討關中,留世子曹丕守鄴城,並讓謀士程昱輔佐,讓國淵任居府長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隊西征後,河間——今河間市,以驢肉火燒聞名——田銀、蘇伯反叛。曹丕想親征,程昱勸阻,説只是一羣烏合之眾,沒必要大動干戈,因此派將軍賈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殺為首的田銀、蘇伯,餘眾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張將這些人都殺了,以儆效尤,依據是:“公(曹操)有舊法圍而後降者不赦。”程昱、國淵不同意,程昱説:“此乃擾攘之際,權時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誅之;縱誅之,也應該先打報告。”於是向曹操請示,曹操果然不殺,而且很讚賞程昱的做法。程昱、國淵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

等到國淵寫報捷書的時候,斬首多少,與報告數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為舊例,都是誇大數目,以一為十,也就是説,斬首一個,書上寫十個。曹操於是詢問國淵這樣做的原因。國淵説:“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數量,誇大戰績,可以震懾民眾,宣示武功。而河間在我們境域之內,百姓都是我們自己的屬民,田銀等人叛逆,雖然戰勝他們是有功的,但我私下裏感到恥辱。”曹操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這則故事,除了説明古人也知道戰爭內外有別,內戰是恥辱的。其次,還解釋了我多年一個疑問。即:“故事:破賊文書,以一為十;”

以前讀史書,一直奇怪,比如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秦末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總想,這幾十萬人,殺的過來嗎?如今看了這個故事,原來是以一為十。打個一折,殺四萬人,人頭滾滾,也是令人震驚的。

戰國之前,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還講點仁義,統計戰功時,按人的耳朵記功,叫做?。等到商鞅變法,驚世駭俗,用人頭記功,殺一首級升一爵,從此徹底禮崩樂壞。人頭難得,因此殺良民冒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統計人頭時,常發現有婦女、小孩的頭,殺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為十的慣例就出現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這個故事的。所以戰勝者寫的殲滅敵人的數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斷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歡報喜不報憂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較高。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6

哈!本人的書多不勝數!其中最經典的是《資治通鑑》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鳴料編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記錄史事,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

我最喜愛的一段歷史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是蕭何認為韓信是做大將軍的人才,將來對國家很有幫助,於是韓信逃跑時,蕭來不及向漢王劉邦報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漢王報告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後來蕭何回來了,劉邦問蕭何為什麼要逃跑,蕭何説他去追韓信。劉邦又問,蕭何為什麼要追韓信,逃跑的將軍有十幾個人,為什麼你偏偏去追韓信?蕭何説:”那些將軍很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可以説是國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項羽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人可以一起計謀大事的,現在只看大王怎麼決定了!”漢王想要向東方發展,所以,當即立韓信為大將。

嗯,從這件事看出,良將需要有伯樂,蕭何有很強的發現能力,能及時發現韓信帶兵打仗的能力,同時,劉邦及時地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所以劉邦才能成就帝業,成為皇帝,否則歷史就要重寫啦!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7

品讀史學經典,汲取無窮智慧,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題記

歷史無時不刻不展現在我們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如一面鏡子,讓我們瞭解萬年間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借古以鑑今,歷史是不能被人們遺忘的。

《資治通鑑》所取的形式為編年體,按照年、時、月、日的順序記載史事,即以時間為中心,敍述有關史實的發生和發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來事。穩重有言有行,還有分析和評價.

其本身的編寫,也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所記述的歷史故事中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其次它編寫精,組織精密,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是中國史學上少有的驚世之作,與《史記》並稱為“史學雙壁”,更是有着“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譽,受歷代統治者與文人的青睞,被視之為必讀之書。

讀了《資治通鑑》,讓我意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對中華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希望大家多瞭解一下中國的歷史,以史明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