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幼兒教師讀後感四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幼兒教師讀後感篇一

每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相信孩子,相信潛能,給孩子們空間、時間,讓孩子們在讀、寫、創中發揮潛能,展示潛能,於是就有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成長。

幼兒教師讀後感四篇

一、七彩苑

1、七彩苑之華麗誕生篇

偉大的名字總有它的分量,讓孩子參與到起班名中來,若干年後,也許孩子們不再記得自己曾是幾年幾班的,但他們一定記得他們取的這個偉大的班名。

2、七彩苑之七彩閲讀篇

朱老師在接受這個班級時,學生在課堂上坐沒坐相,學沒學樣,老師的問題剛拋出,底下就炸開了鍋,聲音都蓋過老師。朱老師於是開闢課前故事講壇,每天5分鐘講故事,書是最好的鎮靜劑,5分鐘太少了,又在班級中開展讀書活動,建立班級圖書館,讓閲讀豐富孩子們的人生閲歷。

3、七彩苑之七彩制度篇

朱老師的班級經濟管理制度讓學生喜歡,讓學生為之瘋狂。每個人可以通過三科成績優秀、作業優秀、做好事等途徑來獲取資金,反之,如果他們沒做事偷懶,就會被罰款。學生每月還須支付椅子和課桌的“租金”。在運行的過程中,學生很快發現如果遵守規則,勤奮學習,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富有。經濟模擬遊戲給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的情趣,給孩子們確定了很多奮鬥目標。

二、糖果屋

1、從零開始,習慣文化浪漫起航。

一、二年級的孩子是粉色的,粉色階段的孩子喜歡幻想,不如學習階段的浪漫期,這是他們最天真無邪的階段,必須給孩子度過的浪漫期,給孩子足夠的浪漫,進入精確期才能發展更快。

2、關注課前,習慣文化拔節而起。

課前一首歌,讓原來鈴響後的躁動減少了。

通過温馨對話、温情對視,讓孩子們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輕鬆的氛圍,讓他們享受詩意的浪漫和浪漫和幸福。

3、賞識激勵,習慣文化自我成長

課堂激勵評價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化,它對學會的學習活動起着激勵、珍惜、改進、發展的作用。張老師在教學中實行課堂激勵機制,讓“賞識”發揮作用,而“激勵小賀卡”成為了課堂中亮麗的風景線,每當孩子們表現好時,老師在美妙的“春之曲”中給他們送上小賀卡,贈上一首屬於他們的小詩,而同學們會對獲得“激勵小賀卡”同學送上祝福:春天來嘍,春天來嘍,有一朵熱情的聰明花開了。卡片普通,詩歌卻滿含期待,這份賞識給孩子們帶來去無窮的力量。用浪漫的手段進行課堂激勵評價,讓課堂賞識教育成就習慣文化的養育,穿越孩子的生命成長,採用激勵、賞識、表揚的手段,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善待稚嫩的童心,以規範之行,塑習慣之魂。

規矩並不是要讓孩子循規蹈矩,更重要的是要為他們離開教室後的人生做準備。這就是我們締造完美教室的價值所在。

三、小螞蟻班

1、樸實詩歌,美麗邂逅

唐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用詩歌、晨誦見證他和孩子們的第一次會面。老師和孩子們在詩歌的國度中盡情遨遊,表達彼此相見的欣喜,第一次就、會面是那麼自然而和諧。孩子們因為一節晨誦課喜歡上了唐老師,每一天的晨誦都是令人愉悦的。

2、活力兒歌,積澱文化

小螞蟻班班級名稱、班級精神、班級圖騰與班級口號的產生,每一個都是在師生共同探討中產生的,比如,在班內舉行徵集“班級圖騰”的活動,小螞蟻們找來許多不同的螞蟻圖片,最後經過篩選,確定班級圖騰,孩子們投入熱情與智慧創造了屬於小螞蟻班的獨特班級面貌。

3、班級製造,張揚個性

唐老師把班級博客中的優秀習作製作成精美的班級報紙,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習作變成鉛字都無比欣喜。朱老師還把班級博客公開,不但孩子們關注連家長也在關注着班級博客。班上留守孩子很多,唐老師又在班級博客上開闢了“班級故事”的版塊,讓家長了解孩子們的在校表現。班級博客成了老師、學生、家長的交流平台,讓我們看到了家校共育的美好。

4、温情班博,心心相通

女孩天天的故事:

這是唐老師在一天工作之後寫下的一片博文:

……

第二天,天天的媽媽就在班級博客中留言:我平時對她很嚴格,為了讓她的學習成績好一點,有時候就忍不住打她罵她,不再將對她的愛放在表面,而是偷偷地藏在心底。通過一條條留言,唐老師和天天的媽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通過和天天的媽媽真誠溝通,天天的媽媽也慢慢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再隨意打罵孩子,不再硬抓孩子的學習,孩子好像慢慢有進步。晨誦和班博開啟了孩子的心扉,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獨一無二,使每一個孩子在教室裏都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豔麗的花。

看着這些“完美教室”的榜樣班級故事,我被深深吸引,而魅力就是班級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班級文化石締造完美教師的總體目標,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營造出一個富有個性,並深得孩子們認同的班風學風,這些無疑是增加班級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誰都想完美,但完美沒有一個終點,正如許新海博士所説“完美永遠是一種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説“做,就對了。”讓我們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勵與共同行動下,期待屬於自己的一次又一次慶典。

讀幼兒教師讀後感篇二:《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有感

這是教育者應該讀的好書,《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本,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裏遨遊,範文之心得體會: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陶老師説,“在我的記憶裏,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閲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温温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以前我們常説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説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説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説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裏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説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羣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説,教師離不開讀書。另外書中的有些內容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斷,去選擇,從這方面來説思考也很重要。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後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説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説,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説,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説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着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幼兒教師讀後感篇三:讀《告訴孩子,你真棒!》有感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願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着應對,於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煩惱纏繞,難以自拔,於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個小改變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寶,對他的改變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那麼驚喜。孩子年紀小人生的路還很漫長,我們不要給以孩子過高的期望。

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有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作別的孩子的複製品。所以當他學會寫第一個字.講第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應該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把他的過去和現在拿來進行比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進步和改變我們都要真誠地給孩子鼓勵和支持。不要吝嗇你的那句“你真棒”雖然他寫的這個字在你的眼裏寫得不是很好,遠遠達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為愛他關心他養育他的父母,更不應該有這樣消極的想法。應該用你的温暖去呵護他成長。

其實,孩子們每天都在尋找別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評價。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強烈。當孩子被貶損得一無是處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既影響健康,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極端舉動。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調皮鬼一類裏的孩子,為什麼他們總是在犯錯之後還是改不過來?其實他們的心並不是真的很壞!一直想和老師作對!而是我們給了他們認為不平等的“待遇”。他是這麼想的:大家都不喜歡我,連老師都説我不聽話。乾脆壞到底吧誰也不敢來惹我!這樣總比悶着好。

這樣的例子我身邊也有發生:我班有一個小孩很好動,跟人家接觸的時候動作特別粗魯,常傷害到別人,他的力氣也比較大,常喜歡起腳踢向別的小朋友。他的行為在我看來是一種無奈的發泄,因為大家都不跟他玩所以心裏很難受。其他老師對他的態度都是很嚴厲的。有一次,我上課我故意點他起來回答問題時,發現他的答案是最好的,我在全班小孩的面前誇張地表揚他“哇噻!你真了不起!真是太棒了!”接下來他像變了一個人很安靜專心地做每一件事。我讓讓他把教室裏的油畫棒盒疊好,他一個人忙得滿土大汗直到把所有的盒子疊整齊!之後還問我“老師,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的嗎?”當時我對他的舉動感到無比的震驚!確實,我給他的信任讓他感到很自信和驕傲,因為老師已經認可他是個能幹的孩子了!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常告訴孩子們,你真棒!!

幼兒教師讀後感篇四:《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後感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為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應該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不過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歎,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小心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可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可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非常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己所説:“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己心裏不是不知道,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衞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美好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通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粧,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接受,媽媽在屢次勸説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粧給孩子化粧,因為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擇,與其隨她瞎用化粧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粧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面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握好度。現在我們很多老師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責任心,責怪孩子,現在我終於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責任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責任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必須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可以嘗試,不可以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責任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希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棄很多世俗的標準。希望孩子未來有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必須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非常重要,也因為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責任。”

都説“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台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特別愛走捷徑的教育,為分數急,為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今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小學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為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知道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可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發現最好的自己。

這幾年,我現在一直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應該不斷地犯錯,一直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説明他正視自己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説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不過我覺得自己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己,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