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0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通用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通用15篇)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

魯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後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這篇讀後感的讀後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衝擊,闡明先生對於白話運動的立常為了加強説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衞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閲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卧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裏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讚,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並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才是最正確的。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衞這些的披着羊皮的衞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

寒假通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着,迄今為止,依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為基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為重要,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流浪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旺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現在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遊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願去陪朋友一起發呆,也不寧願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十分火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並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説得太過於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並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為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現在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有後悔的那一天。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3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卧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髮。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4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敍述了自己對於《二十四孝圖》中對於“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麼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 “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5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6

中國人通常説:“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這個寒假,我閲讀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這句古話的深刻含義。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編錄,一説是其弟郭守正,還有種説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負米、《卧冰求鯉》、《湧泉躍鯉》等,我最記憶猶新的就是《湧泉躍鯉》了,我給大家講講吧。

姜詩夫婦知道婆婆喜喝長江水,愛吃魚。但長江離他們家有六七里路遠,一次因風大,妻子龐氏接水許久不回,姜詩懷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門,龐氏沒有走遠,她在鄰居家晝夜辛勤織布,把掙到的錢託人送給婆婆,後來婆婆知道後,便把龐氏接回來,上天感動,湧進了一口長江水,每天都有兩條鯉魚躍出,夫妻兩人再也不用去江邊了。

這個盡孝故事看完後,我非常感動,因為姜詩和龐氏兩人每天都要來回走十三四里遠,可是他們都沒有怨言。龐氏就算被逐出家門也會吃苦掙錢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責,別人想盡辦法孝順自己的家人,現在的我卻還不知道該怎樣孝順家人。自從看完這個故事後,我就知道了不應該在家裏發脾氣,讓家人失望,應該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學回家,我看見一個老人幫孫子揹着一個書包,説:“快回去做作業!”那個孩子不理睬,在旁邊放鞭炮,老人皺着眉,歎了口氣。看到這,我覺得那個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學習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讓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帶給家人快樂,讓他們生活幸福,也相當於是盡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則。一個人如果不孝順,他更不會熱愛自然,熱愛祖國,也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會有回報。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7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説:“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説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説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説。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説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卧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裏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卧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8

孝是什麼?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牀前的送湯喂藥。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説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餘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閒暇之餘,翻閲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後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為父母舍利的,有為父母捨身的,有為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説無一不能捨!甚至自己的生命。捨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 …… 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説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偽。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養則致其樂"。孝親有三個含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做到,讓父母歡喜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在父母生病時,做兒女的心中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儘快為父母檢查治療,早日痊癒。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説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節哀。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後,要定期的祭祀,莊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責任已經盡到,可以説是個大孝子了。

最後,我將引用網絡最近走紅的一篇《媽媽》,與大家共勉。這是新華社解放軍社社長在母親追悼會上的祭文:"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媽媽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再沒人喊我‘滿仔’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媽媽在時,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即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一聲長歎、歎不盡人間母情……"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9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鋭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 ; "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 ; "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衞道是可恨的。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0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説“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説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歎!

其實,隨着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着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讚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温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1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卧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温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髮。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2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着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羣“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牴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扶一枝枴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裏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髮的老爺爺,卻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裏,母親手上還拿着“搖咕咚”,那場景着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罈黃金,上面寫着: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着埋着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瞭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裏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歎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3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遊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説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髮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裏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裏?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裏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裏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鬆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係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着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悦,一直説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着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着幹,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裏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記憶中的“戲綵娛親”,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賣身葬父”更是從小熟知。他家境貧寒,年少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耕田及做傭工養家。父親體弱多病,董永多方求醫,診治無效身亡。父親死後,因家中無錢,董永願賣身葬父。傳説,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樹下,遇見一位美貌女子,願為董永妻,並幫董永贖身。這樣,兩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們織三百匹絹,作為贖身之資。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絹織完,而且絹色上佳,驚得主人目瞪口呆。當兩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樹前時,妻子一席話,解開了董永的心中謎團。她説,自己是天上織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給董永,渡過難關。

他們都有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而這裏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麼孝是什麼呢?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理論思想之一。孝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説小孩饞着張張鬍鬚的老人。以前,總以為孝就是對父母物質上的供應;後來,懵懵懂懂之間,明白了還要精神上的供應,讓父母開心;現在,懂得了要做一個清正的人,讓父母放心。

歲月的流逝會讓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親敬老的含義。最基本的便是奉養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再深一點是尊敬父母;不給父母精神上的負擔,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愛……

尊親敬老,從一點一滴做起。

最新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5

今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這些故事深深感動了我。

説説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親病了,他便開始照顧母親,怕宮女們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會帶着太醫去看母親。皇帝又要管理國家大事,使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顧母親。結果母親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這三年中,皇帝也沒有睡過一次好覺。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以前,媽媽在家裏突然胃痛,只好躺在牀上呻吟着,我見了,心裏雖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會問一句:“媽媽,您怎麼了?”當媽媽還在回答我的問題時,我一定會飛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後沒有任何其他的迴應,便轉身走開了。今天看了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後,我覺得自己羞愧萬分,大家同時身為父母的子女,他能這麼衣不解帶地服侍自己的母親,而我連耐心關心母親都沒有做到,何況照顧她呢?皇帝是一國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國事繁重,都還那麼有孝心,有時間去照顧自己的母親?為什麼我就做不到呢?中國有一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其實很簡單,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給長輩,這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今天你離開家門時和父母主動打了招呼,這就是孝順;吃飯前,你輕輕地為父母盛了碗飯,這就是孝順;父母不舒服時,你的一句關切之語,這就是孝順;今天你的作業不需要父母操心,這就是孝順;考試中,你的成績有了丁點進步,這就是孝順。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麼的微小,但這也是孝心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肯去做,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