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2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1

在花草叢中,在綠樹陰下,經常會看到一些成羣結隊的昆蟲在忙忙碌碌。開始我並沒有過多的去留意它們,直到我閲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後,才瞭解到它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習性。

俗話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這句話來稱讚《昆蟲記》十分恰當。在這本書裏法布爾詳細地寫出了昆蟲由產卵到長成、昆蟲的生存本領、昆蟲的巢穴特徵等,他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字裏行間都洋溢着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他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的松毛蟲。松毛蟲有一個特點:每一羣松毛蟲裏面都有一個領袖,領袖邊走邊吐絲,第二隻松毛蟲就會踩着領袖吐的那根絲繼續前行,然後它再吐絲為後面的夥伴繼續鋪路。最有趣的是它們爬到花盆上,漸漸地來到盆沿上時的景象。如果我們把它們前行的絲線輕輕地刷去,截斷了它們的通道,這樣盆沿上面的蟲子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這一羣松毛蟲就會在花盆上沿着盆沿一圈又一圈不停地轉着。直到它們中間出現一隻有勇氣的蟲子從花盆沿上溜下來,勇敢地開闢新道路,它們才會順着新領袖的足跡開始往下爬,然後成功回到了盆腳下的家裏。這真是一羣沒有頭腦的可憐傢伙!是不是很有趣呢?

最漂亮、最殘忍、最疼愛自己的孩子;既不會織網,又不勞而獲;每當有蜜蜂經過它的身邊時就會遭殃。這隻昆蟲的名字就叫:蟹蛛。它們的皮膚比任何綢緞還要好看,顏色各異,讓人們總感覺它是一隻和藹的昆蟲。雖然它外表美麗,但是內心卻是非常的殘忍:它捕捉到蜜蜂后,先把蜜蜂的血吸乾,再抹抹嘴巴殘酷地把它的屍體丟在一邊。不過,這個殘暴的傢伙在家裏卻是一個非常慈愛的媽媽。從產卵後,它每時每刻就像一名盡職盡責的衞兵一樣,全神貫注地守在瞭望台上。它忘記了吃飯喝水,忘記了睡覺。它不再去捕蜜蜂,吸它們的血來填飽肚子,只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卵上。等到小蛛孵出後,蟹蛛媽媽會把全身的力量積聚到一點上爆發出來打一個洞,這個洞可以幫助小蛛們從巢裏爬出來,等這個任務完成後,蟹蛛媽媽便安然去世了。多麼偉大的媽媽啊!

蟬是一位歌唱家,它十分喜愛唱歌,但它卻是一個聾子,對自己所發出的聲音絲毫沒有感覺。蟬的命運十分艱辛,它要在地下待四年,才能破土而出。在炎熱的夏天歌唱一個月。蟬若是口渴了,便把它那尖利的像錐子一樣突出的嘴插進樹孔裏,然後美美地喝個飽。無論是在喝水或行動時,它也從未停止過歌唱。我們不應該討厭它歌聲中的吵嚷和煩亂,想想它掘土四年,現在忽然穿起漂亮衣服,長出像鳥一樣的翅膀,在温暖的陽光中沐浴。這歌聲足以歌頌它那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的快樂。

白麪孔的螽斯是農作物的好朋友,它喜歡吃蝗蟲等一些對穀物有害的昆蟲。螽斯雖然智力低下,但是卻會用一種科學的捕殺食物的方法。它的卵就像植物一樣被種在土地裏,沒有任何保護,暴露在風雪之中。所以能成為一隻真正的螽斯是不容易的。有許多幼蟲就因為那些堅硬沙粒的阻礙而放棄了掙扎和奮鬥,因為疲倦而死去了。而那些長成的螽斯儼然是生活中的強者,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高超的建築師、演奏家蟋蟀;在黑夜中為自己留一盞燈,照耀着自己前進路程的螢火蟲;有纖細而優雅姿態的螳螂等等,都在法布爾的筆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文字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昆蟲記》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另一個世界的奧祕——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們發現了大自然中藴含着的各種科學真理;不僅僅洋溢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藴含着某種精神。這種精神讓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蹟!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2

讀完《昆蟲記》後,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着書中的描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在法布爾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裏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着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迷宮蛛的網像一個迷宮,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其實它們是一羣“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後代們在這裏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幹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餘力守衞着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衞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後,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裏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後,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衞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後雖然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麼。

我再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我以前就沒發現這一點,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卻發現了?後來我才知道,法布爾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爾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於昆蟲研究呢?因為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

《昆蟲記》讓我瞭解了昆蟲,更讓我瞭解了生命;《昆蟲記》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卻藴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

初中生昆蟲記讀後感(二)

“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從事這個職業的,我們也不指望從這份工作中掙錢,但是我們不必介意,因為能獲得很多有趣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比任何一個職業都有意思。”

這是在《昆蟲記》中摘出的法布爾對自我工作的看法,是的,像觀察昆蟲這一行業確實從事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從中得不到一分錢,但為什麼法布爾會從事這一職業呢?是出於對昆蟲的熱愛嗎?沒錯,在他的野外實驗室中,法布爾就把昆蟲當做人類,甚至當作自己的朋友,非常的尊重和喜愛它們,以至於忘我的融入到昆蟲的世界去體驗昆蟲的樂趣。由於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有時法布爾在研究與記載的過程中也不忘用生動的話語把它們形象的比喻一番,比如描寫蟋蟀的一句話:“上面一對則是控制碼擦得器具,蟋蟀只用了其中4個發音器就能將音樂傳到百米之外,可以想象它的聲音多麼急促。”還有描寫蜘蛛的一句話:“這些即將結束生命的‘苦行主義者’不願死在蜂房裏,於是他們自行解決了葬禮,讓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裏……”可想而知,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是多麼深,深到這位“昆蟲世界的維吉爾”寧可為昆蟲設計一套結婚禮服,也不會動腦筋去參加上流社會的晚宴。

在《昆蟲記》中,我們不僅可以學到昆蟲學,還可以學到昆蟲學以外的東西,比如解刨學和化學,法布爾用生動脱俗的語言把幾門枯燥乏味的科學描繪的有聲有色,而且在他的語言中沒有半點虛假,因為他堅持“科學可以被修飾,但不能被修改。”這使我們能在昆蟲記中學到真實可靠的科學,而且能把他們好好吸收。而我每每在享受科學的樂趣中,法布爾老人為此付出的艱苦勞動,我卻毫無體會。後人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遠眺,人類才得以進步。這使我感受頗深。

《昆蟲記》不但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着作,更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它讓我瞭解了為自己喜愛的東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瞭解了一種追隨遠離塵囂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尊重。

法布爾老人讓我瞭解昆蟲世界,而昆蟲則讓我永遠記住法布爾。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3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法國法布爾的《昆蟲記》。我明白了原來每一種昆蟲都是平等的。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精彩,甚至都遠遠超過了我們人類。

昆蟲們和我們一樣,也在不斷的説着話,唱着歌,跳着舞。在屬於他們的樂園裏,在城市田野中飛行走路時,一座被遺忘的花壇,或是一段還沒整修的河堤……也許都有他們的身影,也許連草根底下也會成為它們的樂園。

這些小小的昆蟲,我們應該去觀察發現它們吧!如果你仔細的去觀察,它將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穫。

比如,夏天生活在樹上的蟬兒,你或者會對它喋喋不休的歌聲、厭煩,你或許會捕捉它當寵物玩耍,蟬小小的生命或許會在你的手中完結。但是你知道蟬的一生嗎?蟬的一生要經過四年黑暗的苦工。我們不應該去討厭它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在突然穿起漂亮的衣服,張開()美麗的翅膀,能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是多麼的不易。

昆蟲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角。昆蟲的生命應當得到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蟬在內都在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

讀完了《昆蟲記》讓我最終明白,在這個世界,人與自然需要和諧,人與動物需要友誼。只有學會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人類才會有光明的坦途。這讓我想到佛教中的一種思想:叫眾生平等。

可是對這句話,我只能是歎息:眾生平等,這願望何等的美好,只是眾生何時才能平等阿!很多動物被我們野蠻的屠殺着,花草樹木正在被我們砍伐踐踏,慢慢的減少。它們也是一條條的生命,它們的平等要如何去期待呢?

作為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我無力改變什麼,只能從自身做起,我會呼籲身邊的同學,讓他們明白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

我有過對昆蟲的着迷,不過也只是看看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卻不曾仔細研究過昆蟲真正的生活、習性。不過,法國作家法布爾卻對昆蟲用上了畢生的經歷進行研究與觀察,並與之交織下了《昆蟲記》。畢生觀察昆蟲的法布爾,整日津津有味地體會昆蟲們的喜怒哀樂。他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並且《昆蟲記》有十冊,主要介紹了蜘蛛、蜜蜂、螢、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昆蟲。它十冊裏面每冊包含了多個章節,每個章節的內容豐富、深刻。

《昆蟲記》的內容的詳細,讓我對每一個片段都記憶猶新。其中,蟬用手斧來開掘儲藏室。這樣的開掘二字用的特別形象。他還會演一種奇怪的體操,身體騰起在空中,只有一點固着在舊皮上,翻轉身體,使頭向下,那佈滿花紋的飛翼,向外伸直,並竭力張開。蟬有一段是這樣的:當然了,要熱心“委身於”音樂,那麼只有縮小內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蟬與我“比鄰相守”,到現在已有十五年,每個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之久,“它們總不離我的視線,而歌聲也不理我的耳畔”。表達出了作者對蟬的喜愛之情。這些描寫,使得蟬更加富有靈性,讓我們置身在這樣的細膩描寫中,更加感受到了蟬那充實的生活中的樂趣。我還喜歡舍腰蜂的這一段:這樣幾下抖動便去掉了舍腰蜂剛剛初具規模的窠巢,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裏,他的蜂巢居然已經有一個橡樹果子那樣大了,真讓人始料不及。它們可真是一些讓人驚奇的小動物。臨近溝渠的時候,它當然就會注意到這件可喜的事情,於是就匆匆忙忙地跑過來取水邊這一點點十分寶貴的泥土。它們不肯輕易放過這沒有濕氣的時節極為珍稀的發現。前面説舍腰蜂的窠巢的初具模型已經抖動去掉了,但舍腰蜂卻又建起了樹果子樣大的。這充分體現了舍腰蜂的要的能力,也説明了他的毅力不屈。

《昆蟲記》這一奇蹟的誕生,難道僅僅是作者的寫作細緻?不是的,還有作者對蟬,對蜜蜂的一種獨特的熱愛,乃至對整個昆蟲世界的熱愛。才有了這樣的奇蹟,這樣的靈感,才有了這樣的毅力——一種長期觀潮昆蟲的毅力。這樣的毅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而是需要自己對某件事物的熱愛才會有的。作者法布爾做到了,並在他的筆下,我聽見了麻雀受害時的嬰兒般的叫聲;我看到了小甲蟲的無私奉獻;我感受到了楊柳天牛那樣的“吝嗇”……不過都是好的,至少是通過點點滴滴的觀察才有的結果。

法布爾為了寫這樣的奇蹟。確實用了畢生的經歷,並且失去了太多太多,我想作者能用上這樣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源自對昆蟲的獨鍾。這樣也讓我懂得了自己熱愛的是就應該好好去做。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4

雖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也要選擇合適的、有意義的書來品讀,要從書中讀出樂趣、悟出道理、品出思想,方才算得上是讀透了一本書。我討厭囫圇吞棗地看書,因為那樣就會將作者字字斟酌的好句子付諸東流;我更討厭看華而不實的書,完全用華麗空洞的詞藻堆砌,就好比用所有華麗無章的服飾去裝扮女子,反倒讓人心生厭惡。《苦樂留痕》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樸實,字裏行間透出的是一股純樸和自然,讀來如話瑣事、如嘮家常。

首先,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與書的內容十分相符,奶黃色的糙皮書殼,只繪有書名、作者和出版社,而沒有鮮豔的色彩與絕美的圖片,卻讓人心生喜愛,這就是簡單的魅力。至於內容,此書中主要記述的是林孫珍書記一生中親身經歷的事情、記憶中悄然消逝的物品和生命中陪伴走過的人。在對過去的事的回顧中,我們感受到了他成長的曲折艱辛;在對過去的物的描寫中,我們見識到了許多從未領略過的東西;在對過去的人的追憶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對親人依依的深情。另外還附有一些議論文、小説和報告文學等題材的作品,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人民生活和人物心理,讀來也是甚有感觸,這裏選出一些來僅與大家一起交流和感悟。

當讀到《腳踏車》、《燈》、《電話》、《消失的補丁》等文章的時候,不僅對過去的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解,更讓我體會到了時代的發展與物質的不斷充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對物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完全體會不到《“浦城擔,崇安擔”》、《憑票年代》等中描繪的苦難生活,那段生活讓人讀來有些心酸。然而,苦難的日子並擋不住人們的快樂,雖然不能去改變少衣緊食的日子,但卻能夠自找樂子。小孩子玩鬥雞、鬥蟋蟀、捉泥鰍、官兵抓強盜同樣不亦樂乎,且富有自然童趣;大人們吃一頓飽飯吃一頓肉更是喜笑顏開。而現在呢?人們漸漸麻木,過年過節以及其他喜事都沒有了太多感覺,似乎對一切都沒有了那份激情,漠視了生命中太多值得拍掌的時刻,不懂得知足,不懂得讓自己快樂。小孩亦然,每天以上網、玩遊戲等為樂,早已失去了田園、山間的天然之樂。

説到快樂,我又想起了書中《快樂由己》這篇文章,作者一生經歷了很多我們從不曾去觸及的苦痛:經歷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經歷了自小擔起家庭負擔、做工掙錢的日子;經歷了自學進入大學輾轉於各類工作的日子。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樂觀去面對,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苦難還是幸福,他都坦然接受,都懷着感恩的心去面對。這就正好詮釋了快樂的真諦:知足常樂、欲大則空。那再想想我們自己吧,十七、八歲如花的年紀,還整天有人愁眉苦臉、怨聲載道,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二呢?

“今非昔比”這個詞也讓我從這本書中更加體會透徹了。以前對於“今非昔比”我不知甚解,總以為現在人民物質條件好、生活質量高,怎麼會不如過去呢?後來才慢慢發現,儘管物質上升了,人情卻寡淡了,以前鄰里鄰間的温暖關懷逐漸被緊鎖的防盜門所代替,這與該書中《緣何相鄰不相識》產生了共鳴,想法堪稱一致,道出了我們的生活。

與鄰居間關係漸漸淡薄,那對自己的父母呢?現在90後大部分都被人説成是“富二代”、“啃老族”,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更沒能力付房費車費,全靠父母一生積蓄,但對父母卻並沒有太多的感恩之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今社會,孩子對於父母的感恩之心已隨着人情關係一起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孩子與父母爭吵相鬥、大打出手的事情也愈見頻繁。當讀到書中《母親還在》和《難言的隱痛》的時候,體會到的是一份心痛,更是一份自省,我們虧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從不懂得去珍惜、感恩父母。其實父母把我們攜帶到這個世界上,讓我們感受愛與被愛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澤,所以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裏對他們好一些,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再追悔莫及。

人越老,就越會去回憶,再一次翻開以前生活的篇章,一切歷歷在目,就像磁帶倒帶重播。回想以前的快樂,會感到幸運,回想以前的苦難,會倍感幸運。林書記用他的一生向我們講述了社會發展、苦難生活、人情世故、父母恩情。旨在讓我們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包容與快樂,這樣等我們老來回憶自己一生的時候,也是如品珍饈、如食海味了。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5

夜已深,孤月無眠。我手捧一杯清茶,嘴裏正輕輕哼着小調。慢慢翻開法布爾的《昆蟲記》,心靈再一次被這動人的描寫所吸引。於是乎,又一次閲讀這本書,和法布爾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

還記得第一次讀《昆蟲記》時,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那時的我,花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時間,去仔細品味這本科普著作。從那以後,我知道了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知道了蜂抓青蟲其實並不是為了把它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這裏有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敍述,惹人捧腹……當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這是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説,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這一次,再一次看《昆蟲記》時,我又有了新發現。原來,《昆蟲記》是由一個個有趣的故事組成的。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

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着看着,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着: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着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閲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慢慢的,我看到法布爾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慢慢整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説,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6

賈莊中學楊龍海《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説:“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俱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爾,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説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爾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着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着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着爪子,唔,對不起,是伸着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着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裏,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鈎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着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

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然而,法布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着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爾勤奮刻苦,鋭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裏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裏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法布爾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温飽。然而,發佈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這張“板凳上”。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見”,伴着“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爾的精神”。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爾“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7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時代,科學好似無際的宇宙,又好似無邊的大海,昆蟲學的研究不過是滄海一粟。

談起與法國作家亨利·法布爾所著的《昆蟲記》的邂逅,還要回到兩年前的暑假,那次不經意地在書店的一角發現它,純粹是被它的書名吸引——蟲兒、鳥雀等小生物一直是我的最愛呀!我打開書翻了翻,立刻被其中生動的圖文所吸引,於是趕忙買下它。

懷着一顆好奇的心,在以後的幾天裏,我完全沉浸在了法布爾所營造的昆蟲世界裏。他用樸實、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擬人化的手法和恰到好處的幽默,領着我穿越了時空來到他的身邊,和他一起觀察、研究、做實驗……見識了蟬的蜕變和孵化,瞭解了蝗蟲的角色和發聲器,知道了蠍子的食性和住所選擇……還有團結勤勞的螞蟻,自大無情的屠夫螳螂,對愛情至死不渝的大孔雀蝶……法布爾把這些蟲兒的一生都記錄了下來,從出生、成長、婚戀、生育到死亡都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了我的眼前,拓寬了我的眼界,給我增添了不少科學知識。

可以説,這部作品的感情基調,以及寫成這部作品的動力就是來自於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一種對生存的獨到見解,對生活的憧憬和自信。而科學的理性正是得到了如此種種情感的支持才能持續下去。作者由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而產生了對生命的好奇,於是在觀察中體驗了生命的每一種表現,並陶醉其中,樂此不疲,於是這又成了作為一名學者,一心探求真知的精神支撐。

法布爾是多麼值得尊敬的人啊!讀完了整本書後,我不由得想更深入的瞭解他。翻了翻書前的序言,我更進一步的感受到了他的博學。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思村,他在很小的時候便對昆蟲產生了興趣,這段兒時與昆蟲玩耍的歲月一直深深地鐫刻在法布爾的心中,伴隨着他的成長,並對他的未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33年,法布爾一家來到了羅德茲,四年後,又移居圖盧茲,法布爾進了當地的院校,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後來他通過阿維尼翁師範學院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高等學校文憑。畢業後,年僅十九歲的法布爾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老師。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輾轉了好幾個地方,但憑着兒時對昆蟲的興趣,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研究科學知識的熱情,在之後的十年間,法布爾克服了失去好友和兒子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昆蟲的科學研究中去。他不肯侷限於傳統的解剖和分類方法,而是直接在野地裏實地對種類繁多的昆蟲進行觀察,或者將昆蟲帶回自己家中培養起來,然後記錄下這些昆蟲的生活,並結合自己的思考,寫成詳細的筆記。如:“蟋蟀的聲音嘹亮得足以與蟬一較高低,但沒有蟬鳴那種令人不悦的嘶啞。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得天獨厚地知道如何使歌聲抑揚頓挫。我們説過,蟋蟀的兩片鞘翅沿着體側各自延伸形成一片巨大的折邊,這就是它的制震器,能隨着折邊下垂程度的不同而改變聲音的強度,同時還能隨着折邊與柔軟腹部接觸面積的大小,使歌聲時而低沉時而嘹亮”。“每一簇怒放的巖薔薇,每一束薰衣草,都有它自己的合唱隊員。……”這些優美而有詩意的語言,使《昆蟲記》不同於一般科學作品或百科全書,它散發着濃郁的文學氣息,可以説法布爾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一位作家。

經常有人問我,我的偶像是誰,每當這時我總是茫然無語,對於時下的歌星影星,我只是偶爾欣賞一下他們的表演而已,更談不上崇拜,可是自從讀過《昆蟲記》這本書,瞭解了法布爾的生平事蹟後,一種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從事這個職業的,我們也不指望從這份工作中掙錢,但我們不必介意,因為能獲得很多有趣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比任何一個職業都有意思!”這是從書中摘錄的法布爾的心聲。

隔着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的今天,在科學這個浩瀚無邊的海洋,我將以亨利·法布爾為嚮導,做一個好舵手,時刻駐守、瞭望、開啟一個新的航線。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8

集學和文學稟賦於一身,熔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

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是個吝嗇鬼。;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語言樸素,中心明確,構思合理,行文層次清楚。也會"愉快地進食內容通順合宜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説,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

我歎服那神祕的大自然,更歎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不錯,作者所得到的發現,無一不來自於他仔細的觀察。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9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名叫《昆蟲記》。

這本書講的是:法布爾非常熱愛昆蟲,然後寫了這本書,這裏面寫了螢火蟲、捲心菜毛蟲、大孔雀蝶、松毛蟲等許多昆蟲的文章。

這本書裏面最讓我感覺到有趣的就要數《蟬》這篇文章了,因為蟬才是辛勤的勞動者,而螞蟻才是不勞而獲的懶漢。而且蟬還是聾子,就算在它旁邊開槍,它還是一動不動地在那裏,所以,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聾子。

這本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特別好看,我讀了一篇還想再讀一篇。每讀一篇,我都既感到驚奇,又感到有趣。在《舍腰蜂》這篇文章裏,作者説舍腰蜂特別喜歡吃十字蜘蛛,所以舍腰蜂就去抓十字蜘蛛。搞笑的是,舍腰蜂抓一隻,法布爾就拿走一隻,就這樣,舍腰蜂抓了十幾只十字蜘蛛都被法布爾拿走了,但舍腰蜂連一點兒都沒發現。看到這裏,我忍不住笑出了聲。

作者法布爾喜歡昆蟲到了着迷的程度,用了畢生精力去研究昆蟲,寫出了這部鉅著,使人類對昆蟲世界有了更多的瞭解,也使我們今天能讀到這部有趣的著作。他的鑽研與奉獻精神令人欽佩,我也要向他那樣,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業,專心致志地去研究,給人類做貢獻。

因為我看《昆蟲記》的時候看得津津有味,所以《昆蟲記》深深地記在了我的腦海裏。就算有十本或者二十本,我也可以一鼓作氣把它們看完。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10

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説是奇蹟。而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的《昆蟲記》使我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昆蟲記》是一部帶有文學色彩的著作,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的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_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爾對昆蟲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昆蟲記》也讓我在讀時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在旁觀的昆蟲。每一隻昆蟲都有人一樣的情感。如:“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忘到腦後去了。當你看見會動的葉子時,是不是很奇怪呢?如果你看見會動的木頭時,會不會吃驚地張大嘴巴呢?其實,那會走的葉子是螳螂,瞧!它正在捕捉食物呢!那會動的木頭其實是被管蟲在木頭下面爬着尋找食物呢!松毛蟲一般都是排着隊走的,而且還有一個“領隊蟲”。如果領隊蟲幹了什麼事,其他的松毛蟲也會跟着“領隊蟲”做。

《昆蟲記》是法布爾以一生的時間與精力,他仔細的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並將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_、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俱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爾,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説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爾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着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着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

《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説,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我看到了法布爾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我歎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當然,這也離不開法布爾的辛勤努力,他憑着勇於探索的精神,因對知識的渴求,日日夜夜的鑽研昆蟲,他的精神也應值得我們學習。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見”,伴着“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爾“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蟲記讀後感(彙編11篇)-讀後感11

《昆蟲記》是由法國的散文學家、昆蟲學家法布爾所作。在1910年,晚年的法布爾曾因此書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對於這本世界名著,我想不需要用過多的筆墨介紹,每個人的心裏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理解的。每一個人對同一本書也會有不盡相同的感受,那麼,我就來淺談一下對《昆蟲記》的整體感受。《昆蟲記》既是一部關於昆蟲的科普書籍,又是一部描寫昆蟲的文學鉅著,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邂逅,完美的結合。此書,乍一看名稱,可能會覺得很難理解,然而,如果你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此書雖然是科普圖書,具有一定的理性學術的知識,但其語言並不是像一些小學生們所想象的那般晦澀難懂。而是,本書的作者—法布爾,運用了文學的寫作方法和文學理解,這樣在閲讀的時候,就猶如法布爾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有趣至極。我認為,這也正是此書能夠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和巨大影響的原因吧!並在文學領域上也泛起了層層的漣漪,深遠地影響着文學領域,這也和《昆蟲記》的寫作方式有一定的關係吧!

説實話,這本書的每一個科學故事都是如此的生動形象,但由於篇幅的原因,我只來挑選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來與大家分享。在分享之前,我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哪一個講解動物的電視節目對我們而言,印象是最深刻的呢?我想,這可能就當屬《動物世界》了吧!而法布爾為我們帶來了用文字講解的昆蟲世界,用心演繹的科普知識。他用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形象的世界,每一個昆蟲都好似小説中的主人公一樣,對每一個昆蟲的細膩描寫,其中包括昆蟲的外貌特徵、生活習性、居住環境等等方面,都通過一頁一頁的佈滿文字的紙展現出來,閲讀過後,真的是受益匪淺。但這又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説得清的,這種理解,也是一個過程。就本書而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之一就是開篇的蟬和螞蟻。在沒有閲讀這本書之前,我們的固定思維大概都是一樣的,螞蟻被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文學作品描繪成一種堅強的、勇敢的、無畏的大英雄的形象,給螞蟻進行了神乎其神的美化。但自從,閲讀《昆蟲記》之後,你的認識和思想就會發生顯著的改觀。因為,這些並不是真實的螞蟻,法布爾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真實的螞蟻和真實的蟬。螞蟻的光鮮豔麗的背後又藏匿着怎樣的骯髒呢?螞蟻其實並不具有如此高尚可貴的精神,而是貪婪成性的、卑鄙奸詐的昆蟲世界裏的強盜。為什麼這麼説呢?強盜絕不是子虛烏有,在盛夏的酷暑裏,螞蟻為了尋找水源,背棄了昆蟲世界的仁義道德,把偷已經升級為搶,明目張膽的掠奪,肆意妄為的放縱。到處乘虛而入,被搶奪次數最多的對象就是蟬,搶奪蟬的水源,並把蟬將死的身體進行分割,佔領其領土、洞穴,我想問,這是不是強盜的行徑,這和強盜又有何異?這是不是一種無恥,是不是一種極端的無恥呢?昆蟲世界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人類去思考和反思。關照人類社會,今天是網絡高度發展的時代,有多少被網絡美化的明星大腕,又有多少被噴黑的英雄,所以,我們作為人類世界的個體,我們不要過度的虛偽,不要過度的去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必須擔當道義,不能違背了仁,不要做螞蟻,要做真實的堅守者!

當然了,要説明的是,以上是20歲的我,一個簡單的感悟和思考,曾經上小學的我,絕對不知道這些,只是一頁一頁地看,並沒有理解到今天的程度,也沒有挖掘到今天這般深刻的地步。我想,這與心智的成熟是有一定的關聯的,所以説“好書不厭百回讀”,每讀一次,都是一種理解,都是一種成長和享受。除此之外,我還特別佩服法布爾的這種堅守,這也是今天的我們所倡導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法布爾利用空餘時間,對各種昆蟲進行細緻入微,嚴謹認真的觀察,他對自己理想的熱愛和追尋,這些真的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