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向孩子學習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1

初次拿到孫雲曉的著作《向孩子學習》,我和大多數人的觀點一樣,心裏想當然的認為:兒童有什麼好理解的,有什麼可發現的,他們那點兒事,一目瞭然。再説我們大人們,畢竟比兒童高明多了,還需要向他們學習嗎?可是,讀了著作的一部分以後,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認識是膚淺的,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

很長時間以來,很多學校教育以升學率為本,關注的只是那些所謂的“尖子”和"精英",是面向少數人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是對人的漠視,是“目中無人",大家關注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很少去考慮長遠的發展,更談不上培育有益於孩子終身的生命機能了!這樣無形中是按部就班地把孩子固化成了一部強大的考試機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像所有別的人一樣,兒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創造精神的美和尊嚴。”而現代教育的錯誤在於經常注意的是兒童的明天,他將來的生活,現在從來沒有被嚴肅地考慮過。

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期是個體生命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的意義不僅僅是成人生活的預備,兒童應該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經過這樣的階段,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才有可能,兒童的現在和將來是一個連續髮屋的過程,教育不應該為兒童的未來犧牲兒童的現在,而使他們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應該重視兒童的現在。

孫雲曉是一個兒童工作者,她牢固樹立了一個兒童工作者的職業倫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以兒童為本。讀他的作品,我從中深切地感受到:他對青少年兒童的信任和關愛,感受到他對當代教育深深的憂慮和反思,更能夠領悟到,他理論上深刻的極其獨有的思想魅力。他在文中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是我們家庭,學校,孩子父母身邊的,甚至是我們每日每時都會遇到的。他所做的分析,也都是我們熟悉的,貼近我們所思所想的。他給予的指導,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生動具體的。

本着對兒童的信任,關愛,負責以及虛心的向兒童學習的想法。我將認真地閲讀這本書。緊跟孫雲晚,去進一步瞭解兒童!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2

《向孩子學習》一書由孫雲曉主編,書中主要記載了他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的心得和感悟。這幾年的教育教學使我學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使我意識到向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為了對我業務素質的提高,在工作之餘我讀了《向孩子學習》一書,感觸頗多。

向孩子學習,學習那份單純的快樂。單純的笑,如天籟之音。向孩子學習,學習那份得失之間的坦然。向孩子學習,尋找那份一笑泯恩仇之後的快樂。向孩子學習,學習那份真。

當我們有一天真誠地坐在孩子面前,放棄虛偽的自尊,平等地與他們交流時,你會發現孩子的確長大了,不再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對有些問題的看法,孩子的認識絲毫不亞於成人。這不僅會令你感到驚奇,甚至感到有些自愧不如。我記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你要當好一個先生嗎?那要先當好一個學生,只有當好了學生,才能當好先生。

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孩子的反應常常比成人迅速得多。由於他們在思想上沒有束縛和禁錮,因而對於新事物往往持自信和樂觀態度。接納並吸收了新事物的年輕人,從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再創造、再學習,從而使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成年人怎能不向孩子學習?

從客觀上講,由於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今天的孩子所生活的環境正發生着根本性的變化。就我國而言,與我們當年封閉的生活環境相比,今天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國家對外開放、社會日新月異、知識變化更新、信息大量流通、生活豐富多彩……從主觀上講,今天的孩子由於極少保守思想和陳舊觀念,同時喜歡追求新事物,勇於開拓未知領域,具有較強的自我生存意識和判斷能力。顯而易見,他們不可否認地成為了當今社會與時代脈搏合拍的重要羣體。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羣體,充滿着旺盛的生機,充滿着新鮮的空氣,令人振奮,令人驚奇。

記得小時候,我常聽大人們説:“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兒少插嘴。”每當此時,我心裏總是不舒服。其實,對於有些事兒,大人們如果也能聽聽孩子們的意見,説不定那些複雜的事兒也許會變得簡單些。如今,自己也長大成人了,面對新生的一代,兒時的記憶依舊揮之不去。因此,我常對自己説:別忽略了眼前的孩子們,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有一片蔚藍的天空,也有無數顆充滿智慧的星星。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3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傾心交談。《向孩子學習》一書,就是這樣一位智者老師。本書由61篇家人互動與孩子成長的感人故事組成,每個小故事,看似平淡,看似平凡,但仔細讀來,靜心思考,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讓我驚歎,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的距離,而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視的,也正是我在教學活動中尚未體會到的。再通過細細琢磨,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找到通往學生內心的大門。

作為一個年輕教師,第一次和孩子們打交道,不會去揣測學生的心裏,而且怕和學生走得太近導致學生不害怕你,教學質量體現不了,和學生之間總是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上課的時候,總想把知識傳輸給學生,想讓學生能順利的説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別是在公開課的時候,預設好的環節,結果學生卻不能順着你的思路,相信這是令教師頭痛的問題。往往這時我總會把學生硬生生的拉回到自己的預設環節中,最後導致學生學得糊里糊塗,自己則感覺上的太累!結果導致一堂不成功的課!細細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強硬灌輸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我不能虛心的向孩子學習!不知道靜下心來聽孩子説説自己心裏對知識的感受,沒有給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

欣賞孩子的優點是向孩子學習的主要條件。在充滿失敗語言的家庭或學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學習的。與此相反,優秀的父母與教師總是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而及時、熱情地欣賞孩子的優點,則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賞導致成功,訓斥導致失敗。“你能行”如果你能經常用這句話鼓勵孩子,那麼相信他一定行,我們不可忽視每個孩子的潛能。向孩子學習應該成為一個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長的`時代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在這個背景裏面所產生的許多未知的能量對於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個有時代意識的教師或者任何的成人應該務實的去向孩子學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教師也許不再是做知識的傳播者,因為孩子們有相當多的信息來源,甚至超過了教師。教師成為什麼呢?一個和孩子們一同成長的生命個體,互相汲取對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識,有效地達到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目標。這些是我由衷的感受。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4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傾心而談。要想讀懂就得像作者一樣的去思考,跟他們有一樣的關注,體會他們那顆美麗的心靈,真切的去感受他們的困惑、痛苦和焦慮。只有人才能影響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將多一些從容,多一些關心,用平和感悟的心,開始自己幸福的閲讀生活。

讀完這本《向孩子學習》一書,我受益匪淺。本書由61篇家人互動與成長的感人故事經歷構成,每一個小故事看似平淡、平凡,但每個故事的小主人公,都讓我驚歎,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找到了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的距離。

通過閲讀本書,讓我從中學習到了如何去“尊重孩子、瞭解孩子、賞識孩子、解放孩子”,看似簡單的問題,裏面卻深藏奧妙之處。

尊重孩子,我們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在大多數人眼中認為的尊重或許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意。但通過閲讀本書讓我瞭解到尊重不單單是晚輩對長輩的敬意,同樣也是長輩對晚輩愛護的體現。

瞭解孩子,如何去了解孩子?身為教師我們應在日常的接觸中懷揣着一顆發現新鮮事物的心,一點一滴的積累,身為父母我們應在日常的生活中挑選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哪怕是一頓早餐、一句鼓勵的言語、一個肯定的眼神,生活中的日積月累都會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讓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成長。

賞識孩子,是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欣賞,這種欣賞不僅可以通過虧讚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可以在不經意間,通過表情、肢體動作流露出來。而這些微妙的信息,孩子都可以敏鋭的捕捉到。所以,真正的賞識孩子,父母需從自身的修心開始,由內而外的賞識,才能夠真正發揮賞識教育的作用。

解放孩子其本質就是信任孩子,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之能幹;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説;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學習的東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裏,兒童是一個個藴藏着巨大創造潛能的人。“向孩子學習”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這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應該審視的一個問題。

向孩子學習是一種境界,同樣也是一種靈感。我們應該珍惜;因為孩子使我們擁有了幸運,才成為了師長;我們應該感激;因為孩子使我們共享歡樂,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學習》裏面的小故事教會我們的不單單只是尊重、瞭解、賞識與解放孩子,而是讓我們學會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發現孩子更多的潛能,去激勵、鼓勵他們,讓孩子能夠更好更完美的將自身潛能揮發出來。

讓我們一同向孩子學習吧,學會傾聽、學會溝通,學會真誠,以幸福與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發現的新大陸,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長的欣悦和驚喜,相信我們會在這無限美好的時光裏,看到孩子們燦爛笑臉,感受到孩子成長、成功的歷程。

向孩子學習讀後感5

《向孩子學習》一書,本書由61篇家人互動與成長的感人故事組成,每個小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讓我驚歎,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視的,也正是我在教學活動中尚未體會到的。

《向孩子學習》一書中,有這樣一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題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敍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炎熱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親決定去鎮上買雪茄,一上車子,就發現兩個女兒已經象女皇般的坐好了,並異口同聲地宣佈:“我們也要去。”到了鎮上,父親下了車,並告訴女兒,待在車裏別走開,臨走前女兒請求道:“買一個蛋筒冰淇淋,好嗎?爸爸?”,那位父親沒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沒有錢”。當那位父親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時候,幾乎已經把剛才兩個孩子的要求忘得乾乾淨淨,父親打開包裝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點燃它,打了好幾下,沒打着,這時,小女兒細小卻無比傷感且直率的質問;“爸爸,你怎麼有錢給自己買雪茄?就沒有錢給我們買冰淇淋?”這個問題讓那位父親慚愧而且無法回答,後悔、懊惱之情溢滿了整個心靈。那位父親鄭重的説道:“是我搞錯了。我實在是有錢買冰淇淋。要什麼味的?”……當那位父親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車子上時,他吐掉了雪茄,因為此時雪茄的味道已經變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後,那位父親竟然奇蹟般的戒掉了煙。在這個小故事裏面,孩子一句無心的話,讓自己的父親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受到了一次心靈的震撼。孩子這句無心的話,充分體現了孩子純真的一面。完全沒有惡意,完全沒有想到會有什麼後果,但正是這份純真讓給自己的父親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課,也正是這一份純真給我們讀者上了一堂有意義的人生之課。

讀完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問:孩子的這份純真我還有嗎?模糊記得孩提時,也曾這麼天真,也曾這麼純真。簡單的思考問題,簡單的生活,簡單的用一顆純純的心來對待每一個人。孩提時的我們,就象一張白紙,一片空白,沒有受到任何的塗鴉,所以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比較單純,往往想的比較簡單,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也一天天豐富起來,受到各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此時,思考的模式就變的複雜了,沒有那麼單純,沒有那麼簡單。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會想前想後,我們會顧左顧右,我們會考慮到問題周邊的任何一個小細節,我們會設想問題產生的後果,我們會……瞧瞧,解決一個問題,竟然需要這麼多工序,有時顧多了往往會有事與願違的結果。所以有時純真點,簡單點未償不是一件壞事。

現在的我們長大了,腦子複雜了,思維空間大了,但往往卻丟掉了寶貴的純真。還記得《國王的新衣》嗎?那些愚昧的大臣們,那些膽小的百姓們,明明知道國王什麼都沒有穿,但是個個都不敢言,只有一個孩子喊着;“國王怎麼什麼都沒穿。”一個純真的孩子,導出了事實的真相,説出了大多數人不敢説的內心話,象這個孩子一樣的純真你還有嗎?